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16S核糖体RNA高通量测序的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16S核糖体RNA(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本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2—6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例男性特重度烧伤患者(年龄32~48岁),采集其休克期(伤后3 d内)、急性感染早期(伤后4~14 d)、急性感染中期(伤后15~28 d)、急性感染后期(伤后29 d至出院前1周)及出院前1周内的粪便样本,各时期样本数均为5。使用pH计测定粪便样本的pH值,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的16S rRNA V3、V4区进行测序。QIIME分析软件分析肠道菌群操作分类单元(OTU)数目、α多样性(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门、科的相对丰度,非加权组平均法聚类分析肠道菌群β多样性,Tax4Fun预测肠道菌群功能变化。对数据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配对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本组特重度烧伤患者急性感染早、中期粪便pH值分别为7.40±0.45、7.56±0.45,明显高于休克期的6.68±0.36( P<0.05或 P<0.01)。(2)共获得2 333 584条有效高质量序列,序列长度为415 bp左右,共获得1 209个OTU,所有标本测序覆盖度均达99.0%以上。本组特重度烧伤患者急性感染早、中、后期OTU数目、Chao1指数明显低于休克期( Z值均为2.023, P<0.05);出院前1周内OTU数目、Chao1指数明显高于急性感染早、中、后期,Shannon指数明显高于急性感染早、中期( Z值均为2.023, P<0.05)。(3)本组特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样本菌群结构与出院前1周内相似度高,与急性感染早、中、后期相似度低。各个单独样本的分析显示,大部分样本聚类规律与分期样本一致。休克期肠道菌群加权Unifrac距离明显短于急性感染早、中、后期( Z=3.326、2.570、2.690, P<0.05或 P<0.01),其他时期肠道菌群加权Unifrac距离相近。(4)门水平上,与休克期比较,急性感染早、中、后期厚壁菌门细菌相对丰度降低,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升高;上述3个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在出院前1周内与休克期相近。伤后不同时期科水平上相对丰度前5的优势菌有较大差异,休克期的前5优势科细菌相对丰度在急性感染早、中、后期降低。休克期的非优势科如肠杆菌科、链球菌科、拟杆菌科细菌相对丰度在急性感染早、中、后期大幅升高,成为这些时期新的优势科;出院前1周内部分产酸菌科细菌相对丰度恢复至接近休克期水平。(5)急性感染早、中期肠道菌群的某些氨基酸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丙酮酸代谢等功能较休克期减弱,急性感染后期肠道菌群某些氨基酸和糖类代谢较休克期增强,休克期与出院前1周内肠道菌群功能基因分布相似。 结论: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内环境及菌群结构在急性感染早、中期发生了明显变化,pH值升高,菌群种类及多样性减少,尤其是产酸菌科细菌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但随着患者治疗结束而恢复。可考虑将粪便pH值和肠道变形菌门及产酸菌科细菌变化作为反映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菌群紊乱水平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预测中重度烧伤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中重度烧伤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模型,为烧伤相关AKI的早期识别提供基础研究证据。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的患者,记录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中重度烧伤相关AKI的危险因素,并应用R语言软件构建中重度烧伤患者并发AKI的列线图;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预测效能;决策曲线分析(DCA)来评估模型的临床效用。结果:共纳入186例中重度烧伤患者,其中有54例发生AKI,发病率为29.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烧伤总体表面积〔TBSA;优势比( OR)=1.072,95%可信区间(95% CI)为1.031~1.115, P=0.001〕、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 OR=0.960,95% CI为0.931~0.990, P=0.010)、中性粒细胞计数(NEU; OR=1.190,95% CI为1.021~1.386, P=0.026)、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OR=0.867,95% CI为0.770~0.977, P=0.019)、D-二聚体( OR=4.603,95% CI为1.792~11.822, P=0.002)是中重度烧伤患者并发AKI的危险因素。以上述指标作为预测因子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计算AUC为0.998(95% CI为0.988~1.000);取最佳临界值为-0.862时,对应敏感度为98.0%,特异度为98.2%;一致性指数为0.998(95% CI为0.988~1.000)。校准曲线表明模型准确性良好,DCA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使多数患者从中获益。 结论:高TBSA、高NEU、高NLR、高D-二聚体、低eGFR烧伤患者并发AKI的风险更高;基于上述5个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可作为评估中重度烧伤患者并发AKI风险的预测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间接测热法在特重度烧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间接测热法指导特重度烧伤患者营养治疗,探讨该方法对患者营养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匹配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6月13日至7月31日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13温岭槽罐车爆炸事故中受伤的15例特重度烧伤患者为测定组,该组患者均应用代谢车间接测热法(indirect calorimetry,IC)每周1次测定能量需求,据此指导营养干预。同时纳入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8例特重度烧伤患者为公式组,该组患者均使用第三军医大烧伤营养公式(KJ/d=4104×体表面积M 2+105×烧伤面积%)估算能量需求。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第1-6周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血红蛋白和淋巴细胞绝对值等营养相关指标。