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死亡相关机制在骨肉瘤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肉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远端转移性,预后较差。铁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具有电子交换能力,是细胞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代谢异常与骨肉瘤的进展密切相关。有研究证明铁死亡可以调节骨肉瘤进展,在骨肉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探讨铁死亡的相关分子机制在骨肉瘤中的应用及药物干预现状,可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肺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合并肺腺癌首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肺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合并腺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2020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人民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例肺原发恶性PEComa合并腺癌病例,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诊断要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等,并进行文献复习。首先以“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肺”+“腺癌”检索中国知网及万方医学网数据库,未检索到相关报道。随后以“肺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及万方医学网数据库,同时以“pulmonary malignant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和“PEComa”为副主题词,结合主题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数据库,检索语言为中文或英文,起始时间不限,检索时间截止日期为2020年11月。结果:患者男,46岁,因“反复咳嗽、胸痛10余天伴体重迅速减低”于2020年8月20日入院。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示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表达增高。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术(PET)-CT示左胸腔较大团块状软组织密度灶,SUV值22.8。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PEComa合并肺腺癌伴淋巴结转移,且检测到驱动基因EGFR药物敏感性突变,术后辅以化疗及靶向治疗,目前状态稳定。文献共检索到肺恶性PEComa 12例,中老年常见,多因咳嗽或胸闷就诊,胸部CT常显示边界清楚的圆形肿块,8例发生纵隔淋巴结及其他器官转移。结论:肺恶性PEComa少见,同一肿物合并肺原发腺癌成分者为首次报道。部分病例进展迅速,手术完整切除病灶并进行淋巴结清扫,术后辅以化疗及靶向治疗,是较为合适的治疗策略。诊断为良性PEComa的患者也应注意长期随诊复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小胞外囊泡对视网膜光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小胞外囊泡(sEVs)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人脐带来源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表面标记蛋白,收集第3~5代MSCs培养上清,超速离心收集sEVs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形态。将65只清洁级8~10周龄健康雌性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17只)、磷酸盐缓冲液(PBS)组(24只)和sEVs组(24只)。PBS组和sEVs组小鼠右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2 μl PBS和2 μl sEVs后,在蓝光照度930 lx的环境下照射6 h;正常组小鼠不做处理。分组处理后3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结构,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染色进行凋亡细胞计数,视网膜电图(ERG)检测小鼠视网膜功能,mRNA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PBS组与sEVs组小鼠视网膜mRNA表达差异情况,并进行差异基因KEGG聚类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一步验证差异基因表达。结果:培养的MSCs中CD90、CD105表达阳性,而CD34、CD45表达阴性,提取的MSC-sEVs呈直径为80~140 nm的双层膜囊泡结构。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PBS组小鼠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核排列紊乱,sEVs组视网膜结构紊乱程度轻于PBS组。sEVs组视网膜凋亡细胞计数为(14.60±4.04)个/视野,少于PBS组的(24.00±8.52)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7, P<0.05)。sEVs组ERG a波振幅为(64.38±16.70)μV,高于PBS组的(16.78±6.37)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BS组和sEVs组b波振幅分别为(132.40±39.41)μV和(154.86±34.08)μV,明显低于正常组的(338.38±27.41)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RNA测序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110个,其中sEVs组下调基因109个。KEGG聚类分析结果提示,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炎症性疾病、免疫相关信号通路。PCR结果显示,sEVs组视网膜中趋化因子配体2、趋化因子受体2、白三烯B4、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A6和白细胞介素1β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MSC-sEVs可以减轻蓝光造成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损害,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敲减心磷脂酰基转移酶1对肝细胞脂肪变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心磷脂酰基转移酶1(ALCAT1)对脂肪肝细胞模型中肝细胞脂肪变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游离脂肪酸(FFA;亚油酸和棕榈酸混合物)诱导建立脂肪肝细胞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LCAT1在脂肪肝细胞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构建空载小干扰RNA(siRNA)质粒和 ALCAT1 siRNA质粒。