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训练改善儿童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视觉训练对儿童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2-01/2023-04在西安市儿童医院视光中心行视觉训练的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患者57例114眼,年龄8.25±1.94岁.记录患者训练前后的屈光度、视疲劳量表问卷及视功能检查,视功能主要包括Worth 4点灯检查双眼视,Von-Graefe法测量远、近隐斜视,梯度法检查AC/A,移近法测量集合近点,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交叉柱镜测量调节反应,翻转拍测量调节灵活度.根据患者视功能及视疲劳情况制定训练方案.训练1 mo分别与训练前及训练3 mo比较.结果:训练前,训练1 mo时31例患者视疲劳量表得分分别为 26.00±6.77、19.57±8.90 分(P<0.05).训练前与训练1 mo时比较,近距离隐斜度数,集合近点,左、右眼调节幅度,NRA及PRA,左、右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均显著改善(均P<0.05),远距离隐斜度数及调节反应比较无差异(均P>0.05).训练3 mo与训练1 mo左、右眼调节幅度,NRA、PRA及近隐斜视比较无差异(均P>0.05).训练前及训练1 mo,低度近视患者30例(SE:-1.99±1.22 D),低度远视患者3例(SE:+1.01±0.13 D)及正视患者24例(SE:+0.25±0.11 D)的视功能参数无差异(均P>0.05).训练1 mo后部分视功能大幅提高,训练3 mo时大部分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视觉训练可有效提高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儿童的双眼视功能,改善视疲劳症状,是一种简单易行且能有效缓解儿童视疲劳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Scheimpflug成像断层扫描评估不同调节刺激下角膜参数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Scheimpflug成像系统评估健康眼角膜变化测量的可靠性,以及正常人群测量值的分布情况.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7名健康受试者(54眼),分为正视组(13眼),近视组(17眼),远视组(4眼),散光组(20眼).所有病例接受了完整的眼科检查,使用Pentacam AXL系统分析不同调节刺激下(+2.00、0.00、-3.00 D)角膜检测参数变化.该研究分为2个阶段:重复性分析和健康人群不同调节刺激下角膜参数变化的特征.结果:在重复性分析中,在三种调节刺激下高度不对称指数(IHA)表现出最大的变异性,其余参数结果良好.正视组中,最大角膜曲率(Kmax)位置有显著差异(P<0.05);而散光组中Kmax、最小角膜厚度(MCT)、角膜球面像差、总像差、低阶像差均有显著差异(P<0.05).近视组Kmax的水平位置在2.00 D和-3.00 D时的位移存在显著差异(P=0.033),正视组Kmax的矢量大小变化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MCT在不同调节刺激下无显著差异(P≥0.109).结论:在不同调节刺激下,Kmax和MCT在健康角膜中的位置会发生显著变化,而这些调节相关角膜变化在屈光不正人群中有不同的趋势.Scheimpflug成像系统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正视儿童脉络膜厚度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SS-OCTA)观察正视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CHT)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5—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6~12岁正视儿童63例。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使用SS-OCTA测量黄斑区的CHT和脉络膜血管指数(CVI),根据ETDRS分区将图像划分为3个环区:黄斑中心凹区(直径0~1 mm)、内环区(直径1~3 mm)和外环区(直径3~6 mm)。均纳入右眼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个环区和内、外环区的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4个区域的CHT,并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个环区的CHT与性别、年龄、屈光度、父母屈光度、眼轴长度、瞳孔直径和CVI等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分别为(320±58) (315±55) (299±47)μm( F=2.77, P=0.065),外环区的CHT比黄斑中心凹区的CHT薄( t=2.20, P=0.025),其余两两环区CH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黄斑中心凹区和内、外环区的上方、颞侧、下方及鼻侧共9个区域的CHT相比,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不同区域=19.20, P<0.001),在内环区和外环区的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4个区域的CH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内环区=8.15, P<0.001; F外环区=43.11, P<0.001),均是鼻侧最薄。经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的CHT均与瞳孔直径相关( β=14.31, P=0.035; β=13.88, P=0.039);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均与对应环区的CVI相关( β=264.60、335.87、463.22,均 P<0.001)。去除混杂因素后,经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均与对应环区的CVI呈正相关( β=233.96、306.93、429.25,均 P<0.001),其中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的CHT与瞳孔直径呈正相关( β=18.32、17.56, P=0.023、0.027);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与性别有相关性( β=24.92、23.50, P=0.043、0.038);外环区的CHT与年龄呈正相关( β=10.71, P=0.025);与其余参数间无相关性。 