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疗效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和影像学效果,为正畸过程中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同时存在厚度不足情况时的手术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就诊、需要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治疗前或治疗中锥形束CT示下前牙唇舌侧骨板厚度均<0.5 mm的患者10例[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26.2±3.1)岁,共60颗患牙],使用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进行治疗。比较患牙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的牙龈退缩情况、龈乳头指数差异,比较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60颗患牙唇舌侧釉质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根方4、8 mm及根尖水平唇侧[(1.02±0.39)、(2.22±0.89)、(4.87±1.35)mm]及舌侧骨板厚度[(1.07±0.46)、(2.31±1.04)、(3.91±1.29)mm]均显著高于术前[唇侧:(0.02±0.09)、(0.06±0.21)、(2.71±1.33)mm;舌侧:(0.14±0.29)、(0.40±0.52)、(2.13±1.02)mm]( P<0.001)。其中在唇侧根尖水平及舌侧CEJ根方8 mm和根尖水平,中切牙[唇侧根尖水平:(2.53±1.20)mm,舌侧CEJ根方8 mm水平:(2.27±1.24)mm,舌侧根尖水平:(2.66±1.49)mm]及侧切牙[唇侧根尖水平:(2.42±1.30)mm,舌侧CEJ根方8 mm水平(2.28±0.92)mm,舌侧根尖水平(1.94±1.15)mm]牙槽骨厚度增加量均显著高于尖牙[唇侧根尖水平:(1.52±1.47)mm,舌侧CEJ根方8 mm水平:(1.17±1.09)mm,舌侧根尖水平:(0.74±1.37)mm]( P<0.01)。唇舌侧牙龈退缩程度[术前唇侧:(0.72±0.88)mm,舌侧:(0.80±1.09)mm;术后6个月唇侧(0.72±0.81)mm,舌侧:(0.89±0.21)mm]及龈乳头指数[术前:1.00(0.75,2.00);术后6个月:1.00(1.00,2.00)]术前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10例受试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本组病例采用的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安全可行,该术式对下前牙唇舌侧骨板厚度均<0.5 mm患者正畸治疗中下前牙牙周组织的稳定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短种植体植入结合上颌窦内提升治疗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超短种植体植入结合上颌窦内提升治疗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84例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修复)和观察组(上颌窦内提升结合超短种植体植入).比较两组患者牙槽骨高度(RBH)、龈乳头高度、骨质增量高度、边缘骨丧失高度,以及种植体周围骨量和留存率、牙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牙周袋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RBH均明显升高(P<0.05),但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后1周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种植体周围骨量均降低,而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龈乳头高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骨质增量高度、边缘骨丧失高度和种植体留存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后1周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PL1、BI、PD、CAL升高,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短种植体植入结合上颌窦内提升治疗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数字化技术在牙槽骨严重骨量不足种植义齿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探讨数字化技术在牙槽骨严重骨量不足种植义齿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牙槽骨严重骨量不足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种植义齿修复方法分为数字化技术组和常规修复法组,各4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种植体位置手术前后偏差值、口腔功能恢复情况、咀嚼功能、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就医满意度.结果 数字化技术组患者的口腔修复黏合程度、修复体形体、修复体色泽评分分别为(90.73±3.24)、(91.58±3.33)、(90.48±3.17)分,均明显高于常规修复法组[(83.68±2.36)、(82.93±2.36)、(84.30±2.45)分],种植体角度、深度、根部、头部手术前后偏差值分别为(0.13± 0.04)°、(0.43±0.14)mm、(0.52±0.10)mm、(0.50±0.14)mm,均明显低于常规修复法组[(0.20±0.06)°、(0.73± 0.13)mm、(84.30±2.45)mm、(0.80±0.1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化技术组患者的咀嚼功能、牙功能、语言功能恢复率分别为95.00%、92.50%、92.50%,均明显高于常规修复法组(80.00%、75.00%、7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两组患者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均明显高于修复前,且数字化技术组患者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分别为(88.91±4.11)%、(130.57±6.78)lbs,均明显高于常规修复法组[(83.50±3.24)%、(123.63 ±5.37)lb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化技术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常规修复法组(80.00%),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常规修复法组(20.00%),就医满意度为92.50%,明显高于常规修复法组(7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修复法相比,种植义齿修复牙槽骨严重骨量不足中数字化技术的修复效果更好,口腔功能恢复情况更佳,总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上前牙智齿冠周骨Onlay植骨种植修复1例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种植义齿是近年来修复缺失牙的首选方法,其功能和美观与天然牙最接近. 对于前牙美学区,唇侧骨板较薄,牙缺失容易导致水平向骨量不足,将会影响种植体植入位置、初期稳定性、美学效果等关键因素[1] ,因此牙槽骨缺损的再生及重建修复是口腔种植的关键点[2] ,目前有多种方法进行水平骨增量,包括自体骨块状移植(onlay植骨)[3] ,骨劈开,水平牙槽骨牵张术,异种骨移植,单独或与移植材料组合的引导骨再生,但目前对美学区的理想水平骨增量方法尚未达成共识[4] .本文报道1 例上颌双侧侧切牙先天缺失伴牙槽骨宽度严重不足且唇侧凹坑状缺损的病例,采用取智齿冠周骨行onlay植骨术并行种植义齿修复,为临床上前牙美学区水平骨量不足的病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病例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植入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的临床效果,比较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骨与否的疗效.