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杆菌脊椎炎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布鲁杆菌脊椎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布鲁杆菌脊椎炎患者130例,男95例、女35例,年龄(51.53±12.26)岁(范围20~76岁)。以患者住院时间的第75%分位数作为临界值,住院时间≥第75%分位数定义为住院时间延长。比较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时间正常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结果、实验室检查指标和影像学结果。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导致布鲁杆菌脊椎炎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各独立危险因素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时间为(6.98±2.73) d(范围6~20 d)。患者住院时间的第75%分位数为9 d,住院时间<9 d为正常住院时间(正常组)、≥9 d为住院时间延长(延长组),其中正常组99例、延长组31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3.2)个月(范围7~31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升高( Z=901.00, P<0.001)、近期消瘦( χ2=15.84, P<0.001)、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t=-4.82, P<0.001)、C反应蛋白升高( Z=895.50, P<0.001)、白蛋白降低( Z=2199.50, P<0.001)、MRI出现硬膜外脓肿( χ2=10.45, P=0.001)、术中失血量增加( χ2=8.81, P=0.003)可能是导致布鲁杆菌脊椎炎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升高( OR=1.25, P=0.033)、近期消瘦( OR=0.04, P=3.395)、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OR=7.50, P<0.001)、C反应蛋白升高( OR=4.71, P=0.008)、MRI出现硬膜外脓肿( OR=3.69, P=0.033)是导致布鲁杆菌脊椎炎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ROC的AUC分别为0.70、0.71、0.71、0.75、0.66,联合预测模型的AUC为0.89,预测价值为良好。 结论:体质指数升高、近期消瘦、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升高、MRI出现硬膜外脓肿是导致布鲁杆菌脊椎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沙门菌感染致硬膜下脓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硬膜下脓肿(subdural abscess)是指聚积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硬脑膜下腔的脓肿,往往继发于颅内化脓性感染,多由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但由沙门菌感染引起的硬膜下脓肿极为罕见。本例男性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20 d,体温最高达39.0 ℃,伴意识障碍、左侧肢体运动障碍表现,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右侧额颞部慢性硬膜下脓肿,引流液培养提示为沙门菌。在抗感染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行硬膜下血肿引流后,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大脑镰旁巨大多发性硬膜下脓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脆弱拟杆菌脑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脆弱拟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专性厌氧,可作为机会致病菌引起机体感染。脆弱拟杆菌脑膜炎是由脆弱拟杆菌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由脆弱拟杆菌引起的脑膜炎并发双侧硬膜下脓肿病例,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开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及预后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神经肿瘤六病房行择期手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占同期择期手术患者的0.6%(22/3 667)。根据切口愈合不良的累及范围和有无皮肤缺损进行分组,分别为切口愈合不良但无皮肤缺损组(A1组)、切口愈合不良伴脑脊液漏但无皮肤缺损组(A2组)、切口愈合不良且存在皮肤缺损组(B组)、复杂切口愈合不良伴骨髓炎组(C组)、复杂切口愈合不良伴骨髓炎以及硬膜外积脓或脑脓肿组(D组)。A1和A2组给予探查切口并一期缝合;B组给予切口换药并二期缝合;C组和D组给予清创、去骨瓣后缝合切口。定期通过电话或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结果:22例患者中,A1组7例,A2组7例,B组4例,C组1例,D组3例。22例患者中,D组1例复发颅咽管瘤患者因继发皮下积脓、脑脓肿死亡,余21例患者均完成3~60个月的临床随访。A2组1例经枕下远外侧开颅术后患者脑脊液漏持续2个月,因脑积水在外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至末次随访,21例患者的切口全部愈合,中位愈合时间为14 d(7~42 d)。结论:对开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根据切口的累及范围和有无皮肤缺损进行个体化治疗,总体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创伤性脑脊液漏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创伤性脑脊液漏常见于颅脑创伤患者,可引起脑膜炎、脑室炎、脑脓肿、硬膜下血肿、张力性气颅等并发症,如漏诊误诊延误治疗或治疗方式、时机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并危及患者生命。部分创伤性脑脊液漏临床表现隐蔽、易漏诊。因损伤部位、机制及脑脊液漏程度不同,创伤性脑脊液漏确诊后的治疗方案个体差异大。