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天水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一种经蜱虫传播,因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体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的新发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器官功能受损 [1]。2006年,安徽省芜湖市出现我国首例HGA患者 [2]。此后,相继在湖北省、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江苏省等地出现该病的病例报道。现将2022年7月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HGA患者的临床表现、救治经过和愈后随访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以期提升医务人员对HGA的认识,增强诊断及治疗该病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山东省招远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招远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特征和发病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策略的完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1 - 2018年招远市SFTS监测资料及确诊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对SFTS病例的一般情况与流行病学特征、发病与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及接触史等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60例SFTS确诊病例及与确诊病例同地区、同性别、同年龄组的120例健康人群进行SFTS发病危险因素分析。结果:2011 - 2018年招远市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40例,病死率为18.57%(27/140);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 - 8月,占83.57%(117/140);发病年龄主要为50 ~ 80岁,占90.00%(126/140);男女性别比为1.06∶1.00(72∶6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92.14%(129/140)。在140例SFTS病例中,发病至首诊及首诊至确诊的平均时间间隔分别为4和6 d;病例发病至确诊前平均就诊史为2次;病例首诊医疗机构为乡镇医疗机构者占60.71%(85/140),确诊机构为市级医院者占86.43%(121/140),首发症状为发热者占92.86%(130/14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中饲养动物[比值比( OR)= 9.209,95%置信区间( CI):2.064~41.083]和被蜱虫叮咬( OR=16.818,95% CI:1.553~182.164)是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招远市SFTS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 - 8月,50岁以上的农民是易感人群;家中饲养动物和被蜱虫叮咬是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易感人群的SFTS防控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西藏自治区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特点及蚊虫和蜱虫空间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西藏自治区(简称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特点及蚊虫、蜱虫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生态地理特征、人口学信息、农牧业资料收集自亚东县2020年统计年鉴,媒介生物资料收集自亚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2021年亚东气象站数据收集自世界天气网站。2021年7月,根据亚东县植被、畜牧分布情况选择蚊虫、蜱虫采样点共20个进行现场调查。采用灯诱法诱集蚊虫,人工检查和布旗法捕捉蜱虫,分析蚊虫和蜱虫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落差约5 000 m;水资源丰富,亚东河平均径流量为20.1 m 3/s;北部气候高寒干燥、南部温和湿润。2010-2021年亚东县年均站点气压为452.8 mmHg(1 mmHg = 0.133 kPa),月均最高气温、降水量及空气相对湿度分别为8.7 ℃、134.5 mm、81.3%,均在7月份。灯诱法共诱集双翅目昆虫6 897只,均为非吸血蚊虫;蚊虫总密度为163.77只/(灯·小时),优势种群为眼蕈蚊科,占89.69%(6 186/6 897)。不同采样地区中,以下亚东乡诱集蚊虫数最多,占67.17%(4 633/6 897);其他依次为亚东县县城和上亚东乡,分别占27.36%(1 887/6 897)、5.47%(377/6 897)。共对2 014只宿主动物进行体表检查,梳检出寄生蜱23只,包括硬蜱属20只、血蜱属3只;各蜱虫采样点均未捕捉到游离蜱。 结论: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垂直梯度;蚊虫和蜱虫有活动但密度不高,蚊虫密度整体呈南高北低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濮阳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报告濮阳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并分析濮阳市首例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分离株S、M、L片段分子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流行病学特点,用Vero细胞分离病毒,提取SFTSV核酸,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构建多重PCR法对病毒核苷酸序列进行特异性扩增,利用二代测序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DNAStar、MEGA11等生物信息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14 d内均无旅居史,有野外作业史,无蜱虫叮咬史;血液样本检测SFTSV核酸阳性;SFTSV基因型为E型,其S、M、L片段基因均为E型,与GenBank中已知的SFTSV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8%~99.9%、94.0%~99.8%、95.7%~99.7%。结论:该患者确诊为濮阳市首例SFTSV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与河南近年来分离株基因分型差异较大,与国内分离株亲缘关系近,考虑病毒存在从河南省内其他地方及湖北等地输入的情况,需加强监测和宣教,同时关注病毒的进化与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高压氧辅助治疗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重症脑炎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属于立克次体科立克次体属,是一类原核生物型、短小棒状或球形状微生物,主要经蜱虫或螨虫叮咬传播 [1]。人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后可出现发热、皮疹、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脑炎、呼吸衰竭等致命并发症。