结论::6~12岁正视儿童黄斑外环区的CHT比黄斑中心凹区的薄,且内、外环区的鼻侧最薄。男性、年龄越大、瞳孔直径越大和CVI越大的儿童,黄斑各环区的CHT越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学龄儿童远视流行病学及其正视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远视是影响学龄儿童视力最常见的屈光不正眼病之一。由于基因、种族和环境等的影响,以及不同学者所做研究制定的标准不同,世界各地学龄儿童远视的患病率差异较大。笔者就学龄儿童远视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眼部结构和生长模式进行综述,探讨正视化机制以及一些远视儿童随年龄增长可以不再依赖眼镜而其他儿童需长期配戴眼镜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度近视及不同屈光度近视患者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及视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黄斑功能评估仪(MAIA)微视野计分别测定高、中、低度近视及正视者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及黄斑区视功能,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2─8月至南昌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志愿者共112例(112眼),其中高度近视组(A组,屈光度≤-6.00 D)46例、中度近视组(B组,-6.00 D<屈光度≤-3.00 D)37例、低度近视及正视组(C组,-3.00 D<屈光度≤+0.50 D)29例。使用OCTA和MAIA微视野计分别测定各组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及黄斑区视功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各OCTA参数及各MAIA微视野计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与黄斑功能的相关性以及各OCTA参数、各MAIA微视野计参数与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A组、B组、C组深层黄斑区毛细血管密度(MVD)分别为44.5%±6.6%、47.2%±7.4%、48.4%±5.3%;3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449, P=0.035);两两比较中,A组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5),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浅层M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视网膜光敏感度(RS)分别为(27.7±2.2)dB、(28.0±1.8)dB、(29.2±1.0)dB,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16, P=0.004);两两比较中,A组低于C组,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0.01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黄斑完整性指数(MI)分别为47.7±31.0,40.9±27.2,25.1±22.6,3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918, P=0.004);两两比较中,A组高于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0.024);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固视稳定性(FS)指标(P1、P2、63%BCEA、95%BCEA)及检测时间(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浅层MVD与RS无相关性( r=0.184, P=0.052),深层MVD与RS呈正相关( r=0.281, P=0.003),FAZ面积与RS呈负相关( r=-0.277, P=0.003)。深层MVD与AL呈负相关( r=-0.254, P=0.007),浅层MVD、FAZ面积均与AL无相关性。RS与AL呈负相关( r=-0.439, P<0.001),MI、 t均与AL呈正相关( r=0.386, P<0.001; r=0.276, P=0.003),FS指标(P1%、P2%、63%BCEA、95%BCEA)均与AL无相关性。 结论::OCTA联合MAIA微视野计对研究高度近视及其他屈光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变化有意义,OCTA检查中的深层MVD以及MAIA微视野计检查中的RS、MI可用于检测不同度数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门诊行三棱镜递减治疗的斜视度数≤25三棱镜度(PD)的17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14~60岁。三棱镜递减治疗法为首次给予患者压贴欠矫度数的三棱镜,随患者斜视度数的减小逐渐递减压贴的三棱镜度数。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时统计治疗效果。治愈标准为摘掉三棱镜、复视消失及眼位正位。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斜视度数、近立体视(Titmus立体视觉图)、Worth四灯试验、同视机融合功能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统计学方法主要为配对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7例患者中15例为近视眼,2例为正视眼。治疗前戴屈光矫正镜看远的斜视度数为(15.76±5.24)PD,看近的斜视度数为(13.94±5.83)PD。治疗6个月随访时,7例患者达治愈标准;其余10例患者看远、看近斜视度数分别为(10.60±7.16)、(9.80±6.00)PD,与治疗前的看远、看近斜视度数(17.50±5.40)、(16.10±5.47)PD比较均明显减小( t=3.69,4.10;均 P<0.01)。17例患者Titmus立体视觉图检查结果,治疗前2例为立体盲、6例为周边立体视、3例为黄斑立体视、6例为中心凹立体视,经三棱镜递减治疗6个月3例为黄斑立体视、14例为中心凹立体视;Worth四灯试验结果,治疗前看远、看近时看到4个灯的患者分别为0、2例,治疗后分别为7、9例;治疗后Titmus立体视觉图( Z=-2.99)和Worth四灯试验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同视机分开性融合和集合性融合范围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程、治疗前斜视度数、Titmus立体视觉图检查结果、屈光度数、年龄与治疗效果均无明显相关性(均 P>0.05)。