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富裕视角下城乡居民医保事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分析2021年城乡居民医保事业发展的公平性、可及性和可持续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医保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首先,构建"城乡居民医保事业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居民医保事业发展水平总指数及其公平性、可及性、可持续性3个子系统指数;其次,借助泰尔指数测量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水平差异,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总指数的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最后,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居民医保事业发展水平存在省际差异,在地理上表现为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在空间上呈现随机分布格局;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人口结构、医疗资源配置和教育水平对医保事业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建议多层次推进医保公平性,全方位增强医保可及性,动态提升医保可持续性,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群众医保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边境-粮食-生态"安全视域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演变特征与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明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理是深化土地科学前沿探索、优化粮食安全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础.建构"边境-粮食-生态"安全框架,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 2000-2020 年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通过泰尔指数研究其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并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揭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指数总体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整体处在中等效率水平,空间表现为"北高-南低"分布格局,省际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2)化肥使用过量、劳动力过剩和碳排放增加是造成中越边境地区耕地投入产出要素松弛、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损失的重要因素.(3)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由多因子交互作用驱动,地形坡度、城镇化、边境贸易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是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积极因素,水土流失率、工业化和劳均耕地规模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抑制效应.中越边境地区亟需优化耕地经营投入结构,向"投入优-产出高-排放低"方向转型,构建边境粮农稳态格局,促进边境地区长足稳定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华南籼稻骨干亲本稻瘟病基因检测与抗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13
选用Pi2、Piz-t、Pi9、Pi25、Pi5、Pita、Pia、Ptr、Pi1、Pikm、Pi54等11个抗稻瘟病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对华南稻区近年育成的90个籼稻骨干亲本进行抗性基因鉴定与稻瘟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抗性等级达到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及高感的亲本分别为0份、3份、35份、38份、14份和0份,且年度间表现较为一致.不同鉴定时期的稻瘟病抗性级别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显示,苗瘟与叶瘟、苗瘟与穗颈瘟以及叶瘟与穗颈瘟的抗性级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对上述11个抗性基因在90个亲本中的分布进行检测,发现除Pi9基因以外,其他10个抗性基因在亲本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5.56%(Pi54)、70.0%(Pi5)、47.78%(Pi2)、31.11%(Pi25和Pia)、20.0%(Ptr)、15.56%(Pi1)、13.32%(Pita)、4.44%(Pikm)和1.11%(Piz-t).11 个抗性基因在不同省际间育成亲本中的分布频率差异较大.进一步结果表明,随着聚合抗性基因数量的增加,亲本抗性水平呈相应提升趋势,但不同抗性基因组合对于提升水稻亲本抗病性的贡献呈现明显差异.本研究为华南稻区新育成籼型常规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抗稻瘟病基因的育种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TOPSIS模型的我国各省份医疗水平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
背景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全国流行期间,我国医疗资源的空间集聚效应凸显,各省份医疗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目前,国内学者多运用定量方法对当前全国各省份医疗水平进行评价,应用综合方法评价全国各省份医疗水平者较少.目的 了解我国各省份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以期为医疗卫生事业决策者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11月,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有关医疗水平评价的文献.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为数据源,提取/计算各评价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TOPSIS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未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纳入统计范畴)的医疗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共检索出合格文献6篇,从医疗资源、医疗服务、医疗保障3个方面选取13个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构建评价体系.KMO值为0.733,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示,χ2=346.908、P<0.001,提示数据适用于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根>1.000的标准可提取4个主成分,分别为医疗资源规模和医疗服务质量(F1)、医疗机构工作效率(F2)、传染病控制能力(F3)、其他因素(F4),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4.012%.