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yGlass DS系统联合激光碎石法与常规分次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效果和安全性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比较SpyGlass DS系统激光碎石治疗术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下常规分次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10月该院行ERCP,术中提示胆总管大结石的患者(>2 cm)38例,分为实验组(n=18)和对照组(n=20),实验组使用SpyGlass DS系统联合激光碎石治疗,对照组使用分次治疗(第1次放入胆管支架,3个月后再次行常规ERCP下胆总管结石取出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结石清除成功率和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3个月后随访,并复查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以明确是否有胆总管残余结石.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和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结论 由SpyGlass DS引导的激光碎石术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术后结石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深度学习结合压缩感知技术改善屏气三维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DL)结合压缩感知(CS)技术在屏气三维磁共振胰胆管成像(3D MRCP)图像质量改善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3至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上腹部3D MRCP检查的患者68例,3D MRCP序列包括CS组,加速因子为24(CS-24);DL-CS组,加速因子分别为24(DL-CS-24)、33(DL-CS-33)。测量3组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度(C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的整体图像质量、背景抑制、伪影、各级胆管及胰管可见性进行主观评价。采用卡方检验和Friedman检验分别对3组序列图像中不满足诊断图像数量与主客观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L-CS-33组的扫描时间为9 s,较CS-24组和DL-CS-24组的扫描时间13 s缩短约31%。DL-CS-33组68例患者的图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CS-24组7例患者的图像不满足诊断要求,DL-CS-24组4例患者的图像不满足诊断要求,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DL-CS-33组和CS-24组的SNR、CR、CNR,整体图像质量、伪影、各级胆管和胰管的可见性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DL-CS-24组的SNR、CR、CNR,肝内胆管、主胰管以及整体图像质量均好于CS-2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当加速因子均为24时,与CS技术相比,应用DL-CS技术在不改变图像扫描时间的情况下,改善了屏气3D MRCP图像质量。DL-CS技术结合高加速因子33,在确保整体图像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扫描时间,可提供快速的屏气扫描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内胆管乳头状黏液性导管腺癌合并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多发生于胰管、胆管内。该文报道了1例肝内胆管乳头状黏液性导管腺癌合并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CT和MRI示肝内外胆管弥漫扩张,肝左外叶扩张胆管内延迟强化小结节,以及胰腺钩突囊性灶伴主胰管轻度扩张。病理结果为肝左叶胆管乳头状黏液性高-中分化导管腺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上皮轻度异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胆囊管缺如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总管损伤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 女性,21岁,藏族。因“反复右上腹痛6个月,加重4 d”于2024年4月8日就诊于我院普外科。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右上腹痛,入院4 d前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加重,伴放射性右肩背部痛。无发热、黄疸、恶心、呕吐。体检: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右上腹压痛,Murphy征阳性。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胆囊壁略增厚,胆囊多发结石。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结果提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肝内外胆管、胰管均无明显异常,似可见胆囊管结构(图1)。完善术前准备后,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胰胆管汇合异常诊治进展及困惑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胰胆管汇合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与胰、胆管的多种疾病相关,若不处理可发展为恶性疾病。共同管长度是诊断PBM的重要参数,不同年龄人群共同管长度标准有所不同。目前影像学诊断朝着功能影像方向发展,功能磁共振成像、超声内镜、胰胆管直视镜在诊断PBM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术中显影技术有助于PBM胆管远端精准切除;无明显胆管扩张PBM的治疗手段存在争议,肝外胆管切除、胆囊切除、内镜下括约肌切开等手术方式需要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无论哪种术式,患儿术后均存在胆管癌变风险,术后需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微创技术治疗儿童Todani Ⅱ型胆总管囊肿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微创技术治疗儿童Todani Ⅱ型胆总管囊肿的临床经验。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2012年3月至2019年12月间完成了517例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其中512例为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5例达芬奇机器人胆总管囊肿根治术。517例中有5例Todani Ⅱ型胆总管囊肿,均纳入本研究,占总例数的0.97%(5/517),均为女性,年龄范围为4个月至12岁;2例患儿无临床症状,2例有右上腹疼痛,1例有右中上腹疼痛伴发热呕吐。本研究的5例患儿术前均接受了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3例提示为Todani Ⅱ型胆总管囊肿,1例提示为Todani Ⅰ型胆总管囊肿,1例提示为Todani Ⅳ型胆总管囊肿;2例有明确胰胆合流异常。结果:所有患儿均在术中确诊为Todani Ⅱ型胆总管囊肿,手术时间范围为2.5~3.5 h,无术中中转开腹病例,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恢复顺利,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术后病理学检查均提示为憩室型囊肿内壁内衬胆管上皮,部分囊壁可见透明样变,无癌变诊断。术后随访1~2年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运用微创技术治疗Todani Ⅱ型胆总管囊肿会因解剖结构差异给临床医生带来一定的困扰,达芬奇机器人技术在精细操作方面优于常规腹腔镜技术,尤其在微小胆管胆肠重建上,给术者带来的体感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9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43~65(53±7)岁。9例病理结果均为ITPN伴浸润癌,浸润成分为导管腺癌。8例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部。6例主胰管型,3例混合胰管型。5例肿块型,4例管腔型。肿瘤呈实性肿块局限或填充于胰管内,CT平扫均呈等或稍低密度,T 1WI等或低信号,T 2WI等或高信号,增强后较均匀轻度强化。9例主胰管扩张,3例伴分支胰管扩张,6例胰管中呈“双色征”和“酒瓶塞征”。5例胆管扩张,8例胰腺实质萎缩,5例病灶侵犯十二指肠,2例伴钙化。