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和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组织相关专家,基于循证证据和临床经验,制订《成人创伤性脑脊液漏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主要从创伤性脑脊液漏的诊断和定位、治疗及颅内感染防治方面提出16条推荐意见,以规范创伤性脑脊液漏的临床诊疗,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微创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是腰椎融合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邻近椎间盘突出、邻近椎体骨折或滑脱、邻近节段侧凸畸形、椎管狭窄或关节突关节退变等。当具有影像学ASDeg表现的患者出现腰骶痛、根性下肢痛或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时,则称为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此时往往需要再手术治疗。目前开放术式已广泛应用于ASDis的治疗,包括经后路融合术及经椎间孔入路融合术等,传统手术疗效显著,但其始终存在手术创伤大、术中失血多、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术后恢复慢等诸多弊端,所以外科医生正在积极尝试将各类微创术式应用于ASDis的治疗。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对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效果更优,但同时也存在较高的血管、泌尿系统及腹腔脏器损伤风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在肌肉(如多裂肌)及韧带保护方面效果显著,但较开放术式,MIS-TLIF对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的矫正效果有限,且存在较高的上关节突关节破坏发生率。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的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矫正效果显著,椎间隙处理彻底、椎间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恢复佳,但因髂嵴的遮挡使其应用受限,且有损伤腰丛及髂血管的风险。极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XLIF)的髂血管损伤风险低,对原内植物影响小,椎间融合效果好,但不适用于曾有腹膜后手术史、罹患腹膜后脓肿或存在血管变异的患者,术中常需神经电生理监测。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较开放术式存在手术创伤小、常见并发症(如硬脊膜损伤)风险低等优点,但因其术中需牵拉交感神经,可能会导致术后肢体冷热障碍,从而影响对手术减压效果的判断。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在充分减压神经及硬膜囊的同时,对脊柱后方组织结构损伤较小,但是不适用于患有ASDis合并严重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或马尾综合征的患者,同时,PELD的学习曲线较其他术式更为陡峭。经皮内镜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同样存在学习曲线陡峭、易损伤出口神经的缺点,但较开放术式存在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少等优点。通过文献检索,对不同微创术式治疗ASDis的优、劣势以及不同微创术式的适应证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微创手段治疗ASDis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麻疹孪生球菌脓毒血症并发硬膜下及多发性脑脓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麻疹孪生球菌是一种革兰阳性球菌,是寄生在人类口咽、上呼吸道、胃肠道、女性生殖道的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感染风险明显增加,易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脑膜炎、心包炎、脓肿、败血症等多种疾病。现报道1例20岁男性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乏力和意识不清,血培养和脑脊液高通量测序均为麻疹孪生球菌,头颅CT提示硬膜下脓肿和多发性脑脓肿,经脓肿穿刺引流和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在6个月随访中未再发热,最终治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的应用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经皮脊柱内镜凭借其手术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我国迅速普及,然而该技术通常在单一通道下操作,存在手术视野受限、器械活动范围小、工作效率较低等不足。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中一个通道放置内镜并同时具备冲洗功能,另一个通道用于手术器械操作,与既往单一通道相比,具有手术视野范围更大、器械操作更灵活、学习曲线缩短、可使用术者熟悉的传统开放手术器械、术中透视次数更少等优势,目前已应用于颈椎、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囊肿、硬膜外脂肪增多症以及硬膜外脓肿等脊柱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内镜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硬膜下血肿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感染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少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即硬膜下血肿感染后并发硬膜下脓肿。本文回顾性报道2021年10月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小儿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治疗的1例感染性硬膜下血肿新生儿,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患儿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