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表型对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种植修复是常用的牙缺失修复方式。良好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是预防种植修复生物学和美学并发症的重要屏障。临床上多采用骨嵴上软组织高度、黏膜厚度和角化黏膜宽度等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表型指标描述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质量。不同的软组织表型可通过改变软硬组织改建或炎症反应,影响种植修复效果的稳定。本文对近年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表型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改建和炎症反应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纯脱蛋白牛骨用于开窗法延期种植前瞻性研究的三年以上临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单纯脱蛋白牛骨用于经外侧壁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开窗法)后延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试验是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11年5月至2015年2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科的55例上颌后牙缺失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的患者,其中女性21例,男性34例,年龄为(55.2±7.1)岁,共行62侧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价种植体存留率、并发症、周围软组织健康情况以及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完成3年以上随访的患者占74.5%(41/55),47侧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共82枚种植体,随访时间为(51.8±14.3)个月(36~78个月),上颌窦随访率为75.8%(47/62),种植体随访率为73.9%(82/111),种植体存留率为98.8%(81/82)。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结果近中为(0.64±0.63)mm(-0.28 mm,1.47 mm),远中为(0.49±0.73)mm(-0.51 mm,1.21 mm),改良出血指数为0.46±0.72,改良菌斑指数为0.60±0.87,角化黏膜宽度为(2.14±1.22)mm。种植体并发植体周黏膜炎发生率为28.4%(23/81),无植体周炎并发症,1例修复体出现机械并发症。结论:在上颌后牙区窦嵴距不足的情况下,采用单纯脱蛋白牛骨进行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延期种植是可行的,临床效果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用于评价口腔种植区软组织质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口腔拟种植区软组织质量评估可初步预测种植术后的美学效果、边缘骨吸收情况、种植体周围病变的发生等.近年来对软组织质量的评估一直处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利用光学原理对所检查对象进行投射,光线穿透牙龈,向后散射获取软组织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转化为二维(two-dimension,2D)或三维(three-dimension,3D)图像,清楚显示软组织结构,对拟种植区软组织质量可进行初步评估.本文拟概述OCT在口腔种植术前牙龈厚度(gingival thickness,GT)、角化黏膜宽度(keratinized mucosa width,KMW)、牙槽嵴上软组织高度(supracrestal tissue height,STH)、牙龈软组织炎症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Ⅲ类骨质中种植体长度及植入深度对周围骨应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分析Ⅲ类骨质中种植体长度及植入深度对周围骨组织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利用建模软件Mimics等建立直径为5 mm、长度分别为8 和10 mm的平台转移型种植体,并将种植体颈部平台置于平牙槽嵴顶、牙槽嵴顶下1mm和牙槽嵴顶下2mm的颌骨中,共包含6 组三维模型.分别对每个模型给予垂直225 N及斜向200 N的载荷,研究种植体周围骨组织Von Mises应力/应变峰值及分布特征.结果:应力云图显示应力/应变主要集中在种植体颈部平台周围的骨质中,当种植体颈部平台位于牙槽嵴顶下 1mm时,皮质骨顶端区域应力/应变分布范围最小.在同一种植体长度下,随着种植体颈部平台下移,皮质骨应力/应变峰值先增大后减小,松质骨的应力/应变峰值逐渐增大,牙槽嵴顶端应力均逐渐减小.当种植体颈部平台位于牙槽嵴顶下 2mm时,松质骨所受应力/应变峰值超过松质骨生理强度安全范围上限.种植体长度增加,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应变减小.种植体颈部平台植入深度比种植体长度对周围骨应力的影响更大.同等条件下,斜向加载Von Mises应力/应变峰值均大于垂直加载.结论:两种长度种植体的力学结果相似,植入深度对种植体-骨界面的影响大于种植体长度.颌骨可用高度一定时,长度8 mm、植入深度1mm的种植体更有利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及软组织保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不同种植材料牙槽窝保存术对后牙区牙槽嵴吸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材料牙槽窝保存术对后牙拔除患者牙槽嵴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20年4月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后牙拔除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试验组患者拔牙后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植入牙槽窝内,对照组患者拔牙后将胶原蛋白塞植入牙槽窝内.观察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牙槽嵴软组织高度、牙槽嵴宽度等指标变化.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10.52±3.14)天,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68±5.35)天(P<0.05);试验组术后6个月上颌牙龈最高点或下颌牙龈最低点牙槽嵴软组织高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但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牙槽嵴软组织高度比较,2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6个月牙槽嵴宽度在根长20%处、根长70%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根长50%处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胶原蛋白塞相比,在拔牙位点保存中应用PRF,能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牙槽嵴吸收,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拔牙位点保存的填充及覆盖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数字化方法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嵴上软组织高度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讨数字化方法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嵴上软组织高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22年8-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牙种植患者36例,共计43个种植牙位.