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SCLC经培美曲塞+顺铂治疗转化为SCLC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向小细胞肺癌(SCLC)转化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许多学者提出不同假设:初始肿瘤中已含有SCLC成分、肿瘤干细胞同源学说、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缺失学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状态及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影响。现对1例EGFR无突变的NSCLC经化疗后转化为SCLC的患者进行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从金水相生理论认识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是一种慢性阻塞性肺系疾病,该病具有病因复杂,病情迁延难愈,死亡率高等特点,且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发现,中医对该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现基于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肺金与肾水本为同源,相互滋养.故提出从金水相生角度认识儿童BO,研究其内在联系以及演变过程.治疗上则根据"治未病"思想,补肺益肾,增强正气,为中医药防治儿童BO从肺肾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浅论"燥湿同源"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同源"学说内容丰富,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诸如"肝肾同源""血水同源""营卫同源"等.其中,燥与湿两者在中医学理论中关系尤为密切,诸多现代疾病的发病均与两者相关,因此,全面理解燥与湿的关系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梳理相关文献,从《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挖掘"燥湿同源"的理论依据,认为该理论的核心内涵包括"燥可生湿"与"湿可化燥"2个方面.在临床实践中,医者需灵活运用此理论,既要见燥防湿,又要遇湿防燥.针对以湿或燥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医者从湿与燥的同源性、共存性及相互转化的角度进行辨证和治疗.这一理论不仅深化了对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也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随着对"燥湿同源"理论研究的深入,其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将愈发突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龙江韩氏妇科对"肝肾同源"理论的传承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5
"肝肾同源"最早见于《易经》,医学概念源自《黄帝内经》.五行中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肾为肝之母,肝为肾之子,肝肾同源,乙癸同源,精血互生互化,二者在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龙江韩氏妇科历代医家重视"肝肾同源"理论,发展并应用于指导临床.龙江韩式妇科奠基人韩百灵教授,最早提出"肝肾学说",其子韩延华教授作为代表性传承人,在韩百灵教授的理论思想指导下,创新性提出"肝主冲任"理论,并创立百灵育阴汤、补肾活血调经汤和百灵调肝汤等代表性方剂,运用于临床不孕症、闭经和月经先后不定期的治疗中,取得良效.本文围绕"肝肾同源"理论,追溯其起源,阐述韩氏妇科对其传承及应用,体现中医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为妇科同行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北宋儒医史堪为医之道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北宋儒医史堪在仕途之余致力于医学,因深感为医之任重大,故在著作《史载之方·为医总论》和相关篇章中论述了为医之源、诊病之道、救治之法、养生之用、为医四失和为医须知变通等内容.史堪认为医道与天道同源而异流,为医之道便在于领悟天道,明乎天理便可明乎医理.在诊病之时重视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在救治之法中强调明理施救,养生之用以恬淡精神为要,并提出医者诊治的四种过失以警醒医者深研医道,同时运用五运六气学说推衍痢疾的各种病机示人以权变之法.梳理总结史堪的为医之道,对于促进医学教育发展、提高医德素养等有所助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肝肾同源探讨股骨头坏死"肝肾-肌骨"协同下的骨吸收不均匀沉降-多维复合弓弦体系的发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2/3
从中医学肝肾同源的生理基础出发,综合中医的"肾主骨""肝主筋""经筋理论"及现代骨科学的骨吸收塌陷学说、不均匀沉降理论和下肢肌骨弓弦结构理论,探讨股骨头坏死(ONFH)"肝肾-筋骨"协同下的骨吸收不均匀沉降-多维复合弓弦体系的发病机制.认为ONFH病机关键在于肝肾亏虚,肾之阴阳失衡导致了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骨吸收动态平衡的打破,表现为骨代谢水平的升高及股骨头局部的骨吸收活动的增强,进而导致股骨头的坏死和塌陷;肾主骨、肝主筋,筋骨共同构成髋关节的肌-骨-关节动静态系统,而塌陷的出现破坏了原本平衡的肌-骨-关节系统,同时肝血失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进一步加剧了髋周的软组织失衡,加速了肌-骨-关节动静态系统的崩塌,加快了股骨头塌陷进程,最终导致不可逆的结局.基于该发病机制,ONFH的中西医结合系统治疗当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原则,通过不同方式促进股骨头内外的血液循环的局部改善,重建关节功能的协调性;同时应重视患者自身体质的调养,通过补肾调肝以恢复成骨-破骨水平的平衡,重构肌-骨-关节系统,从而有效延迟甚至避免ONFH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肝肾同源"学说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基于"肝肾同源"学说,从理论基础与病因病机出发,探讨该学说与柔肝化纤颗粒的相关性,并总结相关的临床研究,提出在其学说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分析和阐明的机制问题,旨在为"肝肾同源"学说指导临床治疗慢性肝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和更全面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藏象学说"的慢性肾脏病补肾思路探赜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肾之阴阳精气主要有五大来源:先天生成、脾肾互赞、乙癸同源、水火互济、金水相生.藉"藏象学说"理论探索、丰富慢性肾脏病的补肾思路:本脏补肾化本源、脾肾互赞充肾精、乙癸同源调养用、水火互济定心神、金水相生滋上源.补虚之时不忘邪实,灵活运用诸法清扫诸邪,以期为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补肾思路增添更全面的策略,助力临床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君火、相火与“君相互感”学说
编辑人员丨2023/8/6
君火专指心阳,相火为除心之外其他各脏之阳.心火炽盛之“壮火”,宜苦寒直折其势;阴虚阳亢之相火,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饮食劳倦思虑伤及心脾之“阴火”,治当温补中气.若临床见诸般火证伴随中土虚弱之象,应视病情采用温补中土而敛相火之法.君火相火理论为后世“心肾相交”理论和肝肾同源理论的基础,“君相互感”学说从生命的高层次上揭示了人体心和身的整体调控模式.君火与相火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人的情欲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费伯雄命肾学说学术思想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清代孟河名医费伯雄命肾学说学术思想.[方法]采用医史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研读费伯雄的医学著作,并结合中医各家学说,总结、概括费氏"命肾学说"学术思想.[结果]费伯雄命肾学说学术思想可概括为在命肾与其余脏腑的关系上,费氏认为命肾与心,则君相之火相通;与肺,则根气归肾;与脾,则命火温煦脾土;与肝,则肝肾同源.临床实践中费氏主张阴阳调和,次则取阳;两肾实火可泻,阴火归海;处方用药上贵用参芪地冬,慎用升柴知柏.[结论]费伯雄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总结其命肾学说,其学术思想是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的一部分,开启了后世孟河医家对命肾理论的研究.孟河医派传承有序,推陈出新,由命肾理论研究可见一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