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CH4排放及相关微生物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稻田是甲烷(CH4)的重要排放源之一,其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大气CO2浓度升高(e[CO2])对稻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阐明e[CO2]对稻田CH4排放及相关微生物过程的影响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固碳和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 e[CO2]对稻田CH4排放及碳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活性、丰度、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梳理了 e[CO2]背景下不同微生物过程在稻田CH4减排中的作用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总体而言,不同e[CO2]平台类型、熏蒸年限、浓度梯度以及增加方式均对稻田CH4排放有着一定影响.e[CO2]促进了稻田CH4排放,但会随着CO2熏蒸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说明稻田CH4排放相关微生物对e[CO2]具有一定适应性;e[CO2]对稻田CH4排放的促进作用呈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骤增处理可能会高估稻田CH4排放.e[CO2]对相关微生物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e[CO2]提高了产甲烷菌、甲烷好氧氧化菌和厌氧氧化菌活性及主要功能微生物丰度;e[CO2]使甲烷氧化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发生显著改变,但对产甲烷菌和甲烷厌氧氧化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影响不大.最后,本文对未来相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1)可综合探究e[CO2]对稻田CH4排放及产甲烷过程、甲烷好氧和厌氧氧化过程的影响,以更好地揭示气候变化对稻田CH4排放的机理;2)应在长期条件下探究e[CO2]对稻田CH4排放及相关微生物过程的影响机制,结果将更为真实、准确;3)需进行多尺度(时间和空间)、多要素(CO2浓度、温度、大气氮沉降和水分管理措施)以及多方法(观测、数据与模型相结合)等综合研究,以有效降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稻田CH4排放及相关微生物过程对e[CO2]响应评估的不确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再论道地药材"优形、优质、优效"特征成因及研究模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0年,依据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笔者课题组首次提出中药道地性可表现为道地药材具有"优形、优质、优效"(excellent shape,high quality,and superior effect,简称"三优")特征,拓宽了传统药材辨状的范畴.近年来,随着对中药道地性自然属性、物质属性、药物属性研究的逐步深入,丰富和完善了道地药材"三优"的科学内涵."优质"(high quality)特征主要体现为道地药材具有"独特化学型",其可作为"优效"(superior effect)的物质基础,也可参与调控"优形"(excellent shape)的形成.与"形神合一"相似,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道地药材逐渐形成独特的环境适应性特征,表现为"形质合一".道地药材"三优"特征受到品种基因型和产区生态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可体现为气候主导型、生产措施主导型、种质主导型.根据道地药材自然属性、物质属性、药物属性,可构建丹参等模式生物,并建立"三优"研究方法体系,包括基于"优质"特征的质量评价体系、"性效关系"表征方法体系、基于"优形、优质"特征的稳态综合控制体系等.未来道地药材研究应更加注重深入和广泛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建立综合性的药用模式植物研究平台,并构建药用模式植物突变体库,以便为其他药用植物的功能基因研究提供有力的模式生物.同时,针对道地药材"三优"特征的研究,提出了 3个热点研究方向,旨在揭示其遗传基础、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等方面的机制.这些研究将为优化药用植物的定向育种、规范化栽培以及提升药材质量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道地药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雪豹栖息地廊道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雪豹(panthera uncia)是高山流石滩等山地生境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对维持高山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雪豹种群数量有所恢复,但多种因素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仍对雪豹的种群生存造成威胁.建立廊道可将分散的栖息地斑块连接起来,提高雪豹抵抗干扰的能力,并为雪豹的长期生存提供重要保障.本研究以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张掖分局保护片区及其15 km缓冲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张掖分局保护片区雪豹分布点数据,选取气候、地形和土地利用等环境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对雪豹栖息地适宜度进行分析并划定生态源地,而后基于最小代价路径原理识别雪豹廊道.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雪豹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 432.066 km2,分布在片区内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7 086.195 km2,占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的52.756%.崎岖度、最干季度平均温度和季节降雨变异系数是影响雪豹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通过分析,最终划定9个生态源地用于后续廊道识别规划.在研究区域内共识别10条潜在生态廊道,廊道最长为18.725 km,最短为0.368 km,平均廊道长度为5.676 km.其中3条廊道连接片区内雪豹适宜栖息地斑块,5条廊道连接该片区与青海片区雪豹栖息地.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建议在提升片区内雪豹适宜栖息地之间整体连接度的同时,与青海省共同开展跨界保护工作,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与管理计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的福寿螺在中国的潜在分布预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福寿螺是世界范围内的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危害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生态和人体健康.为了评价福寿螺在国内的生境适应性,本研究通过数据库查询、文献检索和新闻报道等方式收集了 741个福寿螺在中国区县级的地理分布数据,使用方差膨胀因子和Pearson检验对19个生物气候因子筛选,获得5个最主要的气候因子,结合全国海拔数据,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研究福寿螺现在和未来气候条件下可能的适宜分布区域,以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当前时期,福寿螺在中国的适生区集中在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南方地区.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福寿螺在我国南方地区的适生区将大范围扩大,并向北方地区扩散.影响福寿螺适生区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为最湿月降水量和最湿季平均气温.利用组合模型预测福寿螺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分布,将有助于管理其入侵和传播的风险,为相关地区及部门预防福寿螺扩散提前采取措施、监测和减缓该物种的入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MaxEnt和ArcGIS的山西省蒙古黄芪适宜性区划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掌握影响蒙古黄芪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对蒙古黄芪在山西省适宜区分布进行预测,为山西省蒙古黄芪资源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山西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收录的蒙古黄芪样点经纬度信息,查询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及检索文献记录补充,将筛选后的347个蒙古黄芪样点分布数据和环境因子添加到最大熵(MaxEnt)模型中运行,筛选出影响蒙古黄芪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及贡献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对山西省蒙古黄芪生态适宜区进行划分.