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化眼眶减压手术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最大化眼眶减压手术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作为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DON)初始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1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43例(66只眼)DON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激素组(21例,33只眼)和手术组(22例,33只眼)。激素组接受了总剂量7.5 g的糖皮质激素静脉冲击治疗;手术组接受了最大化眼眶减压手术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临床活动性评分(CAS)、视觉诱发电位(VEP)-P 100振幅和潜伏期、肌肉指数(MI)、眼球突出度等指标,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率;以手术后或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6个月的复查结果作为治疗后数据。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配对及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 χ2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以 M(IQR)表示。 结果:2个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眼别分布及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CAS、VEP-P 100振幅和潜伏期、MI等基线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激素组的最佳矫正视力从1.00(0.65)改善至0.70(0.60)( Z=-4.55),手术组从1.00(0.95)改善至0.60(0.55)( Z=-4.87);激素组CAS从5(2)分降至2(2)分( Z=-4.91),手术组从5(2)分降至为2(2)分( Z=-4.94);激素组VEP-P 100波的振幅从(3.49±1.34)μV提高至(5.26±2.00)μV( t=-9.08),潜伏期从(110.52±12.11)ms缩短至(103.53±6.67)ms( t=4.67);手术组振幅从(3.21±1.74)μV提高至(4.78±2.36)μV( t=-9.24),潜伏期从(118.48±20.16)ms缩短至(106.45±10.57)ms( t=2.84);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而治疗后2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激素组和手术组的眶尖拥挤缓解(MI≤0.52)率为分别为64%(21/33)和91%(30/33),眼球突出度下降≥2 mm的比例分别为64%(21/33)和94%(31/33),手术组均高于激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52、7.34,均 P<0.05)。2个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激素组与治疗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8/21)与59%(13/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最大化眼眶减压手术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均能有效改善DON患者的视功能、降低CAS。两种治疗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且在缓解眶尖拥挤和眼球突出方面,手术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眼眶减压术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术后眼位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眼眶减压术对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术后眼位保护的作用。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将2008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眼眶减压术的TAO患者96例136眼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成2个组,其中改良眼眶减压术组患者70例100眼,传统眼眶减压术组患者26例36眼。改良眼眶减压术组术中在眼眶尖部作减压骨窗,传统眼眶减压术组术中采用传统的方法在眼眶中前部作减压骨窗。比较2个组手术1个月后最佳矫正视力、睑裂大小、眼球突出度、斜视、眼球位置、CT影像等情况。结果:改良眼眶减压术组100眼中术后斜视改善者10例14眼,无变化者52例75眼,轻度加重者8例11眼,无明显加重者;传统眼眶减压术组36眼中术后无斜视改善者,轻度加重者4例6眼,明显加重者22例30眼。改良眼眶减压术组100眼中术后眼球移位均无明显改善,无变化者64例91眼,轻度加重者6例9眼,无明显加重者;传统眼眶减压术组36眼中术后眼球移位均未改善,轻度加重者10例15眼,明显加重者16例21眼。2个组间不同斜视和眼球移位变化的眼数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9.634、-10.278,均 P<0.01)。改良眼眶减压术组和传统眼眶减压术组术眼术后眼球突出度值分别为(14.36±2.03)mm和(14.17±1.03)mm,明显低于术前的(20.47±1.92)mm和(20.28±2.0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CT影像显示,改良眼眶减压术组术眼眶尖部减压骨窗清晰,传统眼眶减压术组术眼减压骨窗位于眼眶中前部。随访期内改良眼眶减压术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改良眼眶减压术减少了传统眼眶减压手术加重患者眼位偏斜程度的并发症,对TAO术后的眼位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泪阜入路球周阻滞用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眶减压术后镇痛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泪阜入路球周阻滞用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患者眼眶减压术后镇痛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选择2020年6至12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于全身麻醉下接受眼眶减压手术的TAO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n=30):对照组(C组)和泪阜入路球周阻滞组(PB组)。