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P1突变的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BAP1突变的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及鉴别诊断,以提高病理医师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断的BAP1突变的CCRCC患者18例,对其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进行总结并随访预后。结果:患者男性17例,女性1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6.3岁。16例原发肿瘤,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7例术后4~22个月发生远处转移,13例存活,3例于术后12、15和20个月死亡。1例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患者,术后32个月肺转移。1例颈椎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22个月死亡。11例肿瘤含有典型的CCRCC区域。BAP1突变的CCRCC含多种组织学结构,主要为乳头状、肺泡状、大巢状。部分病例间质见丰富的淋巴组织、坏死及沙砾体。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部分病例可见横纹肌样形态。肿瘤细胞胞质内及细胞间含有浅粉染、圆形嗜酸性小球。细胞核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3级9例,4级9例。PAX8(18/18)、碳酸酐酶9(CA9,16/18)、CD10(18/18)、波形蛋白(18/18)在绝大多数肿瘤阳性。TFE3在5例中出现表达,仅1例为强阳性。18例P504s均阳性。BAP1合并希佩尔林道(von Hippel Lindau,VHL)突变的有12例,BAP1、VHL、PBRM1三者突变有2例,均未发现SETD2突变。结论:BAP1突变的CCRCC含有乳头状、肺泡状、大巢状的组织结构,嗜酸性胞质,高级别核仁及胶原小球,P504s阳性。实际工作中病理医师遇到含有这些形态的CCRCC时,应当想到存在BAP1突变的可能,及时进行分子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嗜酸性空泡状肾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分子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嗜酸性空泡状肾肿瘤(eosinophilic vacuolated tumor of the kidney,EV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2014至2020年间的4例EVT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高通量DNA靶向测序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其中女性2例,男性2例。患者年龄44~63岁,平均年龄51岁。肿块最大径1.5~4.2 cm(平均肿块最大径2.3 cm)。镜下肿瘤境界清楚、无包膜,肿瘤内及周围可见厚壁血管,肿瘤细胞主要呈巢状结构、少量管状结构,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颗粒状,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存在明显的、大小不一的胞质空泡(通常为大的细胞质空泡)、核仁明显,局部间质疏松水肿或透明变。免疫表型:4例EVT均弥漫表达CD117,细胞角蛋白(CK)7均阴性,CD10和P504s均阳性,4例MTOR、S6和Cathepsin K均阳性,TFE3、碳酸酐酶9、Melan A和HMB45均阴性,SDHB阳性表达。高通量DNA靶向测序证实4例病例均存在MTOR基因突变,其中2例同时存在TSC2基因突变。平均随访46个月,均无病生存。结论:EVT是一种罕见的嗜酸细胞性肾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特征,生物学行为惰性,识别这种新的罕见的具有独特特征的实体将更好的分类肾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肾的透明细胞簇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发生于73岁男性肾的透明细胞簇1例,组织学表现为肾组织内可见胞质透明的细胞呈散在小巢团状分布,细胞无异型性,细胞核小,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AX8、PAX2、CD117、E-Cadherin、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7均阳性表达,CD10局灶阳性,Ki-67阳性指数1%,其他碳酸酐酶(CA)Ⅸ、波形蛋白、Calretinin、CD68、CD163均不表达。荧光原位杂交(FISH)3p显示:无缺失。该病是非常罕见的良性病变,需要和多种疾病相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ELOC突变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ELOC突变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子遗传学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具有透明形态、弥漫表达碳酸酐酶Ⅸ(CAⅨ)及表达不同程度细胞角蛋白(CK)7但无3p缺失的肾细胞癌11例,通过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诊断为ELOC突变肾细胞癌的患者2例,对其临床特征、形态学、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全外显子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ELOC突变肾细胞癌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9和51岁,临床无明显症状,均为体检发现肾脏占位。肿瘤最大径分别是3.5 cm和2.0 cm。低倍镜下肿瘤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楚,呈推挤性生长,被粗大的纤维分隔呈结节状,肿瘤细胞排列方式多样,呈管状、乳头状、实性巢团状或腺泡状;高倍镜下肿瘤细胞体积大,胞质透亮或含有细小的嗜酸性颗粒,细胞界限较清。2例患者肿瘤细胞CAⅨ均呈弥漫“盒状”阳性,病例1 CK7部分中等强度阳性、CD10部分强阳性,P504s弥漫中等强度阳性,34βE12局限性中等强度阳性;病例2 CK7、CD10部分中等强度阳性,P504s弥漫中等强度阳性,34βE12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2例均未见3p缺失。病例1全外显子测序结果为ELOC c.235T>A(p.Y79N)突变,病例2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发现ELOC c.236_237inv(p.Y79C)突变,2例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ELOC突变肾细胞癌作为一种临床新分类,由于其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形态学与免疫表型高度重叠,临床可能存在低诊断。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对于ELOC突变肾细胞癌,需综合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ISH检测及基因突变检测确诊,需要更多的病例积累来阐释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与干燥综合征相关的新型抗体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SS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生物标志,早期不易诊断,容易漏诊误诊。与健康人群相比,SS患者有较高发生淋巴瘤的风险。近期发现抗唾液蛋白1、抗碳酸酐酶6和抗腮腺分泌蛋白抗体较传统抗SSA/Ro抗体、抗SSB/La抗体出现的更早,有望成为诊断早期SS的特异性生物学标志。抗丝切蛋白1、抗α-烯醇化酶和Rho鸟嘌呤核苷酸解离抑制因子2抗体对于区别pSS患者、pSS/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健康对照组有很高的价值,有望成为预测SS并发MALT淋巴瘤的重要生物学标志。本文就上述几种抗体与SS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作相关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宫颈微偏腺癌六例伴五例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cervix,MDA)伴卵巢转移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四川省肿瘤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MDA 6例伴卵巢转移5例,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HER2表达状况,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6例患者年龄33~71岁,中位年龄51岁,首发症状多为阴道不规则流血/流液,宫颈病灶镜下示分化良好管状、分支状腺体在间质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p16、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阴性(5/5)、p53突变型表达(5/5)以及细胞角蛋白(CK)7、碳酸酐酶Ⅸ(CAⅨ)阳性(5/5),黏液蛋白6(MUC6)多数阳性(4/5),CK20多数阴性(4/5)。