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诊断子宫附腔畸形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性,17岁,因"痛经3年,进行性加重1年"就诊。患者13岁初潮,月经规则,量适中,开始无明显痛经,初潮后1年出现痛经,症状逐渐加重,近1年痛经难以忍受,需要口服止痛药,每次持续2~3?d,严重时不能上学,伴呕吐,患者既往体健。遂2024年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行经腹壁、经直肠妇科超声检查示:子宫上段偏右肌层内见2.8?cm×2.2?cm×2.4?cm的低回声结节,形态尚规则,边界清,内见1.4?cm×0.7?cm×1.1?cm类囊性回声,透声欠佳,边缘回声增高(图a,b),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周边见环形血流信号(图c),该结节与宫腔不通,行子宫冠状切面三维超声检查示宫腔形态正常,两个子宫角存在(图d);考虑子宫附腔可能。进一步行盆腔MRI示:子宫形态可,宫腔形态未见异常,子宫右侧壁见类圆形长T1短T2信号影,内见结节状短T1长T2信号影,直径约25?mm;考虑子宫右侧壁异常信号(发育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图e,f)。患者行腹腔镜下肿块切除术,腹腔镜下见子宫右前壁突起直径约2.5?cm的肿块(图g),上缘紧贴右侧圆韧带,手术过程中于子宫右前壁切开肌壁,暴露肌层内肿物,直径约2?cm,切开肿物内少许为褐色血性液体(图h),囊内可见内膜样组织,小心将囊肿完整剥离,检查周围仍为肌壁,与宫腔不相通,术后病理结果为:(子宫附腔)送检腔隙样组织,镜下腔隙部分区域及平滑肌内见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体,部分子宫内膜间质蜕膜样变。术后随访5个月余,患者痛经症状消失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T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结直肠癌BRAF突变和预后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利用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BRAF突变,并进行预后分层.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6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33例结直肠癌,其中训练集234例,验证集99例.分割整个肿瘤的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算法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筛选与BRAF突变密切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结合影像组学特征和显著的临床参数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量化诊断效能.使用Kaplan-Meier分析绘制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的生存曲线.结果 保留 7 个影像组学特征以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结合影像组学特征和 3个显著的临床参数(年龄、肿瘤部位、癌胚抗原)构建列线图,其在训练集、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0.829.列线图预测高风险组(BRAF突变组)和低风险组(BRAF野生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且高风险组的总生存期比低风险组短.结论 CT影像组学列线图可术前准确预测结直肠癌的BRAF突变,并对预后进行分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主动脉瘤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合并直肠癌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9岁.主诉"间断便血9个月余,伴大便习惯改变3个月"入北京安贞医院.9个月余前出现便血,量少,色鲜红,无腹胀腹痛,无恶心呕吐,无乏力,未治疗.后上述症状间断出现,自行应用痔疮药物,症状无明显改善.3个月前患者自诉大便细长、稀,次数明显增多,便血量增多,遂就诊于外院,2023年9月21日,外院行直肠核磁检查提示:中-高位直肠局部肠壁不规则状增厚,见T1W1等低、T2W1略高信号块状影,病灶下缘距离肛缘约8.5 cm,长度约5.1 cm.病灶未突破直肠肌外膜(图 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医药调控Notch信号通路治疗结直肠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发病率、病死率高已成为全世界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结直肠癌发病隐匿,预后较差,目前多采用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但仍然面临不良反应大、并发症多及生活质量差等局限性.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Notch信号通路是一种进化上保守的细胞间信号级联,调控细胞发育、增殖和凋亡以及基因组的稳定性,Notch的异常表达或基因突变会引起各种恶性肿瘤(包括结肠腺癌)的发生和发展.针对Notch信号通路的在研药物虽多,但仍未有明确有效的上市药物,因此需要对Notch途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国多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结直肠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领域中以Notch信号通路为切入点,进行针对各种中药单体或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调控Notch信号通路的实验性研究,并观察到中医药能够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从抑制肠道炎症、抑制肠癌的迁移和转移、增强肠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等方面发挥作用.该文搜集并梳理了2011-2023年有关中医药调控Notch信号通路发挥防治结直肠癌作用的文献,综述了Notch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分析并总结目前研究现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的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扩散峰度成像在预测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定量参数在预测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6年11月—2018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152例直肠腺癌患者的资料,其中男92例,女60例;年龄33~86岁,平均61岁。