“双色征”和“酒瓶塞征”是ITPN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D-SPACE联合3D-TSERT序列扫描技术在MRCP诊断结石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联合三维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3D-TSERT)序列扫描技术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结石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9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确诊为胰腺和胆道结石的1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93例、女性75例,年龄24~70 (42.91±3.20)岁。所有患者均行胰腺和胆道3D-SPACE和3D-TSERT序列的MRCP,以外科手术结果为诊断标准,分析并计算3D-SPACE、3D-TSERT序列及其二者联合对胰腺和胆道结石及不同大小、不同部位胰腺和胆道结石的检出率。采用ROC曲线分析3D-SPACE、3D-TSERT序列及其二者联合在MRCP对胰腺和胆道结石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2组间检出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3D-SPACE联合3D-TSERT序列对胰腺和胆道结石的检出率(98.45%,191/194)高于3D-SPACE (81.44%,158/194)、3D-TSERT (78.87%,153/194)序列,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2.738、13.461,均 P<0.01)。3D-SPACE联合3D-TSERT序列对最大径≤0.8 cm胰腺和胆道结石的检出率(97.14%,102/105)高于3D-SPACE (69.52%,73/105)、3D-TSERT (66.67%,70/105)序列,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684、11.374,均 P<0.01)。3D-SPACE联合3D-TSERT序列对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下端壶腹部结石、胰管结石的检出率高于3D-SPACE、3D-TSERT序列,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105~15.715,均 P<0.01)。3D-SPACE联合3D-TSERT序列扫描技术对胰腺和胆道结石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9.73%、90.64%和88.26%,高于3D-SPACE (78.46%、79.68%、79.38%)、3D-TSERT (77.53%、78.62%、76.19%)序列。 结论:3D-SPACE联合3D-TSERT序列扫描技术在MRCP中对不同部位胰腺和胆道结石(尤其微小结石)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胆道镜在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11例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5例,女66例;年龄为(55±16)岁,年龄范围为20~89岁。111例患者术中采用胆道镜观察胆道系统黏膜走行及黏膜下血管、增生性病灶等情况。观察指标:(1)患者检查情况。(2)具体病例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 结果:(1)患者检查情况:111例患者术中均行胆道镜检查,5例患者行病理学检查。111例患者中,5例患者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与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不一致。(2)具体病例分析。病例1患者术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结石。术中胆道镜检查及胆道镜下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胆总管内原胆囊颈管口处黏膜异常,血管增粗,走行紊乱,考虑恶变可能。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胆囊颈管炎细胞浸润,局灶腺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胆囊颈管管壁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浸润肌壁癌变,3,3-二氨基联苯胺染色检查结果示细胞角蛋白7强阳性。病例2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及MRCP检查结果示胆囊息肉。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示胆囊息肉伴腺瘤,息肉根部可见1根血管,诊断为胆囊息肉合并腺瘤。内镜窄带成像术(NBI)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胆囊息肉伴腺瘤,根部黏膜下可见粗大血管。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胆固醇性息肉,局灶腺体成腺瘤样增生。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慢性胆囊炎伴胆固醇性息肉,局灶腺体呈腺瘤样增生。病例3患者术前MRCP检查结果示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示肝内胆管结石较大。采用钬激光碎石处理,击碎结石后发现胆管结石后方黏膜增生性病灶,病灶质软,黏膜光滑。NBI和亚甲基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胆管结石后方黏膜增生性病灶黏膜下多发弯曲血管。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4患者术前MRCP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结石伴扩张。CT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多发软组织密度影,考虑胆管乳头状瘤病。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示除胆总管下段小结石,肝内外胆管壁上多发节段性增生絮状增生病灶。NBI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内多发增生性病灶,病灶黏膜下多发弯曲血管影。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腺瘤样增生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5患者术前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示胆管下端泥沙样结石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胰管颈部狭窄,其余区域增粗。CT冠状面检查结果示胆囊颈部及胆总管内多发结石,伴肝内外胆管及主胰管扩张,胆总管下端稍狭窄,不排除壶腹部占位性病变可能。术前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示胆总管下端软组织占位性病变,考虑内生性腺瘤可能,胆总管内微小结石。术前超声内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乳头慢性炎。术中胆道镜检查及胆道镜下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乳头处黏膜光滑,未见占位性病变。术中胆道镜下超细超声探头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乳头处黏膜及黏膜下结构层次清楚,未见占位性病变。结论:胆道镜检查可用于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镜联合机器人辅助保留功能胰腺切除治疗胰腺肠重复囊肿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 女性,29岁,因“体检发现胰头占位3周”于2022年8月15日入院。患者自诉平日无腹胀腹痛、无呕吐呕血等表现,体检时超声检查发现胰头部囊性包块。进一步行胰腺增强MRI检查,结果提示胰头部有一个最大径约4.7 cm的类圆形占位,与周围结构分界清,余胰腺组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edia resource control protocol,MRCP)检查结果显示肝内胆管、胆总管、胰管未见明显异常。胰头钩突区见最大径约47 mm的囊团(图1)。入院体检: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无其他阳性体征。既往史:剖宫产术后5年。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6.45 μg/L,余阴性;大便潜血阴性。胃肠镜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术前诊断:胰头肿物(黏液性囊腺瘤?);剖宫产术后。排除禁忌证后于2022年8月19日在电子胰胆管内镜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插管+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括约肌切开+胰管支架置入术+胆管支架置入术,术中见胰管、胆管无明显异常。同时置入5 F(1 F≈0.33 mm)的9 cm胰管支架、8.5 F的7 cm胆管支架各一根(图2)。随后在全身麻醉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胰头肿瘤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视频1)。术中所见:腹腔内未见明显腹水,胰腺质地软,胰头部见一个最大径约5 cm囊性肿块(图3)。囊肿包膜完整,切开后内见胶冻样物(图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