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膜外脊髓电刺激对慢性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ES)对慢性脊髓损伤(SCI)后部分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行EES治疗的慢性SCI患者。分期植入EES装置,EES植入后第3天开机,进行约10 d的测试观察(Ⅰ期终点);有意愿继续治疗者植入可充电永久刺激器装置,术后1年进行评估(Ⅱ期终点)。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估脊髓功能,采用疼痛数字分级量表评分(NRS)、轻触觉(LT)和针刺觉(PP)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和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分、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系统评价工具(ISAFSCI)、等量表评估EES对疼痛、浅感觉、肌张力、排便和排尿、排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采用尿动力学及肛直肠动力学检查评估排便和排尿功能,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下肢肌电反应,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技术评估下肢浅表组织灌注和氧代谢。结果:共纳入4例患者,均完成Ⅰ期评估,2例完成Ⅱ期评估。Ⅰ、Ⅱ期终点各有1例患者ASIA分级提高。Ⅰ期终点,4例患者的疼痛和肌肉痉挛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NRS由术前的平均6.50分降至3.00分,MAS由平均15.25分降至12.87分;ISAFSCI量表评分显示,所有患者下肢的排汗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表面肌电图记录到EES对下肢的不自主肌肉痉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Ⅱ期终点评估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保持良好。Ⅰ期和Ⅱ期终点评估LT和PP评分变化均不明显。I期终点,4例患者评估排尿和排便功能的NBSS和NBD平均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2.5分、21.00分,降至35.75分、17.00分;尿动力学及肛直肠动力学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Ⅱ期终点评估排尿和排便功能进一步改善。Ⅰ期终点,fNIRS观察结果显示,EES可以显著提高下肢浅层组织的血红蛋白浓度。结论:初步研究显示,EES有助于改善慢性SCI患者的疼痛、肌张力、排尿和排便及组织灌注等部分自主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少年抑郁患者在言语流畅性任务下脑氧合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探索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青少年在言语流畅性任务中各个脑区氧合血红蛋白反应特征及差异。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3月至2021年6月纳入29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组)和26名健康青少年(健康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评估患者抑郁严重程度;并应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仪进行言语流畅性任务,测量前额叶及两侧颞叶氧合血红蛋白相对浓度变化。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性别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在言语流畅性任务中,青少年抑郁组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及左侧颞叶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与健康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右侧颞叶氧合血红蛋白浓度[-9.179(-22.231,4.789)]明显低于健康组[12.754(-9.438,35.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538.00, P<0.05)。青少年抑郁组右侧颞叶氧合血红蛋白浓度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无相关性( r=0.092, P>0.05)。 结论:青少年抑郁患者在进行言语流畅性任务时右侧颞叶区功能低于健康青少年,为进一步研究抑郁情绪及部分认知灵敏性损害与右侧颞叶功能的关系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侧前额叶皮层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全身麻醉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消失、无痛、遗忘和肌肉松弛等。其中全身麻醉药导致意识消失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也是全球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至今仍未阐明 [1]。意识的产生依赖于皮层网络的存在。Lee等 [2]研究表明,丙泊酚、氯胺酮和七氟烷3种以不同受体为作用靶点的全身麻醉药,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致意识消失后,均能选择性地抑制额叶到顶叶的功能连接,而不影响顶叶到额叶的功能连接,认为破坏额叶到顶叶的功能连接可能是麻醉致意识消失的一个共同通路。可见,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环路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消失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有研究者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PFC脱氧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发现,在麻醉诱导和苏醒过程中伴随其功能的改变,进而对PFC进行更深入分析发现只有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存在显著差异 [3]。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进一步证实:改变mPFC γ-氨基丁酸A型(gamma aminobutyric acid type A,GABA A)受体的活性,能够影响全身麻醉药丙泊酚致大鼠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 [4]。因此mPFC可能是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的重要靶点。本综述将阐述mPFC的解剖基础以及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过程中的最新研究,期望能有利于深入认识mPFC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脑卒中康复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球范围内,脑卒中是继缺血性心脏病之后的第二大致死原因,循证医学证实,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对于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成像技术能帮助判断病变周围脑功能是否存在以及脑功能区是否移位,显示脑内特定区域的功能变化与躯体局部感觉运动的关系,对脑卒中后康复治疗和预后判定有指导意义;还可以根据脑功能成像技术选择性地进行康复治疗。目前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诊疗中的脑功能成像技术主要有功能性磁共振技术(fMRI)、脑电图技术(EEG)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PET),但这些传统的脑功能成像技术有其相应的局限性。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无创性光学成像技术,具有便携性强、抗运动干扰、时间分辨力高、安全经济等突出的优点。本综述简要概述了NIRS应用于监测脑卒中患者大脑功能区域与肢体恢复的关系以及脑卒中的康复评估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及其最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技术的检测下,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大脑皮质激活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包括药物治疗、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物理因子疗法等),每日治疗60 min,6 d/周,持续4周。