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市血液中心"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探讨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基于信息技术的血液中心"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可以消除传统无偿献血服务模式的弊端。大连市血液中心采用现代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技术,将通信及网络技术与血液中心内部管理系统数据库进行整合,实施"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搭建集互联网平台、献血热线综合服务平台和献血服务远程视频指挥系统为一体的采、供血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献血者及社会大众提供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一站式"服务。"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统一血液中心对外服务渠道,提高献血者的满意度;同时提升血液中心服务和管理的水平,有利于壮大、稳定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保障临床血液供应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庆市主城区无偿献血者商业保险理赔情况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重庆市主城区无偿献血者商业保险的理赔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于重庆市主城区参加无偿献血的311 558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献血者年龄为18~60岁;男性献血者为147 070例,女性为164 488例。由重庆市血液中心作为投保人,所有献血者均统一参加献血商业保险。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调查获得保险理赔的无偿献血者中,不同保险责任、就诊方式、理赔金额的分布。不同保险责任理赔金额的构成比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本研究311 558例无偿献血者中,获得保险理赔者为155例,理赔率为0.05%(155/311 558)。其中,按照保险责任划分,献血7 d内发生局部献血不良反应者最多,为59例(38.1%,59/155),献血3 d内意外身故者最少,仅1例(0.6%,1/155)。按照就诊方式划分,住院治疗者为131例(84.5%,131/155),门诊治疗者为23例(14.8%,23/155),意外身故者为1例(0.7%,1/155)。②本研究获得保险理赔的155例献血者中,不同保险责任的理赔金额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7.223, P=0.125);住院医疗理赔金额为5 000~10 000元者最多,为79例(60.3%);门诊治疗理赔金额为600~1 000元者最多,为11例(47.8%)。 结论:目前,重庆市血液中心施行的无偿献血商业保险及理赔制度,切实可行,能够保障献血者利益,并且有利于无偿献血队伍的招募和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程护理模式在机采血小板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高机采血小板的效率并确保献血者和用血者的安全,更好地为献血者提供安全且有效的服务。方法:使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招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在招募过程尽量要求献血者有献全血经历,同时对献血者心理进行初步了解。招募成功的机采献血者实施全程护理,在采集的前、中、后阶段启动不同的护理程序,确保采集过程顺利。并在献血后及时随访献血者的状态、心理体会以及各种诉求,进行记录、整理并不断改进。结果:2020—2023年在机采血小板分别为860、929、792、1 081人次;采集血小板治疗量分别为1 581、1 668、1 451、2 016单位;机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8%、1.61%、1.26%、0.83%。结论:2020—2023年机采血小板采集人次及治疗量逐年上升,说明采用全程护理对机采献血者能够提供更有效的献血服务,切实保障献血者安全,同时能够使献血者更加热情地参与到机采献血者队伍,保证临床患者治疗用血小板及时供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初次、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情况,评估血液常规筛查后仍存在的经血传播HIV的危险度,为现有血小板献血招募及血液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2016-2020年重庆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HIV项 目的初筛和确证试验结果,分别计算重复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的HIV阳性率,并用发病率-窗口期模型进行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评估.结果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初次献血者HIV确认阳性14例,阳性率为0.155%,重复献血者确认阳性16例,阳性率为0.027%,二者间HIV确认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523,P<0.05).