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籽用美洲南瓜EMS诱变突变体库的构建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籽用美洲南瓜突变体库,加快籽用美洲南瓜种质资源创新进程,对南瓜品种选育、品种改良以及遗传基础的拓宽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利用1.8%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籽用美洲南瓜ZHL4种子15 h,然后对M1和M2代群体单株进行表型变异观察,同时对M2群体变异株系ZHL4-33进行显微组织结构观察.[结果](1)M2群体中共筛选到242个突变植株,45种表型变异,变异类型涵盖了突变株的各个生长时期以及各植物器官,总的突变频率达到25.17%.(2)突变体叶片栅栏组织厚度显著高于野生型,排列紧凑,维管形成层痕迹明显;突变体茎维管束多而密集,导管直径小于野生型,髓部发达,细胞间隙较小,细胞数目有所增加.[结论]初步构建了由425 个M2家系所组成的籽用美洲南瓜突变体库,为籽用美洲南瓜功能基因组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奠定了材料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敲除 abaR基因对鲍氏不动杆菌生长代谢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敲除 abaR基因对鲍氏不动杆菌生长代谢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方法:应用同源重组方法敲除鲍氏不动杆菌ATCC 17978(野生株) abaR基因,获得ATCC 17978 abaR敲除株(ATCC 17978/ΔabaR::Kn),通过PCR电泳和测序验证。应用酶标仪测定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和敲除株培养18 h内的生长曲线,同时应用结晶紫染色法分别于培养8、24、48 h,测定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均以吸光度值表示,每个时间点样本数为3。对数据进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t检验、LSD检验。 结果:(1)打靶片段ΔabaR::Kn的PCR产物大小为3 029 bp。ATCC 17978野生株成功敲除 abaR基因后获得ATCC 17978敲除株(ATCC 17978/ΔabaR::Kn),敲除株PCR产物大小3 300 bp,说明 abaR基因被成功敲除。(2)培养2、3、4 h,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吸光度值稍高于敲除株;培养5~18 h,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和敲除株各时间点吸光度值相近。(3)培养8、24 h,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生物膜形成能力(0.644±0.066、0.574±0.184)与敲除株(0.559±0.008、0.394±0.030)相近( t=2.209、1.167, P>0.05);培养48 h,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生物膜形成能力(1.157±0.259)明显强于鲍氏不动杆菌敲除株(0.576±0.026, t=3.865, P<0.05)。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培养48 h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强于培养8、24 h( P<0.05),鲍氏不动杆菌敲除株培养24 h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弱于培养8、48 h( P<0.05)。 结论:利用同源重组方案,可成功敲除鲍氏不动杆菌ATCC 17978 abaR基因,获得鲍氏不动杆菌敲除株ATCC 17978/ΔabaR::Kn。敲除 abaR基因后,鲍氏不动杆菌自身的生长代谢不受影响,但其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减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OpaR对副溶血弧菌 pilABCD操纵子的调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副溶血弧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核心调控子OpaR对 pilABCD的转录。 方法:提取副溶血弧菌野生株(wild-type,WT)和 opaR突变株(Δ opaR)的总RNA,采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研究OpaR对 pilA( pilABCD首基因)的转录调控;将 pilABCD上游调控区DNA序列克隆入pHRP309质粒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上游,构建LacZ重组质粒,并将该重组质粒转入WT和Δ opaR中制备LacZ菌株,通过LacZ报告基因融合试验研究OpaR对 pilA的调控以及 pilA的时相表达。提取WT株总RNA,采用引物延伸试验研究 pilABCD的转录起始位点;PCR扩增 pilABCD上游调控区DNA序列,并纯化His-OpaR蛋白,通过凝胶阻滞试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研究His-OpaR与靶DNA片段是否有直接的结合作用,并进一步采用DNaseⅠ足迹试验分析其结合位点。 