以死亡为终点事件,使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测定组和公式组入院时各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测定组入院后第1、2、3周白蛋白[(32.79±3.88)、(33.71±5.42)、(35.56±10.09)]g/L均高于公式组[(25.69±5.76)、(25.70±5.29)、(29.26±5.40)]g/L。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测定组入院后第1、2、4、5、6周视黄醇结合蛋白[(28.71±12.24)、(27.71±13.02)、(34.6±11.24)、(45.09±15.90)、(46.11±10.82)]mg/L,均高于公式组[(11.06±10.99)、(17.08±12.06)、(17.73±14.11)、(21.56±13.26)、(21.60±13.4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各周血红蛋白和淋巴细胞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测定组生存率为80.0%(12/15),公式组为55.6%(10/18)。使用Breslow检验,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3)。 结论:使用IC法测定能量需求指导特重度烧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早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利于提高早期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制三维打印助餐辅具与传统万能袖带助餐辅具在烧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效果对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自制三维打印助餐辅具(以下简称三维辅具)与传统万能袖带助餐辅具(以下简称万能袖带)对烧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自主进食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2020年3月—2021年6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1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中重度烧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21~58(42±11)岁。使用三维软件及三维打印机为患者定制三维辅具后,指导患者在连续14 d内分别隔天使用三维辅具和万能袖带进食各7 d,其间也可无辅具由他人喂食。统计患者使用每种辅具进食正餐次数及其占所属7 d内进食正餐总次数的比例;使用2种辅具共14 d后(以下简称使用14 d后),测量患者使用2种辅具的转移液体用时和转移液体量,评定患者在无辅具、使用三维辅具、使用万能袖带时改良Barthel指数(MBI)中进食项的评分,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价患者在无辅具、使用三维辅具、使用万能袖带时的进食主观满意度。对数据行配对样本 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χ2检验。 结果:患者使用三维辅具的7 d中进食正餐次数为(18.1±2.0)次,明显多于使用万能袖带的(4.0±2.0)次( t=53.72, P<0.01)。患者使用三维辅具进食正餐次数占所属7 d内进食正餐总次数的比例为72.4%(325/449),明显高于使用万能袖带的16.7%(72/431), χ2=257.36, P<0.01。使用14 d后,患者使用三维辅具转移液体用时、转移液体量分别明显短于、多于使用万能袖带( t值分别为2.49、7.52, P<0.05或 P<0.01);患者使用三维辅具时MBI中进食项评分与使用万能袖带的评分相近( P>0.05),且均明显高于无辅具时的评分( Z值分别为3.90、3.86, P<0.01);患者使用三维辅具的进食满意度评分与使用万能袖带评分相近( P>0.05),且均明显高于无辅具时的评分( Z值分别为3.61、3.00, P<0.01)。 结论:三维辅具和万能袖带都可代偿烧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其自主进食能力,但三维辅具在提高患者进食意愿及转移食物效率方面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床旁电磁导航下留置鼻肠管在特重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床旁电磁导航下留置鼻肠管在特重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将2017年4月—2021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以下简称本院)收治的入院24 h内采用盲插法留置鼻肠管的27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纳入盲插法组,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52±16)岁;将2022年1月—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入院24 h内采用床旁电磁导航下留置鼻肠管的33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纳入电磁导航组,其中男24例、女9例,年龄(50±15)岁。统计一次留置鼻肠管成功率和留置鼻肠管耗时;留置鼻肠管后0.5 h内,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估患者对留置鼻肠管的满意度,并计算满意率;采用数字评价量表评估留置鼻肠管前与留置鼻肠管后即刻留置鼻肠管操作者(以下简称操作者)腰背痛程度,并计算留置鼻肠管后即刻操作者腰背痛发生率。结果:电磁导航组患者的一次留置鼻肠管成功率为96.97%(32/33),明显高于盲插法组的74.07%(20/27), P<0.05;留置鼻肠管耗时为10(8,13)min,明显短于盲插法组的30(22,40)min( Z=-6.17, P<0.05)。留置鼻肠管后0.5 h内,电磁导航组患者对留置鼻肠管的满意率为96.97%(32/33),明显高于盲插法组的70.37%(19/27), P<0.05。留置鼻肠管前,2组患者的操作者的腰背部疼痛评分均为0分。留置鼻肠管后即刻,电磁导航组患者的操作者的腰背痛发生率为45.45%(15/33),明显低于盲插法组的85.19%(23/27), P<0.05。 结论:床旁电磁导航下留置鼻肠管成功率高、耗时短,患者对留置鼻肠管的满意度高,同时可大大降低操作者职业腰背痛发生率,有利于特重度烧伤患者尽早启动肠内营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脓毒症与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脓毒症与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收治13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特重度烧伤患者,其中男100例、女35例,年龄18~84岁。统计所有患者脓毒症发病率与确诊时间、血液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以下简称血培养阳性)率、病死率以及血培养阳性患者脓毒症发病率、感染病原菌情况(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根据是否发生脓毒症,将所有患者分为脓毒症组(58例)和非脓毒症组(77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烧伤部位、烧伤类型、烧伤总面积、复合伤情况。根据转归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死亡组(37例)和存活组(98例),比较2组患者前述根据脓毒症分组的资料以及休克期度过平稳情况、合并脓毒症情况。