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及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HIV阳性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分组的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3.736、1.357,P>0.05);不同性别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452、4.986,P<0.05);不同学历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8.863、12.049,P<0.05).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为1/275 851.结论 重庆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HIV残余风险处于较高水平,主要来源于初次献血、低学历、男性人群;加强初次献血者的前端征询、筛查,以及定期对献血者进行健康知识科普,优化固定志愿献血者队伍,可进一步降低重庆地区经血小板输注传播HIV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长沙市大学生重复献血行为意向现状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了解大学生群体重复献血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有利于及时调整对大学生群体无偿献血宣传招募策略,对促进无偿献血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目标院校大一至大四年级中配合本研究的在校本科生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440名,包括女性843人(58.5%),男性597人(41.5%),年龄范围17~24岁.长沙市大学生重复献血行为意向总分为120(107,135),有献血经历大学生与无献血经历大学生在重复献血行为意向各个维度上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级、好朋友数量、不同家人朋友支持献血情况、家人朋友参与无偿献血情况、是否参与无偿献血、累积献血次数、对献血综合体验评价是大学生重复献血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结论:长沙市大学生重复献血行为意向中等,建议从扩大建议扩大对长沙市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知,同时从提高献血服务、优化献血流程、改善献血环境、宣传无偿献血文化等以下几个角度来强化大学生重复献血意向,有利于稳定无偿献血队伍,促进无偿献血事业长期、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169 897份首次献血者标本HBV检测结果及人口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了解首次献血者HBV感染标志物检测情况及人口学特征,为招募新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献血者HBsAg,对HBsAg-标本进行HBV DNA检测,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HBV DNA+标本的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统计分析HBsAg+首次献血者人口学信息.结果 2018-2022 年共有 502 739人次参加无偿献血,首次献血者占比 33.79%.首次献血者HBsAg阳性率(28.37/10 000,482/169 897)高于重复献血者(3.46/10 000,115/332 842)(OR= 8.23、95%CI:6.72~10.09),首次献血者 HBV DNA 阳性率(4.83/10 000,82/169 897)低于重复献血者(6.52/10 000,217/332 842),(OR=0.74,95%CI:0.57~0.95),首次献血者HBsAg-/HBV DNA+标本中HBcAb阳性率为 73.17%.首次献血者HBsAg-/HBV DNA+、HBsAg阳性率在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之间均有差异(P<0.05).结论 低危首次献血者是献血队伍的生力军,加强献血前HBV初筛及献血后检测,有利于提高临床输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宁夏地区无偿献血人群ABO和Rh血型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调查分析宁夏地区无偿献血人群ABO和Rh血型分布特征,为无偿献血者招募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收集宁夏5个地级市2002-2022年有效无偿献血者569 286人的数据,统计不同性别、民族、职业、年龄、地区的献血人群ABO和Rh血型分布特点,并对比2010年和2022年无偿献血者ABO和Rh血型分布的变化特点.结果 宁夏无偿献血人群中,A型为160 897人(占28.26%),B型为171 756人(占30.17%),O型为182 067人(占31.98%),AB型为54 566人(占9.58%);RhD阴性3 507人(占0.62%).ABO血型在不同性别、民族、年龄段及地区献血者的分布均为O型>B型>A型>AB型,工人献血者ABO血型分布为B型>O型>A型>AB型,其他职业的分布均为O型>B型>A型>AB型.比较2010年和2022年ABO血型分布,吴忠市由2010年的O型>B型>A型>AB型变化为2022年的O型>A型>B型>AB型.宁夏献血人数2022年比2010年增长了40.96%.结论 宁夏无偿献血人群ABO血型分布总体特征为O型>B型>A型>AB型,随着时间推移,献血者队伍扩大,血型分布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酶联免疫试剂检测灰区献血者跟踪调查及灰区设置可行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对酶联免疫试剂检测结果为灰区献血者进行跟踪调查,探讨灰区设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对扬州地区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血液检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结果为灰区的献血者进行跟踪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梅毒螺旋体(TP)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2次检测,核酸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对TP结果为灰区或反应性样本,增加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认试验.