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眼内四点悬吊固定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患者行四点缝线悬吊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脱位人工晶状体眼内四点缝线悬吊固定手术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患者16例16眼,术后随访6~13个月,分别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散光值,分析总散光值与角膜散光值及人工晶状体源性散光值的关系,观察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术眼UCVA(LogMAR)和BCVA(LogMAR)分别为1.09±0.24和0.48±0.20,术后6个月分别提高至0.30±0.12和0.26±0.13,手术前后UCVA和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1.782、3.795,均 P<0.01)。术前和术后6个月术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 270±360)/mm 2和(2 032±327)/mm 2,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21, P=0.074)。术后6个月,术眼总散光值为(-1.47±0.82)D,角膜散光值为(-1.34±0.61)D,人工晶状体源性散光值为(-0.22±0.35)D;总散光值与角膜散光值呈显著正相关( r=0.885, P<0.05),总散光值与人工晶状体源性散光值无明显相关性( r=-0.432, P=0.095)。随访期间人工晶状体未见脱位、偏移、扭转等现象,术后早期术眼有不同程度的虹膜睫状体炎症状,对症治疗后均好转,2眼高眼压对症处理后眼压恢复正常,术中及术后未发生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眼内炎和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 结论:对脱位人工晶状体行四点缝线悬吊固定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患者视力恢复好,并发症少,是治疗人工晶状体脱位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睫状体脱离的手术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睫状体脱离是睫状体纵行平滑肌与巩膜突的分离,其主要治疗方式为睫状体固定术。目前国内外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手术方式,但就术式的选择仍未达成共识。睫状体脱离常伴有复杂的并发症如晶状体脱位、外伤性白内障及视网膜的损伤等,应根据睫状体脱离的并发症,裂隙的范围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本文就睫状体脱离的手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睫状体断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睫状体断离是指由挫伤或手术引起的睫状体纵行肌与巩膜突之间的分离。睫状体断离使房水流出增加,同时可伴随睫状体上皮水肿,房水生成减少,导致低眼压,并可引起屈光改变、白内障、视盘水肿及脉络膜脱离等多种并发症。以上情况都会造成视力减退,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前房角镜检查是睫状体断离最基础的检查方法,而新的辅助诊断方法如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等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但由于睫状体断离发病率较低,且不同治疗手段的效果不同,眼科医生对睫状体断离的诊治认识也不一致。本文拟综述睫状体断离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两种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经睫状体平坦部巩膜缝线固定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2种不同类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IOL)经睫状体平坦部巩膜缝线固定术后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因外伤导致无法囊袋内植入IOL的患者42例(42眼),所有患者均接受二期经睫状体平坦部IOL巩膜缝线固定术,其中植入Zeiss CT Lucia 601PY单焦点后房型IOL 25例(25眼)作为601PY组;植入AQBH单焦点后房型IOL 17例(17眼)作为AQ组。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客观散射指数(OSI)、等效球镜度(SE)等差异。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601PY组、AQ组患者手术前、后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1.39, P=0.164; Z=-0.36, P=0.721)。2组术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24, P=0.215)。2组术后MTF cutoff、OS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5, P=0.043; t=-2.22, P=0.038)。2组术后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65, P=0.517)。 结论::单焦点IOL经睫状体平坦部巩膜缝线固定术可获得较好的视力和视觉质量,但不同类型单焦点IOL术后视觉质量存在差异,其中Zeiss CT Lucia 601PY IOL略优于AQBH IO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术后患者屈光状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术的患者75例(75只眼)。根据手术固定部位将其分为两组:A组30例(30只眼)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B组45例(45只眼)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患者裸眼视力(UCVA,logMAR)、眼压、散光度、前房深度(ACD)、术后并发症及IOL位置。分析术眼实际屈光度数与预留屈光度数间的差异(即屈光误差)。结果:所有患者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后出现近视漂移,A组术后屈光误差-0.64(-0.93,-0.24)D,B组术后屈光误差-0.30(-0.49,0.