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长期预后的多中心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长期预后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骨科连续收治的402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骨折复位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切开组194例,男133例,女61例;年龄为43.0(30.7,51.0)岁;骨折Tile分型:B型35例,C型159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组208例,男115例,女93例;年龄为45.5(32.0,56.0)岁;骨折Tile分型:B型40例,C型168例;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SF-12评分[包括生理总评分(PCS)和心理总评分(MCS)],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及术后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骨折复位质量等。结果:两组患者除性别外,其他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402例患者术后获7.8(6.2,8.8)年随访。末次随访时闭合组患者PCS[49.9(45.4,55.4)分]、MCS[53.1(46.4,57.6)分]显著高于切开组患者[48.2(41.4,52.7)、46.5(40.6,5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闭合组患者的受伤至手术时间[6(5,8)d]、手术时间[180(126,260)min]显著短于切开组患者[9(6,13)d、240(165,334)min],术中及术后输血量[1.5(0,4.0)U]显著少于切开组患者[5.0(2.9,8.0)U],术中X线透视次数[104.5(85.0,132.0)次]显著多于切开组患者[21.0(18.0,26.0)次],术后骨折复位优良率(92.8%,193/208)显著高于切开组患者(86.6%,168/1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闭合复位内固定不仅能够明显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和手术时间、减少输血量,而且能够获得更好的骨折复位,最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全长16S rRNA测序的高尿酸血症人群肠道菌群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肠道菌群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探索肠道菌群与高尿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021年健康体检人群中招募63名成年志愿者,其中HUA患者25例,健康对照人群38例,采集他们的粪便样本,通过使用全长16S rRNA测序技术,对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尿酸水平人群的肠道菌群构成特征。结果:HUA组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的整体组成存在差异,α多样性指数在HUA组明显降低,β多样性分析可以看出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在菌群组成上,HUA组表现为拟杆菌门增多,厚壁菌门降低。通过LEfSe差异分析,发现HUA组具有独特的菌群结构,以普拉梭菌(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为代表的多种短链脂肪酸(SCFAs)产生菌明显降低;唾液链球菌( Streptococcus salivarius)、脆弱拟杆菌( Bacteroides fragilis)、 Fusobacterium hwasookii、 Flavonifractor plautii、黏液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mucogenicum B)、 Blautia sp003287895在HUA组明显升高。此外,通过PICRUSt2功能基因预测发现HUA组人群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合成途径等相关代谢降低,与特有的菌群结构一致。 结论:HUA人群与健康对照人群比较,存在特有的肠道菌群构成和代谢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57例海军陆战队员军事训练伤康复影响因素分析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海军陆战队军事训练伤特点和康复情况,为今后做好特战部队军事训练伤康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军队区域康复中心收治的157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军事训练伤的病历资料,参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分析军事训练伤分类特点和康复效果。结果:发生率最高的军事训练伤是骨折,其次是腰椎间盘突出、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关节脱位/扭伤。训练伤发生率与人员类别相关性不大,但在不同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病种分布特点,康复效果与军事训练伤后入院时间呈正相关,开展心理干预指导能够有效改善军事训练伤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结论:针对海军陆战队队员的训练特点及康复需求,普及军事训练伤防护知识,规范军事训练伤康复介入流程,采取个性化康复诊疗措施,并实施综合心理干预,可以有效促进军事训练伤的康复,减少因军事训练伤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保障部队战斗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海军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军事航海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由于海军的战略转型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海军基层部队官兵对军事航海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有必要为海军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军事航海心理学》课程。笔者主要阐述了海军各个层次的卫生人才通晓《军事航海心理学》的现实需要,并介绍了开设《军事航海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和具体做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全长16S rRNA测序的血清高二胺氧化酶人群肠道菌群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索肠道菌群与血清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对DAO高水平(DAO-H)人群和正常人群的肠道菌群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方法:在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021年健康体检人群中招募62名成年志愿者,其中DAO-H人群31名,正常人群31名,采集粪便样本,通过使用16S rRNA全长基因测序技术,对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进行分析,研究不同DAO水平人群的肠道菌群构成特征。结果:DAO-H人群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与正常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菌群结构和功能改变:共生细菌减少,如 Phocaeicola、拟杆菌科细菌等;潜在致病菌增加,如肺炎克雷伯菌。DAO-H组的菌群代谢发生变化,菌群鞘脂代谢水平降低,万古霉素类抗生素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vancomycin group antibiotics)、叶酸一碳库(one carbon pool by folate)、萜类骨架生物合成(terpenoid backbone biosynthesis)、细胞周期-Caulobacter(cell cycle-Caulobacter)、蛋白质输出(protein export)、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氮代谢(nitrogen metabolism)水平较正常组升高。 结论:血清中DAO-H人群与正常人群比较,存在特有的肠道菌群构成与菌群代谢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共病诊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TBI)是现代战争的标志性损伤,美军和英军的共病率分别为23%和33%~66%。目前缺乏对PTSD和mTBI的早期诊断方法,也无特效治疗方法和药物,从而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笔者从PTSD和mTBI的发生率、共病率、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为军人PTSD和mTBI的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部队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军事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强军战略之一,部队急需建设一批特色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为此,本文以“部队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课程为例,从课程总体的建设目标、建设思路、教学内容、课程制作与试题库建设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及对教学组织实施和初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其他军事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建设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情景模拟结合模块化实训在载人航天医疗救援护理人员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情景模拟结合模块化实训在载人航天医疗救援护理人员教学培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载人航天医疗救援队中的2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情景模拟结合模块化实训组(实训组, n=10)和传统教学组(对照组, n=10)。分别采用情景模拟结合模块化实训和传统教学方法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后组织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和满意度调查。 结果:情景模拟结合模块化实训组在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和参训护理人员满意度调查中均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均 P<0.05)。 结论:情景模拟结合模块化实训教学效果显著,能够整体提升护理人员的救治能力素养,有助于高效完成载人航天医疗救援任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远海机动作战部队健康保护问题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在分析远海机动作战主要军事行动及特点的基础上,从保护官兵健康的实际需求出发,论述了远海机动作战部队健康保护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并结合远海作战环境和疾病流行规律,提出了远海机动作战部队健康保护的要求,为提高海军远海机动作战能力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急性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术中支架置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支架置入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急性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8月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严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急性大动脉闭塞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急诊行脑血管再通术,其中27例患者术中行单纯球囊成形,19例术中行急诊支架置入。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后责任血管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mTICI)评分、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急性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术中支架置入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支架组患者责任血管获得有效再通(mTICI≥2b)的比例稍高于单纯球囊组[16/19 比 81.5%(22/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90 d,支架组患者mRS中位数[3.0(0,4.0)]与单纯球囊组患者[4.0(1.0,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急性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术中急诊支架置入术的疗效与单纯球囊成形术相当,且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