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目前PD脑功能研究采用的非侵入技术,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等,难以实现运动状态或磁电治疗下的脑功能评定。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神经成像技术,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成像技术可实时监测PD患者真实运动相关的皮层反应,为直接监测大脑活动提供了一种安全无创、高生态效度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NIRS技术在PD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PD神经功能影像学研究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PD步态和平衡障碍与大脑皮质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前额叶皮质,涉及皮层认知资源对基底节功能障碍的代偿策略。药物、脑深部电刺激术以及其他干预措施可应用fNIRS技术评价神经康复效果、揭示干预作用的神经基础。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所提供的证据支持fNIRS可在临床实践中转化。未来研究应发展多模态成像技术、对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开展深入研究,以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消化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统疾病存在密切关联。肠道菌群紊乱参与了感染性、炎症性或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和肝胆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益生菌可通过多种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机制改善患者症状,发挥临床疗效。因此,近年来益生菌制剂被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领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是国内临床常用的益生菌制剂,其包含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3种菌株,可联合不同菌种的特性和益生功效发挥平衡肠道菌群、调节免疫和修复肠道屏障等作用。该制剂已在临床实践中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其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缺乏临床指导与规范。鉴于国内尚无该制剂相关专家共识,现基于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形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在成人和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相关问题的共识,以期为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临床综合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以临床常用药物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为例,探索微生态制剂综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为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开发和药品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推动合理用药。方法:基于系统检索文献获得的研究资料,利用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等卫生技术评估基本方法,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可及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对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进行评价。结果:有效性方面,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继发腹泻,便秘,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均有显著疗效;且可应用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安全性方面,该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常为轻中度、一过性的症状。经济性方面,相对于单用美沙拉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美沙拉秦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 743.2,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相对日治疗费用低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与地衣芽孢杆菌制剂联用(1.87~2.80元比2.08~5.78元)。创新性方面,该药有多项专利,并被认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适宜性方面,该药的使用适宜性和药品技术特点适宜性整体良好,在剂型、体系适应性等方面可进一步改善。可及性方面,该药的价格水平稳定,对于一般民众而言可负担且可及。结论:从现有证据而言,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临床有效性得到支持,安全性良好,可及性良好,适宜性可进一步优化,创新性良好,但在不同临床应用中的经济性、创新性等方面需要更深入和更针对性的研究,在药品适宜性方面也有优化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河套平原沙漠区3种乡土树种人工栽培后的生态适应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段的防护林是保护东部河套平原农业生产的重要生态屏障,由于对人工造林研究缺乏重视,许多防护林体系中的林分有一定的衰退趋势.研究乡土树种人工栽培后的生态适应性,是指导人工防护林建设和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举措.为了深入探究乌兰布和沙漠乡土树种人工栽培后的生态适应性,本文以 3种乡 土树种沙冬青(Ammopiptathus mongolicus)、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和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功能性叶片表皮形态、解剖结构、生理指标,结合当地气象数据,阐释3种植物对沙漠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3种植物分别以不同方式适应沙漠环境.沙冬青通过增大叶面积来增加受光面积、提高光合效率,利用密集的表皮毛和发达的角质层强化叶片机械防御能力,降低强光灼伤及水分蒸腾,维持细胞水分平衡,从而降低细胞膜脂过氧化.蒙古扁桃叶片簇生,通过增加叶片数量增加受光面积、提高光合效率,通过卷曲叶片躲避强光灼伤,通过特化气孔位置(将气孔全部分布于叶片下表面),利用发达的维管束、丰富的黏液细胞和晶体结构来降低水分蒸腾,维持细胞水分平衡,从而降低细胞膜脂过氧化.霸王叶片呈圆柱状条形结构,通过降低风阻,降低叶片遭受风沙流危害的概率,通过生理代谢调节提高叶片抗氧化物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维持细胞水分和活性氧代谢平衡.这些发现揭示了 3种植物在应对荒漠环境时所采取的不同的适应策略,为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乡土树种的引种驯化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揭示气候变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组成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的热点.关于不同水平增温如何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是未知的.本试验在青海玉树州高寒草甸进行不同水平增温试验(W1、W2和W3分别代表增温幅度逐渐增加),基于高通量测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气候变暖会显著增加土壤细菌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其中,土壤细菌Shannon指数在W1、W2和W3处理下分别显著增加了2.70%、3.87%和8.73%,而在W3处理下土壤细菌Chao1指数显著增加了17.82%(P<0.05).(2)细菌的优势菌门均为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真菌的优势菌门均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随着温度增加,细菌富集类群的数量增加,而真菌的数量减少.(3)基于PICRUSt及FUNGuild数据库对细菌及真菌进行功能预测,气候变暖后细菌优势潜在代谢功能及真菌生态功能类会发生变化.