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放流亲蟹的繁殖力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蟹生殖洄游期间,通过研究中华绒螯蟹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繁殖力随壳宽的变化规律,比较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繁殖力的差异,从而评估人工增殖放流亲蟹的繁殖力.结果显示,随着壳宽的增大,中华绒螯蟹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繁殖力都显著增加(P<0.05).在相同壳宽范围内,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繁殖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回归分析显示,放流群体繁殖力(F)与壳宽(CW)呈幂函数关系:F=3.979 CW6.208(R2=0.822);自然群体F-CW呈幂函数关系:F=1.696CW6.636(R2=0.673).协方差分析显示,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F-与CW的两条曲线在显著性为0.05时拟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的繁殖力与壳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推断放流亲蟹能够适应长江口天然水域环境,并与自然群体的繁殖力水平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的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15年冬季(1月)、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采集闽江口底拖网渔业资源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并计算了基于δ13C-δ15N量化的7个营养结构的群落范围指标.结果表明: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除夏季和秋季的δ13C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各季节之间δ13C值均差异显著;δ15N值春季与其余3个季节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其余3个季节δ15N值互相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稳定同位素的量化指标表明: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存在季节差异,春季的生态位总空间(TA)、核心生态位空间(SEAc)、鱼类基础食物来源(CR)、营养长度(NR)、鱼类营养多样性(CD)均为四季的最大值;从夏季至秋季再到冬季,生态位总空间(TA)、核心生态位空间(SEAc)、鱼类基础食物来源(CR)、营养长度(NR)、鱼类营养多样性(CD)和营养位置差异(MNND)均逐步上升.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季节差异可能与鱼类生殖洄游和群落内食源多样性的变化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江口日本鳗鲡降海产卵洄游群体的银化指标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长江口降海生殖洄游途中的日本鳗鲡为研究材料,对繁殖群体银化过程中体色、年龄、全长、体重及银化指标等特征作了分析.结果显示,依据“体侧黑色素沉积是否蔓延至胸鳍下缘”这一体色标准,可将日本鳗鲡洄游群体分为银化前期和银化期二个发育期.日本鳗鲡银化过程中,体型、胸鳍长、眼径、性腺指数呈递增趋势,消化道指数则呈递减趋势.主成分分析亦表明,银化期较银化前期的眼径和胸鳍增大,还具有较高的性腺指数和较低的消化道饱满度.由于日本鳗鲡的产卵场位于3000km之遥的马里亚纳海沟,这些形态的修正可能是为了适应即将起始的长距离降海生殖洄游.根据银化指标所建立的判别方程,对雌、雄群体银化前期和银化期的判别分析均取得了95%以上的成功率.研究认为,长江口日本鳗鲡银化期的野外快速判别,亦可采用“眼径指数大于5”作为识别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瓦氏雅罗鱼生殖洄游过程中离子调节相关生理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达里湖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生殖洄游过程中血清离子调节相关生理变化,对比了达里湖和贡格尔河瓦氏雅罗鱼血清离子(Na+、K+、Cl?、Ca2+和Mg2+)水平,鳃、肠和肾组织Na+/K+-ATPase和鳃Ca2+/Mg2+-ATPase活性、血清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鳃组织结构差异;并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达里湖中瓦氏雅罗鱼转入贡格尔河水24h后上述生理参数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与达里湖未洄游的瓦氏雅罗鱼相比,洄游到贡格尔河后其血清Na+含量显著降低(P<0.05),Cl?