以空载siRNA质粒转染人正常肝细胞(L-02细胞)24 h,然后与FFA共培养24 h,设立脂肪肝细胞模型组;以 ALCAT1 siRNA质粒转染L-02细胞24 h,然后与FFA共培养24 h,设立ALCAT1干预组;以常规培养基培养的L-02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的脂滴沉积、线粒体形态,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自噬体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酵母ATG6同源物(Beclin1)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mTOR和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氧化应激产物丙二醛、4-羟基壬烯醛(4-HNE)、活性氧和炎症因子IL-6、TNF-α的表达。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脂肪肝细胞模型中 ALCAT1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阴性对照组(9.26±0.83比1.02±0.12、0.35±0.02比0.17±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82、6.83, P均<0.05)。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脂肪肝细胞模型组和ALCAT1干预组的脂滴沉积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7.67±3.52和7.67±0.33比4.33±0.33),ALCAT1干预组脂滴沉积量低于脂肪肝细胞模型组(7.67±0.33比17.67±3.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6、7.07、2.82, P均<0.05);脂肪肝细胞模型组线粒体肿胀程度高于空白对照组,而ALCAT1干预组线粒体肿胀程度低于脂肪肝细胞模型组。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脂肪肝细胞模型组的LC3-Ⅱ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0.43±0.01比0.28±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32, P<0.05);脂肪肝细胞模型组的Beclin1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93±0.05比0.9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LCAT1组的LC3-Ⅱ、Beclin1表达水平均高于脂肪肝细胞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0.95±0.04比0.42±0.01和0.28±0.02、2.07±0.06比0.93±0.05和0.98±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30、15.63、14.05、13.02, P均<0.05)。脂肪肝细胞模型组和ALCAT1干预组的mTOR表达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1.44±0.02和0.74±0.01比1.93±0.10),ALCAT1干预组mTOR的表达水平低于脂肪肝细胞模型组(0.74±0.01比1.44±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83、12.04、32.14, P均<0.05);脂肪肝细胞模型组和ALCAT1干预组的磷酸化AKT的表达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0.14±0.01和0.07±0.01比0.28±0.01),ALCAT1干预组磷酸化AKT的表达水平低于脂肪肝细胞模型组(0.07±0.01比0.14±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59、14.10、5.96, P均<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脂肪肝细胞模型组和ALCAT1干预组的活性氧、丙二醛、4-HNE、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1.44±0.30)和(5.84±0.36) g/L比(1.72±0.38) g/L、(19.94±2.47)和(11.95±1.55) μmol/L比(1.47±0.18) μmol/L、(5.00±0.43)和(2.99±0.37) ng/L比(1.46±0.23) ng/L、(203.40±5.16)和(92.07±11.98) ng/L比(23.32±3.33) ng/L、(123.70±8.38)和(67.42±4.88) ng/L比(47.18±4.57)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9.86、7.86、7.45、6.74、7.22、3.49、29.34、5.53、8.02、3.03, P均<0.05)。ALCAT1干预组的活性氧、4-HNE、IL-6和TNF-α的表达水均低于脂肪肝细胞模型组[(5.84±0.36) g/L比(11.44±0.30) g/L、(2.99±0.37) ng/L比(5.00±0.43) ng/L、(92.07±11.98) ng/L比(203.40±5.16) ng/L、(67.42±4.88) ng/L比(123.70±8.38)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1.99、3.51、8.54、5.81, P均<0.05);ALCAT1干预组丙二醛的表达水平与脂肪肝细胞模型组比较[(11.95±1.55) μmol/L比(19.94±2.47) 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ALCAT1在脂肪肝细胞模型肝细胞中表达上调,敲减 ALCAT1可抑制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激活自噬,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七氟烷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七氟烷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8周龄、体质量(250±30)g雄性SD大鼠40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肾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烷预处理组(Sev组)、七氟烷预处理+沉默信号调节因子1(SIRT1)抑制剂组(EX组)4组,每组10只。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制备前2天和术前10 min,Sham组、IR组、Sev组大鼠腹腔注射1% 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5 mL/kg),EX组腹腔注射含抑制剂EX-527(1 mg/mL)的1% DMSO溶液(5 mL/kg)。Sham组:切除右侧肾脏,暴露左侧肾脏但不夹闭肾蒂;IR组:切除右侧肾脏,制备左侧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Sev组、EX组:先吸入七氟烷45 min后,再按IR组方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3 h,收集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与左心室血液,取材后以颈椎脱位法处死大鼠。