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生蛭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龙生蛭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的200例气虚血瘀型眩晕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龙生蛭胶囊治疗,两组均维持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0%与85.0%,P<0.05).治疗后,两组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后研究组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龙生蛭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可改善气虚血瘀型眩晕相关的临床症状,可能与其可改善气虚血瘀型眩晕病人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瑞马唑仑与丙泊酚对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曲线下面积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曲线下面积法评价瑞马唑仑和丙泊酚对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行择期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年龄65~75岁,BMI 20~28 kg/m 2,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0):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采用滴定法缓慢静脉注射1 mg/ml瑞马唑仑或10 mg/ml丙泊酚,当对口头指令反应消失时停止给药。计算丙泊酚或瑞马唑仑给药后第1个10 min内MAP低于或高于基础值的曲线下面积(AUC MAP-、AUC MAP+)和HR低于或高于基础值10%的曲线下的面积(AUC HR-、AUC HR+)。记录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和注射痛发生情况。术后24 h随访术中知晓发生情况,记录术后30 d内心血管并发症、脑梗死及少尿或无尿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R组比较,P组AUC MAP-增大(平均差值为59.375 mmHg·min,95% CI 26.763~91.987 mmHg·min),AUC HR-增大( P<0.05),AUC MAP+和AUC HR+、血管活性药使用率、使用例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未见注射痛和术中知晓发生。 结论: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期间,瑞马唑仑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方面优于丙泊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在开腹肝脏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LSQLB)与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开腹肝脏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丽水市中心医院2021年2月至10月择期行开腹肝脏手术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LSQLB组(L组, n=21)和TAPB组(T组, n=21)。两组均在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L组行超声引导下右侧LSQLB,T组行右侧肋缘下TAPB,随后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比较两组患者切皮前(T 0)、切皮即刻(T 1)、肝脏探查时(T 2)、缝皮时(T 3)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使用量;记录术后2、8、16、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48 h镇痛泵的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记录术后肌力减退(阻滞侧下肢肌力≤4级)、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L组在T 1、T 2、T 3的MAP和HR低于T组(均 P<0.05),术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用量少于T组(均 P<0.05),术后2、8、16、24 h的VAS评分低于T组(均 P<0.05),术后48 h的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次数少于T组(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肌力减退、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LSQLB用于开腹肝脏手术,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镇痛效果更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用于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用于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威海市中心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择期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丙泊酚+舒芬太尼组( n=21)、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 n=23)和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组( n=19),比较三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血流动力学(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率为94.7%(18/19),明显高于丙泊酚+舒芬太尼组的61.9%(13/21)和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的60.8%(14/23)(χ 2=6.16、6.57,均 P < 0.05);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组患者拔管4 h、12 h、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明显低于丙泊酚+舒芬太尼组和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均 P < 0.05);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组拔管时、拔管后5 min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丙泊酚+舒芬太尼组和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均 P < 0.05);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10.5%(2/19)]明显低于丙泊酚+舒芬太尼组[23.8%(5/21)]和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30.4%(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1.94, P < 0.001)。 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用于心脏外科手术,不仅可稳定患者术后血压及心率,还能减轻患者疼痛,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宁波市第九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实施七氟烷吸入麻醉,对照组实施氯胺酮静脉麻醉,分析两组不同时间段(T1表示入室安静后5 min、T2表示麻醉诱导后、T3表示切皮时即刻、T4表示手术完成)血流动力学指标、诱导和苏醒时间、肝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段血氧饱和度(SpO 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在T1时间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在T2、T3、T4时间段,观察组MAP分别为(67.25±1.32)mmHg、(67.52±1.32)mmHg、(66.28±1.31)mmHg,HR分别为(115.21±2.32)次/min、(112.21±1.34)次/min、(111.25±1.32)次/min,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176、16.817、30.015、58.797、51.649、2.617,均 P<0.05)。观察组手术患儿疼痛反射消失时间(2.32±0.21)min、睫毛反射消失时间(1.26±0.32)min,均长于对照组,观察组睁眼或体动时间(3.21±1.32)min、出室时间(5.52±1.13)min,均少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247、4.251、91.851、109.641,均 P<0.05)。术后,观察组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6.01±1.32)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2.02±1.32)U/L、碱性磷酸酶(486.32±2.74)U/L、胆红素(0.66±0.02)U/L,较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036、6.798、23.741、3.500,均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χ 2=9.470, P<0.05)。 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麻醉效果比较,前者更具有优势,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截石位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截石位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治疗的50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截石位全子宫切除手术,观察组采用高低截石位全子宫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一般相关指标、呼吸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水平、血流动力学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等。