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全周期营养与慢性病防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生命全周期中,营养对于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繁殖、疾病控制和健康至关重要。文章在简要回顾生命全周期营养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生命早期营养与成年期慢性病的关系。指出生命早期机体生长发育迅速,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旺盛,是生命全周期中最重要的阶段。由于机体的“代谢记忆”机制,此阶段营养供给欠合理不仅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并导致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除生命早期外,生命全周期内营养素的合理摄入不仅保证机体的基本需求,并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室内外空气污染所致主要慢性疾病的死亡和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空气污染导致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在内的健康风险日益受到关注,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加速,空气污染物排放增加,与慢性病关联已成为研究热点。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种慢性病是我国主要的慢性病,其导致的死亡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86.6%,慢性病的防控特别是病因预防是关乎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本文综述了近期室内外空气污染与总死亡以及4种主要慢性病的死亡和疾病负担的研究现状,提出降低空气污染所致慢性病负担的建议,为我国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童年期不良经历与成年人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童年期不良经历(ACE)对成年后健康的影响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国内相关研究仍较少。本文对ACE的测量方法、其与成年人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系和可能机制进行综述,发现国内外研究对ACE的测量范围不一,但目前的主要测量量表基本满足疾病预防的需求。绝大多数ACE类别会增加成年期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且受到社会经济状况、年龄和性别等的影响,但有研究表明童年期经历饥荒却与高血压患病呈负相关。基于累积不平等理论,ACE的发生可导致个体生理功能损伤或采取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直接或间接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风险,但若因该经历而早亡则可能使关联方向逆转。我国仍需更多研究证明两者的关联及相关机制,并选择合理的ACE指标,为预防措施的提出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数字公共卫生的进展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重塑了各行各业,公共卫生同样经历着数字化转型。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的催化下,数字技术被快速、广泛应用于传染病防控,提升公共卫生体系的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的能力。本文对数字公共卫生的概念、数字技术在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介绍。本文也讨论了发展数字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和概述泛美卫生组织提出的公共卫生的数字化转型的指导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99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负担的作用方向和强度,并预测2050年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慢病负担。方法: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将1990—2019年中国人群疾病别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早死损失寿命年(YLLs)、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的差距归因于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规模和所有其他原因的贡献,使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至2050年慢病产生的DALYs。结果:中国慢病导致的DALYs在1990—2019年期间增加了746.0万人年,其中年龄结构的贡献为186.0%(95% UIs:178.4%~193.6%),人口规模为77.0%(95% UIs:69.5%~80.8%),其他所有原因为-163.0%(95% UIs:-163.1%~-159.3%)。DALYs由252.7万人年的YLLs和493.4万人年的YLDs构成,其中年龄结构对YLLs和YLDs的贡献分别为414.6%(95% UIs:396.2%~432.5%)、69.1%(95% UIs:66.7%~71.4%)。2019—2050年期间,年龄结构变化使DALYs增加的慢病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神经失调、感觉器官疾病、糖尿病和肾脏病、肌肉骨骼疾病、消化道疾病、精神障碍、皮肤和皮下疾病。 结论:1990—2019年,除皮肤和皮下疾病外,其他类别慢病的归因负担均有上升,且以归因伤残负担为主。至2050年,多数慢病归因于人口老龄化的慢病负担可能持续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带来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给我国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反复威胁及其潜在次生危害,建立体系完整、紧密协作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健康管理学科需更加专注于健康、亚健康、疾病各类人群的全方位健康管理,着眼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和干预,采用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突发急性传染病采取精准、高效的防治措施,实现健康管理防、治、管工作的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健康管理在后疫情时代新的“三个转变”,从而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道微生态在慢性肾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肾脏病(CKD)对全球公共健康有重大的影响,是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肠道微生态参与机体免疫、营养物质吸收等多种病理生理活动。随着2002年肠-肾轴这一概念的提出,研究者发现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导致尿毒症毒素在肠道中蓄积,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导致尿毒症毒素易位,激活全身氧化应激反应进一步促进CKD的进展。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的功能、肠-肾轴以及微生物制剂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04-2018年中国老年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水平与变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2004-2018年中国≥65岁老年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预测2019-2023年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方法:利用2004-2018年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中老年居民死亡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城乡、地区的慢性病粗死亡率、年龄标化死亡率、构成比及变化趋势。采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计算年龄标化死亡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全时间段内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95%可信区间;采用对数线性模型预测年龄标化死亡率。结果:2004-2018年我国老年居民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从4 697.05/10万降至3 555.35/10万,平均每年下降2.0%(95% CI:-2.7%~-1.3%)。不同性别、城乡、地区间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AAPC=-2.1%,95% CI:-2.8%~-1.3%)、中部地区(AAPC=-2.8%,95% CI:-3.4%~-2.1%)下降速度均快于西部地区(AAPC=-0.8%,95% CI:-1.8%~0.2%)。慢性病死亡构成比从89.82%上升至91.41%,平均每年上升0.1%(95% CI:0.1%~0.2%)。预计至2023年,男性年龄标化死亡率(3 906.23/10万)仍高于女性(2 708.43/10万);农村年龄标化死亡率(3 283.20/10万)与城市(3 250.01/10万)相接近;西部地区(3 782.48/10万)与东部地区(3 037.01/10万)、中部地区(3 249.24/10万)的年龄标化死亡率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结论:2004-2018年我国老年居民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建议以老年人群中男性居民和西部地区居民作为今后慢病防控关注的重点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病健康管理规范(T/CHAA 007-2019)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标准规定了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术语和定义、流程、组成部分、信息系统及服务人群信息汇总、分析与利用。适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健康体检机构、健康管理相关企业等对个体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主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易发生暴发疫情。每年季节性流感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2023年2月中旬至4月底,我国呈现一波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的流感流行季,强度略高于新冠疫情前的自然流行年份,今冬明春可能会面临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交互或共同流行的风险。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少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疾病带来的危害及对医疗资源的挤兑。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3),其中IIV3和IIV4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LAIV3为减毒疫苗。流感疫苗在我国属于非免疫规划类疫苗,居民自愿接种。自2018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每年流感流行季之前均更新并印发当年度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年9月以来,新的研究证据在国内外发表,新的流感疫苗在我国上市,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使用工作,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2022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更新了一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流感防控有关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2023-2024年度国内上市使用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更新了本年度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组分;第五,更新了2023-2024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建议。本指南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18岁人群可在一次接受免疫服务时,在两侧肢体分别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18岁人群,建议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接种间隔>14 d。对可接种不同类型或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结合流感疫情形势和多病共防的防控策略,尽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①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②≥60岁的老年人;③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人群;④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⑤孕妇;⑥6~59月龄儿童;⑦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⑧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对于接种灭活流感疫苗,6月龄~8岁儿童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2022-2023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次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次;≥9岁儿童和成年人仅需接种1剂次。对于接种减毒活流感疫苗,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仅接种1剂次。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早开展接种工作,尽量在当地流感流行季前完成接种。同一流行季,已按照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员,无需再次接种。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本指南适用于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接种单位等从事流感防治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