-
2017—2019年我国炭疽流行特征及炭疽芽胞杆菌分子分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2017—2019年我国炭疽流行特征及发病规律,对部分省份(自治区)的炭疽芽胞杆菌进行分子分型分析。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2017—2019年报告的炭疽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和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情况;以2017—2019年分离的47株炭疽芽胞杆菌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经典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canSNP)和15个位点的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15)方法对炭疽芽胞杆菌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2017—2019年共报告的炭疽病例数为951例,其中938例是皮肤炭疽,达到总报告数的98.63%,分布地区主要在我国西部和东北地区,累计病例数前三位的省份是甘肃(215例)、四川(202例)和青海(191例);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夏秋季发病较多,8月份达到发病高峰,2017—2019年的6至10月份发病数分别占全年发病数的66.35%(211/318)、72.32%(243/336)和68.01%(202/297);年龄范围分布主要在20~59岁,约占总病例数的80%以上;男性病例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约为3∶1。职业以牧民和农民为主,牧民病例占当年全部报告发病数的49.70%~58.18%,农民病例占当年全部报告发病数的31.45%~36.70%。每年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2017—2019年共报告29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anSNP分析显示,47株菌中有37株属于A.Br.001/002亚群,10株属于A.Br.Ames亚群。MLVA15分析显示,测试菌株可以分成17个基因型,其中有10个基因型只包括1株菌。结论:我国2017—2019年炭疽主要以皮肤炭疽为主,有明显地区性、季节性和人群分布特征;canSNP和MLVA15等分子分型方法可以在传染病溯源工作中发挥作用,为炭疽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宁夏回族自治区27例皮肤炭疽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皮肤炭疽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08年7月至201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收住院的27例皮肤炭疽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为上肢皮肤炭疽,1例为左侧腰腹部皮肤炭疽,1例为右侧面部合并左手背和左小指皮肤炭疽,1例为双眼睑、颈部、胸部皮肤炭疽。22例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阳性,5例为临床诊断病例。发病前皮肤均有破损,接触病死畜或屠宰、剥皮、切割肉类后皮肤破损处依次出现无痛痒的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典型的皮肤火山口样溃疡,伴有焦痂形成。27例患者中皮肤恶性水肿13例。27例患者经局部治疗、病原和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其中1例行皮肤移植,1例行上肢皮下清创处理。3个月后随访,患者均无不适,创面愈合良好。结论:皮肤炭疽患者均有病畜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发热、皮肤病变为主,实验室检查可有肝功能、白细胞计数异常。早期、足量使用抗菌药物是炭疽治疗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炭疽芽胞杆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基因型多态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中国炭疽芽胞杆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基因型多态性,建立中国炭疽芽胞杆菌MLVA基因型数据库。方法:收集1947年以来中国不同来源的炭疽芽胞杆菌分离菌株,采用MLVA15分型策略进行基因型鉴定,对基因型进行统一编号和命名,分析不同来源菌株MLVA基因型的分布特征,同时通过Bionumerics软件绘制聚类图,分析不同基因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MLVA15分型可将533株中国炭疽芽胞杆菌分为4群91个基因型,其中54个基因型为中国独有的基因型。新命名的基因型MLVA15-CHN1~MLVA15-CHN6广泛分布于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年代和宿主,其余基因型具有地区和年代特征性。