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传感器标记的野生动物追踪技术在中国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对动物的标记、定位与追踪是研究其空间运动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起,以动物个体佩戴的传感器为核心的野生动物追踪技术被引入我国,广泛用于野生动物行为与生态研究.为全面地了解中国野生动物追踪技术的应用现状,本研究系统检索了 1970-2022年间在中国开展的野生动物追踪研究论文,统计并汇总了基于传感器的追踪技术类别、应用动物类群、研究领域及研究地点等信息.本研究共收集到论文519篇,涵盖了分属7纲32目的共计185个物种.动物追踪研究地点覆盖我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其中最为集中的区域主要包括青藏高原东缘及周边山地、长江中下游区域、华东至华南沿海以及东北地区.所使用的技术类别包括5类:无线电遥测(RT)技术(占总研究数量的47.7%)、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3.2%)、光敏全球定位传感器(GLS)技术(0.6%)、基于Argos系统(ASS)的卫星追踪技术(9.3%)、基于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NSS)的卫星追踪技术(39.3%).在各类技术中,甚高频(VHF)RT技术是我国使用历史较长、数量较大的技术;ASS和GNSS技术引入较晚,但增长迅速,其中GNSS技术在近5年来已经成为应用最多的技术.RT技术在大中型哺乳动物、小型哺乳动物、陆禽鸟类以及两栖、爬行动物追踪中应用最多,游禽与涉禽鸟类的追踪以GNSS技术为主,鱼类追踪研究中ASS技术应用较多,而无脊椎动物的追踪研究则主要使用RFID技术.不同的研究领域中所使用的技术类别存在差异,其中迁徙研究主要应用GNSS和ASS卫星追踪技术.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基于传感器的野生动物标记、定位与追踪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规模正在快速扩大,标记动物数量、累积数据量快速增加.今后,中国的野生动物追踪研究应进一步扩展研究深度和广度,加强多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倡导并推动数据共享与合作,并进一步推动国产追踪设备及技术的研发与完善,从而为我国野生动物生态研究与资源保护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西藏岩蜥卵生繁殖初步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西藏岩蜥(Laudakia papenfussi)隶属于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鬣蜥科(Agamidae)岩蜥属(赵尔宓等1999,Baig et al.2012).1998年,赵尔宓仅以1号雄性标本描述了西藏岩蜥新种,没有雌性标本.邹大虎等(2016)丰富了西藏岩蜥的标本,特别是补充了西藏岩蜥雌性标本的空白.目前,西藏岩蜥的生活史特征,比如繁殖方式、越冬行为等,仍不清楚(王德青等2014).2018年5月29日下午,作者在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进行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时,在底雅乡采集到2只怀卵的雌性成体西藏岩蜥(采集号:HSR18093、HSR18094;采集地经纬度78°45'E,31°49′N,海拔2 891 m),带回黄山学院实验室,分别置于两个500 mm×400 mm×300 mm(长×宽×高)饲养箱内单独饲养,观察其繁殖行为.喂以面包虫和蟋蟀,让雌蜥可以自由取食和饮水.定期清理饲养箱和换水,保证饲养环境干净、舒适.每天观察5、6次,及时发现新生卵,称重、测量卵长径和短径,并收集放入孵化盒中孵化.待雌蜥产卵后,测量雌蜥的体重、体长和尾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南亚岩蜥卵生繁殖初报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南亚岩蜥Laudakia tuberculate隶属于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鬣蜥科Agamidae岩蜥属Laudakia (赵尔宓等,1999;Baig et al.,2012).目前,对南亚岩蜥的生活习性知之甚少(王德青等,2014),其繁殖行为仍不清楚.2018年6月14日13:30,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南部采集到1只怀卵的雌性南亚岩蜥(图1:A;采集号:HSR18091,采集地坐标85°20′E,28°17′N,海拔1 880 m).2018年6月20日,活体带回黄山学院动物学与保护生物学团队实验室,测量其体质量、体长和尾长,置于长500 mm×宽400 mm×高300 mm的饲养箱内单独饲养,观察并记录其生活习性和繁殖行为.