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全二尖瓣环上型置入的新型烟囱形机械瓣膜动物实验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从根本上解决人工瓣膜大小受限、置入技术要求较高、瓣下结构破坏和纤维内皮组织增生造成瓣膜功能障碍等问题。我们研发了一款使用左心室占有率为零的人工瓣膜,瓣架较现有产品适当升高,略呈烟囱形,完全容纳瓣叶在瓣架内部活动,完全环上型手术置入,本研究即使用此瓣膜进行临床前动物实验。方法:对7只绵羊在体外循环直视下作了该人工瓣膜的置换术,术后24 h开始用华法林抗凝6个月,术后检测血生化、抗凝及超声心动图指标,180天后处死羊,作尸体解剖,以观察该人工瓣膜是否引起血栓栓塞。观察瓣膜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7只羊中有2只在手术后24 h内死亡,5只长期存活,以后在180天处死,处死的羊其人工瓣膜机械性能均良好,人工瓣膜周围及各重要脏器未见有血栓栓塞现象。缝环组织层已完全机化和内皮细胞化,组织层厚度约0.6~1.0 mm。实验动物的二尖瓣瓣叶可自由打开和关闭,表面光滑,未见异常回声。术前及术后6个月间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正常(0.60~0.70),人工瓣膜跨瓣压差和血流速度结果均表现良好[平均跨瓣压差远远低于5 mmHg(0.665 kPa),平均流速均低于1 m/s],提示人工瓣膜血流动力学性能良好。左心室逆行造影,可见人工瓣膜完全位于左心房,位置良好,启闭正常,造影未见明显瓣周漏等异常情况。血液检验7天内因手术应激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多存在异常,至12周及24周,各组动物血常规、肝肾功等血液检验指标与术前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完全二尖瓣环上型置入的新型烟囱形机械瓣具有较好的耐磨性、组织相容性、抗血栓性及血流动力学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象鼻支架开窗+覆膜分支支架植入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象鼻支架开窗+覆膜分支支架植入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荆州市中心医院因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孙氏手术治疗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左锁骨下动脉不同的手术处理方式分为A组(26例)和B组(29例)。A组患者行标准孙氏手术(升主动脉、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B组患者行改良孙氏手术并象鼻支架开窗+覆膜分支支架植入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喉返神经损伤、乳糜胸、肾功能损伤、肺部感染、截瘫发生率。结果:B组患者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组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组患者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及乳糜胸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肾功能损伤、肺部感染及截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弓替换术中,采用象鼻支架开窗+覆膜分支支架植入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技术简化了手术操作流程,降低胸导管、喉返神经损伤及内漏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2020年7至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系统Lifestream 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应用于治疗血管疾病的9例病例,年龄39~80(64.3±12.7)岁,均为男性。共应用10枚Lifestream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4枚应用于4例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1枚应用于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过程中髂支补救性重建;5枚应用于4例胸、腹主动脉患者腔内修复中内脏及弓上分支动脉重建,其中植入于肾动脉3枚、2枚分别作为烟囱支架用于左锁骨下动脉和左侧颈总动脉重建。4例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完全覆盖病变,无明显残余狭窄。1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髂支压迫,经植入Lifestream后完全纠正。4例主动脉病例中,均完成分支动脉重建,其中1例主动脉弓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应用者(烟囱)出现少量Ⅰ型内漏,随访1个月后内漏消失。应用Lifestream总体技术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脑梗死、死亡等重大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所有靶血管通畅,无支架移位、断裂、支架内狭窄等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本研究显示Lifestream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适用于多种血管疾病,是安全和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重建弓上血管腔内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应用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治疗的68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45例,女23例,年龄(52±14)岁。评估技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6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2.6%(63/68),63例患者原位开窗成功并行支架置入,仅有5例因弓型复杂开窗失败,其中3例行烟囱支架置入,2例行人工血管转流。围手术期1例患者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4例患者术后出现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症状,其余患者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CT血管造影随访提示夹层原发破口完全封闭,主体及分支支架通畅,8例(8.8%)出现Ⅰ型内漏,5例行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3例随访观察。结论: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及安全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主动脉夹层是威胁生命的急危重症,以起病急、病死率高为特点。