结果 扬州地区2020-2021年度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1.37%,其中,ELISA项目中共有152例灰区结果,占ELISA法总不合格16.80%.ELISA灰区结果中HBsAg、抗-HCV和抗-HIV项目以单试剂为主,TP项目有3例为双试剂灰区.跟踪检测无反应性86例,占56.6%,仍为灰区50例,占32.9%,反应性16例,占10.5%.结论 ELISA项目灰区的设置是必要的、可行的,灰区的设置范围各实验室应结合自身检测能力和水平,经过充分验证后进行合理设置,不同的试剂应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设置不同的灰区;建议对灰区结果的献血者增加确认试验,既利于献血队伍的稳定,又能给予献血者科学、严谨的解释,更好地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不同献血类型的献血者HBV核酸检测Ct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分析不同献血类型的无偿献血者标本经2 遍酶免HBsAg 和核酸HBV DNA(6 混1)检测结果为HBsAg-/HBV DNA+的Ct 值差异,探讨重复献血者的献血次数、首次核酸反应性与前1 次献血的间隔时间与Ct 值的相关性,为实验室评估重复献血者OBI 的核酸检测策略的有效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本实验室2019 年2 月—2022 年1 月无偿献血者的核酸检测结果Ct 值和献血者信息,按累计献血次数分为:初次献血者组(A)及重复献血者组(B),B 组按累计献血次数分为重复献血2 次组(C1)、重复献血3 次及以上组(C2),B 组再按首次核酸检测反应性与前1 次献血的间隔时间分为:<1 年组(D1)、1~3 年组(D2)、≥3 年组(D3),比较各组HBV DNA 反应性结果的Ct 值及拆分HBV DNA 检出率的差异;统计学比较组间HBV DNA 检出率采用卡方检验,组间Ct 值差异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 2019 年2 月—2022 年1 月共检测献血者标本270 283 份,其中A 组135 695 份,B 组134 588 份,A 组的HBV DNA 检出率0.150%(203/135 695)高于B 组的0.083%(111/134 588)(P<0.05);各组Ct 值经正态性检验呈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其中A 组混检和拆分Ct 值中位数分别为37.0(35.9,38.2)、35.5(33.7,36.9),B 组混检和拆分Ct值中位数分别为37.2(36.4,38.1)、36.5(35.5,37.6),A 组混检与拆分的Ct 值比较、B 组混检与拆分的Ct 值比较、A 组拆分与B 组拆分的Ct值比较,均有差异(P<0.05);从累计献血次数来比较,C1 组混检、拆分Ct 值中位数分别为37.5(36.6,38.3)、36.5(35.4,37.6),C2 组混检、拆分Ct 值中位数分别为37.1(36.4,37.9)、36.6(35.6,37.8);A 组拆分分别与C1、C2 组拆分Ct 值比较有差异(P<0.05);从献血间隔时间比较,D1、D2、D3 组混检Ct 值中位数分别为37.2(36.3,38)、37.1(36.5,37.9)、37.8(36.6,38.9),D1、D2、D3 组拆分Ct 值中位数分别为37.0(35.7,37.8)、35.9(34.8,36.9)、36.9(36.1,37.7),A 组拆分Ct 值分别与D1、D3 组的拆分Ct 值比较,有差异(P<0.05);D2 组混检Ct 值与拆分Ct 值比较,有差异(P<0.05);D2 与D3 拆分Ct 值比D1 拆分Ct 值低;从各组Ct 值四分位数分布宽度比较,A 组拆分Ct 值的离散程度比其他分组更宽,B 组混检、拆分的Ct 值分布比较集中.结论 献血者核酸检测HBV DNA 的Ct 值与不同献血次数、不同献血间隔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站实验室关注不同类型献血者的核酸检测结果对建立安全有效的献血者队伍,保障血液安全有一定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街头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调查街头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发展固定献血者队伍,提高采血效能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7月-2022年12月在南通市中心血站5个街头献血点,随机选择1 210名全血献血者访谈再次献血意愿及相关因素,并于献血后24 h内及2~3周电话回访,统计离场后献血不良反应(adverse donation reac-tions,ADRs)出现的频率和类型.结果 在1 210名接受调查的街头献血者中,首次献血590人,占比48.76%(590/1 210);重复献血620人,占比51.24%(620/1 210).献血后24 h内和2~3周电话回访1 210名街头献血者离场后的ADRs,电话回访有效率96.03%(1 162/1 210),迟发性ADRs的发生率1.29%(15/1 162).620名再次献血者主观意愿中首要原因是"促进自身健康"61.77%(383/620)(P<0.05),现场体验排在首位的是"献血地点的设置"56.61%(351/620)(P<0.05).结论 献血者的主观意愿、献血地点的设置、献血服务及献血宣传等是影响献血者再次献血的主要因素.应通过提高献血服务,对献血政策和激励措施的宣传等来提高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比例,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