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7, P=0.009);A组术后实际屈光度数[-1.30(-1.55,-0.87)D]与术前预留屈光度数[-0.63(-0.68,-0.6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1, P<0.001);B组术后实际屈光度数[-0.95(-1.30,-0.40)D]与术前预留屈光度数[-0.68(-0.78,-0.58)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90, P=0.057);A、B两组术后UCVA分别为0.25(0.19,0.26)、0.20(0.05,0.30),均较术前[1.57(1.11,1.99)、1.51(1.33,1.71)]有明显提高(均 P<0.05);A、B两组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两组角膜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两组屈光误差与前房深度均呈正相关( r=0.51, P=0.004; r=0.60, P<0.001);A组瞳孔夹持、色素播散综合征、反向瞳孔阻滞发生率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经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可显著提高患者视力,术后出现近视漂移,但屈光误差较小,IOL术前预留度数无需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原因睫状体脱离的治疗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药物与手术治疗不同原因睫状体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不同原因睫状体脱离40例(41眼)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病程及脱离范围,选用散瞳及糖皮质激素滴眼药物治疗及睫状体缝合术、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或玻璃体切除术等手术治疗.结果 随访1~3个月,治疗后视力改善而且眼压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60,P=0.000;t=11.930,P=0.000).由眼挫伤引起的睫状体脱离18眼中,药物治疗后14眼复位,其余4眼睫状体缝合术后复位;由视网膜脱离引起的5眼,其中2眼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睫状体缝合术后复位,另外3眼中2眼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复位,1眼药物治疗因效果不佳后放弃治疗;硅油取出术引起的3眼中,2眼药物治疗复位,1眼行睫状体缝合术复位;白内障术后3眼、玻切术后2眼、小梁切除术后4眼、闭角型青光眼急性期眼压控制后1眼及葡萄膜炎1眼单纯药物治疗后均复位.晶状体半脱位引起者2眼及病因不明2眼中行IOL囊袋内单襻缝线内固定术后复位3眼,1眼未行治疗自愈.结论 临床医生需高度认识外伤后或术后持续性低眼压患者可能存在睫状体脱离,及时诊断及恰当治疗是恢复良好视觉功能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入玻璃体的取出手术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入玻璃体的取出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人工晶状体全脱位于玻璃体16例(16眼)的临床资料.发生于眼挫伤后者11眼,白内障术后无外伤史者5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数指 ~0.1.手术方法均采用标准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术中注入全氟化碳液体0.5~3.5 ml,经角膜缘隧道切口进行人工晶状体取出及一期或二期睫状沟固定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和手术并发症.结果16眼均顺利取出人工晶状体,13眼行一期手术,3眼行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最佳矫正视力0.1~0.5.术后出现低眼压1眼,高眼压3眼,药物治疗后均恢复正常.随访期内未出现人工晶状体移位、脱位、线结外露或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结论 对人工晶状体全脱位入玻璃体者,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取出及睫状沟固定术,可明显提高视力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一片式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改良一片式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3月—2016年4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行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的56例病人资料进行分析,依据人工晶体缝线固定部位的不同分成睫状体平坦部(角巩膜缘后3.0 mm)固定组和睫状沟(角巩膜缘后1.5 mm)固定组.比较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行裂隙灯、前房角镜、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比较两组术后色素播散综合征(PDS)、色素播散性青光眼(PG)、虹膜夹持(IC)和反向瞳孔阻滞(RPB)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56例59只眼被纳入研究,其中睫状体平坦部固定组35例36只眼,睫状沟固定组21例23只眼,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睫状沟固定组术后并发症PDS、PG、RPB、IC等的发生率高于睫状体平坦部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64~43.382,P<0.01).两组术后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一片式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术术后并发症较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钝挫伤致人工晶体下襻脱位和局限性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病例1,男,19岁.因左眼球穿通伤外伤性白内障于1991年行白内障吸出术.同期人工晶体尼龙缝线睫状沟固定术.术后视力1.2.术后3个月,游泳时,从约5米的桥上倒立跳水.出水后发现左眼视力丧失,一天后来院检查发现左眼下襻的聚丙烯固定线已松脱,下襻向后下方悬浮在玻璃体内.下部玻璃体少许积血.B超提示局限性睫状体脱离.人院行人工晶体复位固定术.手术方法:于6点位角膜缘后做一边长2mm的三角形巩膜瓣,距角膜缘后界1mm板层下巩膜穿入8~0聚丙烯线的铲形针,针尖向上旋转自周边部透明角膜穿出.在6点位角膜缘做一约2mm垂直全层切口,钩出缝线和下襻,缝线打结在襻上.从原切口送回.收紧巩膜外线头.在巩膜瓣下缝合结扎固定.在三角瓣旁约1mm,睫状体脱离最高点切开巩膜,放出少许积血.缝合巩膜和结膜.术后5天视力1.2,一周后出院.现已随访4,5年,人工晶体在位,视力1.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