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林蛙早期胚胎发育及其与近缘种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探究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早期胚胎发育特征,2022年3月收集其在河南省济源市太行山区野外自然抱对产出的受精卵,在室内水温(22.63±2.09)℃的条件下进行连续观察.结果显示,中国林蛙卵径(1.57±0.01)mm(n=5);早期胚胎发育分为25个时期,从受精卵到鳃盖完成期历时158.83 h;卵裂方式为不均等全裂;大约70%的胚胎在鳃血循环期出膜.中国林蛙早期胚胎发育的卵裂特征、出膜方式及出膜时期与近缘种相似,速度较慢;与其他无尾两栖类相比,卵裂特征、出膜方式和发育速度均呈现种属特异性.中国林蛙较小的卵径、较快的早期胚胎发育速度反映了其对静水产卵环境的适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河南南太行山区蝴蝶群落多样性与区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为了解河南南太行山区的蝴蝶的群落组成和分布特点,本研究于2020-2021 年对该地区不同生境的蝴蝶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多样性分析.结果共记录到蝴蝶2 688 头,隶属于5 科55 属79 种.蛱蝶科的种类数(44 种)和个体数(1 329 头)均为最多,是保护区的优势类群.玉斑凤蝶Papilio helenus是该地区首次记录的新种.不同生境间物种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有明显差异(P<0.05),天然林中蝴蝶的物种数、个体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最高.不同生境间蝶类的相似性有所差异,天然林和次生林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最大,为0.6849,天然林和农田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最低,为 0.3971.区系组成主要以广布种(59.49%)为主,古北种(30.38%)次之.蝴蝶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受不同生境的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程度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山西太行山区两种地衣——中国石黄衣和黄烛衣的元素含量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地衣在大气元素沉降的生物监测研究中应用广泛,但地衣物种之间的元素组成差异会对元素的环境输入评估产生干扰.为摸清元素含量在2种叶状地衣(石生的中国石黄衣Xanthoria mandschurica,XM;树生的黄烛衣Candelaria fibrosa,CAF)之间的差异及其可能的生态学原因,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试了采自山西太行山区长治盆地及其周边共3个地点的地衣样品中的51种元素.结果显示,40种元素的含量在地衣间差异较大,其中36种元素(Al、Ba、Be、Bi、Ca、Ce、Cs、Dy、Er、Eu、Fe、Gd、Ge、Ho、La、Li、Lu、Mn、Na、Nb、Nd、Ni、Pb、Pr、Sc、Si、Sm、Sr、Tb、Th、Ti、Tm、U、V、Y和Yb)在XM中含量较高,可能归因于其受大气干沉降更大且更易受本地岩石地球化学的影响,而CAF受冠层截留作用的影响更大;其中4种元素(K、P、S和Zn)在CAF中含量较高,可能与冠层淋溶作用有关.另外11种元素(As、B、Cd、Co、Cu、Hg、Mg、Rb、Sb、Se、Tl)在2种地衣之间的含量差异较小.大气元素沉降的地衣监测法需考虑地衣物种、基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植被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农牧业产品和生活用水的京津冀地区水足迹时空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水足迹将实体水消费和虚拟水消费联系起来,能真实地反映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差异状况.运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分别计算了京津冀地区市级、区县尺度2000-2014年水足迹与人均水足迹,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市级尺度上,北京市水足迹、人均水足迹最高,天津市次之.石家庄市水足迹、人均水足迹相对较高,衡水市水足迹、人均水足迹均相对较低.京津冀市级平均水足迹由2000年的35.88亿m3增长到2014年的50.82亿m3,天津市、北京市增长幅度最大.(2)区县尺度上,北京市主城六区水足迹、人均水足迹最高,北京市其他市辖区和天津市主城六区、滨海新区水足迹、人均水足迹次之,石家庄市主城区水足迹、人均水足迹也相对较高.北部燕山山区、西部太行山区及衡水市所辖区县水足迹、人均水足迹最低.京津冀区县平均水足迹由2000年的2.30亿m3增长为2014年的3.16亿m3.北京市市辖区水足迹增长幅度最大,天津市市辖区次之.(3)水足迹的构成比例从大到小依次是消费虚拟水量、生活用水量和生态环境用水量,消费虚拟水量约占水足迹的90%.京津冀生态环境用水所占水足迹比例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北京市生态环境用水所占水足迹的比例高于天津市和河北省.本文对京津冀地区水足迹的计算与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以期为研究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对水资源量的胁迫效应提供参考与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太行山区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垂直梯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太行山区具有水少土薄的生态劣势,却承担着华北平原水源供应的重要作用.开展太行山区水资源供需关系垂直特征研究,有助于指导山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以及InVEST模型,定量评估太行山区产水量,并根据不同地区人均综合用水指标计算耗水量,通过不同海拔的水资源产耗比科学划定太行山区水资源的供给区和受益区.结果表明:2005-2014年,太行山区年均产水总量为65.94亿m3,耗水总量为45.32亿m3,水资源盈余20.62亿m3;从县域和集水区尺度看,太行山区边缘低海拔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整个太行山区的产耗比为1.53;根据产耗比随海拔的变化,可将太行山区划分为3个垂直带,0~300 m为水资源补给区,建议发展为农林复合型过渡带,300~ 950 m为水资源过渡平衡区,建议维持当前自产自耗的现状,950 m以上为水资源外溢区,建议划为水源涵养保护区,严禁一切开发破坏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太行山区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太行山区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分析与婴幼儿营养不良有关的可能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改善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与健康现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 在河北省燕山-太行山贫困地区10个县随机整群抽取3000例6~24月龄婴幼儿进行基线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对看护人进行健康状况问卷调查,测量婴幼儿身长及体质量,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结果 婴幼儿超重率为6.97%,消瘦率为4.10%,低体质量率为3.17%,生长迟缓率为7.13%,贫血率为59.00%.