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有机酸代谢异常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尿代谢产物氨基酸水平变化及其对ROP的影响,初步分析其可能参与ROP发生的氨基酸代谢途径。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且出生胎龄<32周的重度ROP患儿65例(ROP组)纳入研究。选取性别、孕周匹配且眼底无ROP的早产儿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尿液中尿氨基酸及衍生物。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对尿氨基酸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分值>1提示该物质为两组差异表达氨基酸。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比较尿氨基酸对重度ROP的预测价值。对 t检验及代谢组学分析两组差异较大的氨基酸归一化后进行对比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富集分析差异表达氨基酸参与ROP发生的代谢通路。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OP组患儿尿代谢产物中草酸-2、亚硫基二乙酸-2浓度明显降低,4-羟基丁酸-2、3-甲基戊烯二酸-2(1)、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36、0.005、0.038、0.032、0.022、0.011, P<0.05)。OPLS-DA分析结果显示,ROP组、对照组受检儿尿代谢产物氨基酸分布于散点图的左右两个区域,两组之间呈现满意分离趋势(R 2Ycum=0.057 4,Q2cum=0.025 7, P<0.05);S-plot图显示偏向两极的氨基酸分别是乙醇酸-2、磷酸-3、草酸-2、亚硫基二乙酸-2、4-羟基丁酸-2、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1、3-甲基戊烯二酸-2(1)、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筛选出VIP分值>1的差异表达氨基酸11个,其中VIP分值最高的是草酸-2、甘油酸-3、磷酸-3、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1、尿黑酸-3、亚硫基二乙酸-2。两组氨基酸浓度差异最大的为4-羟基丁酸-2和亚硫基二乙酸-2;草酸-2与甘油酸-3之间相关性最大( r=0.830, P<0.001),多数氨基酸之间表现为正相关。ROC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11个差异表达的氨基酸联合预测ROP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16),截断值为0.531,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3.1%和70.0%。富集分析提示,11个差异表达的氨基酸涉及的主要通路途径包括丁酯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硫辛酸代谢。 结论:4-羟基丁酸-2、3-甲基戊烯二酸-2(1)、亚硫基二乙酸-2、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氨基酸代谢异常可能对ROP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氯乙烯生产工艺下职业人群的肝脏损伤状况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比较电石法与乙烯法2种不同工艺下氯乙烯职业接触人群的肝脏损伤状况差异并分析原因.方法 2022年6-9月对天津市滨海新区某聚氯乙烯企业中电石法(78人)与乙烯法(69人)装置区的职业人群开展横断面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信息、职业史、防护设施等资料,体检时采集静脉血(4 mL/人)及尿液(10~50 mL/人),并收集受试对象的肝功能指标及肝脏B超结果.经ELISA法测定血清中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 deoxyguanosine,8-OHdG),经固相萃取-离子色谱法测定尿中的亚硫基二乙酸(thiodiglycolic acid,TDGA)浓度.结果 2组人群在年龄和性别比上具有较好的匹配性,接害工龄、饮酒及每日睡眠时长的人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按岗位分类后,电石组6种岗位(F=6.94)及乙烯组5种岗位(F=6.74)的TDG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OHdG平均浓度与TDGA平均含量在电石组的聚合清理工(r=0.53)、聚合外操工(r=0.47)、维修保全工(r=0.45)及现场采样工(r=0.41)等岗位上呈现中等强度正相关(P<0.05);在乙烯组的裂解反应工(r=0.64)、DCS操控工(r=0.51)、氧氯化工(r=0.50)及化学备料工(r=0.44)等岗位上同样呈中等强度正相关(P<0.05).2组人群的 ALT(x2=15.41)、AST(x2=9.95)及 ALP(x2=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石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及白蛋白/球蛋白异常人数显著高于乙烯组(P<0.05),肝脏B超异常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3,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中8-OHdG平均浓度超过90 μg/m3、尿中TDGA平均含量高于0.60 mg/L、男性、接害工龄>10年、习惯饮酒及每日睡眠时长<6h等因素均为导致2组劳动者出现肝脏损伤状况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 该PVC企业中电石组人群发生的肝脏损伤程度显著高于乙烯组,与工作场所中电石组岗位接触氯乙烯浓度较高、累积接害时间长及接害工龄长、习惯饮酒、轮班工作制导致的睡眠时间不足等因素共同作用诱发的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结核分枝杆菌GroEL2蛋白表达、纯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克隆、表达和纯化结核分枝杆菌H37Ra株GroEL2蛋白,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a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GroEL2基因,克隆至pET-28a载体中,构建重组pET-28a-GroEL2载体,将其转化至BL21(DE3)菌株中,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 β-D-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后,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酷胺(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电泳分析表达产物,镇-亚氨基二乙酸(Ni-IDA)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GroEL2蛋白,Western blot鉴定GroEL2的表达效果.