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年来,随着病毒性肝病预防措施的实施和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病毒性肝病的发病率逐渐降低.代谢综合征(MS)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且与肝癌的发生有关,因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NAFLD-HCC)发病率的快速上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肝癌病因的这种转变意味着临床需要将肝癌的治疗重点转移到疾病的早期阶段,从根本上预防肝癌进展,从而减轻肿瘤负担.本文就NAFLD-HCC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进行综述,以期引起人们对NAFLD-HCC早诊断、早预防的关注与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肠道菌群-胆汁酸轴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率的攀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NAFLD-HCC)在肿瘤中的占比也随之增加,已成为超越病毒性肝炎的肝癌病因.通过整合肠道菌群、胆汁酸和NAFLD-HCC的相关文章,基于肠-肝轴从肠道菌群、胆汁酸及其两者的关系,NAFLD-HCC的影响因素,肠道菌群-胆汁酸轴与NAFLD-HCC的关系,这四大方面展开,综述肠道菌群-胆汁酸轴对NAFLD-HCC发展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脑干脑炎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脑干脑炎的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脑干脑炎的病例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分析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该病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痊愈出院后出现眩晕、共济失调收入院,入院核酸再次检测阳性。入院后出现发热、耳部疱疹、复视及周围性面瘫,腰椎穿刺提示脑脊液蛋白、细胞增高,脑脊液高通量测序发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给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及泼尼松口服,辅助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治疗,症状明显好转。结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神经系统损伤可以导致眩晕、步态不稳等,疱疹可出现在神经系统损伤发生以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病率增高,应早期诊断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儿肝功能异常176例临床特点和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肝功能异常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其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杭州市儿童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个月至13岁肝功能异常患儿1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法对患儿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检测,采集血液检测其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及甲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并采用血培养法检测和鉴定细菌,同时还进行血遗传代谢和凝血功能等筛查。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及学龄组。结果:176例患儿中,婴儿组肝功能异常者最多,为93例(52.84%),其次为幼儿组43例(24.43%)。发病原因:原发疾病为感染性疾病者138例(78.41%)、非感染性疾病者8例(4.55%)、未检出病原者30例(17.04%);感染性疾病致患儿肝功能异常138例中,病毒感染者为123例(89.13%)、细菌感染者8例(5.80%)、支原体感染6例(4.35%)、弓形虫感染者1例(0.72%)。病毒感染致肝功能异常123例中,巨细胞病毒感为62例(50.41%),其次为EB病毒38例(30.89%),轮状病毒10例(8.13%),肠道病毒71型(EV71)5例(4.07%),肠道通用病毒4例(3.25%),呼吸道合胞病毒2例(1.63%),单纯疱疹病毒和柯萨奇A16病毒各1例(0.81%)。学龄前及以上者均以EB病毒感染为主;年龄>1岁肝功能异常因巨细胞病毒所致比例为37.10%(23/62)、EB病毒感染所致比例为92.11%(35/38),与年龄2个月至1岁的62.90%、7.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9.27, P=0.00)。8例细菌感染致肝功能异常: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肺炎链球菌2例、大肠杆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遗传代谢病共3例,其中肝豆状核变性2例,糖原累积症1例。小儿肝功能异常特点: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脾肿大和肝脏肿大、咳嗽、腹泻等;转归:治愈98例(55.68%)、好转60例(34.09%),加重17例(9.66%)、死亡1例(0.57%)。 结论:婴幼儿肝功能异常以病毒感染为主,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早期无明显症状,重度者可表现为黄疸和肝脾肿大,主要以轻度为主,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发性大动脉炎相关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并在其病因学的基础上进行干预实验,需建立相关动物模型以完成进一步研究。在目前已发表的动脉炎相关动物模型的文章中,经雌激素诱导、基因敲除、细菌及病毒诱导等方案,具有一定的多发性大动脉炎建模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门静脉高压病因转变与功能状态调整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年来门静脉高压的病因发生了许多变化。除了需关注病毒性、酒精性肝病,肥胖、高脂与糖尿病人群外,各种药物尤其是铂类药物化疗后、骨髓增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等都需要列入高危筛查人群。