结果:qPCR和LacZ报告基因融合试验显示OpaR对 pilABCD的转录具有激活作用, pilA的表达水平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升高;引物延伸结果显示 pilABCD只有一个转录起始位点T(-155);EMSA和DNaseⅠ足迹试验结果显示OpaR对位于 pilA的翻译起始位点上游-246~-197 bp和-181~-131 bp之间的DNA序列具有结合活性。 结论:OpaR对 pilABCD的转录具有直接的激活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群体感应调控子AphA对河弧菌Ⅵ型分泌系统VflT6SS2的调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河弧菌群体感应调控子AphA对Ⅵ型分泌系统VflT6SS2功能活性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河弧菌野生株、 aphA缺失株(Δ aphA)和 aphA回补株中VflT6SS2标志性组件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的表达和分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启动子- lux 融合冷光系统检测野生株和Δ aphA中VflT6SS2核心基因簇和附属基因簇代表基因 tssB2 、hcp( tssD2)和 vgrG( tssI2)以及群体感应调控子HapR的mRNA 相对表达量和启动子活性。采用定点突变实验结合启动子活性测定确定AphA在 tssD2b启动子区的调控结合位点;采用电泳迁移率位移测定(EMSA)确定AphA与 hapR启动子的结合。 结果:Δ aphA中 tssB2 、hcp( tssD2)、 vgrG( tssI2)和 hapR的mRNA相对表达量及Hcp蛋白的表达分泌明显高于野生株。VflT6SS2核心基因簇 、tssD2a 、tssI2a和 hapR的启动子活性在Δ aphA中均高于野生株,而 tssD2b启动子活性则低于野生株。 tssD2a和 tssD2b的启动子序列分析显示-335 bp~-229 bp区差异较大,在 tssD2b中该区域存在2个潜在AphA结合位点,将其中的保守位点ATG替换为CGA, tssD2b启动子活性明显降低。EMSA结果显示,AphA与 hapR启动子直接结合。 结论:AphA在转录水平直接抑制 hapR的表达,间接参与对VflT6SS2核心基因簇和附属基因簇的调控。AphA对 tssD2a和 tssD2b呈现相反的调控模式,AphA可直接与 tssD2b启动子区(-335 bp~-229 bp)结合正向调控 tssD2b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用东乡普通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定位水稻苗期耐盐性QTL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本实验室前期以东乡普通野生稻和日本晴为亲本创制了强耐盐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91,本研究将其与日本晴和强耐盐种质Pokkati比较,结果显示CSSL91耐盐性与Pokkali相当.以CSSL91与日本晴构建的F2∶3群体为试验材料,日本晴和CSSL91为对照,以耐盐等级和幼苗存活率为指标.结果表明2个指标均成正态分布,QTL连锁定位分析共检测到5个耐盐相关QTL,分别分布于第4、9、10号染色体上,LOD值介于2.95~3.97,表型贡献率为9.83%~18.48%;其中耐盐等级QTL-qST4的表型贡献率最高,其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DX-C4-1~DX-S4-16标记间.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分析检测到第4号染色体0~5.0 Mb区间有一个超过阈值的QTL,该区间与QTL-qST4重合,QTL连锁分析方法和BSA方法均在第4号染色体的0~5.0 Mb区间定位到耐盐等级QTL,说明QTL-qST4是可靠的耐盐位点;耐盐等级QTL-qST4-1和幼苗存活率QTL-qSSR4均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DX-C4-12和DX-C4-13标记间,LOD值分别为3.36和3.92,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3.97%和9.49%;在第9号、10号染色体还定位到两个耐盐等级QTL-qST9和QTL-qST10;其中QTL-qST4-1、QTL-qSSR4和QTL-qST10是本研究新定位的耐盐性QTL.本研究结果将为水稻耐盐性相关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改良水稻品种的耐盐性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异齿裂腹鱼耳石年轮特征与沉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提高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年龄鉴定的准确性,以已知年龄养殖样本为研究对象,确证了其耳石年轮沉积规律,分析了养殖与野生样本微耳石第一年轮形成时间与年轮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矢耳石和星耳石相比,微耳石形状变化相对稳定,适宜作为年轮的分析材料;耳石年轮由暗带与相邻亮带组成,亮带与下一个暗带交界处即为年轮,且年轮沉积具年周期性;基于耳石日轮技术推算养殖(n=45)和野生(n=56)样本第一年轮形成时间均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微结构分析发现,养殖与野生样本微耳石的第一年轮中暗带与亮带宽度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养殖与野生样本的微耳石半径与体长均呈幂函数关系,微耳石面积与体长均呈线性相关.研究结果为养殖与野生群体识别提供了参考,为异齿裂腹鱼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西藏野生拟南芥开花时间变异的遗传基础