对前述2组间数据比较行独立样本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等单因素分析,选取 P<0.1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脓毒症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中脓毒症发病率为42.96%(58/135),脓毒症确诊时间为伤后14(7,24)d,血培养阳性率达62.22%(84/135),病死率为27.41%(37/135)。血培养阳性患者脓毒症发病率为69.05%(58/84)。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患者检出率居前5的病原菌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其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比例明显高于血培养阳性的非脓毒症患者( χ2=7.49, P<0.05)。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患者合并吸入性损伤比例、会阴烧伤比例、烧伤总面积均明显增大( χ2值分别为11.08、17.47, Z=5.68, 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吸入性损伤、烧伤总面积≥80%体表总面积(TBSA)、会阴烧伤均为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3.15、7.24、3.24,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7~9.29、1.79~29.34、1.21~8.68, 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合并吸入性损伤比例、会阴烧伤比例、合并脓毒症比例( χ2值分别为6.55、11.64、22.26, P值均<0.05)以及烧伤总面积( Z=4.25, P<0.05)与休克期度过不平稳比例( P<0.05)均明显增大,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期度过不平稳与合并脓毒症均为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4.87、3.45,95%置信区间分别为1.21~19.57、1.28~9.33, P<0.05)。 结论:特重度烧伤患者脓毒症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脓毒症发病高峰期为伤后2周,感染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最为突出。合并吸入性损伤、烧伤总面积≥80%TBSA和会阴烧伤是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脓毒症和休克期度过不平稳是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晚期特重度烧伤并发死胎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5年5月9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烧伤与皮肤修复外科收治1例24岁妊娠晚期特重度烧伤女性患者。患者在伤后即出现胎儿宫内窘迫,于伤后第12 h确诊死胎,通过与产科医师合作,在伤后5 d引产成功。伤后8 d,患者出现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经抗感染、呼吸机辅助通气、强心利尿、切削痂+皮片移植等治疗,患者最终痊愈。该病例提示把握适当时机、选择合理引产方式,果断处理死胎极其关键;休克期过后经阴道引产的方案,值得探讨;引产后24 h内极端、阵发的呼吸、循环及尿量变化为本例患者主要特点,动态关注并及时有效调整呼吸循环支持,有可能为该类患者救治的另一关键;尽可能抓住时机切削痂、覆盖异种皮,及时行皮肤移植修复创面则是重中之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重度烧伤患者血流感染风险早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预测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筛选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该类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早期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收治30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特重度烧伤患者,其中男251例、女56例,年龄33~55岁。根据是否发生血流感染,将患者分为未血流感染组(221例)和血流感染组(86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转归、住院天数,统计血流感染组患者血微生物培养中细菌检出情况。将纳入的307例患者按照大约7∶3的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建模组(219例)和验证组(88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是否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天数、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天数、转归、住院天数、是否并发血流感染。根据是否发生血流感染,将建模组患者分为血流感染亚组(154例)和未血流感染亚组(165例),比较2个亚组患者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是否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天数、住ICU天数。对前述2组间数据比较行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等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建模组的亚组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以其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构建建模组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预测模型。绘制预测模型对建模组患者血流感染风险预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根据约登指数计算敏感度、特异度、最佳预测概率。根据是否发生血流感染,将验证组患者分为血流感染亚组(21例)和未血流感染亚组(67例),以预测概率>模型最佳预测概率为血流感染判定标准,采用预测模型预测验证组中2个亚组患者血流感染发生情况,计算预测血流感染发生率及特异度与敏感度,另绘制预测模型对验证组患者血流感染风险预测的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 结果:与未血流感染组比较,血流感染组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 χ2=8.485, P<0.01),住院天数明显增加( Z=-3.003, P<0.01),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无明显变化( P>0.05)。血流感染组患者血微生物培养中检出110株细菌,其中菌株数排前3位的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35.45%(39/110)、26.36%(29/110)、13.64%(15/110)。建模组与验证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比例、行机械通气比例、机械通气天数、住ICU天数、转归、住院天数、并发血流感染比例相近( P>0.05)。