病因的改变带来复杂的病理生理学状态,我们需要通过全面评估,了解既往病史,完善门脉血管CT、肝脏弹性成像、胃镜等检查,明确病因,为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内镜治疗疗效,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多组学等新理念,获得更准确的门静脉压力与临床特征预测,细化风险分层,为临床的诊疗做出更精准的个体化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PV DNA检测应用于健康体检人群子宫颈癌初筛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一病因学关系的确定带来子宫颈癌筛查策略的重大变革:鉴于高危型HPV DNA检测可以筛查出更多的癌前病变和癌症风险人群,且更具成本效益,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21年首次向全球推荐高危型HPV DNA检测为子宫颈癌初筛首选方法。为促进新策略在国内健康体检人群中的应用,提高子宫颈癌筛查的质量和效率,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阴道镜及子宫颈病变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分析评价现有子宫颈癌筛查方法,各权威机构和组织对HPV初筛的推荐,结合国内子宫颈癌筛查的实践,从多方面对HPV DNA检测的应用做出界定并形成共识:推荐高危型HPV DNA检测作为健康体检人群子宫颈癌初筛的首选方法;高危型HPV特指WHO确认的14种高危HPV亚型,推荐HPV16/18分型检测用于进一步风险人群的分层;进行HPV DNA检测可采用临床医生采集的子宫颈样本或受检者自采样;HPV DNA检测结果为定性检测,可靠性尤其重要,推荐优选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可的应用于子宫颈癌初筛的HPV试剂,或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一致性考核,检测性能与初筛试剂高度一致的检测产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检测在儿童肺炎中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检测在儿童肺炎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杭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肺炎患儿100例与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100例,分别设置为肺炎组、对照组。采集两组受检儿童的空腹静脉血,对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进行检测,比较肺炎组与对照组、轻症组与重症组、细菌性肺炎组与病毒性肺炎组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与肺炎发生、病情严重程度、病因的相关性。结果:(1)肺炎组的白细胞计数[(13.56±4.31)×10 9/L]、C反应蛋白[(10.27±4.82)mg/L]、红细胞沉降率[(17.63±5.78)mm/h]均高于对照组( t=10.308、9.012、10.088,均 P<0.05)。(2)重症组的白细胞计数[(15.19±2.97)×10 9/L]、C反应蛋白[(11.79±3.14)mg/L]、红细胞沉降率[(19.24±3.20)mm/h]均高于轻症组( t=6.002、5.404、5.460,均 P<0.05)。(3)细菌性肺炎组的白细胞计数[(15.31±3.34)×10 9/L]、C反应蛋白[(11.92±3.29)mg/L]、红细胞沉降率[(19.40±3.52)mm/h]均高于病毒性肺炎组( t=4.692、4.685、4.687,均 P<0.05)。(4)经相关性分析,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与肺炎的发生、病情严重程度、病因均存在线性相关,呈正相关。 结论:肺炎患儿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普遍出现异常增高,临床上可通过检测患儿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来对肺炎予以辅助诊断,还可用于肺炎的病情评估、疗效判断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失功患者的病毒学检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失功患者再次行角膜移植手术时的病毒学检测结果,以及多种病毒检测手段的诊断效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3—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就诊的植片失功患者14例作为植片失功组,同时连续纳入大泡性角膜病变(BK)患者15例作为BK组,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发病且具有角膜移植手术指征。手术当日取静脉血获得血清样本,角膜移植术中获得房水及角膜组织标本。采用PCR法检测房水、角膜标本中病毒D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及房水中病毒抗体含量,并计算Goldmann-Witmer系数(GWC)。检测病毒种类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带状疱疹病毒(VZV)和巨细胞病毒(CMV)。植片失功组是否存在高眼压表现、既往多次角膜移植手术史及病毒性角膜炎病史与任一病毒检测结果阳性间的关系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结果:植片失功组本次角膜移植术中病毒检测共9眼(9/14)至少一项病毒检测结果阳性,其中CMV阳性6眼(6/14),VZV阳性3眼(3/14);房水PCR阳性5眼(5/14),角膜组织PCR阳性5眼(5/14),房水病毒抗体GWC升高3眼(3/10),病毒DNA与抗体检测的一致性较差。BK组检测发现2眼(2/15)房水CMV GWC系数升高。植片失功组病毒检测阳性率为64.2%(9/14),明显高于BK组的13.3%(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植片失功组中7眼(7/14)有高眼压表现、3眼(3/14)有多次角膜移植手术史、6眼(6/14)既往有病毒性角膜炎病史,但以上因素均与术中病毒检测结果一致性差(kappa=0.143、-0.155、-0.286)。 结论:病毒感染为植片失功的常见病因,再次行角膜移植术中联合多种病毒检测手段有助于明确病因及病毒感染状态,指导后续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22年全球性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的病因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自2022年3月起,国外出现了跨洲的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流行,已有35个国家或地区报道了超过1 000例病例。其致病因素至今仍未完全确定,但提示腺相关病毒2型(AAV2)、人腺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及相关管控措施所致婴幼儿和儿童的早期病原体暴露减少和免疫训练不足可能与其发生相关,且宿主遗传易感性在发病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回顾2022年全球性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的世界流行情况和临床症状,探讨最受关注的人腺病毒、AAV2、新型冠状病毒可能的致病机制,并从病毒流行情况和不同人群的遗传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出现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发生的可能性,未来应尽快厘清其发病机制并制订相应的诊疗措施和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