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眼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性,63岁,因“双眼闪光感伴视力下降1年”就诊。视野检查见双眼中心30°视野部分缺损,双眼扫描激光眼底照相检查发现双眼视网膜整个后极部可见大范围萎缩灶,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可见双眼黄斑区视网膜萎缩变薄,其中与视野异常相对应的区域光感受器内节和外节层萎缩消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显示视网膜动脉变细,造影早期后极部视网膜大面积窗样缺损,透见脉络膜大血管背景荧光,晚期呈片状荧光着染,其周呈环状强荧光区。电生理检查显示双眼P 100振幅明显下降。诊断双眼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急性神经视网膜病变临床特征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急性神经视网膜病变(AMN)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诊断为AMN的15例(28只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资料作为AMN组,其中男性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为(31.36±8.08)岁。同期选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未发生AMN者15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为(33.20±5.10)岁。收集所有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检查、散瞳后眼底检查、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结果。对两组受试者进行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包括白细胞介素(IL)类、干扰素(IFN)类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结果:28只眼中,严重视力下降(BCVA≤0.3)者3只眼(10.7%),中度视力下降(BCVA>0.3且≤0.5)者2只眼(13.3%),轻度视力下降(BCVA>0.5且≤1.0)者23只眼(82.1%)。所有28只眼在OCT上均表现为外核层高反射及外层视网膜结构的不连续,其中有3只眼同时伴有后极部视网膜1处或多处棉絮斑(10.7%),2只眼伴有轻度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内高反射点(7.1%),1只眼同时伴有旁中心性急性黄斑病变(3.6%)。有2例(4只眼,14.3%)FFA检查结果提示伴有视网膜血管炎。AMN组和对照组血清IL-4分别为4.49(3.66,6.08)和1.40(0.62,1.68)pg/ml、IL-5分别为7.34(5.04,14.06)和0.17(0.11,1.86)pg/ml、IFN-α分别为8.42(6.31,14.89)和0.50(0.30,0.83)pg/ml、IFN-γ分别为17.93(12.75,32.44)和7.43(0.00,14.74)pg/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AMN除表现为黄斑区楔形暗红色病灶外,还可合并棉絮斑以及视网膜血管炎,同时伴有血清多种炎症因子的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6岁女性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生双眼视力急剧下降伴眼前黑影5 d。进行眼部检查评估,相干光层析成像术的结构平面成像显示指向黄斑中心凹的低反射楔形病灶,B扫描图像可见视网膜外核层及光感受器层的局限性高反射条带,椭圆体带不连续。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诊断为双眼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急性黄斑视网膜病变的多模态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急性黄斑视网膜病变的多模态影像学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2年12月17至31日于开封市眼病医院初次诊断为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和(或)旁中心急性黄斑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且就诊前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阳性的患者8例(15只眼),作为观察组,并根据SS-OCT表现将患者分为4型。招募无眼科和(或)全身疾病的15名(15只眼)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以抽签方式随机选取1只眼为受试眼。所有受试者均行详细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激光照相(FLP)、眼压检查、眼底红外成像、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和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测量受试眼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收集并分析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和多模态影像检查结果。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1.0 mm、>1.0 mm且≤3.0mm、>3.0 mm且≤6.0 mm环形区域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管密度(SCP-VD)和层毛细血管丛血管密度(DCP-VD),分别记录为SCP-VD1.0、3.0、6.0和DCP-VD1.0、3.0、6.0。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男性6例(11只眼),女性2例(4只眼);年龄为(26.87±11.56)岁。健康对照组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年龄为(28.75±12.30)岁。两组年龄与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者均出现体温≥39.0 ℃的高热,且在发热期间或退烧后24 h内出现眼部症状。所有患者中,Ⅰ型5例(7只眼),Ⅱ型1例(1只眼),Ⅲ型3例(4只眼),Ⅳ型2例(3只眼)。Ⅲ、Ⅳ型中3例(4只眼)出现外丛状层或外核层弱反射囊腔,FLP检查发现黄斑区可见多个灰色或红褐色病灶。1例(1只眼)可见视网膜浅层出血。2例(4只眼)眼底可见棉绒斑。眼底红外光检查显示,Ⅰ型表现为黄斑旁中心区弱反射病变,尖端指向中心凹,Ⅱ型黄斑区未见明显异常,Ⅲ、Ⅳ型表现为跨越黄斑中心凹的地图状弱反射病变。OCTA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SCP-VD1.0为6.93%(4.77%,6.93%),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0.66%(8.05%,1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74.00, P=0.016);观察组SCP-VD3.0为37.14%(32.15%,43.48%),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3.06%(38.95%,4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74.00, P=0.016);观察组DCP-VD3.0为48.20%(46.11%,50.33%),低于健康对照组的51.10%(50.04%,5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88.00, P=0.009);观察组DCP-VD6.0为49.27%(47.26%,51.67%),低于健康对照组的52.43%(50.07%,5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70.00, P=0.004)。两组间SCP-VD6.0和DCP-VD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急性黄斑视网膜病变可累及视网膜全层,SS-OCT表现为病变区域节段性强反射,眼底红外光表现为病变区域弱反射,FLP表现为黄斑区多个灰色或红褐色病灶,OCTA表现为SCP-VD和DCP-VD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和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样改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是一种单眼多见、以眼底多灶性白点为特征的急性视网膜疾病,病变主要侵犯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以及外层视网膜。