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中国炭疽芽胞杆菌MLVA基因型数据库,掌握了MLVA基因型分布特征及其遗传多态性,为中国炭疽疫情防控及分子溯源技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海市一起输入性皮肤炭疽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海市作为特大城市对急性传染病防控的挑战和问题。方法:2019年5月30日上海市发生一起输入性皮肤炭疽疫情,上海市CDC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在疫情发生后,上海市CDC收集皮肤炭疽患者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集患者伤口创面标本和血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该患者的7份伤口创面标本中,6份炭疽芽胞杆菌核酸检测阳性;双份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炭疽芽胞杆菌抗体滴度增长4倍,上海市CDC对该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接触者进行了观察。经治疗,病例康复,19例接触者无续发病例出现。结论:上海市有必要加强临床医生对新发传染病的培训,对输入性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疾病的发病、传播和死亡。同时需要多部门联防联控,预防和控制继发病例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陕西省2015-2022年炭疽流行病学特征及全基因组溯源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了解陕西省2015-2022年炭疽流行病学特征,炭疽芽胞杆菌的病原学特征及全基因组溯源情况.方法 分析描述2015-2022年陕西省炭疽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对炭疽暴发疫情开展个案调查及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炭疽病例、病畜及污染环境的样本,进行炭疽杆菌荧光定量PCR实验、抗体检测、炭疽杆菌分离鉴定;对分离的菌株进行二代测序,对全基因组数据进行耐药基因、毒力基因鉴定分析,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析(cgMLST)、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变异分析(cgSNP).结果 陕西省2015-2022年共报告皮肤炭疽病例55例,分布在7个市25个县(区),以延安、渭南市为主,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以8月份为主,占52.7%(28/55),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67.3%(37/55),贩运养殖屠宰人员占18.2%(10/55).共分离到11株炭疽杆菌,测序基因组大小在5.4~5.5MB,GC含量为35.10%-35.20%,均携带capA、capB、capC、capE、cya、dep/capD、inhA、lef和pagA毒力基因与β-内酰胺、碳青霉烯、磷霉素、链霉菌耐药基因.cgMLS及SNP分析均显示陕北、关中、陕南分离菌株有较大差异,陕北地区延安市甘泉县分离株与关中地区变异位点相差30个,陕南地区汉中市南郑区分离株与关中地区变异位点相差26个,在渭南市炭疽杆菌呈现明显的聚集簇,同一簇内有不同地区和年代分离的菌株.结论 陕西省2015-2022年炭疽疫情多点发生,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基因组溯源表明陕北、关中及陕南地区菌株无明显关联,但在渭南市不同年代与地区之间存在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生防菌株DZY6715在不同生长期的代谢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特基拉芽孢杆菌DZY6715 是对油茶炭疽菌有较好抑制作用的生防菌,为明确该菌株在生长前期和生长后期的差异代谢物质及其调控功能.以菌株DZY6715 的生长曲线为基础,先利用平板对峙法测定该菌株在生长前期和生长后期对油茶炭疽菌的抑制活性,然后通过非靶代谢组学技术,对这两个时期的发酵液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菌株生长前期的抑菌活性弱于生长后期,差异代谢物共注释到 32 条通路,前 20 条富集到 183 个差异代谢物,其中潜在重要性高的代谢通路有 5 条,富集的差异代谢物有 84 个,27 种,涉及的代谢物以氨基酸和有机酸为主,并伴有诺氟沙星、N-乙酰-d-氨基葡萄糖、腺苷、苯酚等物质.另外,生长前期氨基酸的总表达量显著高于生长后期,而有机酸及其他差异代谢物在生长后期的总表达量则明显高于生长前期.因此,本文认为氨基酸主要参与细胞结构的构建,同时附有抑菌功能,而有机酸、诺氟沙星、腺苷等更多的是作为抵抗胁迫过程的重要调节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3株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分布和致病性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对2019年通辽地区送检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检测毒力基因分布及致病性.