结果:观察组手术一般相关指标、气道峰压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呼气末二氧化碳(CO 2)分压、动脉CO 2分压(PaCO 2)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气腹后15 min PaCO 2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HCO 3-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对照组体位恢复前5 min,心率(HR)为(76.52±8.61)次/min,收缩压(SBP)为(113.52±5.36)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DBP)为(86.91±4.21)mmHg;体位恢复后5 min,HR为(89.52±8.61)次/min,SBP为(106.85±5.63)mmHg,DBP为(80.96±3.65)mmHg];观察组体位恢复前5 min,HR为(76.36±8.61)次/min,SBP为(112.79±5.28)mmHg,DBP为(86.89±4.54)mmHg;体位恢复后5 min,HR为(75.63±6.86)次/min,SBP为(111.99±5.51)mmHg,DBP为(85.06±3.21)mmHg。体位恢复后5 min,对照组HR水平升高,观察组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DBP、SB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04、3.26、4.22,均 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高低截石位全子宫切除手术较传统截石位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感染发生少,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两种膀胱冲洗液温度对肾移植术后出血和膀胱痉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两种膀胱冲洗液温度对肾移植术后出血和膀胱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行肾移植术治疗的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25℃的膀胱冲洗液对膀胱进行冲洗,研究组则采用温度与患者体温相近的膀胱冲洗液进行膀胱冲洗。分别比较两组术后冲洗液量、冲洗时间、术后出血量、膀胱痉挛发生率、冲洗前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值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术后冲洗液量、术后出血量、膀胱痉挛发生率和冲洗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冲洗前后心率变化值、收缩压变化值、舒张压变化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后各项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肾移植术后采用温度与体温相近的膀胱冲洗液可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出血量,降低膀胱痉挛发生风险,同时有效减轻患者应激反应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对宫腔镜日间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改良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对接受宫腔镜日间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8至12月北京同仁医院宫腔镜日间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喉罩机械通气全身麻醉组(喉罩组, n=40),年龄20~65(46.8±10.1)岁;改良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组(鼻咽通气道组, n=40),年龄26~65(45.5±12.1)岁。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的临床恢复评分(CRS)和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次要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术前和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术中和术后恢复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鼻咽通气道组患者的CRS评分 M( Q1, Q3)在术后苏醒时、拔管后即刻、拔管后5 min、拔管后15 min和拔管后30 min分别为8(8,9)、8(8,9)、8(8,9)、9(9,9)和10(10,11)分,均高于喉罩组的7(6,8)、7(7,8)、7(7,8)、8(8,8)和9(8,9)分(均 P<0.001);鼻咽通气道组MOAA/S评分在术后苏醒时、拔管后即刻、拔管后5 min、拔管后15 min分别为5(5,5)、5(5,5)、5(5,5)、5(5,5)分,均高于喉罩组的4(3,5)、4(4,5)、5(4,5)、5(5,5)分(均 P<0.05)。鼻咽通气道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为(47.8±4.3)s、(4.1±1.7)min和(4.5±1.7)min,均低于喉罩组的(138.8±4.2)s、(7.2±2.9)min和(8.1±2.7)min(均 P<0.05)。鼻咽通气道组患者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为(84.9±10.2)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喉罩组的(93.2±7.5)mmHg( P<0.05);扩张宫颈时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 2)为(22.0±5.9)mmHg,低于喉罩组的(37.2±2.2)mmHg( P<0.05);宫内操作、拔管时的PetCO 2分别为(45.5±6.7)、(41.6±4.5)mmHg,均高于喉罩组的(39.2±4.1)、(38.6±3.6)mmHg(均 P<0.05)。鼻咽通气道组患者术中呼吸抑制、体动发生率分别为27.5%(11/40)、17.5%(7/40),喉罩组均为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嗜睡的发生率为2.5%(1/40),低于喉罩组的17.5%(7/40)( 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体动和术中知晓的发生。 结论:新型改良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的全身麻醉方式可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宫腔镜日间手术的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当归补血汤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性卒中“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当归补血汤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性卒中“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TCMSP和文献资料,筛选当归补血汤活性成分和靶点;使用OMIM、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性卒中对应靶点;利用韦恩图获取当归补血汤与疾病的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 3.7.1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中药-成分-疾病共同靶点”网络和PPI网络;借助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Bio GPS数据库获取关键靶点组织分布信息;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结果:获取当归补血汤活性成分21个,有效靶点181个,与疾病交集靶点93个。其核心成分有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芒柄花黄素、异鼠李素,关键靶点为AKT1、TNF、IL6、IL-1β、VEGFA。富集结果显示,主要作用通路为流体剪切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与动脉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核心靶点大多分布于髓细胞、树突状细胞、平滑肌、前列腺、甲状腺等组织。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芒柄花黄素与IL-1β结合效果较好,槲皮素分别与IL-1β和TNF紧密结合,异鼠李素与IL-1β结合效果较优。结论:当归补血汤通过血流动力学、脂质代谢、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免疫反应、细胞凋亡等多个环节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性卒中,发挥“异病同治”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在老年胃肠肿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在老年胃肠肿瘤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65岁择期行胃肠肿瘤手术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对照组(C组)、艾司氯胺酮0.2 mg/kg组(K1组)、艾司氯胺酮0.3 mg/kg组(K2组)、艾司氯胺酮0.4 mg/kg组(K3组)。K1组、K2组、K3组麻醉诱导时分别给予艾司氯胺酮0.2、0.3、0.4 mg/kg,术中分别泵注艾司氯胺酮0.2、0.3、0.4 mg·kg -1·h -1维持麻醉;C组在相应时间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记录4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 0)、气管插管后5 min(T 1)、手术开始后5 min(T 2)、缝皮时(T 3)的MAP和心率,术中舒芬太尼、去甲肾上腺素和麻黄碱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除气管导管后5 min Richmond躁动-镇静(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 RASS)评分和躁动发生情况,PACU期间眩晕、恶心呕吐、瘙痒的发生率,出PACU时VAS疼痛评分。 结果:与T 0时比较,T 1时4组MAP均降低( P<0.05),T 2时4组患者心率均降低( P<0.05);与C组比较,K2组、K3组T 1时MAP升高( P<0.05),K3组T 2时MAP升高( P<0.05);其他时点MAP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K1组、K2组、K3组术中麻黄碱用量小于C组( P<0.05),4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K3组比较,C组、K1组和K2组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缩短( P<0.05)。与C组比较,K3组RASS评分升高( P<0.05),K2组和K3组躁动发生率降低( P<0.05)。4组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眩晕、瘙痒等不良反应,出PACU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麻醉诱导时给予艾司氯胺酮0.3 mg/kg,术中泵注0.3 mg·kg -1·h -1维持麻醉,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增加临床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