目前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已成为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对重要脏器分支血管的重建一直是其治疗的重点和难点,由此发展出了许多能够保证分支血管血供的治疗手段,如烟囱支架、开窗技术、分支支架等。本文就重建TBAD分支血管血供相关技术的优缺点及适应证作一阐述,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应用体外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体外开窗技术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应用体外开窗技术在TEVAR中重建LSA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16例,年龄41~76(63±5)岁。67例中,B型主动脉夹层50例、胸主动脉瘤11例、壁间血肿4例、主动脉溃疡2例。观察患者TEVAR后的内漏发生率,主体和分支支架的位置、完整性和通畅性,以及患者手术相关死亡率。结果:67例患者中,有66例成功采用体外开窗技术重建LSA,技术成功率达98.5%;另1例因术中对位不准确转为烟囱技术重建LSA,术后均获随访(3~48个月)。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存在少量Ⅰ型内漏3例,未予处理,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提示内漏消失;2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上肢乏力,其中1例伴头晕,均在随访过程中逐渐恢复,无肢体缺血坏死。随访中所有患者分支支架及主体支架均通畅并保持着良好的完整性,无主动脉覆膜支架移位、内漏等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患者。结论:体外开窗技术为TEVAR中重建LSA提供了技术支持,方法简单有效,短、中期随访结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且接受腔内修复治疗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7例患者年龄(51.2±11.0)岁。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于杂交手术室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2例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3例患者行TVEAR联合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患者行TEVAR联合预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患者行TEVAR联合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手术时间(90.1±27.4) min,术后住院时间(8.9±3.7) d,术后中位随访时间42.4个月。术后1、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均接受主动脉CTA复查,1例联合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患者术后发生内漏,术后6个月复查CT显示内漏消失。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无术后截瘫及脑卒中发生,无主动脉再次干预,所有假性动脉瘤瘤腔均实现血栓化。结论:TEVAR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早中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烟囱”支架在急性期锚定区不足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tic repair,TEVAR)治疗急性期锚定区不足假腔未血栓化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时“烟囱”支架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21年1月采用TEVAR结合“烟囱”支架重建LSA治疗急性期锚定区不足假腔未血栓化的3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3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应用覆膜“烟囱”支架11例,裸“烟囱”支架28例,均成功植入主体支架及“烟囱”支架,术后无脑卒中、左上肢缺血、截瘫、偏瘫及死亡病例,无支架移位、逆撕、夹层破裂等表现;1例裸“烟囱”支架术后18个月出现堵塞,余“烟囱”支架随访均通畅。覆膜“烟囱”支架组和裸“烟囱”支架组的即时Ⅰa型内漏发生率分别为0(0/11)和32.1%(9/28)( P=0.04);覆膜“烟囱”支架组、裸“烟囱”支架未内漏亚组与内漏亚组的近端破口和LSA间距离分别为(5.1±2.3)、(14.4±5.2)和(7.8±7.0)mm( P<0.05)。术后2~8周内漏亚组假腔血栓化,内漏消失。 结论:在TEVAR结合“烟囱”支架治疗急性期锚定区不足假腔未血栓化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时,裸“烟囱”支架重建LSA发生即时Ⅰa型内漏与近端破口和LSA的距离具有相关性,而覆膜烟囱支架可减少即时Ⅰa型内漏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近肾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技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目前已成为大部分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治疗,但对于近端瘤颈较短的近肾腹主动脉瘤,需要涉及内脏分支重建,常规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疗效并不满意。近年来,烟囱支架技术、开窗支架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八爪鱼技术等创新性技术的使用为近肾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腔内治疗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本文回顾并总结当前腔内治疗技术的进展,以期对目前各种技术的应用难点加以分析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外预开窗腔内修复治疗非健康锚定区及短锚定区B型主动脉夹层的前瞻性单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体外预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非健康锚定区及短锚定区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44例行左锁骨下动脉(LSA)开窗TEVAR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技术成功率93.2%,1例患者LSA窗对位不准,改为烟囱支架。1例术后造影伴Ⅰ型内漏。1例术中LSA窗孔有Ⅲ型内漏。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9.2(5~26)d。中位随访时间30(12~42)个月,随访期间发现Ⅰ型内漏1例,无逆撕夹层,所有LSA分支均保持通畅。结论:体外预开窗TEVAR治疗非健康锚定区及短锚定区B型主动脉夹层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