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牙周植骨术对二壁骨下袋患者的疗效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研究微创牙周植骨术对二壁骨下袋患者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 10 月收治的经基础牙周治疗6 周后仍存在≥5 mm二壁骨下袋患者82 例开展研究.以单双数字法将其分作微创组及常规组,每组 41 例.常规组开展传统术式治疗,微创组则开展微创牙周植骨术治疗.分析 2组临床疗效[探针深度(PD)、菌斑指数(PLI)、牙龈退缩量(REC)、牙周附着丧失(CAL)],术后疼痛情况(VAS评分),血清炎性因子[过氧化物酶(MPO)、前列腺素E2(PGE2)、细胞间黏膜细胞因子-1(ICAM1)]水平,牙槽骨骨密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术后 6 个月微创组PD、REC及CAL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 1、2、3 d时微创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微创组血清MPO、PGE2 以及ICAM1 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 3、6 个月时微创组牙槽骨骨密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微创牙周植骨术对二壁骨下袋患者的疗效显著,有利于下调炎性因子水平,提高牙槽骨骨密度,值得推广普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牙周组织工程人工骨支架材料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牙周骨支架材料为应用于牙周植骨术中,促进细胞在缺损部位生长,引导或诱导骨生成,以重建牙周组织的支架材料.目前用于植骨术中的支架材料主要有三大类: 人工合成材料,如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聚合物、羟基磷灰石、β - 磷酸三钙及生物活性玻璃等;天然生物衍生材料,如天然骨、胶原和珊瑚等;复合材料,如胶原纳米羟基磷灰石及胶原凝胶复合煅烧骨等.本文就牙周常用人工骨支架材料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下前牙连续水平型骨吸收牙周炎患者牙周植骨术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传统观念认为引导性组织再生术的适应证仅为局限狭窄的骨下袋缺损或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但是这部分病变类型在牙周病变类型中占比很小.本文报道1例下前牙连续水平骨吸收的重度牙周炎病例,通过下前牙牙周植骨术取得一定疗效,提示更多的病变类型可以通过牙周再生手术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种用于牙周骨下袋缺损再生性手术的骨移植骨粉临床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拜欧金、骨立方和Bio-Oss 3种骨移植材料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术(GTR)治疗牙周骨下袋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8例具有骨下袋缺损的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拜欧金组、骨立方组和Bio-Oss组.所有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后行牙周植骨术联合GTR手术.于术前、拆线(术后2周)、术后6个月时采集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包括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牙龈退缩(GR)和剩余牙槽骨高度(RBH).结果 所有患者在拆线时,伤口均愈合良好,达到Ⅰ期愈合,无感染及伤口裂开现象,术后不适感均可接受.牙周植骨联合GTR术后6个月,3组的PD和CAL指标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且3组间PD和CA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影像学检查结果表明,术后6个月,3组均可见原骨缺损区有新骨形成,骨密度与周围骨组织近似,RBH%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均P<0.05),且3组间RB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拜欧金、骨立方和Bio-Oss均为可靠的牙周炎所致牙槽骨缺损治疗骨移植材料,均能显著改善成骨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微创植骨术治疗二壁骨下袋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微创技术应用于牙周植骨术治疗二壁骨下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36例慢性牙周炎病人,共36颗患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微创技术组18例(18颗牙)与传统术式组18例(18颗牙).记录各组术后1、3、7 d的疼痛度和基线、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牙龈退缩量(recession of gingival margin,REC)以及术后3、6个月时两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结果 两组术后疗效均有改善,微创技术组术后1、3 d的VAS值为(5.11±0.96)分、(2.56±0.51)分,传统术式组的VAS值为(6.56±1.34)分、(3.22±0.88)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技术组与传统术式组比较:术后3个月PD值为(2.17±0.38)mm比(2.61±0.70)mm、CAL值为(4.14±0.70)mm比(4.94±0.62)mm,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PD值为(2.28±0.46)mm比(2.67±0.59)mm、CAL值为(4.58±0.69)mm比(5.39±0.6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6个月时BMD值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8,P<0.05).结论 微创技术下牙周植骨术治疗二壁骨下袋比传统术式更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牙周再生术后2周和12周牙周组织对正畸力应答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不同正畸开展时机对牙齿移动速度及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以评价牙周组织对正畸力的应答反应.方法:建立巴马小型猪牙周骨缺损模型,应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牙周植骨术治疗骨缺损,分别在再生后2周和12周开展正畸牵引,正畸6周后处死动物,行牙周指标、Micro CT、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与再生后12周正畸组相比,牙周再生后2周正畸组牙齿移动速度更快(P=0.025);骨量正相关指标包括相对骨体积、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较高(P =0.019、0.014、0.024);而骨量负相关指标:骨小梁分离度、骨表面积和骨体积的比值、骨小梁模式因子均较低(P=0.033、0.029、0.008);正畸骨改建更为活跃,新生骨量更多;骨保护蛋白和骨形成蛋白2表达水平均更高(P =0.006、0.015).结论:牙周再生术后2周较12周正畸牙齿移动速度更快,新骨生成更多,骨保护蛋白和成骨蛋白表达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牙周植骨术治疗下颌磨牙II度根分叉病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联合牙周植骨术治疗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收治的80例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s)+牙周植骨术治疗,观察组行GTR+CGFs+牙周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根分叉病变区探诊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牙周袋深度(probing depth,PD)、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GR)、角化龈宽度(keratinized gingiva,KG)、水平附着丧失(horizontal 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H)、垂直附着丧失(vertical 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V)、水平骨丧失(horizontal bone loss,BL-H)、垂直骨丧失(vertical bone loss,BL-V)及龈沟液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becrosis factor,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6个月时PD、CAL-H、CAL-V、BL-H、BL-V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时龈沟液中IL-6、TNF-α、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GTR联合牙周植骨术可有效促进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患者牙周组织和牙骨质再生,改善牙周状态,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