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氯乙烯生产工艺下职业人群的肝脏损伤状况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比较电石法与乙烯法2种不同工艺下氯乙烯职业接触人群的肝脏损伤状况差异并分析原因.方法 2022年6-9月对天津市滨海新区某聚氯乙烯企业中电石法(78人)与乙烯法(69人)装置区的职业人群开展横断面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信息、职业史、防护设施等资料,体检时采集静脉血(4 mL/人)及尿液(10~50 mL/人),并收集受试对象的肝功能指标及肝脏B超结果.经ELISA法测定血清中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 deoxyguanosine,8-OHdG),经固相萃取-离子色谱法测定尿中的亚硫基二乙酸(thiodiglycolic acid,TDGA)浓度.结果 2组人群在年龄和性别比上具有较好的匹配性,接害工龄、饮酒及每日睡眠时长的人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按岗位分类后,电石组6种岗位(F=6.94)及乙烯组5种岗位(F=6.74)的TDG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OHdG平均浓度与TDGA平均含量在电石组的聚合清理工(r=0.53)、聚合外操工(r=0.47)、维修保全工(r=0.45)及现场采样工(r=0.41)等岗位上呈现中等强度正相关(P<0.05);在乙烯组的裂解反应工(r=0.64)、DCS操控工(r=0.51)、氧氯化工(r=0.50)及化学备料工(r=0.44)等岗位上同样呈中等强度正相关(P<0.05).2组人群的 ALT(x2=15.41)、AST(x2=9.95)及 ALP(x2=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石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及白蛋白/球蛋白异常人数显著高于乙烯组(P<0.05),肝脏B超异常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3,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中8-OHdG平均浓度超过90 μg/m3、尿中TDGA平均含量高于0.60 mg/L、男性、接害工龄>10年、习惯饮酒及每日睡眠时长<6h等因素均为导致2组劳动者出现肝脏损伤状况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 该PVC企业中电石组人群发生的肝脏损伤程度显著高于乙烯组,与工作场所中电石组岗位接触氯乙烯浓度较高、累积接害时间长及接害工龄长、习惯饮酒、轮班工作制导致的睡眠时间不足等因素共同作用诱发的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新疆某氯碱生产企业电石制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粉尘危害分级及防控措施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识别电石制聚乙烯过程中粉尘危害分布情况,探讨粉尘职业危害接触限值的超标岗位和场所的危害分级及防控措施.方法 2017年9-10月,依据与粉尘相关职业卫生检测和危害分级标准、规范,对粉尘危害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粉尘浓度检测结果表明,乙炔工序电石粉尘总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检测合格率为50.00%,聚氯乙烯工序聚氯乙烯粉尘CTWA检测合格率为100.00%;乙炔工序电石粉尘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检测合格率为47.10%,聚氯乙烯工序聚氯乙烯粉尘总尘CSTEL检测合格率为94.10%.粉尘接触超标岗位粉尘作业危害分级均为Ⅰ级,作业场所粉尘危害分级除3#细破碎厂房危害分级为Ⅱ级,其余粉尘超标作业场所危害分级均为Ⅰ级.结论 电石制聚氯乙烯过程中存在的生产性粉尘危害为电石粉尘和聚氯乙烯粉尘,且电石粉尘、聚氯乙烯粉尘浓度均存在超标的现象,其中电石粉尘接触浓度超标情况严重,需加强粉尘危害管控,持续改进粉尘危害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常用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氯乙烯生产企业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目前,我国氯乙烯生产企业以电石乙炔法应用最为广泛.因高温高热环境所致氯乙烯单体(VCM)的少量逸散,以及巡视、维修、清釜等岗位的防护措施不佳等因素引发的工人急性中毒或慢性损伤,已成为现今VCM职业接触健康损伤的主要问题.[目的]识别VCM生产过程中的重点接触岗位,结合个体接触水平将三种风险评估方法应用于实践并进行比较,了解重点接触岗位的风险水平.[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和个体接触水平检测了解天津市2家聚氯乙烯(PVC)化工企业(B厂和G厂)中19种VCM相关岗位共35人的接触情况;继而采用半定量综合指数法、半定量接触比值法和定量致癌风险评估法对接触工人开展风险评估,并采用Kappa法对三种风险评估法的结果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35名重点接触岗位工人均为男性,年龄为(40.04±1.03)岁,工龄为6.0(4.0,9.5)年,分别从事VCM合成、聚合外操、分析、清釜、下料、釜维修等VCM生产相关环节.B厂压缩机外操工、聚合外操工、VCM回收工、糊树脂外操工的时间加权平均质量浓度(后称:浓度)(CTWA)较高(60.90~71.30 mg·m3),达职业接触限值(COEL=10 mg·m-3)的6~7倍;配制外操工、聚合内操工、合成主控内操工的CTWA为10.50~22.70 mg·m3,为限值的1~2倍.G厂看釜清釜工在清理反应釜时CTWA达到438.30 mg·m-3,为限值的40余倍,其他岗位的CTWA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半定量综合指数法评估结果显示,各岗位工人处于中等~高风险间;半定量接触比值法评估结果显示,各岗位工人处于低~极高风险间;定量致癌风险评估法结果显示,B厂作业工人处于高~很高风险间,G厂作业工人处于可忽略~很高风险间.