结果 建立的MaxEnt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9,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准确.共筛选出19个环境因子,其中气候因子是影响蒙古黄芪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生物因子与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的影响最小.山西省蒙古黄芪潜在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省内北部山区,呈现从北到南适宜等级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山西省蒙古黄芪最适宜区面积为15 424 km2,适宜区面积为19 856 km2,次适宜区面积为59 436 km2,不适宜区面积为61 894 km2.结论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山西省蒙古黄芪适宜区分布状况,对山西省蒙古黄芪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布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美国海军海上搜救体系分析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海上区域广阔,气候环境恶劣,加之落水人员可能存在溺水、体温过低症、海水浸泡伤或受到海洋生物袭击等,使得落水舰员和飞行员的搜索、生存和救治都十分困难。本综述系统分析了美国海军海上搜救体系,包括海上搜救机制、搜救力量、搜救相关培训、搜救基本程序和搜救装备等,并总结了美国海军落水人员搜救特点及启示,以期对我国海军海上搜救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华南区域自然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瞻性队列研究建设概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生活行为方式、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全国各地各类慢性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布不尽相同,而华南地区独特的气候、饮食及生活方式对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至今尚不明确。因此,亟需通过区域性大型队列的建设,为区域重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早期预测和干预策略提供本土化人群证据,也为国家重大慢性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华南区域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于2017年12月正式启动,覆盖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和海南省,以35~74岁常住居民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城市与农村、汉族与以壮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多类型自然人群。本队列围绕华南区域常见重大慢性病建立集健康信息和生物样本为一体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并开展长期随访。现已建立116 520人的基线数据库,年龄为(54.9±12.5)岁,女性71 077人(61.0%)。基线数据库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数据以及生物样本。本文对华南区域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设计的理念、研究进展和随访设想作简要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环境因素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变应性鼻炎全球患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病人群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多种环境因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气候及气象变化、大气污染、饮食变化及生物群落变化等环境因素对变应性鼻炎的影响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鼠疫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规律,并找出影响鼠疫流行的关键因素,为鼠疫预测预警及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乌兰察布高原片区19个旗(县、市、区)的长爪沙鼠密度、长爪沙鼠体蚤指数、鼠疫流行强度等鼠疫监测数据,结合温度、降水、厄尔尼诺活动(南方涛动指数,SOI)等环境数据,使用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级关联等方法,分析疫源地内动物间鼠疫流行规律及关键因素。结果: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的鼠疫流行周期多为5~10年。相关分析中,各研究因素相互间均有影响。结构方程模型筛选出鼠疫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为SOI、长爪沙鼠密度和温度,SOI对鼠疫流行强度(-0.022)和温度(-0.029)有负作用,长爪沙鼠密度对鼠疫流行强度有正作用(0.014),温度对鼠疫流行强度有负作用(-0.065)。等级关联中,长爪沙鼠密度处于高值时,当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4/9;当SOI处于低值时,当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5/9;当温度处于低值时,当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5/9。当年鼠疫流行强度处于高值时,次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5/8;当年长爪沙鼠密度处于高值时,次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4/9;当年SOI处于低值时,次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4/9。结论:气候和生物因素均可影响鼠疫的暴发流行,如果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温度偏低、长爪沙鼠密度和上一年鼠疫流行强度偏高等情况,应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防范鼠疫的暴发和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西藏自治区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特点及蚊虫和蜱虫空间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西藏自治区(简称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特点及蚊虫、蜱虫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生态地理特征、人口学信息、农牧业资料收集自亚东县2020年统计年鉴,媒介生物资料收集自亚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2021年亚东气象站数据收集自世界天气网站。2021年7月,根据亚东县植被、畜牧分布情况选择蚊虫、蜱虫采样点共20个进行现场调查。采用灯诱法诱集蚊虫,人工检查和布旗法捕捉蜱虫,分析蚊虫和蜱虫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落差约5 000 m;水资源丰富,亚东河平均径流量为20.1 m 3/s;北部气候高寒干燥、南部温和湿润。2010-2021年亚东县年均站点气压为452.8 mmHg(1 mmHg = 0.133 kPa),月均最高气温、降水量及空气相对湿度分别为8.7 ℃、134.5 mm、81.3%,均在7月份。灯诱法共诱集双翅目昆虫6 897只,均为非吸血蚊虫;蚊虫总密度为163.77只/(灯·小时),优势种群为眼蕈蚊科,占89.69%(6 186/6 897)。不同采样地区中,以下亚东乡诱集蚊虫数最多,占67.17%(4 633/6 897);其他依次为亚东县县城和上亚东乡,分别占27.36%(1 887/6 897)、5.47%(377/6 897)。共对2 014只宿主动物进行体表检查,梳检出寄生蜱23只,包括硬蜱属20只、血蜱属3只;各蜱虫采样点均未捕捉到游离蜱。 结论: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垂直梯度;蚊虫和蜱虫有活动但密度不高,蚊虫密度整体呈南高北低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