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燥湿同病"论治干燥综合征型干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燥湿同病"理论认为,疾病可由燥邪和湿邪相互夹杂、胶着所引起,形成燥中有湿、湿中有燥的病理状态,两者可相伴而生、相互转化、并存为病.从干燥综合征型干眼(SS-DED)的临床特点出发,认为其症状可以反映出燥湿并存的病理状态,燥湿并存为SS-DED的关键病机,以补泻兼施、燥湿同治为主要治则.治疗应注重理气健脾祛湿、开腠养阴润燥,临证予以沙参麦冬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之.从"燥湿同病"论治SS-DED,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古今方剂中茯苓-桂枝药对配伍规律及临床延伸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茯苓-桂枝药对在古今方剂中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茯苓-桂枝"的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四气五味、归经、主治疾病进行统计;对归经、四气、五味的分布进行统计、制图;对剂量与主治、中药与靶点进行网络关联;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茯苓-桂枝的成分、靶点、作用通路.结果 纳入 161首含茯苓-桂枝的方剂,涉及195 味中药.其主治疾病以痰饮类病和水心病最多.药物性味以温、甘为主,归脾经、肺经和心经最多.前 30 味高频药物多为甘温补益药、辛散行气药.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在不同主治疾病中以苓桂剂为核心的中药组合.聚类分析得到 4 类新的药物组合.茯苓常用剂量为10~30 g,桂枝常用剂量为10~15 g.通路富集显示茯苓、桂枝靶点基因主要富集在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GPCR配体结合、钙离子信号通道、Toll样受体、IL-17 信号通路上.结论 含茯苓-桂枝的方剂以治疗水液代谢失常相关疾病(痰饮类病、水心病)为主,可温阳利水、燥湿化痰、通阳降逆,可能通过干预心血管系统与炎症通路发挥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味半夏泻心汤拆方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讨加味半夏泻心汤拆方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6)和造模组(n=34),建立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脾胃湿热证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加味半夏泻心汤全方组、清热燥湿组、健脾和胃组、燥湿消痞组、模型组,每组 6 只.各组予相应药物灌胃,干预 4 周.观察并记录小鼠的一般生物学特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吉姆萨(Giemsa)染色以观察Hp定植情况及胃黏膜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小鼠胃黏膜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qPCR法检测小鼠肠道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肠球菌(Enterococcus)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饮食与饮水量减少,精神萎靡,活动量减少,胃黏膜组织病变严重,可见大量Hp定植,血清中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升高(P<0.01),NF-κB p65 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1),而IκB-α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1),肠杆菌、肠球菌含量升高(P<0.01),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一般状况及胃黏膜病变得到不同程度改善,Hp定植减少,血清中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降低(P<0.05),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5),IκB-α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5),肠杆菌、肠球菌含量降低(P<0.05),且在上述指标中全方组效果最好,拆方组中清热燥湿组优于健脾和胃组和燥湿消痞组,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升高(P<0.05),健脾和胃组优于燥湿消痞组和清热燥湿组.结论:加味半夏泻心汤能够抑制胃黏膜中幽门螺旋杆菌的定植,减轻胃黏膜组织损伤,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能够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有害菌的繁殖.清热燥湿药组在抑菌抗炎方面效果最佳,健脾和胃组药物在调和脾胃,增强人体免疫方面作用最优.全方配伍使用,发挥辛开苦降甘补的协同作用,充分体现中医学中"扶正驱邪,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花宝金调气燥湿法治疗大肠癌术后用药经验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对花宝金教授治疗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用药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方法 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门诊的199例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共计464份诊治处方,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Modeler 18.0、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对花宝金教授调理大肠癌术后方药的药味频数、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及核心药物聚类等进行分析.结果 464份处方每剂处方药味数14~39味,平均26味;464份处方中共用药235种,累计用药频次12 109.其中,用药次数最多的为白术;药性使用频次最多的为"平",药味使用频次最多的为"甘",药物归经集中在脾经、胃经和肝经.药物类别频数最多的为补虚药.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及核心药物聚类得到茯苓-白术、藤梨根-蛇莓、木香-砂仁等药对,18个聚类方.结论 花宝金教授基于大肠癌术后本虚(气)、标实(湿、热)的基本病机,以"调气燥湿"为法指导用药,尤重调理气机升降.