患者均于术前行常规MRI和功能DKI序列检查,由2名放射科医师双盲勾画感兴趣区,应用MatLab软件计算两组患者DKI定量参数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D)、平均峰度(MK)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进行一致性分析。术后均进行KRAS基因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野生组和突变组两组,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的MD、MK、ADC。绘制DKI定量参数诊断KRAS基因突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根据约登指数确定各定量参数的最佳诊断阈值,以及相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定量参数的ROC的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152例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组74例,野生组78例,基因突变率为48.6%(74/152)。突变组患者的ADC、MD、MK值分别为(1.18±0.18)×10 -3 mm 2/s、(1.28±0.18)×10 -3 mm 2/s、0.97±0.11,野生组分别为(1.33±0.18)×10 -3 mm 2/s、(1.42±0.17)×10 -3 mm 2/s、0.82±0.09;突变组ADC、MD值均小于野生组患者,而MK值则大于野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424、4.882、-8.809, P值均<0.01)。ROC曲线显示,ADC、MD、和MK值预测KRAS基因的AUC分别为0.758、0.740、0.845,灵敏度分别为75.7%、82.4%、77.0%,特异度分别为68.0%、57.8%、84.6%。DeLong检验结果显示,MK值的AUC明显高于ADC和MD值( P值均<0.01),而ADC值和MD值间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KI定量参数MD、MK和ADC值,在预测直肠癌的KRAS基因突变方面均有一定的价值,其中MK值有更高的AUC和特异度,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肿瘤位置和错配修复状态对非转移性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非转移性结肠癌不同肿瘤位置(左半结肠或右半结肠)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的差异,探讨肿瘤位置和错配修复状态(MMR)对生存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检索北京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结肠癌前瞻性登记数据库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接受根治性切除、且病理检查证实为非转移性结肠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和随访信息。将起源于中肠,位于回盲部、升结肠和横结肠近2/3的肿瘤定义为右半结肠癌;而将起源于后肠,位于横结肠远1/3、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的肿瘤定义为左半结肠癌。使用χ 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使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两组患者的生存分析并比较组间的无病生存率(DFS)和总体生存率(OS)。使用Cox回归分析生存的影响因素,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以调整混杂后再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共纳入856例结肠癌患者,其中肿瘤TNM分期Ⅰ期129例(15.1%),Ⅱ期391例(45.7%),Ⅲ期336例(39.3%);错配修复缺陷(dMMR)139例(16.2%)。左半结肠癌442例(51.6%,左半结肠癌组),右半结肠癌414例(48.4%,右半结肠癌组)。相比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男性比例高[62.0%(274/442)比54.1%(224/414),χ 2=5.462, P=0.019],中位体质指数也高[24.2(21.9,26.6)kg/m 2比23.2(21.3,25.5)kg/m 2, U=78 789.0, P<0.001],高、中分化腺癌比例[93.2%(412/442)比83.1%(344/414),χ 2=22.266, P<0.001]更高;dMMR状态[9.0%(40/442)比23.9%(99/414),χ 2=34.721, P<0.001]和合并脉管侵犯[24.0%(106/442)比30.2%(125/414),χ 2=4.186, P=0.041]比例更低。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8(33,59)个月。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左半结肠癌组患者与右半结肠癌组患者的DFS( P=0.668)和OS( P=0.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dMMR是结肠癌患者DFS的独立保护因素(HR=0.419,95%CI:0.204~0.862, P=0.018);T3~4(HR=2.178,95%CI:1.089~4.359, P=0.028)、N+(HR=2.126,95%CI:1.443~3.133, P<0.001)和神经侵犯(HR=1.835,95%CI:1.115~3.020, P=0.017)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位置不是影响非转移性结肠癌患者DFS和OS的独立因素(均 P>0.05)。亚组分析发现,在右半结肠癌组患者中,dMMR患者的DFS优于错配修复正常(pMMR)患者(HR=0.338,95%CI:0.146~0.786, P=0.012),但是两组患者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340,95%CI:0.103~1.119, P=0.076)。对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后,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DFS( P=0.343)和OS( P=0.6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dMMR患者的DFS( P=0.047)和OS( P=0.040)均优于pMMR患者。 结论:不同肿瘤位置的非转移性结肠癌患者其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但患者的生存与肿瘤位置无关,而与MMR有关,dMMR状态与更好的生存有关,在右半结肠癌患者中更为突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45例疑似Lynch综合征肿瘤的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二代测序(NGS)技术在Lynch综合征相关基因胚系突变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16—2018年在山东省立医院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中MutL homolog 1 (MLH1)、PMS1 homolog 2(PMS2)、MutS homolog 2(MSH2)和MutS homolog 6(MSH6) 4种DNA错配修复(MMR)蛋白的表达情况。