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内障术后倒睫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76岁,因“右眼白内障术后出现倒睫无法睁眼2月余”于201 8年4月9日就诊.现病史:2018年2月于北京某医院行白内障手术,术后恢复期间出现下眼睑倒睫,并似有轻度下眼睑内翻,导致眼球刺痛.再次就诊于上述医院,诊断为“继发性倒睫”,将右眼下眼睑睫毛尽数拔除,但不过数日,眼球又刺痛难忍,且球结膜充血,无法睁眼伴流泪.医生建议到整形科对眼轮匝肌做睑内翻矫正手术,但整形外科不能保证其手术后下眼睑内翻能有所改善,或术后也有可能因矫形误差出现下眼睑外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老年上睑区松弛患者矫正术后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影响中老年上睑区松弛患者矫正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矫正术治疗的200例中老年上睑区松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疗效分为无效组(20例)与有效组(180例),分析影响中老年上睑区松弛患者矫正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内眦赘皮重度、眼睑内翻、眉间距小、肿眼泡、眼裂短小、睑板宽、切除上睑皮肤宽度大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年龄(≥60岁)、上睑重度松弛、眉明显下垂、倒睫、溢泪、眉上缘切口占比均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上睑重度松弛、眉明显下垂、倒睫、溢泪、泪腺下垂为中老年上睑区松弛患者矫正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OR>1,P<0.05).结论 高龄、上睑重度松弛、眉明显下垂、倒睫、溢泪、泪腺下垂为影响中老年上睑区松弛患者矫正术后疗效的因素,临床应严格控制适应证,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某院眼、耳疾病易出现错误的编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2019年眼、耳疾病的诊断编码情况,找出容易发生错误的编码,从而提高编码质量.方法 利用病案信息查询系统调取某院2019年主要诊断为眼睑内翻和倒睫、晶状体脱位、牵拉视网膜脱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的病案共1902例,由资深编码员依据编码原则和病案资料,对检索出来的病案编码进行审核.结果 1902例病案中编码错误332例,错误率为17%.其中错误主要体现在编码员未注意到后天性睑内翻和倒睫编码不包括先天性,指出病因的晶状体脱位并未细化编码,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和牵拉视网膜脱离未联合编码,未仔细阅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案导致分型错误.结论 眼、耳疾病编码容易出现编码错误,尤其要注意疾病的不同类型和病因,应全面了解病案资料再进行编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先天性心脏病3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资料 病例 1 女性,5 岁.出生后父母发现其双眼无法睁开,左侧明显.患者无外伤史和无重症肌无力史.2019 年 5 月29 日在我院入院诊断为"双侧上睑下垂".询问病史,出生后发现室间隔缺损行手术治疗,目前心外科随访术后效果良好.专科检查:双眼上睑下垂,左眼上睑遮盖角膜 4 mm.双眼 Bell征阳性.无眼睑内翻、倒睫,无内眦赘皮.眼眶无压痛,未触及肿块.眼位正,无眼球突出或内陷,无运动障碍.双眼视力检查欠配合.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提上睑肌缩短术.术后门诊随访,左眼外形可,上睑遮盖角膜缘 1 ~2 mm,未遮盖瞳孔缘,手术切口愈合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灰线切开联合睫毛翻转缝合治疗儿童下睑赘皮性内翻倒睫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灰线切开联合睫毛翻转缝合治疗儿童下睑赘皮性内翻倒睫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伴有下睑内侧睫毛紧邻睑缘灰线和(或)具有"倒钩状"睫毛的60例(120眼)下睑赘皮性内翻倒睫患儿进行联合灰线切开手术矫正.去除下睑多余的皮肤和眼轮匝肌,将切口上唇的皮下组织和睑板前筋膜间断缝合固定(睫毛翻转缝合或睫毛外翻褥式缝合),用连续锁边缝合方式关闭皮肤切口.在下睑内侧1/3或1/2处,沿睑缘中央处灰线切开,深度1mm,增加睑缘宽度,睫毛进一步向外旋转.术后观察睫毛和眼睑位置、切口处瘢痕、下双眼皮明显程度、倒睫复发率.结果 60例(120眼)患者术后下睑赘皮性内翻倒睫全部矫正,随访12个月,畏光、流泪、皱眉等角膜刺激症状消失,下睑睫毛背离角膜,角膜染色阴性,倒睫未见复发.下睑无睑球分离,无下睑外翻,无明显切口处凹陷性瘢痕和下双眼皮,外观良好.结论 灰线切开是下睑赘皮性倒睫矫正术中有效的辅助技巧,尤其对下睑内侧睫毛过于接近灰线的患者和具有下睑"倒钩状"睫毛患者.此技术简单、实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下眼睑下至术后导致眼睑内翻倒睫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下眼睑下至手术导致术后眼睑内翻倒睫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因行下眼睑下至术并发下睑内翻倒睫的患者18例(36只眼)进行研究。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8.5±5.81)岁。询问病史,查看原下睑下至术前照片以确定是否存在下睑赘皮和原手术入路。检查患者在坐位和卧位时下睑倒睫的范围和角膜损伤的情况,并根据下睑内翻倒睫的范围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种类型。手术矫正采用下睑全长切口,去除适量皮肤、眼轮匝肌及睑板前脂肪,睫毛翻转缝合,皮肤切口行连续锁边缝合。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坐位和卧位时下睑睑缘的位置和睫毛的方向,并观察术后的复发率。观察指标采用眼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结果:18例(36只眼)患者原下睑下至的术式,分别为经结膜入路者有10例(20只眼),占55.6%(20/36);经皮肤入路者有4例(8只眼),占22.2%(8/36);经结膜联合皮肤入路者有4例(8只眼),占22.2%(8/36)。其中,轻度、中度及重度下睑内翻倒睫者分别有6例(12只眼)、7例(14只眼)及5例(10只眼),分别占33.3%(12/36)、38.9%(14/36)及27.8%(10/36)。原术前存在轻度下睑赘皮及下睑睫毛生长方向异常者有6例(12只眼),占33.3%(12/36)。下睑下至术后下睑仍呈现多余的获得性下睑赘皮和睑板前眼轮匝肌肥厚,下睑的后层组织过度的下移而前层组织相对上移的患者有18例(36只眼),占100%(36/36);下眼睑下至联合自体脂肪填充术导致下眼睑前后层连接不紧密者有6例(12只眼),占33.3%(12/36);采取下眼睑外侧局部1/3皮肤切口,仅在外侧切口处切除部分皮肤和眼轮匝肌致下睑内侧呈获得性下睑赘皮性倒睫者有8例(16只眼),占44.4%(16/36)。经矫正术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倒睫得以矫正,角膜刺激性症状消失,角膜上皮损伤恢复,随访6个月均无下眼睑内翻倒睫复发。结论:下睑内翻倒睫是下睑下至术式的并发症之一,提示下睑后层组织不宜过度下至。对于术前就存在下睑赘皮的患者可仅采用结膜手术入路或仅做下睑外侧局部1/3皮肤切口。未能去除足量的下睑皮肤和眼轮匝肌是下眼睑下至手术后出现下睑内翻倒睫的主要原因,手术可以矫正此类下睑内翻倒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