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6~24月龄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因素包括:性别、是否早产、出生体质量、看护人类型、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人喂养知识知晓率、看护人喂养方式、贫血状况.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早产、看护人类型、看护人喂养知识知晓率是婴幼儿超重的影响因素,性别、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人喂养方式是婴幼儿消瘦的影响因素,是否早产、看护人类型、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人喂养知识知晓率、贫血状况是婴幼儿低体质量的影响因素,性别、是否早产、看护人文化程度、贫血状况是婴幼儿生长迟缓的影响因素.结论 太行山区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需引起重视,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宣教活动以及营养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河北省燕山-太行山区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河北省燕山-太行山区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探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河北省燕山-太行山贫困地区10个县6~24月龄婴幼儿2 73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询问和问卷调查双结合的方式,对婴幼儿基本情况、出生及喂养情况、24 h食物、家庭喂养与营养知识等项目进行调查,比较不同性别、不同月龄、不同出生状况婴幼儿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结果 2 738例婴幼儿中男童1 384名(50.8%),女童1 354名(49.5%),男女比例为1.02:1.6~11月龄婴幼儿977例(35.7%),12~17月龄婴幼儿982例(35.9%).18~24月龄婴幼儿779例(28.4%),不同月龄的婴幼儿性别无统计学差异(x2=1.457 1,P>0.05);男性婴幼儿超重、消瘦、低体重、生长迟缓例数均多于女性婴幼儿,男性婴幼儿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4.49%(339/1384),女性为16.84%(228/1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龄婴幼儿超重、消瘦、低体重例数无明显差异(P>0.05),6~11月、12~17月、18~24月婴幼儿营养不良率分别为21.19%(207/977)、18.84%(185/982)、22.46%(175/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和非早产组超重、消瘦、低体重、生长迟缓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生体重<2 500 g、2 500~3 900 g、≥4 000 g婴幼儿在超重、消瘦、低体重方面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个不同出生体重组生长迟缓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河北省燕山-太行山区贫困地区婴幼儿生长发育情况总体良好,但男性婴幼儿营养不良发病率较高,18~24月婴幼儿生长迟缓比例增高,可能是儿童辅食添加不合理所导致,应引起有关部门严重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河北邢台太行山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组成、区系结构和保护状况等情况,利用样带法和样方法于2018年7和8月对邢台西部太行山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2纲2目8科12属18种,其中两栖动物5种,爬行动物13种.该区域两栖爬行动物存在种类和数量相对贫乏,区域优势种明显,分布海拔较高等特点.区系组成以古北种为主.本次记录的18种两栖爬行动物中,河北省重点保护动物8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收录濒危级(EN)1种,易危级(VU)3种,该区域两栖爬行动物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太行山区酸枣叶化学成分的UPLC-QTOF-MS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评价冀南太行山产酸枣叶的质量,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选用反相Waters BEH Amide(100 mm ×2.1 mm,1.7 μm)色谱柱,乙腈与水(含0.5%甲酸)作为流动相二元线性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40 nm,流速0.20 mL/min,柱温40℃;以G2 Q-TOF联用系统进行检测.通过得到的样品电喷雾-质谱(ESI-MS)正离子和负离子扫描模式下的准分子离子峰、碎片信息、保留时间,并结合相关文献,从酸枣叶中共鉴定出53个化合物,其中包括黄酮10个、三萜皂苷14个、三萜酸13个、生物碱3个、脂肪酸和有机酸13个.分析结果表明,UPLC-Q-TOF-MS技术可快速、灵敏地鉴定冀南太行山区酸枣叶中的化学成分,可为有效控制该药材质量,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分析与保护地体系优化整合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是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近年来,中国已关注到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交叉的问题,并出台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为落实这一战略,需要对现有保护地的彼此关系与空间分布进行系统研究.为此,本研究收集了8,572个不同类型和级别自然保护地的坐标、生态系统类型、行政区域及边界等信息,筛选出1,532个具有空间重叠、管理部门交叉的自然保护地,计算地理集中指数并采用ArcGIS软件进行了核密度分析,得出空间重叠保护地分布的生态地理区、生态系统类型、交叉管理部门、所在省份等空间分布特点.研究结果显示:(1)鲁中山区、太行山、大别山、天目山-怀玉山、皖江等生态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地重叠最为严重(核密度Mean>6,Max>8),其中太行山区、大别山区、天目山-怀玉山区为重叠保护地密度高的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目前10个国家公园试点区域中仅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湖南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三处位于保护地重叠高密度区;(2)原主管部门中,原国家林业局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交叉管理保护地数量最多,为294个;(3)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等省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状况明显高于其他省区,而晋冀豫与皖鄂赣这两处三省交界处重叠程度更高,其他多处三省交界区域也存在保护地的中度重叠.故上述生态地理区、原主管部门与行政区应作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先普查区域与优化整合重点对象.基于重叠保护地核密度热点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分析框架,本研究按照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类,对不同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优先性与类型提出了初步建议,以期为当前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的紧迫需求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