与建模组中的未血流感染亚组比较,血流感染亚组患者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比例与行机械通气比例明显增大( Z=-4.429, t=-4.045, χ2=7.845、8.845, P<0.01),机械通气天数与住ICU天数明显增加( Z=-3.904、-4.134, P<0.01)。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烧伤总面积、住ICU天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是建模组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031、1.018、2.871,95%置信区间=1.004~1.059、1.006~1.030、1.345~6.128, P<0.05或 P<0.01)。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3(95%置信区间=0.708~0.838);当约登指数为0.425时,该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64.6%,特异度为77.9%,最佳预测概率为0.335。预测模型预测验证组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为27.27%(24/88),特异度为82.09%(55/67),敏感度为57.14%(12/21);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9(95%置信区间=0.637~0.882)。 结论:烧伤总面积、住ICU天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是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特重度烧伤患者血流感染风险早期预测模型对于治疗方法和细菌流行病学相对稳定的烧伤中心而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重度烧伤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国内特重度烧伤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心理干预及延续护理提供指导。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6月—2020年6月国内22所三级甲等医院烧伤科收治的168例特重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中文版的简明烧伤患者健康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特重度烧伤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特重度烧伤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初始得分为(157.27±30.61)分,生活质量最终得分为(49.14±9.56)分,各领域生活质量最终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社会关系领域、一般健康状况领域、躯体功能领域、心理健康领域。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特重度烧伤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费用来源( P<0.05)。 结论:我国特重度烧伤患者康复期的生活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护士应根据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加强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干预,开展延续护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楔形足跟垫在特重度烧伤患者足下垂畸形治疗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楔形足跟垫在特重度烧伤患者足下垂畸形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5年3月—2016年7月,昆山市康复医院烧伤康复科收治3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特重度烧伤瘢痕致足下垂畸形患者,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为(38±9)岁。患者入院后行烧伤后综合康复治疗,根据患者足下垂畸形的程度,在患者鞋垫下方装配适当高度的楔形足跟垫。患者穿上装配楔形足跟垫的鞋进行站立、下蹲与行走训练。首次应用楔形足跟垫治疗前和治疗后即刻(下称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1个月,采用简易平衡量表评估患者站位平衡能力。应用楔形足跟垫治疗1、3、12个月,使用关节活动度测量尺测量患者双侧踝关节背屈、膝关节屈曲的主动活动度(AROM),使用皮尺测量患者下蹲时臀部离地最短距离和1 min步行距离,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移动项(床椅间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的独立能力。对数据行Friedman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及不等距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校正。结果:治疗后即刻,患者站位平衡能力为2.0(1.0,2.0)级,较治疗前的1.0(0,1.0)级明显升高( Z=-5.568, P<0.01);治疗1个月,患者站位平衡能力为3.0(2.5,3.0)级,较治疗后即刻明显上升( Z=-5.303, P<0.01)。治疗3、12个月,患者左、右侧踝关节背屈和左、右侧膝关节屈曲AROM较治疗1个月明显增加( Z=-4.860、-4.836、-4.965、-4.909,-5.037、-5.025、-5.020、-4.942, P<0.01);治疗12个月,患者左、右侧踝关节背屈和左、右侧膝关节屈曲AROM较治疗3个月明显增加( Z=-5.062、-4.962、-5.017、-4.944, P<0.01)。治疗3、12个月,患者臀部离地最短距离分别为(67±11)、(57±11)cm,较治疗1个月的(72±11)cm明显缩短( P<0.01);治疗12个月,患者臀部离地最短距离较治疗3个月明显缩短( P<0.01)。治疗3、12个月,患者1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1个月明显增加( Z=-5.043、-5.016, P<0.01);治疗12个月,患者1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3个月明显增加( Z=-5.025, P<0.01)。治疗3、12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中移动项(床椅间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的独立能力较治疗1个月明显上升( Z=-4.472、-4.025、-4.707,-4.565、-3.994、-4.777, P<0.01);治疗12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中移动项(床椅间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的独立能力较治疗3个月明显上升( Z=-3.827、-3.358、-3.557, P<0.01)。 结论:特重度烧伤患者足下垂畸形应用楔形足跟垫后,站位平衡能力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及步行能力获得明显改善,并且日常生活活动中移动项的独立等级明显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