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稀土元素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缺损是骨科的常见病之一。目前,骨缺损的治疗以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及人工骨移植为主,但3种材料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骨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骨缺损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稀土元素在增强骨组织工程支架性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深入探讨稀土元素在骨组织工程支架方面的作用并改善其性能,有望为骨缺损的治愈带来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由创伤、骨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临床十分常见且治疗困难,通常需要骨移植材料进行修复。目前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主要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合成材料等,而自体骨以外的骨移植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成骨活性不足。骨髓中含有干细胞、细胞因子等利于成骨的有效成分,基于高效骨髓利用的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将自体骨髓中具有促成骨作用的细胞和细胞因子浓聚于支架材料,快速构建为具有高成骨活性的骨移植材料。但该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应用方法、安全性、有效性等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为此,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牵头,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了《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主要从常用自体骨髓促进骨修复临床技术特点、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适用范围、安全性和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为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骼肌再生三维生物打印技术的最新趋势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骼肌是一种促再生组织,可以利用组织常驻干细胞系统影响损伤修复。尽管该系统在许多急性损伤后可有效恢复肌肉质量,但在严重创伤的情况下,如大体积肌肉缺失(>20%肌肉总量)时,这种自我修复能力无法恢复组织结构,目前主要通过外科手术干预。利用组织工程方法生成人工肌肉作为一种可能的替代方法,在治疗大体积肌肉缺失和肌肉疾病(如营养不良)方面也很重要。三维生物打印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再生骨骼肌复杂结构的技术。该文就现有的肌肉损伤后的治疗策略、生物打印技术的最新进展、用于肌肉再生的生物墨水、支架材料的免疫原性以及三维生物打印肌肉的体内外成熟技术进行回顾。文中还重点介绍了这些生物墨水配方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目前该领域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使生物打印方法更具有可转化性和生产临床相关工程肌肉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碳纳米管的三维多孔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碳纳米管地三维多孔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制备方法及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制备CNTs/PLA/CHI碳纳米管(CNTs)/聚乳酸(PLA)/甲壳素(CHI)三维多孔支架材料,然后对材料亲水性表征及动物实验效果进行观察。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甲壳素纤维的亲水性理想,可将复合材料的亲水性显著改善。对于本研究所使用的几种材料,唯有聚乳酸(PLA)/碳纤维(CF)复合材料亲水性最佳。与未含碳纳米管的对照组比较,加入少量的碳纳米管地low组的亲水性要显著降低,然而随着复合材料中所加入的碳纳米管(CNTs)逐渐增多,材料亲水性也稍增强。但是材料亲水性与是否交联无显著关系。当CNTs添加至PLA/CF复合材料中,会使得复合材料亲水性显著下降。当CNTs水平逐渐增大时,复合材料的亲水性能则出现一定的增强。(2)经X线片检查,各组术后骨缺损移植地人工骨材料均未发生移位以及断裂现象。在第4周时,实验组桡骨缺损区域能够发现存在非常明显的骨生成影像,呈现云雾状,且均匀分布于骨缺损区域,骨密度水平非常低,存在大量孔隙;第8周时,经X线检查,显示植入体已与缺损断端骨性愈合,骨缺损部位的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新骨阴影非常显著,有成骨出现,但皮质骨连续性较差;第12周时,实验组CNTs中剂量组以及高剂量组均显示,植入体已与骨缺损部位断端骨性愈合,皮质骨连续性比较理想,髓腔畅通性较好。4种不同含量的CNTs复合材料组中,随着CNTs含量逐渐增多,骨缺损愈合程度逐渐加大。(3)随着CNTs含量的逐渐增加,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低含量组、中等含量组与高含量组骨密度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低含量:4周: P<0.01;中等含量:4周: P<0.01,8周: P<0.01,12周: P<0.01;高含量:4周: P<0.01,8周: P<0.01,12周: P<0.01),同组各时间节点骨密度水平两两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含量:4周比8周: P<0.01,4周比12周: P<0.01,8周比12周: P<0.01;中等含量:4周比8周: P<0.01,4周比12周: P<0.01,8周比12周: P<0.01;高含量:4周比8周: P<0.01,4周比12周: P<0.01,8周比12周: P<0.01)。 结论:碳纳米管可有效促进新骨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支架移植技术在功能性鼻整形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功能性鼻整形旨在改善鼻腔通气功能的同时改善鼻部美学形态.支架移植技术是结构鼻整形的基础,目前在功能性鼻整形中亦被广泛运用.通过支架移植扩大鼻瓣角并支撑鼻侧壁等,能有效改善鼻腔通气.本文回顾鼻中隔支架、上外侧支架和下外侧支架等多种功能性鼻整形相关支架移植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中隔撑开移植(SSG)和中隔延伸移植(SEG)适合鼻中隔偏曲患者改善鼻腔通气功能.蝶形移植(BG)和上外侧展开移植(ULSG)可有效降低内鼻阀气流阻力并防止外侧壁塌陷.外侧脚支撑移植(LCSG)和鼻翼缘移植(ARG)适合对外鼻阀形态和通气功能进行同步改善.