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物种肌动蛋白聚合功能及其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肌动蛋白聚合在细胞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包括细胞分裂、发育、形态发生、运动和极性建立等重要过程.肌动蛋白聚合异常可引发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癌症等多种疾病.肌动蛋白聚合在细胞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物种间和种内肌动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暗示其功能可能相似,然而最新研究发现,它们在聚合功能方面有差异性.研究表明,大部分动物或植物肌动蛋白能够在酵母细胞中被异源使用,但是兔子骨骼肌和玉米花粉肌动蛋白在聚合功能方面几乎无法互相替代.与此相比,酵母肌动蛋白则可以与动物或植物肌动蛋白共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动物、植物和酵母肌动蛋白的聚合特性以及其在体内外聚合功能上的差异性研究进展,以及靶向干预肌动蛋白聚合的药物,不仅为治疗人类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为我们深入了解种内外肌动蛋白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开发治疗人类疾病的新型药物.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将有助于揭示肌动蛋白多样性和功能进化的潜在规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株伤口分离贪铜菌的分类鉴定及生物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从临床伤口标本中分离出的贪铜菌SZY C1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分析,了解其微生物学特性及明确分类学地位。方法:将菌株SZY C1复苏培养后,依次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全基因组测序,并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基因组和毒力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菌株SZY C1为不发酵糖革兰阴性菌,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可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培养24 h呈现灰白色、圆形、突起、不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SZY C1与耐金属贪铜菌( Cupriavidus metallidurans)的相似度为98.52%。菌株SZY C1测得基因组大小为5 515 517 bp,G+C含量为67.87%,全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菌株SZY C1与根际贪铜菌亲缘化关系最近,两者之间平均核苷酸一致性值84.76%,数字DNA-DNA杂交值为29.1%,低于原核生物物种的鉴定阈值。基因预测显示菌株SZY C1携带多种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抗重金属基因。 结论:根据表型和基因组分析,菌株SZY C1为贪铜菌属中潜在的新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间充质凝聚指导牙发育与再生的理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间充质干细胞在基因以及微环境的时空调控下可自发聚集形成致密化区域,这一现象称为间充质凝聚。间充质凝聚是跨物种保守的发育事件,对启动牙及全身器官的形态发生至关重要。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中也具有自组装聚集能力,利用此特性构建干细胞聚合体以模拟发育性间充质凝聚已成为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再生医学手段。本文讨论间充质凝聚的原理及其在牙形态发生中的作用与机制,并总结干细胞聚合体的工程化构建策略及应用于牙再生领域的实践经验,旨在从“发育指导再生”的理念出发,为理解干细胞发育生物学和建立新的器官再生策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株血液分离的油葫芦苍白杆菌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临床血液标本分离的细菌7712(=CGMCC 1.17031=NBRC 113783=KCTC 15766)进行生物学特性和系统进化分析,明确其分类学地位。方法:观察菌株的培养特性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子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和基因组测序鉴定,并构建基因组发育树以分析其分类学位置。采用在线毒力基因数据库和抗生素抗性数据库,分别对分离株及近缘菌株进行基于全基因组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比较分析。结果:分离株7712为脲酶阳性的需氧革兰阴性非发酵菌,VITEK GN鉴定为人苍白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7712与苍白杆菌属及布鲁菌属均具有较高的序列一致性;而基于全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分离株7712与油葫芦苍白杆菌LCB8 T和嗜血苍白杆菌CCUG 38531 T聚类成一个分支,并与其他苍白杆菌属细菌和布鲁菌属聚类成一个大的分支。