7例治愈患者继续观察6~24个月(中位数11个月),均未发现内斜视及复视复发。 结论:三棱镜递减治疗法能在短期内有效改善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斜视度数和双眼视功能,治疗6个月时部分患者可摘掉三棱镜,眼位正位,复视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正视是否为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的最佳选择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自人工晶状体(IOL)问世以来,IOL屈光度数测算的精确性问题备受关注。随着眼科生物测量设备的不断发展及IOL屈光度数计算公式的多元化,IOL屈光度数测算的精确性越来越高,IOL的功能不断完善,屈光性白内障摘除手术的理念深入人心。然而,临床也存在一种现象,即过于追求白内障摘除手术后屈光度数的正视化,因而导致患者出现视觉不适。本文通过分析何种情况下预留屈光度数应为正视、近视状态、远视状态,指出白内障摘除手术IOL预留屈光度数应进行个体化选择。(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333- 33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云夹"辅助老视验配方法的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应用"云夹"(杭州镜之镜公司)对不同年龄层、不同屈光状态患者进行习惯阅读距离测定。基于习惯阅读距离计算近附加值(ADD),与传统法ADD进行比较,评价"云夹"辅助老视验配方法的有效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以爱尔眼视光研究所名义向社会招募的28~60岁矫正视力正常的受检者181例。受检者经框架眼镜矫正后,通过传统方法测试ADD,并利用"云夹"客观监测习惯阅读距离,进一步计算"云夹"法ADD。以年龄40岁为界,将受试者分为老视前组(<40岁)和老视组(≥40岁);以等效球镜-0.50 D为界,将受试者分为近视组(屈光度<-0.50 D)和正视组(屈光度为-0.50~+0.50 D),采用析因设计分析年龄及屈光度对习惯阅读距离的影响,应用配对 t检验、相关性分析及Bland-Altman分析评价传统法ADD与"云夹"法ADD的一致性。 结果::在所有受检者中,老视组习惯阅读距离大于老视前组[(0.37±0.06)m vs. (0.38±0.06)m, F=5.51, P=0.02],习惯阅读距离不受屈光状态影响( F=1.48, P=0.23);"云夹"法ADD与传统法A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6, P=0.15),且呈现高度相关性( r=0.74, 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2种方法的平均偏差仅为-0.08 D。 结论::习惯阅读距离受老视状态影响,"云夹"法ADD与传统法ADD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云夹"辅助老视验配是一种客观、准确的个性化老视验配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正常儿童青少年黄斑厚度的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青少年黄斑厚度的分布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描述性研究。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8月就诊于昆明市儿童医院眼科的正常儿童青少年284例(568眼),年龄4~17(10.1±2.8)岁,屈光度为-8.00~+6.00 D。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其黄斑部直径6 mm范围内9个区域(A1-A9)的视网膜进行扫描并测量厚度。根据性别、眼别、年龄(≤10岁组、>10岁组)及等效球镜度(SE) (近视:SE≤-0.50 D;正视:-0.50 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镇江市区6~12岁儿童屈光发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屈光发育相关的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镇江市区6~12岁儿童共1 091例,采用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L)和角膜曲率(K),并计算角膜曲率半径(CR)和AL/CR,使用质量分数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验光后,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R)分为远视、正视和近视,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和屈光状态组间各生物学参数并分析影响各参数和屈光度的相关因素。结果:1 091名儿童各年龄组间的AL、SER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2.34, P<0.01; F=33.69, P<0.01; F=2.19, P=0.04),随年龄增加屈光状态向近视过度,AL增长且AL/CR增大;男生的K值小于女生,CR、AL和AL/CR均大于女生,男生和女生的K值、CR、AL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8, P<0.01; t=-7.48, P<0.01; t=-8.08, P<0.01; t=-2.14, P=0.03);不同屈光度组间的AL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92.68, P<0.01; F=143.15, P<0.01),近视组AL和AL/CR数值较大;父母不近视、每周户外活动时间>14 h、每周完成作业时间<20 h、每日睡眠时间>9 h的儿童AL更短,AL/CR值更低,屈光度更偏向远视或者正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更大、女性、身高更高、父母近视、每周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更长以及更少户外活动时间的6~12岁儿童可能更容易近视;更长的AL或更大AL/CR值则与较大的年龄、男性、更大的BMI、更高的身高、父母近视、更长的作业时间以及更少户外活动时间有关。 结论:镇江市区6~12岁学龄儿童SER随年龄增加向近视化漂移,AL、CR和AL/CR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年龄更大、身高更高、父母近视、每周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更长以及更少的户外活动时间与SER增加明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