两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前15 min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50 mg;PB组患者在切口缝合完成后进行单次泪阜入路球周阻滞作为术后镇痛,C组患者不进行球周阻滞。两组患者若术后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分≥4 分,则给予口服镇痛药酮咯酸氨丁三醇10 mg作为补救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8、24、48 h的疼痛NRS 评分,术后 0~24 h、24~48 h内酮咯酸氨丁三醇补救镇痛率。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48 h内的不良反应与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术后24 h患者眼眶肿胀度分级。 结果:PB组患者术后2、4 h的疼痛NRS评分[ M( Q1, Q3)]分别为2.50(2.00,3.00)、2.00(1.75,3.00)分,低于C组的4.50(3.00,5.00)、3.00(2.00,4.25)分( P=0.001、0.045)。术后24 h内,C组使用酮咯酸氨丁三醇的补救镇痛率为40.0%(12/30),显著高于PB组的13.3%(4/30)( P=0.041)。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头晕,以及术后24 h内中重度眼睑肿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B组未出现泪阜入路球周阻滞相关并发症。 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泪阜入路球周阻滞在TAO患者眼眶减压术后早期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眼眶平衡减压术与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治疗高眶压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眼眶平衡减压术与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治疗Graves眼病(GO)高眶压的手术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纳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眼眶内外壁平衡减压术或鼻内窥镜行内下壁减压术的GO患者56例,随访6个月。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2个组,平衡眶减压术组24例33眼,采用经泪阜结膜入路的内壁减压术联合保留眶缘的眶深外壁减压术;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组36例51眼,采用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对2个组患者基本情况、手术细节、影像学资料、手术前后眼球突出度变化、眶压变化、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术后相关并发症及其处理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平衡眶减压术组术前和术后眼球突出度分别是(21.03±3.11)mm和(17.06±2.5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组术前和术后眼球突出度分别是(20.51±3.53)mm和(16.28±2.9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平衡眶减压术组和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组术后眼球回缩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高眶压,术后随访6个月后眶压恢复正常;平衡眶减压术组与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组中合并有压迫性视神经病变(DON)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524、-4.376,均 P<0.01);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组术后BCVA提高量为0.72(0.40,0.80),高于平衡减压术组的0.48(0.25,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18, P=0.016);平衡减压术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1.2%(7/33),低于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组的47.0%(2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48, P=0.017)。 结论:眼眶平衡减压术和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均可有效改善GO患者眼球突出情况,降低眶压。与眼眶平衡减压术比较,对于合并有DON的患者,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对视力的改善更明显,但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8~2022年某三甲眼科专科医院临床诊疗非手术常规血液检验项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分析某三甲眼科专科医院近5年临床诊疗涉及非手术常规血液检验项目的申请检测情况,为眼科医师了解检验辅助诊断概况、专科医院的实验室项目管理和开展新项目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医学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导出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到院申请进行血液检测的12866例门诊患者的22453份样本(共94081项检验项目)相关检验记录.将申请检测科室及专科医师按照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推荐分为10个亚专科,对疾病诊断和检测项目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文字、柱状图及折线图的形式进行描述.