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roEL2蛋白的理化性质、蛋白结构、抗原表位等进行预测.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pET-28a-GroEL2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形式表达GroEL2蛋白.Ni-IDA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GroEL2蛋白,纯度达90%以上.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其能与多种蛋白相互作用,且存在多个潜在的T细胞、B细胞抗原表位.结论 重组GroEL2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可能是结核病新型疫苗和诊断方法开发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口臭患者与健康人舌苔代谢物的差异性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口源性口臭患者和健康人舌苔代谢物差异,寻找口源性口臭差异显著代谢物作为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分别对12例口源性口臭患者和12名健康人舌苔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以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模型中变量投影重要性值>1和t检验P<0.05为标准筛选并确定差异性代谢物.结果:口源性口臭患者和健康人舌苔代谢物存在差异,鉴定到11个差异代谢物,谷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酰-脯氨酸、脱氧腺苷、4,5-二氢白色向日葵素、N-乙酰-DL-色氨酸、帕拉米松乙酸酯、环戊醇、(2-己基环戊亚基)肼硫代甲酰胺、L-哌可酸和牛磺酸.其中口源性口臭组中的甘氨酸-苯丙氨酸和N-乙酰-DL-色氨酸表达显著上调,而牛磺酸表达显著下调.结论:口源性口臭患者和健康人的舌苔代谢物存在差异,具有诊断价值的差异代谢物或可作为口源性口臭的诊断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氯乙烯接触工人肿瘤标志物水平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氯乙烯职业接触人群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探讨不同肿瘤标志物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唐山市某氯碱厂氯乙烯生产车间所有接触工人223人(接触组),无职业氯乙烯接触的其他单位行政办公人员149人(对照组),监测车间空气氯乙烯浓度,测定亚硫基二乙酸,检测血清中11项肿瘤标志物含量.结果 接触组血清中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糖链抗原CA-199和CA72-4含量随着接触工龄的增加而增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含量随着接触工龄的增加而降低,但这5项肿瘤标志物与接触工龄均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接触组亚硫基二乙酸水平高于对照组(Z=-16.178,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对CEA、AFP及NSE三项指标的含量均有影响(Z值分别为-4.815、-2.052和-4.535,P<0.05),而吸烟仅对CA-199产生影响(Z=-2.016,P<0.05),氯乙烯的接触对AFP和NSE有影响(Z=-3.763和-2.140,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体内的CEA与NSE含量降低(t值分别为-3.696和-5.722,P<0.05);氯乙烯接触是NSE的影响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其含量升高(t=2.061,P<0.05).结论 在目前的接触浓度下,接触氯乙烯可引起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随着工人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增加,肿瘤标志物水平发生改变,机体发生肿瘤的可能性增加.亚硫基二乙酸水平与某些标志物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不同肿瘤标志物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绿藻孔石莼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绿藻孔石莼Ulva pertus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Diaion HP-20、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和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孔石莼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植物醇(1)、3-吲哚甲酸(2)、1-O-十六碳酰基-3-O-(6'-硫代-α-D-脱氧毗喃葡萄糖基)甘油(3)、(2S)-1-O-十六碳酰基-3-O-[α-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甘油(4)、3-甲基亚砜基丙酸(5)、3-氯丙酸(6)、酪醇(7)、对羟基苯甲酸(8)、对羟基苯乙酸(9)、6-乙烯基己内酯(10)、黑麦草内酯(11)、向日葵香波龙大柱酮D (12)、壬二酸(13)、琥珀酸(14)、8-羟基-(6E)-辛烯酸(15)、3-乙氧基丙酸(16)、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17)、焦谷氨酸正丁酯(18).结论 化合物1~16为首次从孔石莼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6、10、15和16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和18为提取过程中产生的β-D-吡喃果糖苷和焦谷氨酸人工产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金钗石斛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分离及体外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金钗石斛叶中总黄酮进行提取分离,并考察其体外抗阿尔茨海默病(AD)活性.