观察项目:(1)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血液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2)制备各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对肾小管按Paller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评估肾脏损伤情况。(3)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细胞凋亡情况。(4)取各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切片,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肾脏组织自噬情况。(5)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SIRT1、叉头盒转录因子O3(FoxO3)蛋白,以及凋亡蛋白(BAX/Bcl-2)、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A/B)的表达水平。结果:(1)Sham组大鼠血清Scr和BUN分别为(50.74±5.91)μmol/L和(10.11±0.80)mmol/L,IR组分别为(90.18±11.22)μmol/L和(53.39±6.29)mmol/L,Sev组分别为(63.70±8.69)μmol/L和(27.68±3.41)mmol/L,EX组分别为(80.18±9.15)μmol/L和(33.20±3.57)mmol/L。与Sham组相比,IR组、Sev组、EX组血清Scr、BUN水平均升高;与IR组相比,Sev组、EX组血清Scr、BUN水平均下降;与Sev组相比,EX组血清Scr、BUN 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Sham组肾小球和肾小管形态结构基本正常;IR组肾小管上皮组织肿胀明显,肾小管细胞排列紊乱,大量细胞核固缩,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Sev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轻中度肿胀,少见核固缩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少;EX组:肾小管上皮组织肿胀明显,细胞核固缩和溶解增多,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多。Sham组、IR组、Sev组、EX组肾小管Paller评分分别为(0.61±0.15)、(5.05±0.55)、(2.68±0.33)、(4.51±0.49)分。与Sham组比较,IR组、Sev组、EX组Paller评分均升高;与IR组比较,Sev组、EX组Paller评分均下降;与Sev组相比,EX组Paller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Sham组、IR组、Sev组、EX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71%±0.68%、38.15%±2.23%、14.51%±2.02%、32.55%±2.89%。与Sham组比较,IR组、Sev组、EX组细胞凋亡率均升高;与IR组比较,Sev组、EX组细胞凋亡率下降;与Sev组比较,EX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与Sham比较,IR组、Sev组、EX组大鼠肾组织自噬小体数量均增加;与IR组比较,Sev组、EX组自噬小体数量增加且体积增大;与Sev组比较,EX组自噬小体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与Sham组比较,IR组和EX组大鼠肾脏组织FoxO3、Beclin1、LC3A/B蛋白、BAX/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SIRT1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Sev组SIRT1、FoxO3、Beclin1、LC3A/B、BAX/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IR组比较,Sev组SIRT1、Beclin1、LC3A/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FoxO3、BAX/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EX组SIRT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升高,FoxO3、BAX/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Sev组比较,EX组SIRT1、Beclin1、LC3A/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FoxO3、BAX/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七氟烷可通过促进自噬,抑制细胞凋亡,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1/FoxO3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PCSK9对足细胞脂质稳态和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对足细胞脂质稳态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2周龄C57BL/6野生型小鼠(对照组, n=10)和系统性敲除 PCSK9基因型小鼠( PCSK9 KO组, n=10)为动物模型,经心脏全身灌注后取肾组织。体外培养小鼠足细胞,用干扰小RNA(siRNA)敲低足细胞 PCSK9的表达。用荧光染料BODIPY 493/503染色法观察小鼠肾组织肾小球及体外培养足细胞内的脂质蓄积程度;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足细胞的足突、线粒体结构和脂滴大小及其分布;TUNEL染色法评估肾小球内的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线粒体功能相关关键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C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C coactivator 1α,PGC-1α)、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CPT-1)、乙酰辅酶A氧化酶1(acetyl CoA oxidase 1,Acox-1),以及凋亡相关指标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PCSK9 KO组小鼠肾小球内脂质蓄积更显著;肾组织内线粒体功能相关关键酶PGC-1α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CPT-1和Acox-1的mRNA相对表达量也均显著降低(均 P<0.05);肾小球足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嵴消失,足细胞的足突部分融合、消失;肾小球内细胞凋亡指数增加( P<0.05)。与对照组比较,体外培养的 PCSK9 siRNA组足细胞内脂质蓄积显著,线粒体功能相关关键酶PGC-1α、CPT-1和Acox-1的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线粒体结构受损,细胞凋亡指数增加(均 P<0.05)。 结论:PCSK9参与足细胞的脂代谢平衡,PCSK9表达减少增加足细胞内脂质沉积,诱导线粒体结构及功能受损,导致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十溴联苯醚暴露通过胞外囊泡装载miR-221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转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环境污染物十溴联苯醚(BDE-209)暴露促进三阴性乳腺癌(TNBC)恶性进展的机制.方法:将TBNC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BDE-209暴露组.