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白内障手术覆盖率和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是世界卫生组织的优先战略事项。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全球范围内眼健康服务的使用和质量,有助于更好地监测全民健康覆盖总体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在第 7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建议将以人群为基础的有效白内障手术覆盖率(eCSC)和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eREC)作为新的眼健康指标,并通过决议将指标的目标设定为2030年各国的eCSC增加30%,eREC增加40%。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将这2个指标纳入《“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中。本文将解读这2个指标的定义、计算、考量因素以及实际收集和报告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助力眼健康服务监测工作高质量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高度近视眼患者白内障发生早且发展快,是导致高度近视眼患者视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多需要行白内障摘除手术。但高度近视眼患者因眼部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且需要考虑双眼平衡等情况,在人工晶状体(IOL)类型的选择、目标屈光度数设定等方面面临更多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针对使用单焦点还是多焦点IOL、术后双眼目标屈光状态设计以及IOL尺寸、材质选择等临床焦点进行讨论,以供同行探讨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正视是否为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的最佳选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人工晶状体(IOL)问世以来,IOL屈光度数测算的精确性问题备受关注。随着眼科生物测量设备的不断发展及IOL屈光度数计算公式的多元化,IOL屈光度数测算的精确性越来越高,IOL的功能不断完善,屈光性白内障摘除手术的理念深入人心。然而,临床也存在一种现象,即过于追求白内障摘除手术后屈光度数的正视化,因而导致患者出现视觉不适。本文通过分析何种情况下预留屈光度数应为正视、近视状态、远视状态,指出白内障摘除手术IOL预留屈光度数应进行个体化选择。(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333- 33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波前像差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物理学概念波前像差不断推广用于眼科临床,指导视觉矫正及其与视觉质量密切相关的工作,尤其在角膜屈光手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理解和掌握波前像差等基本概念的临床应用至关重要。本文对波前像差的定义、常用表达方法、临床意义、特性、检测方法及其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等进行概述,旨在帮助眼科医师提升应用波前像差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视知觉优势在眼科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大脑高级视中枢把来自双眼的视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成一个具有立体感图像的过程中,双眼的视觉信息并不是均等的被处理,而是存在眼间竞争与抑制,由此产生了知觉优势,过强的知觉优势带来双眼视的异常。借助双眼分视和计算机生成的心理物理视觉测试程序,可以定量测定知觉优势强度,并通过光学矫正、遮盖或视知觉学习实时调控知觉优势。知觉优势的相关基础理论也延伸应用到眼科临床诊疗尤其是斜弱视的诊疗中,并有望为解决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双眼视异常相关的临床问题提供新思路。现就视知觉优势在眼科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种无病史资料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在角膜屈光术后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3种无病史资料人工晶状体(IOL)度数计算公式在角膜屈光手术后行白内障手术时IOL度数计算中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汉口爱尔眼科医院白内障科既往有角膜屈光手术病史的白内障手术患者23例(31眼)。登录美国屈光与白内障手术协会网站(ASCRS),通过其提供的无病史资料法的角膜屈光术后IOL度数计算公式(Shammas公式、Haigis-L公式、Barrett True-K公式)进行IOL度数计算,得出3种计算公式的预测IOL度数,综合选择合适的IOL度数。术后1个月行客观验光后进行主觉验光获得术后实际屈光状态,根据术后验光结果计算3种公式的屈光预测误差(RPE),其绝对值为屈光绝对误差(RAE)。采用单样本 t经验比较RPE与0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方法间RPE、RAE的差异,使用卡方检验比较3种方法中RPE<±0.25 D、<±0.5 D、<±0.75 D、<±1.00 D内的眼所占百分比的差异。 结果::3种计算公式的RPE与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05, P=0.002; t=-2.788, P=0.009; t=-2.528, P=0.017)。3种计算公式的RPE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653, P=0.023);两两比较发现,Barrett True-K公式分别与Shammas公式、Haigis-L公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7、0.030)。