含量显著升高(P<0.05),肾脏和肠组织中Na+/K+-ATPase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鳃组织中Na+/K+-ATPase活性无显著变化;血清K+、Ca2+、Mg2+水平和GH、IGF-1、PRL含量无显著变化.将达里湖瓦氏雅罗鱼转入河水中24h后,其血清Cl?含量显著升高(P<0.05)、K+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在鳃、肠和肾组织中Na+/K+-ATPase及鳃Ca2+/Mg2+-ATPase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PRL和IGF-1水平显著升高(P<0.05);比较湖中和河中瓦氏雅罗鱼鳃组织形态结构,显示湖中瓦氏雅罗鱼鳃基底膜分布着大量黏液细胞,洄游到河水中后黏液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鳃基底膜上氯细胞体积增大而数量未见明显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瓦氏雅罗鱼从达里湖洄游到贡格尔河后通过提高血清PRL和IGF-1水平,进而介导鳃、肠和肾组织中Na+/K+-ATPase活性增加,从而维持鱼体较高或稳定的血清离子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性腺发育不同阶段野生瓯江凤鲚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研究旨在针对不同性腺发育阶段(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野生瓯江凤鲚(Coiliamystus)性腺发育情况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在雌、雄野生瓯江凤鲚性腺从Ⅰ期发育至Ⅴ期的过程中,成熟系数呈现上升趋势,凤鲚卵巢的GSI值是精巢GSI值的5倍.在卵巢发育Ⅰ—Ⅴ期,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粗蛋白和水分显著上升(P<0.05);在精巢发育Ⅰ—Ⅴ期,粗脂肪含量显著上升,粗蛋白和水分显著下降(P<0.05),灰分含量先升后降,说明野生瓯江凤鲚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脂肪为主要供能物质.雌凤鲚肌肉在卵巢发育Ⅰ—Ⅴ期显著上升(P<0.05),雄凤鲚肌肉氨基酸含量在精巢发育Ⅰ—Ⅴ期显著下降(P<0.05).但各性腺发育阶段氨基酸组成相对稳定,雌、雄鱼肌肉总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分别为(37.88±0.32)%—(41.66±0.44)%和(40.30±0.69)%—(40.94±0.29)%.依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标准,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野生瓯江雌、雄凤鲚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Met)和胱氨酸(Cys).在卵巢发育Ⅰ—Ⅴ期,性腺发育阶段含量最丰富的C16﹕0和C18﹕1呈下降趋势,可能是作为主要的供能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脂肪酸DHA在卵巢发育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精巢发育Ⅰ—Ⅴ期,多不饱和脂肪酸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在繁殖过程中,野生瓯江凤鲚雌雄鱼的发育特征和肌肉营养组成变化规律及差异与生殖洄游产卵的繁殖习性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大型年长鱼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生物资源养护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随着人口增长和渔业资源需求的上升,人类沿着食物网营养级自上向下捕捞渔业资源的趋势仍在持续,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及其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迅速下降.由捕捞活动造成的渔业诱导进化进一步导致鱼类资源小型化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大型年长鱼类这一独特视角出发,综述了大型年长鱼类在种群繁衍过程中的作用,其具备巨大的繁殖能量输出、丰富的亲本繁殖经验以及强大的年龄组繁殖力贡献,更有利于种群的延续;大型年长鱼类对于初次性成熟亲鱼生殖洄游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并在季节性集群繁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可通过抑制小个体同类繁殖维护种群结构的稳定;大型年长鱼类在生态系统中更是占据了较高营养级和广阔的生态位宽度,面对生态环境的改变,具有更强的适应调控能力;大型年长鱼类在种群基因交流过程中亦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保护大型年长鱼类更有利于鱼类种群的快速恢复,这为生物资源养护和渔业管理政策制定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饥饿胁迫下剑尾鱼肝脏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饥饿胁迫对水生生物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无论是环境变化或者是生殖洄游,诸多因素都会造成饥饿胁迫.