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脓毒血症患者急性肺损伤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脓毒血症患者急性肺损伤(ALI)的差异基因,为临床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首先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10474,并使用limma包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接着利用贝叶斯算法筛选脓毒血症和ALI的差异靶点基因并对其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之后利用R的ClusterProfile包对所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GO)和通路分析(KEGG),最后借助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构建及识别网络中的核心驱动基因。结果:脓毒血症合并ALI组( n=13)和单纯脓毒血症组( n=21)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前,其基线较为紊乱,而在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基线基本趋于一致。初步筛选出73个差异基因(45个上调基因和28个下调基因)。前10个差异基因中,上调基因为BTNL8、CDKN1A、TREM1、TAK1、H4FH,下调基因为CYBRD1、HOPX、UPB1、NME8、FAR2;且前10个差异基因在脓毒血症患者和脓毒血症合并ALI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O富集分析可见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反式高尔基网络膜、细胞膜腔侧以及IRE1介导的未折叠蛋白反应中。KEGG分析其通路信号有3条,即ZAP-70酪氨酸激酶、CD3和TCR Zeta链的磷酸化以及PD-1信号通路。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分析发现FCGR2B、HLA-DQB1、HLA-DRA、CD74、CD86、CD4、SEC31A与其他基因存在较强的互作关系。 结论:应用生物信息学可有效分析脓毒血症患者合并ALI的差异基因,为研究脓毒血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清醒俯卧位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预后影响的系统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清醒俯卧位是控制COVID-19病情进展的重要救治方法 [1]。俯卧位通过促进重力依赖区肺复张、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降低呼吸驱动、减少气压伤等机制改善氧合,降低病死率 [2,3]。清醒俯卧位被纳入相关指南,广泛用于非气管插管COVID-19患者的救治 [4,5]。但清醒俯卧位对COVID-19患者预后影响存在争议。既往meta分析显示清醒俯卧位可以显著降低COVID-19患者病死率 [6]。近期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显示清醒俯卧位显著降低接受经鼻高流量氧疗的新冠感染患者治疗失败率 [7]。但Alhazzani等 [8]RCT研究显示清醒俯卧位并未降低吸氧体积分数≥40%或需要无创机械通气COVID-19患者的60 d病死率。因此本研究对接受清醒俯卧位治疗的RCT进行分析,明确清醒俯卧位对COVID-19患者预后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种新型脉冲神经元模型及其网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提出一种新型脉冲神经元模型及其网络,描述其建模方法,并用计算机模拟验证其性能。方法:在充分考虑生物学适应性(激活电位阈值和不应期开关),及其对尖峰放电脉冲产生及其传导的动态调节机制基础上,在新型脉冲神经元模型中引入了突出后电位多通道滤波器,实现了输出电流及神经元突触强度的动态调节。提出基于自适应最小均方(LMS)的误差反向传播(BP)学习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尖峰放电神经网络的调节。结果:在自发噪声下,新型脉冲神经元模型的尖峰放电间期信号直方图满足泊松分布。通过2个新型脉冲神经元的简单连接,可以形成多种复杂的尖峰放电模式。新型脉冲神经元模型具有自发本征噪声的特征,能够形成复杂的周期尖峰放电模式。对于输入噪声控制,该模型的不应期与门限电位适应性参数的稳定性较好。刺激电流-尖峰放电脉冲频率间的线性关系较好。结论:所提出的新型脉冲神经元模型在自发噪声条件下能产生多种模式的振荡和相干振荡,这与生物神经元极其相似,能实现复杂的噪声信号处理。所采用的具有不同频带的多通道突触后电位滤波器,能使一些突触后电位信号变得平稳。所提出的基于于自适应LMS的BP学习算法克服了尖峰放电信号的瞬态变化特性导致的误差驱动学习算法无法应用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铁死亡在白血病耐药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白血病的化疗耐药是临床亟待解决的治疗难题.铁死亡是铁依赖性的磷脂过氧化作用驱动的一种独特的细胞死亡方式.由于白血病的特征是氧化应激增加和铁超负荷,因此可以推测白血病细胞容易受到铁死亡的影响,这表明铁死亡具有治疗潜力.近年来,铁死亡已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各类白血病的治疗中.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铁死亡的调控途径与白血病耐药机制之间存在关联,通过不同途径诱导铁死亡可有效降低各类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进而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总结了铁死亡的调控机制,详细分析了铁死亡相关氧化应激通路及铁代谢途径与白血病耐药机制之间的关联,并梳理了铁死亡在各类白血病治疗耐药中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旨在为研究铁死亡与耐药性白血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染色体外DNA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染色体外DNA(ecDNA)是一种起源于染色体,位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与癌症的进展密切相关。ecDNA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与GBM的异质性、耐药性、侵袭性等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可驱动GBM的快速进展。本文综述了ecDNA的发生机制、结构特性、功能机制及研究工具。同时,系统总结了ecDNA在GBM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目前与ecDNA相关的治疗靶点,以期为解析GBM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免疫调节细胞影响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是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的先行军,在早期急性炎症和后期损伤修复中均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免疫细胞的聚集、生长增殖和活化会加重慢性肺泡微损伤,导致损伤修复功能持续失调。这一系列免疫调节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有驱动作用。因此,本文旨在回顾各种免疫细胞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针对免疫细胞调节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最新研究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阴离子纳米塑料污染物促进帕金森病相关α-synuclein聚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帕金森病(PD)及相关痴呆是世界上增长率最快的神经疾病之一,其病理机制之一是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在大脑脆弱神经元中的积累。寿命的延长、遗传因素和长期暴露于相关环境被怀疑是PD风险和进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世界范围内塑料生产及垃圾沉积导致的塑料污染已然成为全球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威胁之一,导致了水和食物中的微塑料污染物。微塑料是指直径<5 mm的颗粒,包括更小的纳米塑料(<1 μm)。一次性聚苯乙烯产品,如一次性外卖打包餐具可产生大量聚苯乙烯废物,造成广泛程度上的塑料污染。这些纳米塑料污染物通过与α-synuclein中的两个结构域(amphipathic和non-amyloid component)高亲和力的相互作用,促进了α-synuclein纤维的形成和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帕金森病合并冲动控制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随着对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深入研究,冲动控制障碍(ICD)作为PD的一种特殊的非运动症状被广泛了解。ICD是指不能抵制冲动、欲望驱动或诱惑而进行的一类重复的、过度的不顾不良后果以获取某种快感的活动,常常出现在帕金森病患者中。PD合并IC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涉及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本文将对PD合并ICD患者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危险因素、遗传学特点、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上早期诊断PD合并ICD以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晚期肺黏液腺癌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黏液腺癌是肺腺癌的一类亚型,其中浸润型黏液腺癌(invasiv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IMA)最常见,易被误诊为肺炎,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由于其相对罕见,相关研究较少,目前指南未单独对其治疗进行指导。IMA患者常出现KRAS突变,索托拉西布可能对KRAS G12C突变的IMA有效。NRG1融合被认为是IMA的重要驱动基因,阿法替尼可能对治疗NRG1融合/重排的IMA有效。IMA患者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率非常低,而B7-H3表达率较高,因此B7-H3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默克尔细胞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默克尔细胞癌(MCC)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皮肤神经内分泌肿瘤,因其超微结构和免疫表型与皮肤中的默克尔细胞相似而得名。MCC与Merkel细胞多瘤病毒(MCPyV)的整合可能驱动肿瘤发生,或由于紫外线诱导DNA损伤的体细胞突变而发展为MCC。目前MC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文章就MCC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