结果:5年间申请进行血液检测的12866例门诊患者,男性患者6356例(49.4%),女性患者6510例(50.6%).基于首诊眼病诊断分类,排名前三位的眼病分别为眼整形/眼肿瘤病5214例(40.5%)、眼底病 3487例(27.1%)、角膜病1711例(13.3%).申请检测样本量从2018年的3163份增至2022年的5903份,总体呈上升趋势.从申请的专科医师分析,眼整形/眼眶病专科医师申请单最多,有6751份(占30.1%),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所占比例最高,为49.1%,甲状腺疾病相关检测占41.9%;眼免疫专科医师申请检测量为4214份(占18.8%),以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为主占55.7%,感染性项目检测占32.5%;眼底病专科医师申请检测量为3629份(占16.2%),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和感染性项目检测分别占47.8%和39.6%;角膜病专科医师申请数为1436份(占6.4%),其中过敏性疾病检测比例为41.2%.基于一份申请单可同时检测多个项目,眼整形/眼眶专科申请检测总项最多,有33513项,甲状腺疾病检测占65.0%;角膜病专科申请16482项,过敏性疾病检测占83.4%,眼底病专科和眼免疫专科分别为8794项和8047项,均以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为主,分别占42.5%和40.4%.结论:眼科专科医院中非手术常规检验项目在各亚专科的申请数量明显分布不均,项目构成受亚专科疾病特点的影响.眼科实验室应针对性加强非手术常规检测项目的宣传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TAO患者眼眶脂肪组织中脂肪特异性磷脂酶A2mRNA表达水平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甲状腺相关眼病( TAO)患者与正常人眼眶脂肪组织中脂肪特异性磷脂酶A2(AdPLA)mRNA 表达水平差异性.方法:选取2016-12/2017-12 在本院进行眼眶减压手术的37例37眼TAO(静止期Ⅲ级)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正常眼眶脂肪组织35 例35 眼为对照组,其来源为美容、眼袋切除手术和上睑下垂矫正手术者;使用眼球突出计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选取脂肪一侧眼球突出度,并计算两组对象BMI状况,使用西门子emotion16 排螺旋CT对两组对象眼眶行CT检测,使用Image J检测选取脂肪一侧眼部脂肪体积状况,Real time PCR法检测眼眶脂肪组织内AdPLA mRNA表达状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年龄、BMI及性别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眼内脂肪含量、眼球突出度及组织内 AdPLA mRNA 表达量分别为 32. 21 ± 1. 85mL、19. 97±1. 56mm、0. 04±0. 01高于对照组的24. 05± 1. 64mL、14. 07±1. 48mm、0. 01±0. 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TAO 患者眼内脂肪含量、眼球突出度及组织内AdPLA mRNA表达量均比正常人高,TAO患者眼部脂肪组织内AdPLA表达量升高造成了其脂肪水解量降低,脂肪堆积量增大使其眼球突出程度加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异种脱细胞真皮植入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睑退缩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异种脱细胞真皮植入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上睑和下睑退缩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睑退缩并行异种脱细胞真皮植入的患者资料.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通过观察患眼眼部不适症状、眼睑位置及术后并发症,评估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术后疗效按睑裂高度、睑缘弧度、对称性等分为满意、良好和不理想.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80例(102只眼)患者,其中上睑退缩43例(56只眼),包括34例女性(年龄中位数37岁)和9例男性(年龄中位数47岁);下睑退缩37例(46只眼),包括20例女性(年龄中位数39岁)和17例男性(年龄中位数40岁).术后眼部症状得到完全缓解或部分改善,其中79.0%(64/81)的患眼眼部不适完全缓解,69.5%(41/59)的患眼畏光完全缓解,94.9%(37/39)的患眼流泪完全缓解,80.7%(67/83)的患眼眼睑闭合不全完全缓解.上睑退缩患者角膜映光点到上睑缘垂直距离由术前8.0(7.5,8.0)mm降至术后3.5(3.4,4.0)mm(Z=-6.587);上方巩膜暴露由术前3.0(3.0,3.5)mm降至术后0 mm(Z=-6.616),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下睑退缩患者角膜映光点到下睑缘垂直距离由术前8.5(7.5,9.0)mm降至术后5.5(5.5,6.0)mm(Z=-5.979);下方巩膜暴露由术前3.0(2.5,3.5)mm降至术后0.0(0.0,0.5)mm(Z=-5.965),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总体疗效57例(71.3%)满意;18例(22.5%)良好;5例(6.3%)不理想,术后复发.上睑退缩患者中33例满意、8例良好、2例复发,下睑退缩患者中24例满意、10例良好、3例复发,二者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76,P>0.05).未观察到感染、血肿、排斥反应等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 异种脱细胞真皮植入术可用于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引起的眼睑退缩,安全有效,可达到功能和外形双重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糖皮质激素联合手术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上睑退缩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糖皮质激素联合手术方法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上睑退缩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4-02/2018-07于我院整形门诊及病房接诊的轻中度TAO上睑退缩患者96例146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GI组: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48例72眼;GS组: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结膜入路Müller肌切除术治疗48例74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上睑肌力、治疗效果、睑裂高度、实际上睑重睑宽度.