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右动脉变异及其外科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肝右动脉是供应肝右叶的终末动脉,解剖变异常见,且变异种类繁多,包括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分叉低、走行变异、迂曲畸形、胆囊动脉分支异常和起源变异。肝右动脉起源变异可分为异位肝右动脉和副肝右动脉两种情况,异位起源动脉包括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腹主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动脉、脾动脉和右肾动脉。肝右动脉变异是肝胆胰脾外科手术不良事件和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术前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术中细致分离和妥善保护是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56层螺旋CT左心房肺静脉双期扫描成像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左心房肺静脉双期扫描成像(简称CT双期成像)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74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双期成像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以TEE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双期成像对左心房血栓前状态(PTS)和血栓的诊断价值,并观察肺静脉变异情况。结果:CT双期成像诊断左心房PTS的灵敏度为52.94%(9/17),特异度为92.45%(49/53),阴性预测值为85.96%(49/57),阳性预测值为69.23%(9/13);诊断左心房血栓的灵敏度为100.00%(4/4),特异度为90.74%(49/54),阴性预测值为100.00%(49/49),阳性预测值为44.44%(4/9)。肺静脉变异率为21.62%(16/74)。结论:CT双期成像对左心房血栓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度和高阴性预测值,并可详细评价肺静脉解剖特征,发现肺静脉变异,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提供可靠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鼻面部软组织修复与重建技术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相应临床经验,对鼻面部软组织的解剖学特点、修复及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围手术期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其中常用的亚单位修复技术包括鼻背和鼻侧壁-局部皮瓣、鼻尖-前额瓣、鼻翼-鼻唇沟瓣,需要根据全层皮肤特点及个体变异灵活改进加以应用。此外,供区皮肤特点及血供也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鼻内衬重建与外鼻重建分开进行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股沟皮瓣的形式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腹股沟皮瓣是临床开发最早的游离皮瓣之一,但因解剖位置不恒定,变异较多,后临床应用逐渐减少。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发展,近十年来,其在颌面外科和显微外科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为了促进腹股沟皮瓣的推广及发展,本文就腹股沟皮瓣及其穿支皮瓣的解剖、各种形式的设计、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其优点和缺点进行讲述,侧重介绍其在四肢软组织缺损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股内侧穿支为血供来源的股前外侧区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以股内侧穿支为血供来源的股前外侧区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0月—2021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在行股前外侧皮瓣切取中未见旋股外侧动脉穿支或因穿支细小改用以股内侧穿支为血供来源进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的患者(男11例、女1例,年龄24~64岁),创面位于上肢者7例、位于下肢者5例。清创后的创面面积为8.0 cm×5.0 cm~24.0 cm×6.5 cm,应用的皮瓣面积为9 cm×6 cm~25 cm×7 cm。移植皮瓣时,将皮瓣内穿支或源动脉与受区血管蒂行端端吻合。对供区创面均行皮下减张美容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有无血管危象以及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皮瓣质地、供区创面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自制改良皮瓣综合疗效评分表评价皮瓣修复效果。结果:术后,患者皮瓣均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供区创面均顺利愈合。随访6~26个月,皮瓣质地优良;供区创面仅遗留线性瘢痕,无瘢痕挛缩或疼痛等不适。末次随访时,12例患者皮瓣修复效果的总得分为75~95分,平均为87分,其中评定为优者5例、良者6例、可者1例,优良患者占比为11/12。结论:应用以股内侧穿支为血供来源的股前外侧区皮瓣修复四肢创面,是股前外侧皮瓣切取过程中遇到无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斜支或穿支细小等变异情况的一种替代方法。该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有效保障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板股后韧带变异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50岁,因“右膝关节疼痛1年,加重1个月”于2022年8月22日于吉林省人民医院关节外科住院治疗。