基因组亲缘性指数分析显示,分离株7712和油葫芦苍白杆菌LCB8 T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为98.22%,高于原核生物物种的鉴定阈值95%。分离株7712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其中 OCH基因可能与头孢菌素耐药有关。 结论:确定了1例由油葫芦苍白杆菌引起的临床感染,丰富了苍白杆菌属生物多样性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两株临床分离的金黄杆菌的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临床痰液和中段尿标本分离的SQ219和SQ220进行生物学特性、系统进化和临床意义分析。方法:观察菌株的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特征;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仪及MALDI-TOF质谱仪鉴定细菌;利用相关软件对细菌16S rRNA和核心基因组作系统发育分析及基因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分析。结果:SQ219和SQ220为革兰阴性杆菌,专性需氧,触酶和氧化酶阳性,无动力;在30℃、pH7和不含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SQ220可在血平板上产生黄色素但SQ219不产生;SQ219和SQ220对氨曲南、阿米卡星、妥布霉素、黏菌素耐药,与金黄杆菌属药敏表型一致。SQ219和SQ220总长分别为5.08 Mb和4.80 Mb,G+C含量分别为36.72%和36.36%,均预测到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 blaCGA)。16S rRN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Q219、SQ220与啤酒神金黄杆菌DSM18014 T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8.93%和98.36%;核心基因组进化分析显示SQ219、SQ220与啤酒神金黄杆菌DSM18014 T的进化关系最近。然而,两株菌与啤酒神金黄杆菌DSM18014 T ANI值分别为92.49%和93.27%,低于95%原核生物种的阈值。 结论:根据16S rRNA和全基因组的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判断SQ219和SQ220为金黄杆菌新种,丰富了金黄杆菌的进化信息,为金黄杆菌属细菌新种的鉴定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族链球菌与G族链球菌的分类及临床特点概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C族链球菌(GCS)和G族链球菌(GGS)在生化反应、溶血特性、宿主物种、临床特性等方面与其他链球菌等不尽相同,人体分布上以皮肤、咽喉和女性泌尿生殖道较多见。GCS和GGS分类复杂,分类方法在过去几十年内不停地被纠正和修改。GCS和GGS暴发感染时环境因素所致可能性大,在致病力、细菌耐药特点、临床特点上与A族链球菌相似,可发生各种侵袭性感染,目前治疗仍首选青霉素。GCS和GGS的感染严重程度较其他链球菌更重。现就GCS与GGS的分类及临床特点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与恒河猴下颌骨骨膜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和跨物种单细胞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人与非人灵长类动物(恒河猴)的下颌骨骨膜中是否存在有别于传统间充质干细胞的干细胞群体及其在膜内成骨过程中的特性,并提供区别于其他解剖区域骨膜干细胞(PSC)的下颌骨PSC的稳定分离、培养、扩增的标准化流程。方法:分别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18~24岁行第三磨牙拔除术3例患者翻瓣去骨过程中的骨块表面和3只6岁龄恒河猴下颌骨的磨牙区颊侧获取骨膜,使用Illumina平台Novaseq 6000测序仪进行单细胞测序,并通过同源基因匹配进行跨物种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结果比较。使用37 ℃和低温两种消化方式从原代组织中分离PSC,经流式细胞术分析鉴定其表面标志物(CD200、CD31、CD45和CD90)并通过免疫荧光鉴定组织蛋白酶K(CTSK)与CD200的共定位情况。评估体外扩增至第3代的不同物种PSCs的细胞增殖能力和三系分化能力。比较PS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成骨方面的特性异同。结果:单细胞测序结果提示直系同源基因匹配降维后获得了18个聚类的细胞群,基于各细胞标志物数据库对各聚类进行细胞注释。低温消化方案可以稳定地从人、恒河猴下颌骨骨膜中分离出PSC,细胞呈成纤维细胞状。细胞计数法结果显示人与恒河猴的PSC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术分析鉴定结果显示,从骨膜分离的细胞表面抗原表达CD200 +、CD31 -、CD45 -和 CD90 -,免疫荧光提示CTSK与CD200共定位于此细胞中。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和阿尔辛蓝染色结果显示,人和恒河猴的PSC均具备成骨、成脂、成软骨的分化能力。与BMSC的成骨能力相比,PSC增殖能力略优,分化过程中,PSC在早期有良好的成骨表现。 结论:本研究成功稳定分离并鉴定出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恒河猴)的正常下颌骨PSC,为探索下颌骨膜内成骨的机制、建立理想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以及下颌骨缺损修复新型策略提供了细胞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植物吸附大气颗粒物的影响因素及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植物有效吸附和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的同时也遭受着由颗粒物带来的不利影响,探明植物与大气颗粒物的互作效应是深入理解生态平衡、微环境气候及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目前系统阐述植物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及响应机制的综述性文献较少.