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腽肭脐溯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腽肭脐为一味传统的补肾壮阳药,通过本草考证、香港及内地市场及生产厂家的调查,南极半岛及南设得兰群岛海域的实地考察,提出以下结论:腽肭脐(海狗肾)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主要指源自海狗、海豹类几种海洋动物的外肾。腽肭脐一词,属于古代的外来语,其读音贴近海狗肾来源之一的海象Walrus一词。因为海象的肥耎,汉语中出现了一个音译词"腽肭"。最初宋代的《本草图经》与明代的《本草品汇精要》描述的原动物为海豹类。《本草纲目》(金陵版)所绘者与有鬃毛的海狗(毛皮海狮)的特征比较符合。《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及此后本草书中,加入了主观臆想成分,进而以讹传讹。通过在南极周边海域的实地考察,了解到历史上腽肭脐可能源自海狗(毛皮海狮)及海豹类,这与现今药材市场海狗与海豹两大种群基本吻合。经对现今中国内地与香港市场品种实地考察,以海狗肾之名售卖者,包括海狗、海象、海豹类外生殖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褐藻糖胶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褐藻糖胶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硫酸化多糖,主要存在于褐藻的细胞壁,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海参和海胆中也有发现,因其良好的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而被广泛研究。不仅如此,褐藻糖胶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肿瘤,不仅增强抗肿瘤功效,还减轻了化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褐藻糖胶的功能与结构、相对分子质量、硫酸基团取代度、单糖组成、藻类来源以及采集时间密切相关。从褐藻糖胶促进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抗血管生成及细胞迁移以及对免疫细胞的激活等方面综述了其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为其开发利用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海水浸泡后伤区弧菌感染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海洋致病菌众多且以弧菌为主,海水浸泡伤后可发生伤区弧菌感染,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目前针对海水浸泡伤后伤区弧菌感染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和解藻酸弧菌等。建立海水浸泡伤后伤区弧菌感染动物模型,成为此类研究的关键环节。在模型建立过程中,海水取样、实验动物的选择、海水浸泡方法及继发性感染的规避等核心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笔者对海水浸泡伤后伤区弧菌感染动物模型制作的方法进行了总结,这有利于推进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从而提高海水浸泡伤的救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定性网络模型评价生态调控情景对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在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生态调控方式实施后对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影响通常难以预测,这对海洋牧场的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建立了一种基于定性网络模型(Qualitative network model,QNM)的海洋牧场生态系统模拟评价方法,并以獐子岛海洋牧场近岸增殖海域作为研究区域,构建以增殖目标种为核心的定性网络模型,模拟评估海洋牧场3种不同类型的生态调控情景(增殖目标种、移除捕食者、海藻场修复)及其复合条件下,牧场群落范围内的响应,分析海洋牧场生态调控策略与生物功能群变化之间潜在关系.结果显示:目标种增殖(仿刺参和虾夷扇贝)产生的上行效应导致其捕食者呈现积极响应,产生的下行效应导致其它底栖动物、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等功能群呈现消极响应,移除捕食者海星产生的下行效应导致虾夷扇贝呈现积极响应,表明在增殖区清除敌害生物的重要性,海藻场修复对整个群落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体现了海藻场在养护近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意义.研究表明:QNM可有效识别生态系统潜在的营养级联效应,评估生物功能群的响应,基于QNM的海洋牧场生态调控模拟评价方法,突破了定量食物网模型在数据有限系统中使用的局限性,可为海洋牧场建设的生态调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创伤弧菌致脓毒性休克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1]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菌,自然生存于河口和海洋环境中,能够引起胃肠炎、伤口感染和原发性败血症.通常人类感染是因为食用生或半生的受污染海产品,或是伤口接触了带菌的海水或海洋动物.文献报道该病常发生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区域的一些沿海城市,国内仅浙江省沿海有发生创伤弧菌脓毒血症病例报道[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广东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底栖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海洋底栖贝类是海洋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分之一,也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底质环境的关键类群之一.粤西岸段地处南海北部,海洋底栖贝类物种丰富,但却是我国海洋底栖贝类区系调查最为缺乏的区域之一,严重妨碍了我国近海底栖动物地理区系区划工作的开展.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是粤西岸段中底栖贝类历史研究相对较多的地区,也是揭示南海北部底栖动物地理格局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21-2023年间在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及近海海域采集的底栖贝类标本的鉴定,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记录及己发表文献中记载物种的整理,更新了该海域的底栖贝类名录,并对各物种在东亚大陆近海的地理分布类型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共采集贝类标本2,600余号,分属73科144属207种,其中38种为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新记录.