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寻常型天疱疮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38岁,因口腔糜烂1个月,面部、躯干、四肢红斑、水疱20 d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腔黏膜糜烂,伴疼痛,糜烂逐渐增多,当地医院行组织病理检查示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20 d前躯干部皮肤开始出现红斑、松弛水疱、大疱,易破溃,逐渐蔓延至四肢近端及面部,无发热、关节疼及光敏等症状。既往史:15年前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近10年服用甲泼尼龙(6 mg/d)并间断加用硫酸羟氯喹(0.2 g每日2次)。对头孢类抗生素、青霉素、磺胺、洛美沙星、阿奇霉素、达那唑过敏。除长期服用甲泼尼龙及硫酸羟氯喹外否认接触新药史。体检: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颊部、胸背及四肢近端散在红斑和0.5 ~ 4.0 cm不等薄壁松弛水疱,疱液清亮,尼氏征阳性,其间散在糜烂及渗出(图1A)。上下齿龈黏膜、颊黏膜及上腭后部多处糜烂(图1B)。未见面部蝶形红斑、脱发及关节肿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9.10 × 10 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12 × 10 9/L[参考值:(0.02 ~ 0.52) × 10 9/L,下同],红细胞4.35 × 10 12/L,血红蛋白126 g/L(115 ~ 150 g/L),血小板503 × 10 9/L。肝肾功能、尿便常规未见异常。抗核抗体阴性(1个月及2个月复查均为1∶320),红细胞沉降率、免疫球蛋白、补体C3及C4、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抗ENA抗体、抗双链DNA抗体、C反应蛋白均正常;抗桥粒芯糖蛋白1(Dsg1)抗体26.19 RU/ml(阴性< 20 RU/ml),Dsg3抗体138.02 RU/ml(阴性< 20 RU/ml)。血清免疫印迹试验:表皮产物出现Dsg3条带,未见其他条带。口腔黏膜病理:表皮内水疱,基底细胞层上棘层松解(图1C);未见基底细胞空泡样变性,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男,生后30 min,因新生儿窒息入院,系G2P1,胎龄31+4周,出生体重1.25 kg, 2016年12月5日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剖宫产分娩.生后肤色青紫,四肢松软,三凹征明显,Apgar评分4-7-9, 立即予新生儿复苏,生命征稳定后收入我科.入科体格检查:肤色较红润,左手食指第二指节处可见长约1 cm暗红色条形皮损,呈鳞屑样,压之不褪色.皮肤黏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正常,肝肋下2 cm, 四肢自主活动,原始反射可引出.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患儿入我科后予辐射台保暖,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给氧3 d,持续给予早产儿营养喂养,入科后生命征平稳.其母患系统性红斑狼疮4年,曾口服泼尼松及硫酸羟氯喹治疗,目前病情稳定,无皮疹表现.生后40 d,患儿夜间突发全身散在性红斑,压之不褪色,皮疹边缘不规则,界限清楚,以额面部及四肢皮肤为主,皮疹进行性增多(图1).数天后口腔内可见数个大小不等溃疡.少量皮疹破损,有少量渗液,无明显出血点.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正常,四肢肌张力可,原始反射均可引出.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及心肌酶:血小板计数(PLT) :77 × 109·L-1,血红蛋白(Hb) : 93.10 g/L, 白细胞计数(WBC):9.13 × 109·L-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22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96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82 U/L, 乳酸脱氢酶(LDH) :1 215 U/L.