方法 对从2019年通辽地区送检病料中分离到的3株革兰阳性杆菌(FL1、FL2、FL3)进行生化试验、药物敏感性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毒力基因及致病性检测.结果 生化试验结果显示3株分离菌为蜡样芽胞杆菌;牛源菌株(FL1、FL2)对青霉素及羧苄西林有耐药性,马源菌株(FL3)对头孢拉定有耐药性;FL1、FL2菌株与序列号为KR063181.1(中国湖南株)的蜡样芽孢杆菌亲源性最近,FL3菌株与序列号为HM104658.1(中国山东株)的亲缘性最近,且与FL1、FL2菌株的亲缘性较远;8种蜡样芽胞杆菌毒力基因在3株分离菌中均有分布,4种类炭疽芽孢杆菌毒力基因在3株分离菌中的分布存在差异;3株分离菌均具有致病性.结论 3株分离菌均为致病性蜡样芽胞杆菌,且具有一定的耐药性,牛源与马源蜡样芽孢杆菌在毒力基因分布方面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山东省德州市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现场调查与处置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通过现场调查处置2022年7月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发生的一起皮肤炭疽聚集疫情,查明疫情原因,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为类似疫情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对该起人间皮肤炭疽疫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追踪、可疑病例搜索、采样检测、现场消杀、防控知识宣传,提出炭疽疫情综合防控措施.结果 经调查,本次疫情传染源是病死牛,共有病例3例.对采集的死亡病牛、涉疫屠宰牛肉、牛下水及牛皮等样本304份进行炭疽芽胞杆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共检出阳性样本82份,分离到炭疽芽胞杆菌12株.及时消灭传染源,对涉疫牛产品、疫情处置过程中死亡的牛焚烧后深埋,对炭疽芽胞杆菌PCR法检出阳性的2头活牛扑杀后焚烧深埋.结论 本次疫情3例病例因共同暴露于宰杀感染炭疽芽胞杆菌的病死牛环境而导致感染,及时控制传染源,对涉疫产品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杀,可控制炭疽疫情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山东省一起皮肤炭疽疫情来源炭疽芽胞杆菌的分子分型及基因溯源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对一起皮肤炭疽暴发疫情来源炭疽芽胞杆菌开展分子分型及基因溯源分析,为炭疽的有效防控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数据.方法 本研究对2021年山东省曹县一起炭疽疫情样本中分离的8株炭疽芽胞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MLVA-15和canSNP分型、全基因组测序(WGS)和SNPs分析.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所有分离株耐药性一致.8株菌ML-VA-15分型为同一基因型,该基因型在国内首次发现,命名为MLVA15-CHN77型;canSNP分型均为A.Br.001/002型.WGS结果分析显示,8株菌具有相同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谱.SNPs分析显示,8株暴发菌株聚成一簇.结论 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分型和溯源策略,是炭疽芽胞杆菌传统分型方法的必要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不同品系小鼠对炭疽芽胞杆菌弱毒株芽胞的敏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2
通过比较四种品系小鼠对炭疽芽胞杆菌(Bacillus anthracis)(简称炭疽杆菌)弱毒株芽胞的敏感性,确定炭疽杆菌弱毒株芽胞攻毒合适的动物模型.采用炭疽杆菌弱毒株A16Q1(pXO1-、pXO2+)和A16PI2(pXO1+、pXO2-)的芽胞对四种品系小鼠(DBA/2、KM、ICR和BALB/c)进行腹腔攻毒,记录小鼠死亡时间,计算LD50、绘制存活曲线并统计分析.运用较敏感的KM小鼠研究不同canSNP基因型毒素缺陷株(含pXO2拷贝数不同)芽胞的毒力差异.利用更为敏感的DBA/2小鼠评价S-层蛋白BA3338对荚膜缺陷株芽胞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四种品系小鼠中,毒素缺陷株芽胞的毒力均高于荚膜缺陷株芽胞的毒力.DBA/2小鼠对炭疽杆菌弱毒株芽胞的剂量依赖关系最好,最为敏感,其次是KM小鼠,而ICR小鼠和BALB/c小鼠对炭疽杆菌弱毒株芽胞不敏感.确定了DBA/2小鼠和KM小鼠在炭疽杆菌弱毒株芽胞研究中的适用性.使用KM小鼠评价了不同canSNP基因型炭疽杆菌芽胞的毒力差异,结果表明,不同canSNP基因型炭疽杆菌由于所含pXO2质粒拷贝数的差异导致芽胞的毒力不同.使用DBA/2小鼠评价了S-层蛋白BA3338缺失对炭疽杆菌芽胞毒力的影响,表明BA3338基因的缺失导致炭疽杆菌芽胞毒力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