根据MMR的表达情况和临床资料,选取45例疑似Lynch综合征患者,提取其经显微镜证实无癌累及正常组织的DNA,对MLH1和MSH2等12个基因进行NGS测序分析,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基因胚系突变位点和意义。采用Sanger测序对10例患者的可疑致病位点进行验证。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45例肿瘤组织标本中,MLH1和PMS2表达缺失22例,MSH2和MSH6表达缺失16例,MMR蛋白表达正常7例。NGS显示,28例结肠癌患者的正常组织样本中,4例有MLH1致病性突变,1例有MLH1疑似致病性突变,2例有MSH2致病性突变,2例有MSH2疑似致病性突变。6例直肠癌、6例胃癌和7例免疫组化检测MMR表达正常结直肠癌患者的正常组织样本中均未见明显MMR基因突变。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的正常组织样本中,MLH1和MSH2致病性突变各1例,MLH1疑似致病性突变1例。此外,NGS还检测到许多其他基因异常和未见报道的基因突变。Sanger测序均检测到与NGS检测结果相同的MLH1和MSH2基因突变位点。结论:高通量NGS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可靠地检测到疑似Lynch综合征患者的异常基因,对消化道等遗传性肿瘤的相关基因检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MNX1基因突变在Currarino综合征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Currarino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畸形,以骶骨、肛门直肠畸形与骶前肿物为典型表现,可伴多系统异常。根据患儿和成年患者的临床表型差异可分为完全型、轻型和微型。MNX1基因与Currarino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收集并分析145种MNX1致病变异携带者(297例)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信息,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基因型-表型关联性。结果表明,Currarino综合征分型与突变位点的位置之间无明显关联,但累及MNX1基因的染色体变异携带者往往表型更重。突变位点的分布在MNX1基因的同源异形盒编码区内较为集中,这可能影响MNX1编码蛋白与特定下游靶基因的结合。罕见的MNX1纯合突变提示应关注Currarino综合征患儿的胰岛细胞功能。同一家系内携带相同MNX1突变的不同个体间表型差异大,提示存在其他调节因子。未来应在与MNX1存在显著相互作用蛋白的编码基因中继续寻找其他候选基因,重点关注参与胰腺、感觉器官发生、生殖结构发育等生物学过程的相关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索托拉西布联合帕尼单抗治疗KRAS G12C基因突变的难治性结直肠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KRAS G12C基因突变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发生率为3%~4%,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对于初始治疗以氟尿嘧啶类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或不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无效的患者,标准的后线治疗曲氟尿苷替匹嘧啶片(Tas-102)或瑞戈非尼的疗效有限,客观反应率仅为1%~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个月,并且是以药物不良反应为代价。目前,尚无由正向选择生物标志物驱动的靶向治疗被批准用于KRAS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索托拉西布是一种靶向KRAS G12C突变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可选择性、不可逆地抑制KRAS G12C蛋白,以阻断了下游的增殖和生存信号通路。团队的早期研究显示,索托拉西布单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有限,但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帕尼单抗联合使用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该团队设计了CodeBreaK 300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西罗莫司治疗儿童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儿男,8岁,因全身多发血管瘤5年,贫血1年就诊。患儿5年前全身皮肤出现散在大小不等血管瘤,进行性增多,确诊为全身多发血管瘤,于外院多次行血管瘤介入及手术治疗,效果不佳。1年前出现大量暗红色血便,伴有乏力、头晕,当地医院查血红蛋白51 g/L,血小板130 × 10 9/L[参考值(100 ~ 300)× 10 9/L,下同],给予止血、输血等对症治疗,仍间断便血。家族中无相关疾病史。体检:精神可,贫血貌,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散在大小不等血管瘤,多数突出皮面。左手多发血管畸形,局部瘢痕形成,出现不能握持等功能障碍;外生殖器可见血管瘤样凸起;足底见多发血管瘤( 图1A, 图1B, 图1C)。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3.53 × 10 9/L,红细胞2.64 × 10 12/L,血红蛋白35 g/L,血小板199 × 10 9/L,平均血红蛋白量17.2 pg(25 ~ 34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212 g/L(310 ~ 355 g/L),血清铁1.4 μmol/L(11 ~ 306.8 μmol/L),粪便隐血阳性。腹部超声示肝脏多发血管瘤,最大5.3 mm × 2.9 mm,腹腔肠管内可见多处大小不等的异常团块附着肠壁生长,最大者14.7 mm × 9.2 mm。X线检查发现左手软组织肿块影伴局部隆起,提示血管瘤。双气囊小肠镜示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及直肠黏膜可见多发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隆起,表面溃破,可见糜烂及溃疡形成,直径30 ~ 45 mm( 图1D、 图1E)。肠道隆起病变处组织病理示黏膜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增生扩张的血管,内见充血、淤血、血栓形成( 图1F)。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