为了探究饥饿胁迫对水生动物肝脏的影响,运用LC-MS代谢组学研究经过14 d饥饿胁迫后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肝脏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寻找差异代谢物以及相关的代谢通路.实验分为2组(对照组和饥饿组),每组24尾,对照组每日正常喂食,饥饿组禁食,共14 d.与对照组相比,饥饿组共筛选出8种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物:D-甘露糖、α-D-半乳糖、蔗糖、亚油酸、L-精氨酸、D-葡萄糖、牛磺酸和脱氧肌苷,共涉及8条代谢通路,即ABC转运蛋白、半乳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牛磺酸和牛磺酸代谢、嘌呤代谢.根据差异代谢物的生理功能和其涉及的代谢通路,推测饥饿胁迫主要通过影响剑尾鱼肝脏中的糖代谢、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影响其免疫、抗炎症以及抗氧化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增殖放流牙鲆群体鉴别
编辑人员丨2023/8/5
牙鲆是我国黄渤海重要的增殖放流鱼类,野生群体和放流群体的鉴别是评估牙鲆增殖效果的前提.为了研究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增殖放流牙鲆群体鉴别中的应用,本研究以秦皇岛近海增殖放流区捕捞牙鲆幼鱼为对象,先使用项目组前期开发的形态学和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区分野生群体和放流群体,再分别测定肌肉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和耳石(全耳石和耳石核心区域)碳、氧稳定同位素值,并以养殖群体为对照.结果 表明:利用肌肉δ13C值(野生群体:-17.19‰±0.73‰;放流群体:-17.10‰±0.61‰;养殖群体:-20.75‰±0.07‰)和δ15N值(野生群体:11.81‰±0.38‰;放流群体:11.62‰±0.48‰;养殖群体:8.64‰±0.60‰)及全耳石中δ13C值(野生群体:-4.47‰±0.35‰;放流群体:-4.63‰±0.29‰;养殖群体:-6.59‰±0.58‰)可鉴别出养殖群体,但是无法区分野生群体和放流群体;利用耳石核心区δ13C值(野生群体:-4.66‰±0.30‰;放流群体:-5.41‰±0.21‰;养殖群体:-5.37‰±0.19‰)可鉴别出野生群体.3个群体全耳石和耳石核心区δ18O值均有重叠,无法对群体进行鉴别.表明利用耳石核心区δ13C值可鉴别重建牙鲆幼鱼群体中的野生群体和放流群体,并在生殖洄游亲鱼群体的鉴别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这为后续估计增殖放流对牙鲆早期资源量的补充及深入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长江刀鲚生殖洄游期间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探究长江刀鲚生殖洄游过程中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变化规律,研究选择洄游距离、卵巢发育和规格大小3个影响因子设置梯度,对长江刀鲚肝胰腺、肌肉和卵巢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62尾雌性刀鲚3个组织均检测出28种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最高,大于各组织总脂肪酸含量的56.23%,各类脂肪酸中的C18:1、C16:0、C16:1、DHA和EPA含量较高,为主要脂肪酸.在生殖洄游过程中,刀鲚肝胰腺总脂肪含量随洄游距离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从崇明江段的(526.61±38.50)mg/g增加至安庆江段的(587.21±124.72)mg/g,而肌肉和卵巢总脂肪酸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33.03%和57.09%(P<0.05).在各体长组中,肌肉总脂肪酸、SFA、MUFA和PUFA含量与体长呈正相关(P<0.05),而肝胰腺和卵巢总脂肪酸及各类脂肪酸含量与体长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刀鲚肝胰腺和肌肉总脂肪酸、MUFA和PUFA含量随卵巢由Ⅱ期发育至Ⅳ期均呈下降趋势,总脂肪酸含量分别减少了47.56%和22.40%,卵巢总脂肪酸含量则由364.17增加至418.95 mg/g;肝胰腺和肌肉中主要脂肪酸C18﹕1、EPA和C16﹕1含量有所下降,但在卵巢中分别增加了1.21倍、1.36倍和1.31倍(Ⅱ期至Ⅲ期),表明这些脂肪酸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发生了显著转移.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格刀鲚肌肉中储存了更多的脂肪酸,各组织含有丰富的SFA和MUFA,以及卵巢中富集的EPA和DHA,为其洄游活动和性腺发育提供了营养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