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及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物种,至本研究为止,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共记录底栖贝类115科330属602种,为目前南海北部大陆岸段海洋底栖贝类物种数最多的地区.区系成分上,热带性暖水种占26.2%;热带-亚热带性暖水种占49.3%;余下24.4%为广温性种.地理格局上,有89.0%的种类在海南岛也有分布记录,80.2%的种类在北部湾也有分布记录,粤东岸段有分布记录的种类也占80.2%.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十分丰富,热带性特征明显,且与海南岛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南海北部近海底栖生物地理区划上可考虑同海南岛划入同一生物地理地区.基于本文结果及近年来的南海北部底栖生物相关研究,我们推测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南海北部底栖生物扩散及生物地理格局的影响程度很有可能被高估了.本研究丰富了雷州半岛东侧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为开展整个南海北部的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与区系区划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硫酸软骨素钠的制备及抗骨关节炎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硫酸软骨素钠是一种硫酸化的糖胺聚糖,由D-葡萄糖醛酸和N-乙酰-D-氨基半乳糖的重复双糖单位组成.硫酸软骨素钠的工业生产是以陆地生物或海洋生物软骨组织为原料,经过特定的提取和纯化工艺制得,被认为具有抗骨关节炎及其他多种潜在的生理活性,在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该文对硫酸软骨素钠的传统制备技术、微生物合成工艺的开发情况与问题,以及基于体外细胞、动物模型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抗骨关节炎活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了现阶段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规范和开发硫酸软骨素钠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倍半萜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8
倍半萜类化合物在植物、动物、海洋生物及微生物中分布广泛,尤其在菊科植物中分布最多,具有抗肿瘤细胞毒活性、抗菌、抗炎、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也具有保护肝脏、保护神经、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提高免疫抑制功能等作用.但是,倍半萜类化合物在抗过敏、抗溃疡、强心、镇痛等方面的生物活性研究较少,并且主要以动物实验、体外研究为主,且在临床应用中的成品较少.今后,需进一步发现新的成分并研究其生物活性,并逐渐深入进行体内研究,并研发成品,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临海东矶海域人工鱼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早期发育
编辑人员丨2024/5/25
为养护渔业资源和修复受损海岸带生态系统,人工鱼礁通常被投放至沿岸海域的海底,为海洋生物提供新的栖息地.于2022 年 5 月(投放后 10 个月)和 10 月(投放后 15 个月)调查了临海东矶人工鱼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析了不同礁龄间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差异.两次调查共记录到 5 类 17 种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和侧花海葵Anthopleura sp..礁体投放10 个月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519±289)个/m2和(3657±273)g/m2,15 个月后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0056±1858)个/m2和(8300±2045)g/m2,15 个月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10 个月的(P>0.05).不同礁龄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Globe R=0.573,P=0.029),导致群落结构差异的物种主要是曲膝薮枝螅Obelia genicutata、侧花海葵、褐蚶Didimarca tenebricum、丽核螺Tritonoharpa leali、双纹须蚶Barbatia bistrigata和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礁体投放 10 个月后和 15 个月后人工鱼礁附着猫爪牡蛎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075±37)个/m2和(2194±397)个/m2,不同礁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现临海东矶人工鱼礁表面分布有低物种丰度和高密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并发育成为以猫爪牡蛎为造礁种的人工牡蛎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西北太平洋桡足类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浮游动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能够反映海洋环境的变动,常用于建立稳定同位素基线.本研究以2019年3月(春季)和9月(秋季)在西北太平洋采集的桡足类为对象,结合其形态特征和采样海域的环境因子,探讨桡足类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春季挠足类个体的形态特征(体长、面积和体积)均显著高于秋季(P<0.05),两个季节的δ15N值与形态特征均呈显著正相关,而δ13C值只在春季呈显著正相关,可能是因为秋季采样点与日本岛距离相近而具有相似的碳源.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显示,挠足类δ13C和δ15N值的季节性差异主要与叶绿素a浓度和50 m层水温有关.本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太平洋其他海洋生物的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