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5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经病理明确真菌感染,术后给予规范化药物治疗及鼻内镜检查随访。结果: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主要侵犯上颌窦(67.72%)、蝶窦(23.42%),以头痛(61.39%)、鼻塞(41.77%)为主要临床表现,鼻窦CT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影内可见钙化点,病理可见真菌菌丝,鼻内镜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依据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结果,鼻内镜手术可以彻底治疗,预后好,复发率不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NGS在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4例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确诊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IFR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mNGS技术在快速确诊IFR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1年2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收治的14例IFR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14~77岁。所有患者均通过鼻腔鼻窦病变活检标本mNGS测序技术确诊IFRS,对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4例患者均确诊为IFRS,其中根霉属7例,曲霉属5例,木霉菌属1例,赛多孢子菌属1例。随访时间2个月至2年,截至随访结束,14例IFRS患者中11例痊愈,未见复发迹象,3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mNGS测序技术可作为快速诊断IFRS的检测手段,为IFRS的临床诊疗提供病原学依据,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为共病求诊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一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为共病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收集1例以ABPA为共病求诊的EGPA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总结患者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探讨ABPA及EGPA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和诊疗经验。结果:该病例为老年男性,反复咳嗽、咳痰、咯血、喘憋,化验嗜酸性粒细胞、IgE升高,烟曲霉菌试验阳性,胸部CT示肺部结节影、支气管扩张,诊断为ABPA。患者出现肢体麻木、鼻窦炎、肾功能异常诊断为EGPA。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真菌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复习相关文献,共检索到10篇个案报道,共报道10例患者,其中5例先诊断为ABPA,后诊断为EGPA;3例先诊断为EGPA,后诊断为ABPA;2例同时诊断。二者在发病机制上有一定的相关性,治疗上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真菌药物为主。结论:以ABPA为共病的EGPA病例鲜有报道,提醒在临床工作中当诊断其中一种疾病时要警惕是否有另一种疾病共存,避免漏诊或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真菌球型鼻窦炎发病因素及与鼻腔解剖异常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真菌球型鼻窦炎(fungal ball sinusitis,FBS)患者数据的回顾分析,探寻其发病的高危因素,以及与鼻中隔偏曲的相关性研究,为临床有效的预防及诊疗提供新策略。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45例FBS患者作为FBS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入院的45例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患者作为CRS组。回顾性收集两组患者的病史、临床信息及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分析FBS患者患病侧与鼻中隔偏曲的关系。结果:FBS共45例,平均年龄52.44岁,合并糖尿病11例,高血压12例;CRS组共45例,平均年龄46.98岁,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6例,组间比较年龄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FBS组的空腹血糖水平高于CRS组,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及白细胞计数低于CRS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FBS组内比较,鼻中隔偏曲侧与鼻窦患病侧具有相关性,而烟酒史未见与FBS发病有明显相关性。 结论:年龄、糖尿病、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占比可能是FBS发病的影响因素,鼻中隔偏曲可能影响FBS局部的发生、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IFR)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探索allo-HSCT后发生IFR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allo-HSCT后并发IFR的19例血液病患者,按照1∶5的比例随机选择95例同期未并发IFR的allo-HSCT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19例移植后并发IFR患者中男10例,女9例,中位年龄36(10~59)岁,IFR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68(9~880)d。急性髓系白血病(AML)7例,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ALL)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2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T淋巴母细胞样淋巴结瘤1例。确诊13例(68.4%),临床诊断6例(31.6%)。病原菌分布:接合菌6例(31.5%,毛霉菌2例,根霉菌4例),曲霉菌4例(21.1%),念珠菌3株(15.8%)。5例接受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联合治疗,1例接受伏立康唑+泊沙康唑联合治疗,9例接受伏立康唑单药治疗,4例接受两性霉素B单药治疗。除抗真菌药物治疗外,1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7例获得疗效。经抗真菌药物及手术治疗后,15例患者(78.9%)患者治疗有效,其中13例(68.4%)达到完全反应,2例(10.5%)为部分反应。