编辑人员丨2024/7/20
开花时间是被子植物生活史中的关键节点.十字花科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广布于世界各地,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青藏高原也发现了该物种的自然居群,高原独特的环境塑造了其生活史的独特表型,在开花时间上表现为中等程度早花.该研究构建了西藏拟南芥Lhasa居群的F2代作图群体,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QTL-seq定位分析,在该居群中定位到主效基因FLC,并且鉴定到其第1个内含子中存在2 307 bp的缺失,这种单倍型只存在于西藏拟南芥居群.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Lhasa背景的flc-/-突变体,表现为开花时间显著提前.研究结果表明,西藏拟南芥开花时间改变的主要原因是FLC第1个内含子缺失,该变异并未使其丧失全部功能,这可能有利于西藏拟南芥适应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中国野生刺梨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基于10对EST-SSR引物,对中国8个省29个居群的261份野生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进行毛细管电泳检测,探究其遗传多样性,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共扩增出了95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568;群体水平上,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3.131和2.331,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预期杂合度(HE)分别为0.508和0.488,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858,表明野生刺梨种质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群体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67,基因流(Nm)为4.511,说明刺梨群体间基因流动较频繁.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刺梨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93.64%).各居群间的Nei氏标准遗传距离范围为 0.054~1.269,平均值为0.657,与地理距离表现为显著相关(r=0.467,P<0.000 1).聚类分析和PCA结果均将29个居群分为3个分支.研究结果说明中国野生刺梨资源核心分布区在我国西南地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花斑副沙鳅种群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为了解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的种质资源现状,基于cyt b基因序列比较分析了长江水系4个野生群体和5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208个样本共检测到29个单倍型,38个多态位点.群体总体单倍型多态性较高(Hd=0.711),核苷酸多态性较低(Pi=0.002 35),但野生群体(Hd=0.602,Pi=0.003 74)的遗传多样性显著大于养殖群体(Hd=0.381,Pi=0.000 91),说明养殖群体需要增加亲本资源.中性检验、错配分布和贝叶斯天际图结果表明,野生群体在历史上经历了种群扩张.赤水群体的单倍型最多,遗传多样性最高(Hd=0.836,Pi=0.008 99),与其他群体遗传距离大,说明赤水河的花斑副沙鳅资源较丰富,且已形成相对独立、稳定的地理种群,种质优良,适合用作人工繁殖和新品系创制的种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库尔勒机场的蝙蝠物种
编辑人员丨2024/6/8
随着航空业的发展,野生动物与航空器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研究机场周边飞行动物对机场动物撞击防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蝙蝠作为世界上唯一的飞行类哺乳动物,也是严重影响夜间飞机飞行安全的隐患之一,但由于蝙蝠体型较小,发生撞击后往往无法发现相对完整的尸体,多为血液和毛发等,因此物种鉴定比较困难.从库尔勒机场防鸟网采集到一具蝙蝠样本,基于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通过16S rRNA遗传距离分析,发现棕蝠属(Eptesicus)与库尔勒样本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31~0.092,属内与库尔勒样本种间差异最大的是南美棕蝠(Eptesicus diminutus),遗传距离为0.092;差异最小的是大棕蝠(Eptesicus serotinus),遗传距离为0.031.结合形态学分析并通过解剖证实该个体的性腺尚未发育,确定了库尔勒机场挂网蝙蝠物种为大棕蝠.本研究为机场不易辨认或者保存不完整样本的物种鉴定提供方法依据.在确定物种后,了解其生活史特征,有利于机场动物撞击防范工作的精准实施,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机场损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