方法: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金钗石斛叶中总黄酮,将所得浸膏用水分散后分别用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采用显色反应和薄层色谱法对各极性提取物进行定性分析,硝酸铝-亚硝酸钠法定量分析各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考察各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硫黄素T法考察各提取物对Aβ42蛋白聚集的抑制作用,紫外-可见光谱扫描法测定各提取物对金属离子(Cu2+, Fe3+和Zn2+)的螯合能力,以考察其体外抗AD活性.结果:乙酸乙酯、正丁醇、水提取物中均含有黄酮成分,含量分别为0. 03、0. 12、0. 05mg/mL.3种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浓度(IC50)分别为0. 021、0. 011、0. 013 mg/mL,对Aβ42蛋白聚集的抑制率分别为43. 77%、52. 28%、38. 42%,对金属离子具有一定的螯合能力,其中尤以对Cu2+的螯合作用最为明显.结论:金钗石斛叶中总黄酮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抑制Aβ42蛋白聚集及螯合金属离子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体外抗AD活性,且以正丁醇提取物效果最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BHQ对亚砷酸钠致胰岛β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 Nrf2) 激活剂叔丁基对苯二酚 (tert-butylhydroquinone, tBHQ) 对急性亚砷酸钠 (sodium arsenite, NaAsO2) 所致小鼠胰岛β细胞MIN6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 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 并筛选tBHQ最适的处理浓度.根据MTT结果将MIN6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4μmol/L NaAsO2组、50μmol/L tBHQ预处理+4μmol/L NaAsO2组.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贴壁数量;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 (DCFH-DA) 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活性氧自由基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Nrf2蛋白表达;Real-time RT-PCR检测血红素氧化酶1 (HO-1) 和硫氧还蛋白 (SRX) 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4μmol/L NaAsO2组细胞体积、贴壁数量、存活率均显著下降;而细胞内的ROS含量明显升高.与4μmol/L NaAsO2组相比, 50μmol/L tBHQ预处理后, 显著降低NaAsO2对MIN6细胞氧化应激损伤.tBHQ预处理能够显著增加细胞内的Nrf2蛋白水平, 且HO-1和SRX的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4μmol/L NaAsO2组.结论 tBHQ可以通过预先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 减轻亚砷酸钠所致小鼠胰岛β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 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抗癌新药帕布昔利布的合成工艺改进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改进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抑制剂帕布昔利布的原研合成路线.方法 以4-氯-2-甲硫基嘧啶-5-羧酸乙酯为原料,经取代、还原、氧化等多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结果与结论 在制备中间体N-环戊基-4-氨基-2-甲硫基嘧啶-5-甲醇时用乙酸乙酯-甲醇(体积比1∶1)淬灭反应,经硅藻土助滤简便了后处理操作;在制备中间体N-环戊基-4-氨基-2-甲硫基嘧啶-5-乙酮时用活性二氧化锰替代N-甲基-N-氧化吗啉,降低了成本;在制备中间体6-溴-8-环戊基-5-甲基-2-(甲基亚磺酰基)吡啶并[2,3-d]嘧啶-7(8H)-酮时使用N-溴代丁二酰亚胺作为氧化和溴代试剂,减少了反应步骤;在制备中间体4-(6-((6-溴-8-环戊基-5-甲基-7-氧-7,8-二氢吡啶[2,3-d]嘧啶-2-基)氨基)吡啶-3-基)哌嗪-1-甲酸叔丁酯时以双三甲基硅基胺基锂作活化剂,使该步偶联反应的收率提高了10.2%.目标物的结构经1H-NMR、13C-NMR及ESI-MS谱确证,改进后的路线总收率为20.6%(以4-氯-2-甲硫基嘧啶-5-羧酸乙酯计,原研路线的总收率为4.8%).优化后的工艺路线所用原料廉价易得,步骤较少,收率较高,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平谷地区次生林栓皮栎枝叶挥发性物质组分分析及对机械损伤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分析栓皮栎枝叶挥发性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对机械损伤的响应.本文通过气质联用(GC/MS)方法比较分析了北京平谷地区天然次生林林栓皮栎枝叶机械损伤前、后挥发性气体VOCs主要成分和相对含量.(1)栓皮栎枝叶中的挥发性物质有酯类、烷烃类、萜烯类、芳香烃类、醛酮类、醇类、烯烃类以及其他含氮、氯、硫等物质等8大类,其中酯类和烷烃类含量最多,约占总物质含量的30.32% ~ 41.60%和30.02% ~ 33.14%;(2)虽然机械损伤前、后挥发性物质的组分和含量均有所变化,但是每一类物质主要成分基本保持一致,其中主要成分有酞酸二丁酯、2-甲基-1-己醇、2,6,10-三甲基十四烷、3-亚甲基-1,1-二甲基-2-乙烯基环己烷、十四烷、十九烷、油酸酰胺、壬醛、癸醛等;(3)机械损伤随栓皮栎枝叶挥发性物质成分及含量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机械损伤后总挥发物含量均有明显的增加,其中明显增加的组分有:萘、d-柠檬烯、(Z)-3,7-二甲基-1,3,6-十八烷三烯、4-己烯-1-醇乙酸酯、酞酸二丁酯、乙酸己酯、苯甲酸丁酯、3-亚甲基-1,1-二甲基-2-乙烯基环己烷等化合物.栓皮栎枝叶8大类挥发性物质中酯类和烷烃类含量最多;机械损伤后,萘、d-柠檬烯、4-己烯-1-醇乙酸酯、酞酸二丁酯等物质均有明显的增加,这些物质对昆虫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这可能是栓皮栎的一种化学防御策略来响应和免受外界虫食等胁迫的侵害.另外,机械损伤后许多组分也发生了不同程度或是小幅度的变化,其变化机理和生态功能尚未知晓,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