其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眼底边界清晰的灰白色斑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早期可见与斑点一致的强荧光;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晚期可见点片状弱荧光;眼底显示强自身荧光;病灶对应处光相干断层扫描显示椭圆体带中断、不连续甚至消失。近年来随着多模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学者发现上述的这些影像学表现并非MEWDS所独有,临床上部分脉络膜视网膜疾病也可出现MEWDS样改变,这些疾病的实际病因可能是炎症、感染、免疫性或肿瘤相关性等,因伪装成MEWDS容易被误诊。因此,总结分析MEWD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同时对伪装成MEWDS的相关眼底病变的鉴别诊断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疫苗相关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疫苗相关性葡萄膜炎(VAU)是接种疫苗后发生的一种罕见的不良反应。VAU临床多表现为前葡萄膜炎,症状轻微且对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好,但其也可出现严重的后葡萄膜炎或全葡萄膜炎,如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等。VAU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包括疫苗Shoenfeld综合征、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Ⅲ型超敏反应、减毒活疫苗的直接感染及分子拟态理论。VAU有一定的自限性,大多数患者在不治疗的情况下可自愈。未来在临床中建议对所有葡萄膜炎患者询问最近的疫苗接种史。对于灭活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接种史患者,应考虑发生Shoenfeld综合征的可能性,仔细寻找其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病史、体征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65岁。因左眼视物遮挡感2 d到成都爱迪眼科医院就诊。自诉1周前有咽痛症状,否认既往眼部病史和相关家族史,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右眼、左眼裸眼视力分别为0.8、0.3,矫正均不能提高。双眼眼前节及右眼眼底均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淡红;视网膜平伏,血管走行正常;后极部及中周部大量灰白色斑点状病灶,位于视网膜深层,大小约为1/5~1/4个视盘直径,边界稍模糊,部分融合成片状,以鼻侧及下方为主(图1A);颞上方血管弓内可见一小出血斑,黄斑区中心凹反光未见。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左眼视盘颞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及椭圆体带不连续,RPE层下可见强反射信号(图1B)。诊断:左眼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30 mg/d治疗。患者于就诊后第2天开始出现发热,体温达39°C,并伴躯体酸痛和乏力等不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抗原检测为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谱系疾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46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伴闪光感10 d,于2019年4月10日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10 d前患者突发右眼视力明显下降伴闪光感,无眼红、眼痛,无全身其他不适。既往有膝关节炎病史5年,糖尿病病史2年,均未规律服药;否认感冒及其他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眼前数指,矫正不能提高;左眼视力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4.9、14.7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瞳孔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正常;双眼玻璃体细胞(-)。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边界清楚,中周部视网膜散在黄白色圆点状病灶,右眼后极部及左眼视盘周围黄白色改变(图1A)。眼底自身荧光(AF)检查,双眼黄斑区及中周部多处点片状强AF,右眼视盘及左眼视盘周围大片强AF(图1B)。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视盘、黄斑区以及左眼视盘颞侧视网膜外核层、外界膜、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区反射缺失;左眼黄斑中心旁局部椭圆体带及嵌合体区结构不清,反射模糊(图1C)。OCT血管成像检查,双眼视网膜表层血流密度降低,右眼为著(图1D)。视野检查,左眼生理盲点扩大,视野损害;右眼视力差未能检查(图1E)。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双眼动静脉充盈时间正常,早期后极部强荧光,晚期视盘荧光着染,右眼后极部大片荧光素渗漏,中周部视网膜多处片状强荧光素渗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双眼后极部大片强荧光,晚期中周部多处"钱币状"弱荧光灶伴边缘环形荧光素渗漏(图1F~1I)。血常规、肝肾功能、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肝病毒、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红细胞沉降率、斑点试验、甲状腺功能七项、C反应蛋白、风湿三项、自身抗体谱、肿瘤常规均未见异常。PET-CT检查,体部、头部未见恶性病态征象。结合病史及眼部体征诊断:双眼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谱系疾病(AZOOR Complex)。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视网膜病变的小型病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观察新冠肺炎(COVID-19)相关视网膜病变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探讨相关发病危险因素,并分析治疗和预后结果.方法:选取2022-12-13/2023-01-13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确诊的COVID-19相关视网膜病变患者7例7眼.纳入患者均行眼底彩照、红外眼底照相(IR)、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眼底自发荧光(FAF)等眼科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结果:纳入患者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例2眼表现与既往CRVO不同,患者均为青年,视网膜出血呈中心白点状的类圆形、梭形出血斑,其中1例1眼半侧视网膜静脉阻塞(HRVO)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水平升高(161.8%),另1例1眼CRVO患者狼疮抗凝物试验(+);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2例2眼,FAF示后极部散在圆点样高自发荧光,给予激素治疗后预后良好;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3例3眼,IR示黄斑旁边界清楚的低反射病灶,SD-OCT示外核层(ONL)、外界膜(ELM)高信号,EZ/IZ信号断裂,预后良好.结论:COVID-19可能引发炎症风暴,累及视网膜各层组织及血管,导致视网膜多种病变的发生,激素治疗可能有效,多预后良好,其中CRVO眼底出血可见Roth斑,狼疮抗凝物和vWF:Ag增高可能是COVID-19后易发CRVO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