其中,不同水平增温处理下土壤相对丰度大于2%的功能基因包括Biosynthesis of ansamycins和Biosyn-thesis of vancomycin group,以及Valine、leucine和isoleucine biosynthesis等生物合成通路.气温升高会增加未分类腐生真菌及丛枝菌根的相对丰度.以上表明,气候变暖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和功能均会发生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天山北坡中段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对放牧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4/6/1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是指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多种服务和功能的能力.放牧是草地资源实现开发和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草地EMF对放牧干扰的响应尚不明确,且其驱动因子仍不清楚.以天山北坡中段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植物群落调查和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以及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探讨轻度放牧、重度放牧和未放牧处理下草地EMF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相较于重度放牧,轻度放牧显著提高草地生产力、土壤碳养分、土壤氮养分、土壤磷养分、土壤钾养分等生态系统单一功能以及多功能性(P<0.05).(2)线性拟合结果表明,草地生态系统单功能和多功能性与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土壤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土壤真菌Shannon-Wiener指数、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3)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总体来看,放牧能够直接对EMF产生负向效应,也可通过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间接地对EMF产生负向效应,并且同时考虑多个生态系统功能对放牧的响应可以更好的反映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研究强调了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及多功能性的重要性,轻度放牧处理是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维持草地EMF的可行策略,该结果揭为合理制定天山北坡中段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东北温带森林树种和功能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多种生态系统功能和提高群落抵抗扰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效应和生态位互补效应是被广泛讨论的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两种机制.然而,对于两种机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的理解还不充分.该研究基于分布在中国东北寒温带和中温带天然森林的样地,以功能性状多样性(FDq=0)、单个和多维性状功能分散指数(FDis)代表生态位互补效应,群落加权平均性状值(CWM)代表选择效应,使用多元线性模型和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气候区内EMF的主要影响因子和驱动机制.主要结果有:(1)在中温带森林中,生物多样性的两种属性(树种多样性(SR)和FDq=0)都对EMF有显著的正效应,但FDq=0比SR更重要.在寒温带森林中,没有识别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的显著关系(BEMF).(2)中温带森林群落SR对EMF的正效应被性状差异和群落加权平均最大树高(CWMHmax)介导,选择效应和生态位互补效应两种机制同时维持EMF,选择效应略高于互补效应.CWMHmax是影响寒温带森林EMF的主要生物因素,选择效应是寒温带森林EMF的主要维持机制,SR对EMF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性状差异与EMF无关.(3)由于生物多样性的"保险效应",中温带森林抵抗气候变化的能力更强,气候因素对SR、性状差异、CWMHmax和EMF的影响都不显著.寒温带森林对气候变化敏感,气候是影响EMF的重要非生物因素.更高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显著改变了群落的性状组成(CWMHmax),稀释了具有高竞争力和适应力性状(例如,最大树高(Hmax))的物种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贡献,降低了选择效应.该研究结果强调了生物多样性对维持森林EMF的重要性,证明了选择效应和生态位互补效应都是中国东北温带森林EMF的驱动机制,并表明气候变化可能会通过改变寒温带地区森林群落性状组成(例如,CWMH接影响EMF.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退化草原的恢复状态:气候顶极或干扰顶极?
编辑人员丨2024/3/23
针对世界性的草原普遍退化,以及人类利用的影响问题,该文阐述了生态系统恢复、生态演替中气候顶极、环境变化与草原状态转移、放牧利用与干扰顶极,以及人工辅助干预恢复,提出了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路径与状态模式.该文特别强调:应该以生态系统为视角开展退化草原恢复,而非仅考虑植被或土壤等单一过程;同时注重干扰下的退化草原恢复,其恢复状态可能存在多个选择.退化草原恢复包括3种基本方式:1)依渐进式恢复的生态演替理论,在环境条件较好,退化程度处于中轻度的草原,借助系统自组织性,以"自然演替"能够达到顶极或近顶极状态;2)人工辅助干预恢复:对重度或极度退化草原,突破由于非生物(土壤物理、养分等)与生物(植物定植、物种相互作用等)因素带来的限制,使用工程、物理、化学及生物生态等方法,可以恢复到某种平衡或稳定状态,或者顶极状态;3)放牧干扰恢复:通过适度家畜放牧,调控生态系统基本结构(物种组成、多样性)、主要过程(生产力形成、养分循环、反馈作用),进而促进与维持较高的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稳定性,对于处于中轻度的退化草原可以选择这种恢复方式.总之,退化草原恢复的目标是实现其长期稳定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土壤水分影响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环境变化改变了草地植物群落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替,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了深远影响.植物群落随环境变化在空间上呈现规律性变化,但植物群落特征在空间上主要受何种环境因素的驱动还存在较大争论.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部自西向东调查了不同土壤因素在空间上对植物群落特征的重要性以及植物群落对这些因素的敏感性,并评估了影响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键土壤因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对植物群落的重要性及其敏感性存在差异,相比其他土壤因子,土壤水分对不同植物群落指标均具有显著的重要性(P<0.05),并且植物群落特征对土壤水分也有很强的敏感性(P<0.05);土壤水分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呈显著的非线性递增关系(P<0.05).该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对青藏高原东部植物群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最终可能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农业生态系统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植物功能性状对群落形成和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影响,与 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条件和人工管理的共同影响,植物(即作物)功能性状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本文聚焦作物功能性状特征,基于性状的农业生态系统研究方法,以及功能性状在农业中的应用3个方面,回顾了功能性状研究发展历程,阐述了驯化对作物性状权衡的影响,群落功能结构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以及农田杂草管理、覆盖作物和间作系统中功能性状的应用.指出将更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作物种类纳入研究、建立作物功能性状数据库和注重农业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是未来作物功能性状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