根据不同兼证辨证施治,用药精当平和,为大肠癌术后患者的防治提供宝贵经验和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特发性膜性肾病与中医"湿证"的相关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前研究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治疗IMN以免疫抑制剂为主.特发性膜性肾病在中医中属"水肿""尿浊""虚劳"等病证范畴,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湿邪是IMN主要的病因及病理产物,临床上也观察到IMN患者多数有湿证的表现.既往有研究表明IMN相关检验指标与湿证有关联,再者根据其所兼邪气的不同,各大医家从祛风除湿、利水消肿、清热利湿、燥湿化痰、祛湿化瘀等角度去治疗IMN,具有一定疗效.此外,基础研究发现IMN湿证患者可能存在特异性蛋白、水通道蛋白、肠道菌群等与湿证相关的物质基础,为深入研究IMN与湿证的相关性提供了大量前期数据支持.本文就IMN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生物信息学等与中医学"湿证"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同时总结从湿论治IMN的名家经验,以望对临床和科研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仝小林应用桑白皮、地骨皮、白鲜皮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仝小林院士认为老年皮肤瘙痒症发病往往由于老年阴分不足,郁生内热,煎灼上焦发为肺热,并生温燥扰动皮毛.临床常在滋阴润燥的基础上,加用桑白皮、地骨皮、白鲜皮组成的三皮止痒方清热养阴止痒.方中桑白皮清泻肺热,善治浮风燥痒;地骨皮常与桑白皮同用,滋阴降火解决老年患者阴虚体态,且平肺气、除郁热,使肺热宣泄而皮毛开;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为治皮肤瘙痒之靶药.三者配伍,态靶结合,既合老年皮肤瘙痒症的病机特点,又能针对性减轻患者瘙痒症状,临床常用剂量均为15~30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浅论"燥湿同源"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同源"学说内容丰富,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诸如"肝肾同源""血水同源""营卫同源"等.其中,燥与湿两者在中医学理论中关系尤为密切,诸多现代疾病的发病均与两者相关,因此,全面理解燥与湿的关系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梳理相关文献,从《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挖掘"燥湿同源"的理论依据,认为该理论的核心内涵包括"燥可生湿"与"湿可化燥"2个方面.在临床实践中,医者需灵活运用此理论,既要见燥防湿,又要遇湿防燥.针对以湿或燥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医者从湿与燥的同源性、共存性及相互转化的角度进行辨证和治疗.这一理论不仅深化了对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也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随着对"燥湿同源"理论研究的深入,其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将愈发突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帕金森病病机及论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清代名医黄元御精读中国古代医学经典和自然哲学著作,在"天人相应"和"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学术理论,呈现为左升右降、中焦斡旋的气机运转模式,"中焦为轴,四象为轮",枢轴运转,则阴平阳秘,脏腑调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作为全球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病情呈缓慢性进展,现代医学对本病暂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该文将运用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从整体动态的角度去探讨帕金森病的病机及治则,提出帕金森病的病机以中土失运为根本,乙木下陷、肾水下寒、肺金右滞为关键,共同引起全身气机周流阻滞;并提出了运用黄芽汤加减健运脾胃、斡旋中焦,桂枝苓胶汤加减疏肝解郁、清风泄热,天魂汤加减温肾助阳、燥湿解郁,下气汤加减收敛肺气、调达肝气,以达到恢复全身气机周转的目的,从而为帕金森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牟允方老中医运用大黄治验急症医案5则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大黄味苦、性寒,功能泻下攻积、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止血活血、逐瘀通经.牟允方老中医认为,大黄的使用属中医八法之"下"法,但绝非单纯通便之用,实为逐邪之举,泄热、浊、瘀、毒、痰之邪由肠腑魄门而去,临床运用得法,能救厄于顷刻.现选取脓毒症、骨折疼痛、胆石症、妊娠肠痈、外感发热等 5 则验案,分析其运用大黄的临床体会和经验,如内科——脓毒症取大黄凉血泄热之效;伤科——骨折取其行瘀活血止痛之功;外科——胆石症虽治胆,但借大黄攻下腑积、利湿退黄之用而取效;妇科——妊娠肠痈虽忌攻下峻烈,仍投大黄泻肠间湿热、祛肠中瘀血,可知"有故无损"法则;儿科——外感发热,风寒内湿夹滞,在散寒燥湿之时,少佐大黄泻下化积,使邪有出路,表里同解.师公认为临床上大黄适应证广泛,如急腹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硬化、脑卒中、心肌梗死、狂犬病、破伤风、毒蛇咬伤等许多疑难杂症,但仍须遵辨证论治原则,紧抓"胃家实",即里实热证之病机,才能效如桴鼓,若为虚证则应忌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古本草古方剂视角下黄柏隐性功能的文献考察与逻辑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挖掘黄柏的隐性功能,扩大其现实应用范围.方法 通过历代主流本草文献考察分析黄柏的功能主治,同时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对黄柏进行跨病种检索,获得含黄柏复方在各种疾病中的分布情况,了解含黄柏复方所治病证的构成、各病证配伍此药频数.在此基础上,再与历代本草和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功能主治进行分析比较,依据频次统计分析与逻辑归纳判断,以获取对黄柏的药物传承和隐性功能的整体认识,借以发现黄柏业已失传的隐性功用,并通过论证扩大现实应用范围.结果 由历代本草文献中总结出来的解毒疗疮、泻火除蒸、清热燥湿等功用一直沿用至今,而散结消癥、定惊、安神、止渴、止血、止痛等功用至今鲜有应用.《普济方》数据库中含黄柏复方治疗癥瘕积聚、消渴、出血、疼痛等病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曾收录.结论 结合现代药效学研究,初步确认黄柏的隐性功能是散结消癥、止渴、定惊、安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