结果:治疗后,GI组患者有显著治疗效果32例47眼,无显著治疗效果16例25眼,GS组患者有显著治疗效果46例71眼,无显著治疗效果2例3眼,GS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高于GI组(P<0.05).术后GS组与GI组眼睑闭合不全无差异(P>0.05).治疗前,GI组和GS组患者睑裂高度分别为11.25±1.85、11.31±1.46mm(P>0.05),治疗后3mo,睑裂高度分别为10.14±1.23、8.52±1.01mm,GS组患者睑裂高度恢复情况优于GI组(P<0.05).治疗前,GI组和GS组患者上睑肌力分别为15.34±2.13、15.26±1.78mm(P>0.05),治疗后3mo,上睑肌力分别为15.64±1.34、14.36±1.56mm,两组患者上睑肌力无差异(P>0.05).治疗前,GI组和GS组患者实际上睑重睑宽度分别为5.12±1.64、5.16±1.48mm(P>0.05),治疗后3mo,实际上睑重睑宽度分别为7.67±2.95、8.49±2.39mm,GS组患者实际上睑重睑宽度改变距离优于GI组(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结膜入路Müller肌切除术对TAO上睑退缩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佳,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睑裂高度、实际上睑重睑宽度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局部注射联合甲基强地松龙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眶内局部注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全身应用甲基强地松龙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我院的中、重度活动期TAO患者107例.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并进行临床活动性(CAS)评分.给予全身甲基强地松龙静滴治疗,500 mg/周,共6周,后减量为250 mg/周,共6周;同时给予眼眶内注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注射液20 mg,1次/周,共8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详细记录CAS评分.随访3~25个月,平均13.2个月.结果 完成全部疗程的患者共89例(男性45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34.7岁(17~76岁).治疗前CAS平均7.4分(7~9分);治疗第3周后平均CAS评分5.5分,有效率85%;治疗结束后,CAS评分平均2.9分,有效率90.3%.10%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病情逐渐转为非活动期.其中3例(5只眼)行眶减压手术的患者,术后平均3.1个月病情复发,单独眶内注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8周,病情完全控制.55%的患者除首次注射后有轻度低热的不良反应外,其余患者均未见异常.随访至今,所有患者病情未见复发.结论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抗局部注射联合全身应用甲基强地松龙更能提高中、重度TAO的治愈率,减少病情复发,甚至对眶减压术后复发的患者有良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直肌松解后退术联合眶脂肪切除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限制性斜视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直肌松解后退术联合眶脂肪切除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限制性斜视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03/2019-06在我科住院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限制性斜视病例27例34眼.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直肌松解后退联合眶脂肪切除术.眶脂肪切除范围根据眼突的程度选择鼻下、颞下、鼻上或颞上等不同象限.25眼行下直肌后退术,5眼行内直肌后退术,4眼行上直肌后退术.术中根据眼球突出程度分别选择切除鼻下、颞下、鼻上或颞上等不同象限肌锥内、外脂肪,根据术前斜视度以及眼外直肌挛缩程度设计直肌手术的后退量,术中估计则依靠被动转动试验抗力的大小.术中切除脂肪量根据术前眼球突度,按切除约1mL脂肪眼球突度后退1mm设计.术后随访时间为每周1次,1mo后每月1次,3mo后不定期随访,所纳入手术患者随访时间在6mo以上.结果:术中切除脂肪量2.1~3.4(平均2.6)mL.术后1mo视力为0~0.2(平均0.11±0.16),术后6mo视力为0~0.3(平均0.12±0.17),术前术后视力无差异(P>0.05).术后1mo眼球突出度为13~16(平均14.4±0.8)mm,术后矫正眼球突出度2~4(平均2.4)mm(q=10.737,P<0.01).术后6mo眼球突出度为13~15.5(平均14.5±0.6)mm,与术后1mo无差异(q=0.624,P=0.173).术后1mo斜视度为2△~10△(平均6.7△±2.3△),均为欠矫(q=18.068,P<0.01),术前所有患者第一眼位均有复视,术后1mo第一眼位复视消失,6例患者下转15°眼位残留复视症状.所有患者的代偿头位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6mo患者斜视度(欠矫)0△~7△(平均3.4△±1.2△),与术后1mo有差异(q=5.385,P=0.015).术后1mo眼压17.12±1.89mmHg,与术前眼压有差异(q=4.258,P=0.018).术后6mo眼压17.53±1.67mmHg,与术后1mo无差异(q=0.729,P=0.154).结论:眶脂肪切除可改善眼突,并未对限制性斜视的手术设计及效果有明显影响,直肌松解后退术联合眶脂肪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限制性斜视合并突眼是一种可控的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