3种计算公式的RAE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554, P=0.013);两两比较发现,Barrett True-K公式分别与Shammas公式、Haigis-L公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5、0.017),Shammas公式与Haigis-L公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3种计算公式术后RPE<±0.25 D、<±0.50 D、<±1.00 D以内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1.682, P=0.026; χ2=9.042, P=0.022; χ2=8.017, P=0.013),其中,Barrett True-K公式的各RPE级别比例明显高于Shammas公式和Haigis-L公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Shammas公式、Haigis-L公式相比,Barrett True-K公式在无病史资料角膜屈光术后IOL度数计算中准确性更高。角膜屈光术后白内障手术IOL度数计算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建议参考多种公式进行综合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前验光及单眼视模拟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激光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已成为矫治近视及老视等屈光不正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我国成年人屈光不正的矫正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目前,不断提高相关患者的视觉和生活质量仍是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精确的术前验光和单眼视耐受性模拟是保证手术有效性、实现患者最优视觉质量、同时达到患者术后舒适性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我国仍缺乏规范的验光流程、术前相关检查项目及结果判断的标准化,以及术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要点。为规范从事屈光临床研究者及相关从业人员的术前检查流程和检查方法,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眼学科分会屈光学组组织我国相关领域专家,在复习和研究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我国临床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结合本专业领域专家的临床实践,充分讨论并制定《中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前验光及单眼视模拟专家共识(2023)》,就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前主觉验光、客观验光、主客观结合验光、主视眼判断、双眼视觉功能检查及单眼视耐受性试戴模拟等临床问题提出专家推荐意见,旨在提高从事屈光诊疗的专业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对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前验光和单眼视试戴模拟的精确度及合理评估患者的耐受程度,使我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验光诊疗工作更加规范化、个性化和人文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成人白内障摘除手术指南(2023年)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近年来我国成人白内障摘除手术量逐年增加。为促进我国成人白内障摘除手术规范化和标准化,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组按照临床诊疗指南制订的指导原则和标准,基于现有循证依据和专家共识性意见,针对成人白内障摘除手术中的主要临床问题,形成我国首部成人白内障摘除手术相关临床指南,以期为眼科医师的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9月龄婴儿屈光状态及其胎婴儿期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9月龄婴儿屈光状态及其胎婴儿期的影响因素,为屈光异常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监测数据的回顾性研究。根据上海市闵行区妇幼保健院2012年至2019年积累的屈光筛查记录,纳入16 746名9月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儿保体检记录和问卷调查资料采集9月龄前的影响因素,对屈光状态进行描述。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胎婴儿期因素与各类可能屈光异常的关联。结果::9月龄婴儿球镜度 P5~ P95为+0.50~+3.00 D,柱镜度 P5为-2.50 D。屈光可能偏近视、屈光可能偏远视、可能散光及可能屈光参差的检出率分别为13.46%、11.13%、25.58%和8.29%。在控制性别和遗传因素后,冬季出生、经常看电子产品与较高的屈光可能偏近视发生风险有关(调整 OR=1.35、1.55);夏季及秋季出生、早产、9月龄体格百分位数≥ P80与较高的屈光可能偏远视发生风险有关(调整 OR=1.67、1.62、1.80、1.22);夏季出生、9月龄体格百分位数≥ P80、9月龄采用人工喂养与较高的可能散光发生风险有关(调整 OR=1.92、1.42、1.19)。每日户外活动时长>0.5 h与较低的各类可能屈光异常发生风险有关(调整 OR=0.71~0.80)。 结论::9月龄婴儿各种可能屈光问题的检出率为8%~25%,散光比较突出。具有早产、父母屈光异常、较大体格等高危因素的婴幼儿应作为屈光筛查和随访的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周边视网膜离焦机制在近视进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近视眼发病率的不断攀升,其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探索近视眼的发生与进展机制对于防控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周边视网膜离焦机制在近视发展中的作用,特别关注了调节滞后与周边视网膜离焦的相互作用,以及光学干预手段对近视眼控制效果的影响。近年来,基于周边视网膜离焦理论,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防控近视的光学工具,如周边离焦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和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本文也对这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加深对近视眼发生发展机制的理解,并指导未来防控近视眼产品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