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中性粒细胞缺乏( P=0.021)、移植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 P=0.012)、血小板延迟植入( P=0.008)、移植物单个核细胞计数较少( P=0.012)是移植后IF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IFR组、对照组移植后5年OS率分别为(29.00±0.12)%、(91.00±0.03)%( P<0.01)。 结论:IFR是血液病患者allo-HSCT后相对少见但对移植预后有严重影响的并发症,全身抗真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真菌球性上颌窦炎发病相关因素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真菌球性上颌窦炎(FBMS)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9月—2021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颅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确诊为单侧FBMS的患者75例,其中男30例、女45例,年龄27~83(54.3±13.0)岁。选取同期75例慢性上颌窦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9例、女26例,年龄15~83(43.6±17.0)岁。对2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哮喘、上颌牙手术史、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类型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其中 P<0.05的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上颌牙手术史、泡状中鼻甲、反张中鼻甲、钩突偏曲是FBMS发病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5岁[比值比( OR)=4.889,95%可信区间( CI)2.025~11.800]、女性( OR=2.311,95% CI 1.016~5.256)、上颌牙手术史( OR=4.382,95% CI 1.216~15.783)、泡状中鼻甲( OR=3.404,95% CI 1.182~9.806)、反张中鼻甲( OR=9.080,95% CI 2.013~40.958)是FBM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年龄(≥45岁)、女性、合并有上颌牙手术史、中鼻甲异常是FBMS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临床诊断时应重视以上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孤立性真菌性蝶窦炎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真菌性鼻-鼻窦炎是常见的特异性感染性疾病,虽然较少孤立发生于蝶窦,但由于其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加之蝶窦解剖位置隐蔽,缺乏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临床上经常漏诊和误诊,易侵犯眶尖和颅内,危害较大。真菌性疾病在临床上逐年增多,且根据患者主诉往往就诊于神经内科、眼科等,首诊通常不在耳鼻咽喉科,因而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细菌学、血清学、病理学免疫组化及影像学的发展,真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就近年来该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参与鼻-鼻窦疾病病理生理过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一氧化氮作为生物体内的"明星分子",其产生依赖于一氧化氮合酶的作用,两者共同参与调节人体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对于维持鼻腔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有重大意义。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检测已成为探索鼻腔鼻窦疾病发病机制新的方向。本文对上述两种分子的产生、作用、检测方法及两者参与鼻腔鼻窦病理生理过程(尤其是真菌性鼻窦炎)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以眼部症状为首发的真菌性蝶窦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以眼部症状为首发的真菌性蝶窦炎的早期诊断及导航辅助下真菌病变清除术.方法 对2007年1月-2022年12月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7例以眼部症状为首发的真菌性蝶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及术后转归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经验.结果 17例患者影像学均符合真菌性鼻窦炎,且术后病理确诊为真菌感染.11例患者术后眼部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包括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眼睑下垂等,6例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 临床上病因不明的渐进性视力下降及迁延不愈的头痛,应考虑真菌性蝶窦炎可能,及时完善头颅CT、MRI等检查,一经确诊首选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术中导航技术可辅助准确定位病变并判断病变范围,保障手术安全并提高手术效率.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需要联合系统性抗真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洛菲氏不动杆菌感染性多发鼻窦炎导致鼻窦沟通脑脓肿1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脑脓肿多因邻近组织感染扩散导致.洛菲氏不动杆菌是一种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定植于口咽部、皮肤、会阴部等,为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引起免疫系统受损并导致感染.洛菲氏不动杆菌导致鼻窦沟通脑脓肿临床罕见.本文报道1例洛菲氏不动杆菌感染性多发鼻窦炎继发导致鼻窦沟通脑脓肿,24岁男性,因突发头痛半个月入院,入院血常规、血清CRP和降钙素原未见异常;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及真菌培养未见异常;头颅CT、MRI检查考虑左侧额叶多发脓肿,左侧上颌窦和右侧蝶窦囊肿;脑脊液病原微生物检测DNA、RNA检测显示洛菲不动杆菌.给予万古霉素、美罗培南、奥硝唑治疗1周后,复查头颅CT示颅内低密度灶减少.完善术前准备后,行经鼻内镜下左侧鼻窦病损切除+左侧上颌窦、筛窦、额窦切开术.术后1个月复查头部CT及增强MRI示左额叶多发脑脓肿吸收、减少.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头痛明显好转.这提示临床上怀疑脑脓肿时,可行CT及MRI检查,以明确诊断,并经验性给予抗生素治疗.当培养不能发现病原菌时,可行基因检测增加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