超速离心法提取胞外囊泡,分别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蛋白质印迹法对提取的胞外囊泡进行鉴定,采用纳米颗粒跟踪技术检测胞外囊泡生成量,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与胞外囊泡共培养后TNBC细胞的迁移能力和扩散能力,定量逆转录PCR(qRT-PCR)检测囊泡中的miR-221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共培养后TNBC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00、20.00和200.00 ng/mL BDE-209暴露可显著增加胞外囊泡的生成(均P<0.05),其中200.00 ng/mL BDE-209暴露诱导释放的胞外囊泡共培养的细胞迁移率较空白对照组提高86%,穿膜细胞数提高至1.32倍,miR-221表达水平提高至2.71倍,MMP9表达水平提高至1.62倍(均P<0.05).转染抗miR-221抗体能降低BDE-209暴露诱导生成的胞外囊泡内miR-221表达水平,使BDE-209促进MDA-MB-231细胞迁移的能力被显著抑制.结论:BDE-209暴露可通过增加胞外囊泡的生成及装载miR-221增强TNBC细胞的迁移能力,促进TNBC细胞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三七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三七(PN)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细胞壁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实验分对照组(Control组)和PN组,Control组MRSA未干预,PN组MRSA被2 mg/mLPN干预24 h.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N对MRSA细胞壁肽聚糖(PGN)和脂磷壁酸(LTA)的影响;透射电镜(TEM)观察MRSA细胞壁厚度;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筛选PN干预MRSA的药效相关基因,通过基因本体(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其进行富集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PN干预MRSA的细胞壁相关基因.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PN组PGN、LTA降低(P<0.05);PN组处于分裂期的细菌数量增多,体积变大,细菌分裂隔膜模糊,细胞壁厚度薄(P<0.05).2组间有552个差异基因,相较于Control组,PN组285个基因上调、267个基因下调;差异基因涉及的生物过程(BP)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前体代谢产物和能量产生、细胞氨基酸分解代谢、有氧呼吸过程,细胞组分(CC)主要富集在细胞解剖实体、细胞器官、非膜界细胞器,分子功能(MF)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酶活性、结构分子活性、电子转移活性;差异基因共富集85条信号通路,其中包括脂肪酸、赖氨酸降解;差异基因MraY、MurD、MurC、FemA、FemB、sgtB与MRSA细胞壁相关.与Control组比较,PN组MraY、MurD、FemA、FemB表达降低(P<0.05),MurC、sgtB表达升高(P<0.05).结论 PN可抑制MRSA细胞壁,与降低细胞壁相关基因表达和促进脂肪酸、赖氨酸降解等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孕前超重/肥胖孕妇胎盘中长链非编码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对母婴代谢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背景 孕前肥胖会给母体及胎儿带来一系列影响,其机制可能与母胎代谢异常有关,因此,探讨其机制对于改善胎儿预后至关重要.目的 探讨孕前不同BMI孕妇胎盘中与肥胖及血糖代谢相关因子的改变.方法 选取2019 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分娩的单胎孕妇 100 例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将孕妇按体质量分为孕前低体质量/正常体质量组(57 例)和孕前超重/肥胖组(43 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孕妇胎盘组织长链非编码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 1(LncRNA MALAT1)、血液淀粉样抗原 3(SAA3)、白介素 6(IL-6)mRNA表达.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 22~43 岁,平均年龄(32.7±4.2)岁;其中初产妇 61例,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 21 例,低体质量 14 例,正常体质量 43 例,超重 26 例,肥胖 17 例.孕前超重/肥胖组GDM比例、新生儿体质量高于孕前低体质量/正常体质量组,妊娠期增重低于孕前低体质量/正常体质量组(P<0.05).孕前超重/肥胖组孕妇胎盘组织LncRNA MALAT1 mRNA表达量高于孕前低体质量/正常体质量组(P<0.05).孕前肥胖孕妇胎盘组织中LncRNA MALAT1、SAA3、IL-6 的mRNA表达量高于孕前正常体质量孕妇(P<0.05).结论 孕前过高的BMI对妊娠期母婴的影响更大,掩盖了妊娠期控制体质量增加的效果.在肥胖孕妇中,LncRNA MALAT1 可能通过SAA3、IL-6 调节葡萄糖和脂肪稳态,涉及炎症变化和氧化应激,从而影响胎儿代谢,值得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不同毒力幽门螺杆菌体外感染宿主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分析不同毒力幽门螺杆菌体外感染的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的全蛋白表达,以探究菌株毒力相关的致病机制及发现相关蛋白标志物.方法 通过体外细胞感染实验对35株不同临床疾病分离来源的幽门螺杆菌进行毒力测定,筛选出高毒力和低毒力幽门螺杆菌各5株与GES-1贴壁细胞共培养24 h,对感染后的细胞采用超高分辨液质联用系统及非标定量技术进行差异蛋白组学分析.结果 高毒力组有36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与空白对照组间的差异蛋白在数量和差异倍数上均高于低毒力组.筛选出18个潜在的毒力相关标志蛋白.高毒力菌株对GES-1细胞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及核糖体中,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细胞衰变、细胞黏附、氨基酸代谢、RNA降解、蛋白质加工、氧化磷酸化、三磷酸腺苷合成及代谢、呼吸链电子转移及活性氧化学致癌通路.综合生信分析显示,高毒力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内源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增加导致胞内H2O2累积,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及活性氧(ROS)增多,进而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结论 本研究从全蛋白表达层面揭示了幽门螺杆菌毒力相关分子因素,为幽门螺杆菌毒力甄别方法构建提供了分子标识,并为揭示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提供了分子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