所有患者完成口腔种植手术当天立即获取术后锥形束CT(CBCT)影像学资料与术前获取的口内数字化印模,导入口腔种植手术规划软件中进行图像的拟合,然后在种植区放置相同规格的虚拟种植体,调整种植体位置,与CBCT图像里的种植体影重叠,在种植体视图界面测量骨嵴上软组织高度(STH)(记为数字化方法测量组).术中按照标准窝洞制备方法逐级制备种植窝洞并植入植体,使种植体上缘与牙槽嵴顶平齐,采用牙周探针测量STH(记为牙周探针测量组).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数字化方法测量组与牙周探针测量组的STH差异,Bland-Alt-man检验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不同测量者使用数字化方法测量结果的可信度.结果 两种方法测量种植区ST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nd-Altman检验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但下颌后牙测量结果显示牙周探针测量结果大于数字化方法测量组,不同测量者采用数字化方法测量STH结果的ICC及其95%CI为0.992(0.986~0.996).结论 数字化方法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嵴上软组织高度的结果与牙周探针测量法较为一致,可靠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牙槽内移植在外伤冠根折牙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并评价牙槽内移植在上前牙冠根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5例18颗外伤牙冠根折病例,在局麻下行牙槽内移植,根管内置Metapex,对根折于腭侧较深者牵出后旋转180°,唇侧较深者直接牵出,拔出牙根至合适位置,牙间缝合,弹性纤维夹板将残根与邻牙固定,术后3 ~ 4周拆除夹板固定并完成根管治疗,排龈后树脂冠/桩冠修复.手术后1周、1、3、6个月随访.结果: 根牵引距离平均4 mm,18例均成功,患者全部满意;术后1 ~ 3月完成根管治疗,牙松动度<Ⅰ°,牙周软组织健康;X线片示根周硬组织生长从根尖向牙槽嵴进行,至3月后间隙正常,3~ 6月及以后复诊观测中水平骨吸收无进展,角形吸收影像消失,根周硬组织影像正常;术后6个月及以后的复诊中未见明显根吸收,牙槽硬板影像形成.10颗牙(55. 56%) 唇侧牙龈与邻牙或者正常牙龈高度比较可见轻度退缩(≤1 mm).结论: 牙槽内移植可以缩短患者治疗时间,疗效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牙槽嵴劈开在口腔种植骨量不足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牙槽嵴劈开术在口腔种植骨量不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在我院就诊的20例缺牙区牙槽嵴高度大于10 mm,牙槽嵴顶厚度在3-4 mm之间的患者,行牙槽嵴劈开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共植入Ankylos种植体25枚,牙槽嵴劈开术同期种植体植入后,种植体周围骨间隙及唇侧骨板表面植入骨粉盖胶原膜.术后5个月行二期手术,二期术后3周完成取模及上部结构修复.结果 20例患者术后牙槽骨厚度均明显增宽,软组织愈合良好,3例患者术后拆线时牙龈轻微红肿,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术后定期复诊,种植体均无脱落,X线片均无见明显骨吸收.结论 牙槽嵴劈开术对于牙槽嵴厚度在3-4 mm的病例,是一种有效的可预期骨增量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颗上颌前牙即刻种植修复的近期临床疗效和牙龈美学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单颗上颌前牙即刻种植修复的近期临床疗效和牙龈美学效果观察.方法 选择56例上颌单颗前牙种植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即刻种植修复,对照组采用延期种植修复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种植成功率及近期临床疗效;分别于拔牙前,修复后12个月测量牙槽嵴骨吸收高度,比较两组牙槽骨吸收量;修复完成时、修复后12个月应用PES法对软组织美学恢复进行评价;依据Jemt牙龈乳头指数观察牙间乳头高度,应用VAS评分法评估患者的主观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种植体均骨性结合,无松动脱落,种植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种植体长度为(15.10+1.08) mm,直径为(4.60±0.63) mm,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种植体长度(13.45±1.04) mm,直径为(3.75±0.52) mm (P<0.05);修复后12个月,观察组PES为(11.32±2.4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82±2.44)分,牙间乳头指数2度、3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对软组织附着高度、咀嚼功能、整体美观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均P<005).结论 在单颗上颌前牙美学区牙缺失患者中使用即刻种植修复,更符合解剖位置和牙齿生物力学特征,简化手术操作,疗程短、创伤低、种植成功率及骨性结合率近似于延期种植修复,近期骨吸收量低,牙龈乳头丰满度保存完整,种植后软组织美学恢复好,患者主观满意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前牙拔牙位点保存术后牙槽嵴软硬组织变化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和模型间接测量法评价前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嵴骨量及软组织量的变化.方法 纳入29例患者共32颗符合拔牙适应证的前牙, 试验组牙拔除术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 (deproteinizedboving bone mineral, DBBM, Bio-Oss?) 和可吸收生物膜 (海奥) 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 对照组行常规拔牙术后未予特殊处理.全部患者拔牙术前取石膏模型, 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CBCT并于术后6个月再次取石膏模型, 通过CBCT和模型测量对比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及软组织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结果 通过对比手术前后的CBCT测量结果, 牙槽骨高度在唇侧和腭侧牙槽骨的高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6个月试验组唇侧和腭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分别为 (16.31±0.94) mm和 (18.61±1.10) mm, 牙槽骨宽度在根长的20%、70%测量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分别为 (4.43±0.32) mm和 (4.79±0.37) mm, 但在根长50%处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软组织高度在上颌牙龈缘最高点及下颌牙龈缘最低点处, 试验组 ( (9.26±0.40) mm)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但在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处软组织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前牙拔牙同期进行位点保存术处理, 对拔牙后牙槽嵴高度、宽度和牙龈软组织的保存均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临床实践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