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刺激,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刺激,每日1次,每次15 min,6 d/周,持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UE)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采用fNIRS技术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前额叶皮质(PFC)、运动皮质(MC)和初级躯体感觉皮质(PSC)的激活程度(β值),并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不同病变脑区的β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进行FMA-UE评分变量与β值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治疗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FMA-UE评分[(32.96±3.24)和(32.03±4.11)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42.33±3.80)和(39.23±4.77)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增加( P<0.01),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②治疗前,2组患者PFC、MC和PSC皮质的β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干预组CH27和CH13的β值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5);在左侧病变脑区患者中,干预组治疗后的CH27和CH13的β值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5),且左侧干预组CH13的β值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FMA-UE评分变量与CH27及CH13的β值变量呈中度相关( P<0.05),对照组的FMA-UE评分变量与CH27的β值变量呈低度相关( P<0.05)。 结论:rTMS有利于激活左侧病变脑区的兴奋性,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且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与左前额叶皮质(LPFC)、左初级躯体感觉皮质(LPSC)的激活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目前PD脑功能研究采用的非侵入技术,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等,难以实现运动状态或磁电治疗下的脑功能评定。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神经成像技术,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成像技术可实时监测PD患者真实运动相关的皮层反应,为直接监测大脑活动提供了一种安全无创、高生态效度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NIRS技术在PD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PD神经功能影像学研究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PD步态和平衡障碍与大脑皮质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前额叶皮质,涉及皮层认知资源对基底节功能障碍的代偿策略。药物、脑深部电刺激术以及其他干预措施可应用fNIRS技术评价神经康复效果、揭示干预作用的神经基础。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所提供的证据支持fNIRS可在临床实践中转化。未来研究应发展多模态成像技术、对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开展深入研究,以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NIRS)已广泛应用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评估及分类诊断中,本文主要对fNIRS的原理、技术特点、方法学限制及其在ASD研究中关注的脑区分布、任务分类、脑功能连接、分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ASD生物标记物的开发及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皮质激活情况和功能连接水平等。观察不同神经康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大脑皮质激活的影响,可以为评定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神经可塑性变化提供依据,有利于个体化、精准化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运动控制及其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作为一种新兴的脑观测技术,在检测与运动相关的脑活动时具有优势,此前多被应用于心理、情感等领域。本文就fNIRS在运动控制及其障碍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包括姿势保持、节律运动、反射与被动运动、随意运动、运动想像等方面,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可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脑梗死亚急性期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的脑功能连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探讨脑梗死亚急性期语言功能障碍的神经机制。方法:选择自2023年3月至8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诊疗的16例脑梗死亚急性期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失语组)、16例脑梗死后无失语症患者(无失语组)及同期从社会招募的16例健康中老年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受试者6 min的静息态fNIRS数据,选择Broca区、Wernicke区、背外侧前额叶(DLPFC)、辅助运动区(SMA)这4个语言相关关键脑区作为感兴趣区域(ROI),应用NirSpark软件分析各组受试者间全脑功能连接强度及各ROI脑区内、各ROI脑区间功能连接强度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0.53±0.15)及无失语组(0.47±0.12)相比,失语组患者全脑功能连接强度(0.29±0.14)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及无失语组相比,失语组患者左侧Wernicke区、右侧Wernicke区、左侧Broca区、左侧SMA区、右侧SMA区、左侧DLPFC区内的功能连接强度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FDR校正)。与对照组及无失语组相比,失语组患者右侧Wernicke区-左侧Wernicke区、右侧Wernicke区-右侧Broca区、右侧Wernicke区-左侧Broca区、右侧Wernicke区-右侧DLPFC区、右侧Wernicke区-左侧DLPFC区、右侧Wernicke区-右侧SMA区、右侧Wernicke区-左侧SMA区、左侧Wernicke区-右侧Broca区、左侧Wernicke区-左侧Broca区、左侧Wernicke区-右侧DLPFC区、左侧Wernicke区-左侧DLPFC区、左侧Wernicke区-右侧SMA区、左侧Wernicke区-左侧SMA区、右侧Broca区-左侧Broca区、右侧Broca区-左侧DLPFC区、右侧Broca区-右侧SMA区、右侧Broca区-左侧SMA区、左侧Broca区-右侧DLPFC区、左侧Broca区-左侧DLPFC区、左侧Broca区-右侧SMA区、左侧Broca区-左侧SMA区、右侧DLPFC区-左侧DLPFC区、右侧DLPFC区-右侧SMA区、右侧DLPFC区-左侧SMA区、左侧DLPFC区-右侧SMA区、左侧DLPFC区-左侧SMA区、右侧SMA区-左侧SMA区间的功能连接强度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FDR校正)。 结论:全脑及语言相关关键脑区功能连接异常可能是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语言功能障碍的潜在神经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