方法:选择28例上颌后牙区缺失患者,剩余牙槽骨高度<7 mm,共植入40颗ITI种植体.其中植入部位RBH<4 mm种植体6颗,RBH 4~7 mm种植体34颗;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植入种植体24颗(内提升不植骨组),行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16颗(内提升植骨组).测量各病例术后6~12个月的骨提升高度.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28例40颗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佳,骨结合良好,种植成功率100%.RBH<4 mm组与RBH 4~7 mm组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分别为(3.44±0.57)mm和(5.50-±1.00)mm,术后提升骨量分别为(7.91±1.06)mm和(8.77±1.15)mm,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内提升不植骨组与植骨组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分别为(5.07±1.19)mm和(5.37±1.24)mm,术后提升骨量分别为(8.47±1.18)mm和(8.89±1.13)mm,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在RBH<4mm条件下能够成功,提升效果与常规内提升接近.进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创伤小、费用更低,且对于上颌后牙区提升骨量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Bio-Oss骨粉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后种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联合Bio-Oss骨粉在上颌窦窦底骨量严重不足时种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惠州口腔医院就诊的骨量严重不足、需进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的27例患者,均需同期植入种植体,将其通过简单随机法分为实验组(15例)和对照组(12例).实验组使用CGF联合Bio-Oss骨粉,对照组则直接使用Bio-Oss骨粉.术后2个月、4个月、6个月经CBCT测定上颌窦内距离种植体末端1 mm处的新形成骨骨密度(HU值).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2个月的HU值分别为(442.77±21.80)、(760.15±60.64)和(442.10±23.16)、(788.43±47.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个月、6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HU值分别为(499.02±16.87)、(459.81±20.72)和(692.93±76.70)、(529.50±40.67),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骨密度相比,实验组术后4个月骨密度已接近术前骨密度,对照组术后6个月骨密度才接近骨密度.结论 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中CGF联合Bio-Oss骨粉作为骨替代材料的成骨能力明显高于单独应用Bio-Oss骨粉,为RBH严重不足需同期种植的患者提供一种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数牙先天缺失复杂牙列种植修复方案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多数牙先天缺失患者常伴有因恒牙缺失而导致的牙槽骨高度及宽度的严重不足,影响种植体植入.本文通过已行种植修复完成的病例,讨论多数牙先天缺失复杂牙列种植修复治疗中方案的设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治疗骨缺损中载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牙周炎伴随的牙槽骨吸收、拔牙后剩余牙槽嵴萎缩、腭裂、手术治疗等原因引起的颌骨骨量丢失是口腔医学领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目前对骨缺损修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骨或骨替代物移植,化学药物,牵张成骨,干细胞组织工程等[1,2].有限的自体骨来源、手术时造成的二次伤害等原因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同种异体骨制备及保存复杂,尤其是其本身的免疫原性及移植后的各种并发症也严重影响了其应用.应用化学药物不仅所达到的骨吸收抑制作用有限,而且因口服或静脉等全身给药方式,导致药物的有效治疗浓度维持时间短,需要频繁大量服药,而长期应用又对胃肠道、肾脏和牙槽骨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使用胚胎干细胞尚存在伦理问题,成体干细胞需通过手术获取,安全性不足、费用昂贵及操作复杂等原因尚未被社会和广大患者所接受[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颌窦内提升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重度慢性牙周炎、侵袭性牙周炎和严重的牙体疾病会导致上颌后牙缺失、甚至牙槽骨缺损.上颌后牙长期缺失未得到修复治疗,不但会导致咬合关系紊乱,还会引起牙槽嵴的吸收及上颌窦气化,使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不足,限制了种植修复的应用.目前解决的方法有上颌窦底骨增量的种植技术和避开上颌窦的种植技术两种,前者包括上颌窦提升技术,后者包括短种植体、斜种植体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二次提升术可改善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即上颌窦底剩余牙槽嵴垂直骨高度(RBH)≥1 mm且≤3 mm时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二次提升术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2012年3月~2014年12月就诊的上颌后牙缺失拟行上颌窦提升种植修复的患者78例,符合RBH≥1 mm且≤3 mm,牙槽嵴宽度≥5 mm,采用经嵴顶二次提升法,共植入种植体148枚,术后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1~5年,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患者满意度、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存留率、软组织情况、窦底骨高度变化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 术中发生3例上颌窦底黏膜破裂,穿孔率为3.85%(3/78).23例(30.67%)存在轻微疼痛,52例(69.33%)无头痛发热,无明显疼痛及肿胀反应.种植体稳定性系数ISQ值术后即刻和术后半年分别为58.39±1.39,81.88±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率100%,愈合期及随访过程中无一种植体脱落,种植体存留率为100%.比较随访时间1年和5年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改良龈沟出血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上颌窦底提升高度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术后1年和术后5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侧壁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相比,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二次提升术植骨手术创伤小、患者不适感明显减轻,有效解决上颌后部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问题并取得良好的长期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