心电图、心脏彩超及脑部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风湿系列:抗核抗体:阳性(+)、抗U1RNP:阳性(+)、抗Sm抗体:阳性(+);免疫球蛋白+补体5项:补体C3 :582.4 mg/L、补体C4:224.17 mg/ L、免疫球蛋白IgA:0.11 g/L、免疫球蛋白IgG:4.24 g/L、免疫球蛋白IgM:0.23 g/L.患儿出生后,其母复查抗核抗体阳性.诊断:新生儿系统性红斑狼疮(NLE).治疗方案:予避光,口服甲泼尼龙片,外用红霉素眼膏凃肛周、莫匹罗星软膏及糖酸莫米松软膏外涂皮肤红皮疹处,同时加强新生儿的支持治疗和基础护理,预防因皮肤破损引起的继发感染.治疗1个月后出院(图2).随访1个月,无新发皮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硫酸新霉素及相关物质体外抗菌活性与毒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硫酸新霉素及相关物质体外抗菌活性及毒性,探索可能影响硫酸新霉素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因子,为合理制定有关物质限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量肉汤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考察硫酸新霉素及相关物质的抗菌活性;用豚鼠和斑马鱼模型评价硫酸新霉素及其成分B、C的毒性.结果:硫酸新霉素及相关物质的体外抗菌活性顺序均为:硫酸新霉素B>硫酸新霉素>硫酸新霉素C>硫酸核糖霉素>巴龙霉素>新霉胺;对豚鼠听力损伤大小排序为:硫酸新霉素>硫酸新霉素B>硫酸新霉素C;药物对斑马鱼致死率及器官毒性排序均为:硫酸新霉素>硫酸新霉素B>硫酸新霉素C.结论:硫酸新霉素及相关物质抗菌活性和毒性存在较大差异,建议在硫酸新霉素质量标准中增加对有关物质的控制,明确新霉素C、新霉胺、单杂及总杂限度,提高该药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五氟苯基柱HPLC-PAD法测定硫酸巴龙霉素含量及有关物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一种用于直接测定硫酸巴龙霉素含量和有关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脉冲安培电化学检测器(HPLC-PAD)法.方法 采用Agilent Pursuit ? PFP(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体积分数2.0%三氟乙酸溶液[含0.15%(体积分数)五氟丙酸,用50%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调pH值至3.5]的水溶液为流动相,积分脉冲安培电化学检测器的四电位波形测定硫酸巴龙霉素有关物质.结果 五氟苯基柱比传统的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充色谱柱分离效果更优,代表性样品中分离出21个峰,有巴龙霉素Ⅱ与其同分异构体巴龙霉素Ⅰ和另外的19个有关物质;在0.49~118.30μg·mL-1内巴龙霉素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3),检测限(LOD)为0.49 μg·mL-1,定量限(LOQ)为0.99 μg·mL-1,重复性和精密度RSD均小于2.0%.结论 建立的HPLC-PAD方法专属性好、灵敏度高、稳定性强、耐用性好,为巴龙霉素质量控制和工艺优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氨磷汀与17种静脉用药物在模拟Y型输液通路中物理相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考察氨磷汀与临床常用静脉用药物在Y型输液通路中的物理相容性.方法 模拟临床Y型输液通路,室温(25℃)、自然光环境下,用0.9%氯化钠注射液调配的氨磷汀溶液与等体积临床常用浓度的奥美拉唑钠、泮托拉唑钠、艾司奥美拉唑钠、西咪替丁、盐酸昂丹司琼、盐酸托烷司琼、盐酸甲氧氯普胺、谷胱甘肽、地塞米松磷酸钠、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硫酸庆大霉素、头孢呋辛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等17 种药物的溶液配伍混合,于0、0.5、1、2、4 h考察配伍液性状、丁达尔效应、浊度与pH.结果 氨磷汀与阿昔洛韦配伍液 15 min产生白色针状结晶,并随时间推移增加;氨磷汀与其他16 种静脉用药物配伍液4h内性状无颜色变化,未产生浑浊、结晶、沉淀或气体,未产生丁达尔效应,浊度与0h比较,增加<0.5 NTU,pH与0h比较,变化<1.结论 氨磷汀与阿昔洛韦配伍液存在物理不相容性,不得通过Y型输液通路同时输注;氨磷汀与其他16 种静脉用药物配伍液4h内未观察到物理不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