室温条件下,喂食面包虫和蟋蟀,自由取食及饮水.定期清理饲养箱、更换垫材和换水,保证饲养环境干净舒适.每天观察5~6次,及时发现新生卵,称重、测量卵的长径和短径,放入长170 mm×宽110 mm×高70 nm孵化盒中孵化.产卵后测量母蜥体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河北邢台太行山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组成、区系结构和保护状况等情况,利用样带法和样方法于2018年7和8月对邢台西部太行山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2纲2目8科12属18种,其中两栖动物5种,爬行动物13种.该区域两栖爬行动物存在种类和数量相对贫乏,区域优势种明显,分布海拔较高等特点.区系组成以古北种为主.本次记录的18种两栖爬行动物中,河北省重点保护动物8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收录濒危级(EN)1种,易危级(VU)3种,该区域两栖爬行动物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龙蜥属Diploderma(爬行纲Reptilia:鬣蜥科Agamidae)部分物种的分类及分布记录修订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尽管学者近期在中国龙蜥属Diploderma分类研究上取得了连续进展,我国龙蜥属物种的分布资料中仍有大量的存疑记录,例如多种龙蜥同域分布、记录分布点远离其余已知分布区、记录点与模式产地处于完全不同的生物地理区系等.本文结合形态及分子数据,对龙蜥属部分存疑记录进行了修订.确定了先前报道的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及湖北省的草绿龙蜥Diploderma flaviceps记录为同属其他物种的误记;其中,四川省北部及甘肃省南部报道的草绿龙蜥为米仓山龙蜥D.micangshanense的误定,云南省中西部的草绿龙蜥为沙坝龙蜥D.chapaense的误定,西藏自治区与湖北省的草绿龙蜥分别为巴塘龙蜥D.batangense及米仓山龙蜥的误定,以上两地的巴塘龙蜥与米仓山龙蜥则分别代表西藏自治区和湖北省的省级爬行动物新记录.此外,确认了昆明龙蜥D.varcoae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报道为地点信息的误记,实际标本采于云南省大理市鸡足山.确定了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先前记录的云南龙蜥D.yunnanense实际为沙坝龙蜥的误定,并拓展了早先认为是狭域分布的沙坝龙蜥的分布范围,将其分布区向西北方向扩大至云南省中西部.最后,更新了我国已知龙蜥属物种的分布及相关文献,并讨论了我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更新物种分类及分布信息上的滞后及其对后续研究及物种保育的负面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沧源发现伊江巨蜥
编辑人员丨2023/8/6
巨蜥隶属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巨蜥科(Varanidae)巨蜥属(Varanus),全球约有70种(IUCN2010),分布区包括非洲、南亚次大陆、东南亚至新几内亚、澳洲及印度洋岛屿(赵尔宓等1999).巨蜥多栖息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河岸附近或沿海河口(赵尔宓1998,徐正强等2006).中国分布有圆鼻巨蜥(V.salvator)和伊江巨蜥(V.irrawadicus)两种巨蜥(杨大同等2008,蔡波等2015).圆鼻巨蜥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和海南.1987年在云南德宏州瑞丽市畹町河谷发现伊江巨蜥(Yang et al.1987).伊江巨蜥仅分布于云南盈江和陇川边境线一带(饶定齐等1996,杨大同等2008).杨大同等(2008)认为伊江巨蜥为区别于孟加拉巨蜥(V.bengalensis)的有效种,但Auffenberg (1994)、B(o)hme等(1997)和Papenfuss等(2010)认为伊江巨蜥是孟加拉巨蜥指名亚种(V.b.bengalensis).