目前关于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引起重症脑炎的报道较少。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导致重症脑炎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患者最终病情好转,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宁波市2013—202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宁波市2013—202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的流行特征。方法:系统收集并分析近10年来宁波市SFTS报告病例的个案资料、病原学检测数据及病原基因组测序数据。结果:2013—2021年,宁波市共报告SFTS 65例,死亡8例,病死率12.31%。患者平均年龄为53.65岁,60~70岁年龄组患者最多。宁波市下辖10个区(县)中6个区(县)有SFTS病例报告,以宁海县(33例,50.77%)和象山县(20例,30.77%)报告病例最多。发病时间呈季节性分布,7月为发病高峰,4~8月病例占全年病例数的81.54%(53/65)。76.92%(50/65)病例为农民。92.31%(60/65)病例居住在山区或丘陵地区。65例SFTS病例中,8例患者有明确蜱虫叮咬史,20例患者接触家养动物(宠物)或居住地有鼠类出没。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宁波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流行株为J2基因型和C4基因型。结论:宁波市SFTS患者多为老年农民,宁海县和象山县为高发地区,7月为发病高峰月,J2型和C4型为主要流行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的系统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系统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预防和治疗SFTS提供依据。方法:检索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和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所收录的SFTS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获取患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预后等资料。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中文文献68篇,英文文献14篇,共有SFTS患者6 780例,死亡845例(12.46%)。SFTS多发生于山地丘陵地带,职业以农民多见(3 637例),发病季节多在夏季,发病高峰在每年5月至8月,1 434例患者有明确蜱虫叮咬史,21例出现人传人。出现发热[89.54%(6 071/6 780)]、乏力[79.75%(5 407/6 780)]、肌肉酸痛[46.31%(3 140/6 780)]、畏寒[33.92%(2 300/6 780)]等全身中毒症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重型患者的肌酸激酶[平均差(mean difference, MD)=500.4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380.51~620.28, P<0.01]和乳酸脱氢酶水平( MD=442.81,95% CI 152.85~732.78, P=0.003)均高于轻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的患者死亡的风险增大( MD=8.19, 95% CI 4.03~12.36, P<0.01)。死亡患者的肌酸激酶( MD=530.92,95% CI 29.27~1 032.56, P=0.040)、乳酸脱氢酶( MD=609.28,95% CI 80.25~1 138.31, P=0.020)、尿素氮( MD=4.67,95% CI 3.05~6.30, P<0.01)和肌酐( MD=43.05,95% CI 23.49~62.62, P<0.01)均高于存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SFTS患者发病过程中可出现血液系统、心、肝、肾功能损伤,病死率较高。临床医师应及时监测血常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等指标变化,以便尽早发现心血管等系统并发症,及时治疗,减少肝脏和心脏的损伤,降低患者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疆主要蜱媒传染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蜱属于节肢动物,是第二大病原媒介生物。蜱虫可以传播多种病原体并导致疾病,对人类及畜牧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害。在我国,几乎所有省市都有蜱媒传染病的发生,但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边疆地区。新疆地区蜱媒传染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情重,且在病原分布及特征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对新疆地区的主要蜱媒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状况及临床表现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危重型日本斑点热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日本斑点热是由日本立克次体感染、经蜱虫叮咬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例患者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焦痂溃疡,病程中出现血小板急剧下降、凝血功能异常、低血压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肝肾功能损伤、意识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检出日本立克次体,结合患者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诊断为日本斑点热,经多西环素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致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以蜱虫为传播媒介,专性寄生于啮齿动物、反刍动物、鹿、马以及人类。当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蜱虫吸食人类血液时,会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传播至人体内,导致无形体病。随着人类户外活动的增加,蜱虫和人类的接触机会增多,患无形体病的概率也相应增大。无形体病确诊患者经强力霉素治疗大多可以痊愈,但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有并发癫痫、肾衰竭甚至死亡的风险。全面了解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致病机制,可以为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因此,本综述简介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致病相关蛋白质,然后从干扰细胞骨架重塑、抑制宿主细胞凋亡、固有免疫应答失调三个方面总结了该病原体致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并提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