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近1个月疼痛加重,伴右膝关节肿胀及活动受限。偶有关节交锁症状,活动后可缓解。既往无特殊疾病史。体格检查:右膝关节略肿胀,内外侧间隙均有压痛,浮髌试验、半月板研磨试验均阳性。2022年7月16日右膝关节MRI示内侧半月板体部损伤、关节退行性变(图1A~1C)。临床诊断为右膝半月板损伤、右膝骨性关节炎。于2022年8月24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右膝关节镜探查术,术中见内侧半月板体部损伤及股骨内髁软骨磨损,予以修整。镜下用探钩探查见后角环抱后交叉韧带,后角和后交叉韧带连接处见一条索状韧带组织,起自内侧半月板后角;用探钩拨除表面滑膜,见韧带组织显露,其起自内侧半月板后角,斜行向上与后交叉韧带融合并向股骨走行,止于股骨内髁内侧面(图1D~1G)。根据关节镜下对该条索状韧带组织形态、走行及起止点的观察,临床诊断其为变异的板股后韧带(图1H)。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蝶窦气化停滞的影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蝶窦气化停滞的影像学特征,为其与蝶骨区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完成鼻窦CT检查的患者350例,其中男性183例,女性167例,年龄18~73岁。收集影像学资料,并对蝶骨体的CT及MRI特征进行观察。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蝶窦气化停滞的出现率为2.0%(7/350),分别出现在翼突、斜坡区及蝶骨体。CT表现为发生在蝶骨体可气化的正常解剖区域内的非扩张性混合密度病变(7/7);区域内均有脂肪及软组织密度(7/7);区域内部分具有内部曲线钙化(3/7);颅底孔道结构未受影响(7/7)。MRI表现为明确的非扩张性病变,其中包含脂肪信号,且所有病变均未显示髓质扩张和皮质破坏。结论:蝶窦气化停滞是一种正常的解剖变异,当在蝶窦的可气化区域遇到具有清晰骨性边界、内部含脂肪成分的非扩张性病变时,应考虑蝶窦气化停滞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提高认识和加强心脏MR定量技术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由于心脏的解剖复杂性和心律变异性,加之心脏运动以及呼吸运动的影响,心血管MR(CMR)成像是全身各器官影像成像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项检查。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MR硬件与软件的发展,CMR扫描和后处理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CMR从以前的心脏形态学、功能评估发展到了现在的定量技术、组织特异性评估、人工智能辅助下的检查与诊断等;CMR已逐渐成为心脏病学中不可或缺的影像诊断工具,是心功能和心肌替代性纤维化评价的无创性“金标准”;特别是定量技术,使得原来不能解决或很难解决的临床问题,如弥漫性心肌病变和轻微病理改变的检测、早期心脏功能障碍的评估等成为可能。笔者重点介绍有关CMR常用的定量技术(心肌应变和mapping定量技术)的临床价值与研究成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飞行员先天性心脏病的航空医学鉴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航空医学鉴定中飞行员先天性心脏病的若干问题,为日后飞行员医学鉴定提供借鉴。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文献及专著。资料引用:引用国内外文献47篇。资料综合:现役飞行员先天性心脏病的航空医学鉴定,需要综合考虑疾病治疗的时间及方法,还要评估治疗后出现的隐源性脑卒中、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或精神障碍等不良事件的风险以及导致空中失能的风险。尽管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与脑卒中相关,但目前航空医学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解剖变异,可以给予飞行合格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可能会合并各种心律失常,是飞行员心血管疾病停飞的三大原因之一,严重影响飞行安全。感染性心内膜炎也是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合并心内膜炎的心脏瓣膜可能会在短期内发生功能变化,导致心功能恶化,预后不良。此外,飞行员需要有更强的心理素质,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或药物治疗会避免不必要的停飞。结论:现役飞行员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治疗及航空医学鉴定需要心脏科医师与航空医学鉴定委员会共同协商制定,保障飞行安全和部队战斗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修复大鱼际肌的掌骨平面拇指离断再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修复大鱼际肌的掌骨平面拇指离断再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2月至2018年3月,对9例急诊伴有大鱼际肌损伤的掌骨平面拇指离断患者实施再植。结果:9例掌骨平面离断指均Ⅰ期存活,其中3例出现肌腱粘连,术后3个月予肌腱松解术。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10个月。再植指没有旋转、成角畸形,大鱼际肌饱满;8例拇对掌功能:拇指指间关节掌侧纹到第三掌骨远侧掌横纹之间最大距离为5~8 cm。5例再植指总主动活动度大于健侧75%,4例再植指总主动活动度大于健侧50%;7例再植指指体皮肤色泽、温度正常,张力适中,毛细血管反应灵敏,2例色泽稍差,温度略低,怕冷;指腹两点分辨觉7~9 mm,感觉恢复至S 3~S 3+。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再植拇指功能:优5例,良3例,可1例。 结论:伴有大鱼际肌损伤的第一掌骨平面拇指离断伤进行再植,存活后外观和功能良好。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离断指体完整的前提下,熟悉拇指解剖及变异,术前充分评估受伤情况,可提高掌骨平面拇指离断再植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