基于此,本文梳理和归纳了大气颗粒物的成因和组成,以及植物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方式和影响因素,并阐述了植物响应大气颗粒物胁迫的表型特征、生理特性和分子机制.最后,针对现存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1)选择适应能力强、滞尘量大的植物物种,综合考虑植物群落结构、街道形态、栽种空间等因素,提出普适性强的绿化滞尘方案;2)未来应该将研究范围从城市延伸到农牧区的多种复层植物群落结构,系统分析不同植物配置群落的综合滞尘能力;3)应将植物滞尘量与其自身抗性有效结合,探索植物响应大气颗粒物胁迫的生理、分子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判标准;4)利用原位标记检测技术从细胞水平上灵敏地示踪、量化大气颗粒物在植物有机体内的动态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千岛湖外来物种蓝鳃太阳鱼的生活史特征及适应性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为研究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种群生活史特征及适应性,以千岛湖蓝鳃太阳鱼种群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逐月采集样本共3484尾,系统研究了蓝鳃太阳鱼年龄、生长、繁殖和死亡等生活史特征及适应性.结果表明:千岛湖蓝鳃太阳鱼的种群平均体长为(88±0.6)mm,平均体重为(30.42±0.53)g.其种群年龄结构简单,1-2龄的低龄个体占优势(83.97%).通过拟合幂函数方程得到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BW=1×10-5SL3.1543(N=3484,R2=0.97).另外,千岛湖蓝鳃太阳鱼具有明显的雌雄异形现象,其繁殖季节为4-9月,绝对繁殖力为(11405±921)粒/尾,相对繁殖力为(282±14)粒/g,平均卵径为(0.74±0.003)mm.最后,利用Pauly 经验公式和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分别估算出:自然死亡系数(M)为1.05,总死亡系数(Z)为 3.58,捕捞死亡系数(F)为2.53,种群开发率(E)为 0.71.综上,千岛湖蓝鳃太阳鱼的种群呈现出典型的 r 生活史对策,整体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种群规模具有进一步扩张的潜在风险,亟需相应的管理和控制.与原产地北美及其他入侵地的种群相比,蓝鳃太阳鱼在繁殖时间及早期生长速度等的改变是其成功入侵千岛湖的关键适应性特征.研究结果补充了国内有关蓝鳃太阳鱼的种群生长特性、年龄结构和繁殖特征等基础资料,揭示了其在千岛湖入侵成功的适应性机制,为我国蓝鳃太阳鱼的入侵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南洋鼠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属级分类关系的分子证据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南洋鼠(Chiromyscus langbianis)是亚洲特有的一种树栖鼠类,其属级分类一直存在争议,不同的分类系统将其归入白腹鼠属(Niviventer)或费氏树鼠属(Chiromyscus),影响了对其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和分析南洋鼠的线粒体基因组,探讨其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并利用近邻相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NJ)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ML)构建22个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树,厘清南洋鼠的属级分类关系.结果表明,南洋鼠线粒体基因组总长度为16 288 bp,包含22个tRNA基因、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和一段非编码区(non-coding region,NCR),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组成为 A 36.6%、T 28.9%、G 15.0%和 C 19.5%,AT 偏斜(AT-skew)为 0.092,GC 偏斜(GC-skew)为-0.337.在22个tRNA基因中,除tRNASer(AGY)缺少D环外,其余的21个tRNA基因均能够折叠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同时,部分tRNA基因,如tRNAPhe出现了A-A,tRNAVa1、tRNALeu、tRNAI1e出现了C-U等非经典配对,以维持tRNA二级结构的稳定性.基于近邻相接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南洋鼠与费氏树鼠属的亲缘关系更近.进一步基于线粒体Cytb和Cox1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及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均支持南洋鼠划入费氏树鼠属.本研究为南洋鼠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分子证据,也为其种群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