人工合成材料在支架制作中的应用以及鼻内镜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尽管如此,功能性鼻整形仍需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设计,未来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不同技术的远期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MP-2/mBGPs/PLGA复合支架对唇腭裂骨缺损修复的体内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制备具备促进成骨和血管生成能力的人工多孔生物材料支架并探索其性能,本研究采用引入扩孔剂的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大孔径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BGPs),通过真空浸渍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负载到mBGPs介孔中,随后结合溶剂浇铸粒子沥滤法成功制备了BMP-2/mBGPs与PLGA复合支架.材料表征结果表明,mBGPs呈空心球壳形式,为非晶相结构,具有无序的三维泡沫孔道结构,能持续溶出钙离子、磷酸根离子和硅酸根离子,同时mBGPs具有蛋白质负载和缓释的能力.体外实验结果表明,BMP-2/mBGPs/PLGA多孔支架利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的黏附与增殖,能显著提高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泌和表达.大鼠牙槽骨缺损动物模型的修复实验表明,该支架加速了新骨组织的生长速度和成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人工骨在脊柱结核骨缺损植骨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脊柱结核骨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结核性感染性病灶,具有手术难度大、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多等特点,快速高效促进病灶骨缺损修复的植骨材料是临床医师寻求的新材料.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骨组织工程支架制备领域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作者对3D打印载药人工骨支架修复脊柱结核骨缺损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阐述了 3D打印载药人工骨优化策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体外开窗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中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探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联合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体外开窗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中期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1例行TEVAR联合LSA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围术期以及中期随访的临床材料.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111/111),30d内病死率为3.6%(4/111),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3.0个月,全因病死率为6.3%(7/111),主动脉相关的病死率为2.7%(3/111),主要并发症中脑血管意外3例(2.7%),截瘫2例(1.8%),近端逆撕形成A型主动脉夹层1例(0.9%),支架内漏2例(1.8%),支架移植物引起远端新发破口 3例(2.7%).进行主动脉二次干预的有4例(3.6%),其中3例(2.7%)腔内手术,1例(0.9%)开胸行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结论:TEVAR联合LSA体外开窗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中期效果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是仍缺乏长期的观察结果数据.此外,开窗技术流程亟待规范统一,相关设备也待进一步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纳米多孔β-磷酸三钙复合自体骨折血肿的异位成骨潜能的初步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究纳米多孔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复合自体骨折血肿的异位成骨潜能.方法 将7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和E共5组,髂骨翼上截取约5 mm×10 mm×10 mm的骨块,造成人工骨折并形成血肿,然后分别将血肿/β-TCP、β-TCP、血肿/髂骨、髂骨种植于背阔肌下,于模型建立后第1、4和8周取下背阔肌下标本,采用病理染色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评估新骨生成、支架材料降解情况及进行生物力学测试.E组用于观察血肿在β-TCP支架内部的吸附观察,E组动物健侧髂骨设为正常对照组(F组),仅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髂骨骨折后第4天大量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充填在支架内,此时的血肿/β-TCP机械性能稍优于单纯β-TCP支架.A、C两组标本有周围有较多的新生骨组织及血管组织,而B、D两组标本却只能见到极少量散在的类骨质形成,且D组标本吸收明显;在残余支架体积方面,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新生骨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均<0.01),而B、D两组新生骨量随时间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TCP与骨折血肿内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相容性,β-TCP复合骨折血肿后具有确切的成骨潜能,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陈旧性骨折及骨缺损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骨形态发生蛋白2衍生肽促进成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在骨肿瘤、外伤和恶性肿瘤骨转移等导致骨缺损修复的外科手术中,支架材料作为自体骨替代物已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衍生肽作为人工合成BMP-2同系短肽,具有与重组人BMP-2相似的生物活性,已被证实具有促进成骨效果,能够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诱导体内异位成骨,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文章现将BMP-2衍生肽促进成骨增殖的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