5例MDA HER2免疫表型示:2例阴性,2例1+,1例2+,但染色2+者FISH检测示HER2无扩增。卵巢转移灶镜下示囊性/囊实性改变,被覆单层柱状上皮、形态温和,类似于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形态,免疫表型CK7、MUC6阳性(5/5),CAⅨ阳性(4/4), p16阴性(5/5),p53突变型表达(5/5),CK20多为阴性(4/5)。结论:MDA是一种分化极好且罕见的非HPV相关性腺癌,辅以相应免疫标记可有助于诊断;MDA转移至卵巢,形态良善,须与卵巢黏液性囊腺瘤鉴别。部分MDA显示HER2蛋白表达,是否具有靶向治疗价值,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reteropelvic junction,UPJ)狭窄患儿狭窄段输尿管组织与邻近正常输尿管组织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探索先天性UPJ狭窄的可能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0例先天性UPJ狭窄并在本院行Anderson-Hynes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标本离体后立即取狭窄段输尿管组织(A组, n=30)及与狭窄段远端邻近的正常输尿管组织(B组, n=30)。采用基于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TMT)标记的高通量蛋白质组相对定量方法对两组中的差异蛋白进行高通量筛选,随后对筛选出的差异蛋白进行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的靶向蛋白质组学定量验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注释的富集分析,并对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标本共鉴定出蛋白质6 093种,包含差异蛋白160种,其中表达上调的65种,表达下调的95种。进行PRM相对定量分析的9种目标蛋白中,碳酸酐酶1等7种蛋白质在A组与B组的蛋白含量比值,在PRM和TMT的定量结果中均小于1;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6和具有多重剪接的RNA结合蛋白在A组与B组的蛋白含量比值,在PRM和TMT的定量结果中均大于1。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两组中差异表达蛋白质在体液免疫反应、抗微生物体液反应、对真菌的反应、对真菌的防御反应和对细菌的防御反应等生物学过程的GO功能富集度具有高的显著性水平( 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氮代谢、PPAR信号通路等20条信号通路富集度具有高的显著性水平( P<0.05)。在PPI网络中,连接度最高的蛋白质是: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连接度为9)和组织蛋白酶抑制素抗菌肽(连接度为8)。 结论: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提示,先天性UPJ狭窄的发病与微生物感染相关,这为进一步研究先天性UPJ狭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具有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形态特征的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具有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形态特征的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like clear cell renal carcinoma,CCPRCC-like CCRC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3例CCPRCC-like CC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随访患者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3岁。肿块最大径9 cm。镜下观察3例病例均包含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样(CCPRCC-like)及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样(CCRCC-like)两种区域,前者在整个瘤体所占比例为20%~90%。CCPRCC-like区域含有囊、乳头、腺管状结构。细胞核远离基底膜,细胞核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1级。在CCPRCC-like区域,细胞角蛋白(CK)7表达范围10%~80%,中等及以上强度表达。CD10表达均为100%,主要为顶端胞膜表达。在CCRCC-like区域,1例CK7阴性,其余2例为60%和5%,均呈中等强度表达。CD10表达范围均为100%,有顶端胞膜、核旁高尔基及完整胞膜3种表达方式。碳酸酐酶Ⅸ在两种区域中均为胞膜表达,范围均为100%。所有病例均显示存在染色体3p缺失。结论:CCPRCC-like CCRCC在形态上与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存在相似性,但存在染色体3p缺失,其本质是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诊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转移性肾细胞癌196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转移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病理科1994—2017年196例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随访数据,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142例、女性54例,年龄19~81岁,中位年龄61岁。肿瘤转移部位位居前三者依次为肺(31.1%,61/196)、骨(29.1%,57/196)及消化系统(19.4%,38/196)。转移灶病理类型中,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最多见(94.4%,185/196);其次为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3.6%,7/196);TFE3易位性肾细胞癌和集合管癌罕见,分别为3例和1例。在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病例中,多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波形蛋白、碳酸酐酶Ⅸ(CAⅨ)、CD10;乳头状肾细胞癌中,多表达细胞角蛋白7(CK7)、CD10、P504s;TFE3易位性肾细胞癌表达TFE3;集合管癌表达高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HCK)。结论:肺转移、骨转移仍是肾癌最易发生转移的远隔部位;原发病灶切除术后5年内可能是发生转移的高危风险时间,且转移病灶首次发现时多为单发病灶。重视转移灶的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史信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CKpan、波形蛋白、CD10、CK7、TFE3、PAX2、PAX8,有助于正确诊断及判明肿瘤原发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碳酸酐酶Ⅸ介导膀胱癌精准诊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膀胱癌(B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除采用白光膀胱镜进行诊断和术后随访外,已有多种先进的光学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但其诊疗效果并没有显著提高,临床上迫切需要研发新的诊疗技术。近些年来,基于分子靶向标记物引导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迅猛发展,多种研究证实,碳酸酐酶Ⅸ(carbonic anhydrase Ⅸ,CAⅨ)作为BC的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具有临床应用的巨大潜力。为此,本文将从CAⅨ的调控机制、在BC中的表达、与BC液体活检以及介导BC靶向诊疗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综述,以指导CAⅨ的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