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建立各主成分线性模型后,基于 4 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得到可用于评价医疗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Y=0.43985×Y1+0.15854×Y2+0.15440×Y3+0.08734×Y4.医疗水平综合得分位列前3位的省份分别为北京市(151.908分)、上海市(124.379分)、天津市(78.673分).TOPSIS贴近度排名结果显示,北京市和上海市处于靠前水平(贴近度分别为0.767、0.646),以贴近度0.400和0.201为节点,可以将31个省份分为3个梯队,第1梯队有北京市、上海市和天津市3个省份,第2梯队有浙江省、四川省等25个省份,第3梯队包括河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3个省份.结论 中国的医疗水平存在明显的省际发展不平衡问题,31个省份医疗水平分布整体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特征.政府应加大对河北省等医疗水平排名靠后省份的政策倾斜力度,发挥区域卫生规划的统筹协调作用,利用远程医疗和医疗大数据实行定点帮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我国卫生资源分布状况与收敛路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我国卫生资源分布的不平等状况及变动趋势,检验我国区域卫生资源分布收敛路径.方法:使用泰尔指数、地理统计方法分析卫生资源不平等情况及变动趋势,运用面板GLS方法估计区域卫生资源Beta收敛模型.结果:2007年以来全国范围及东中西部区域内卫生资源不平等情况已逐步改善,东部地区的卫生资源较中西部地区更丰富,均衡性也更强;区域卫生资源无条件Beta收敛不成立,初始卫生资源差异不会随时间自行走向均衡;区域卫生资源条件Beta收敛成立,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增加、地区财政自主权上升等因素会推动区域卫生资源进入收敛路径.结论:应加大财政资金对地方公共卫生事业的支持,推动落后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国中医药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发展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全国中医药人力资源现状,预测2020年全国中医药人力资源数量,为国家科学制定中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中医药年鉴》,收集整理2010-2015年全国中医药人力资源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法与灰色模型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全国中医药人力资源持续增长,中药师增长速度较缓;中医类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力资源不足;省际间中医药人力资源分布不均;2020年全国中医药人力资源数量可以满足中医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要求.结论 重视中药师发展,平衡中医药师比例;提高中医类机构中医药人力资源占比;科学规划,促进各区域中医药人力资源协调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省际卫生服务效率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我国31个省卫生服务效率的现状,为提高效率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1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31个省的卫生服务效率进行评价,采用文献检索法和赋值法对同类研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31个省卫生服务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911、0.926、0.985.总体有效的省12个(38.71%);纯技术有效的省18个(58.06%);规模有效的省12个(38.71%).汇总的14项同类研究中均DEA有效的省为广东,均非DEA有效的省为陕西.结论 年度DEA效率汇总分析可提高结果的可信度.我国31个省2015年卫生服务效率总体水平较高,但分布不均衡.部分省需加强科学管理,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运用变异系数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81—2015 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经历了慢—快—慢—快的四个阶段,预期寿命增长指数上升到113,其中男性上升到111,女性上升到115,男女预期寿命差距逐步增大.(2)1990—2010年,全国3 1 个省份人均预期寿命变异系数从0. 05 1 降低到0. 036,预期寿命水平较低省份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较高的省份.(3)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地域分布大体上分为东南部高预期寿命水平区、中北部中预期寿命水平区、西南部低预期寿命水平区.201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水平绝大多数省份处于第二级(76 ~80 岁)和第三级(71 ~75 岁),相对于1990年提高了两级.到2020 年,我国将有北京、天津和上海3 市处于第一级寿命水平(81 ~85 岁),其余为第二和第三级预期寿命水平.影响我国省际人均预期寿命时空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集聚度的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描述分析我国护理人力资源分布差异性与公平性,为合理制定护理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分析2012-2016年全国护理人力资源相关数据,采用集聚度方法计算区域内与区域间护理人力资源集聚度.结果 东、中、西部护理人力资源集聚度存在差异,区域内与区域间存在配置差异,且近5年差异未见缩小.结论 我国各省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差距明显,省际间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建议卫生健康部门制定合理发展规划,科学引导护理人力资源流动方向,缩小各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内与区域间护理人力资源和谐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中国健康生产效率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我国健康生产效率现状,在宏观层面准确定位各地健康生产水平,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对策,促进健康生产效率和水平的提高.[方法]以我国2010-2015年健康投入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随机前沿分析的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我国健康生产效率由2010年的0.491上升至2015年的0.5,东部生产效率均值为0.562,中部地区为0.6,西部地区为0.375;省际间最大产生效率与最小产生效率差距为0.929.[结论]我国健康生产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呈缓慢提升态势;区域差异明显,东部、 中部地区健康生产效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省际间健康生产效率分布不均,差距较大且投入产出不一定成正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