巨蜥属所有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我国境内的巨蜥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伊江巨蜥在我国分布区狭窄,种群数量少,受捕猎和栖息地破坏威胁,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评估中,被评为“极危”物种(蒋志刚等201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侧上腔静脉2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上腔静脉在爬行纲、鸟纲及某些低等哺乳动物中是成对存在的,但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左侧上腔静脉发生退化,故出生时仅存右侧者。在右心导管、心血管造影及胸腔手术开展前,两侧上腔静脉皆在解剖时偶尔发现。Sander氏在1946年从文献中收集的205例,均属尸解报告者。自1945年后,临床上始于心脏手术、心导管及造影术等时陆续发现这畸形。目前在检查方法与手术治疗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必将发现更多的病例,两侧上腔静脉也就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报告在近4年来我们于右心导管检查中所发现的24例两侧上腔静脉,并对其病因、诊断及临床意义略加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七种海洋动物整体塑化标本的制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海洋动物整体塑化标本的制作方法.方法 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软骨鱼纲的白鳍鲨、蝠鲼,哺乳纲的海狮,爬行纲的玳瑁,硬骨鱼纲的鲳鱼,头足纲的鱿鱼、纺锤蛸,经过固定、解剖、脱水脱脂、真空渗透、修复造型、固化等流程,完成海洋动物整体塑化标本的制作.结果 运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的海洋动物塑化标本,无毒无害,能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进行保存,并保持动物的形态结构和肌肉神经的正常颜色.结论 经解剖后制作的塑化标本能从浅入深的多层次、多角度展示海洋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最大化的提高了动物标本的使用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中三叠世富源巨胫龙(主龙型小纲,长颈龙科)的骨骼学再描述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过去数十年里,中国西南地区的中三叠统产出了越来越多的爬行动物化石.以海龙类、鱼龙类和鳍龙类为主的海生爬行动物,广泛分布于整个特提斯洋周边.甚至有一些物种在这古海洋的东、西两侧,即现在的中国和欧洲都有报道.最近发现的富源巨胫龙(Macrocnemus fuyuanensis)是较为罕见的陆生物种,该种最初发现于云南中三叠统.瑞士南部的世界遗产地圣乔治山动物群中发现的一零散标本也曾被初步推断属于该物种(作为归入种:Macrocnemus aff.M.fuyuanensis).由于最初对富源巨胫龙模式标本的解剖学记述有限,这一归入仅基于肢骨比例而不是骨骼特征.本文对富源巨胫龙的模式标本进行了重新描述,并与已知归入标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富源巨胫龙模式标本的肩带保存比从前报道的更加完整,间锁骨形态可以被明确,而这一结构在中国唯一归入标本中只是部分暴露,但在欧洲归入标本中保存完好.在区别巨胫龙属的不同种时,推测除了肢骨比例之外,间锁骨的形态特征最为重要:富源巨胫龙间锁骨的后突短且呈纺锤状,间锁骨前缘有一对棒状的突起,从前缘中间的V形凹槽处延伸而出,以此可与巴氏巨胫龙(Macrocnemus bassanii)相区别.此外,进一步详细研究了富源巨胫龙模式标本的颅骨解剖特征,发现与巴氏巨胫龙完全相同.以往对巨胫龙的腭部知之甚少,保存精美和精心修理的标本为了解该部形态特征增加了重要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我国网络平台外来宠物贸易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解我国网络平台外来宠物贸易情况,作者分别在2018年、2019年对爬宠网app、转转app、微信和慧聪网4个网络平台上外来宠物贸易的种类、规模、价格进行了为期各6周的调查.共记录到外来宠物111种,隶属于4纲8目44科94属,其中爬行纲3目31科78属94种,占物种总数的84%;两栖纲2目9科11属12种,占物种总数的11%;鸟纲1目2科3属3种,占物种总数的3%;哺乳纲2目2科2属2种,占物种总数的2%.IUCN红色名录受威胁物种27种,占物种总数的24%;列入CITES附录的物种45种,占物种总数的41%.77%的外来贸易宠物售卖信息条数低于6条,58%的外来贸易宠物价格低于1,000元/只.本文根据目前网络平台外来宠物贸易现状,提出了网络平台动物贸易监管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