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当岗位CTWA≥COEL时,半定量接触比值法结果与定量致癌风险评估法一致性好(K=0.632, P=0.002).[结论]PVC生产企业中,VCM合成、压缩、聚合、回收、清釜、糊树脂、维修等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岗位为VCM重点接触岗位;依据接触水平和所处环境的差异,岗位风险分别处于中等至极高风险之间;三种风险评估方法各具优势及局限性,在评估过程中结合应用将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电石粉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型对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电石作为其他粉尘和碳化钙(CaC2)两种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健康危害差异.方法 选取西北某电石生产企业,通过职业卫生调查获取电石粉尘的空间分布和人群分布,开展职业卫生检测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和主要接触岗位电石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CTWA)和峰接触浓度(PE),采用新加坡半定量风险矩阵法进行风险评估,采用《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 229.1-2010)进行作业分级.电石粉尘按照其他粉尘和CaC2两种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比较风险评估和作业分级结果的差异.CaC2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按2.28 mg/m3执行.应用盖斯定律比较CaC2和CaO与水反应后放热的量,从而比较两个反应的反应速率.结果 工作场所皮带巡检位和电石破碎机旁的电石粉尘浓度较高(14.3~15.7 mg/m3),电石破碎装载机司机岗位接触浓度较高(13.8 mg/m3).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除电石破碎装载机司机以危害类型为CaC2进行评估时,风险会升高至中等风险,其余各岗位电石粉尘健康风险均为低风险.作业分级结果显示,除电石破碎装载机司机以危害类型为CaC2进行分级时,会升高至中度危害作业外,各岗位电石粉尘危害分级均为相对无害作业.电石粉尘作为CaC2的作业分级指数均较其他粉尘升高.CaC2与水反应释放出的热量比等物质的量的CaO多.结论 电石粉尘在目前生产工艺下,除破碎工段外,其职业健康风险较低,但作为CaC2产生的健康风险等级更高,说明将电石粉尘作为其他粉尘评价可能会低估其职业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氯乙烯装置防护设施改进对接触人群肝脏损伤状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氯乙烯单体(vinyl chloride monomer,VCM)装置关键控制点的接触人群于防护设施改进前、后的肝脏功能指标及B超结果的变化情况,评估防护设施改进对促进劳动者健康和提高生产安全的有效性,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0年7月收集天津某电石法聚氯乙烯厂防护设施改进前(2013年)与改进后(2016年)VCM装置区防护设施的改进情况,获得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资料及员工职业健康体检结果.选择涉及8种VCM接触岗位的227名劳动者为接触组,选取无化学有害因素接触史的179名该企业的其它部门劳动者为对照组.通过比较防护设施改进前后VCM岗位接触水平、尿亚硫基二乙酸(thiodiglycolic acid,TDGA)含量、肝功、生化指标、肝脏B超结果的差异,评估关键控制点防护设施改进的有效性;同时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脏B超结果异常的贡献因素;以单因变量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间是否存在可能的显著交互作用.结果 防护设施改进前,8种岗位接触VCM的CTWA均已超过1~2倍职业接触限值(OEL=10 mg/m3),合成外操工和现场采样工接触1,2-DCE的CTWA处于50%~10EL,其它职业病危害因素均符合限值要求;接触组尿中TDGA含量与岗位VCM平均水平间呈较强正相关性(r=0.79,P<0.05)且接触组尿中TDGA含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及肝脏 B 超结果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改进后,8种岗位接触VCM、1,2-DCE及NH3的CTWA及TDGA水平均显著低于改进前水平,且符合卫生限值要求,接触组在ALT、GGT及B超中肝脏内钙化灶及肝回声增粗、肝脏周围纤维化、肝脏多发囊肿等结果的异常率上略低于改进前水平,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性别、工龄、周接触时间、VCM岗位接触水平、尿中TDGA含量于防护设施改进前、后均为接触组肝脏B超结果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P<0.001).其中性别与工龄(F=4.028,P=0.044)、周接触时间与尿中TDGA含量(F=2.183,P=0.046)于防护设施改进前、后在肝脏B超异常率的贡献上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结论 该厂对VCM装置区防护设施实施的改进有效降低了空气中以VCM为主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但即使在低浓度接触水平下VCM仍对劳动者的肝脏造成损伤,这与劳动者的周接触时间较长、接害工龄较长及日常高脂饮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