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公园旅游对当地居民自然保护态度的影响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当地社区居民是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利益主体,也是参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的重要力量,如何培育当地居民积极的自然保护态度对于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区为例,基于刺激-有机体-反应(S-O-R)模型,引入地方依恋变量,构建了旅游影响感知、地方依恋和自然保护态度之间的结构关系模型,运用多群组嵌套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了国家公园发展旅游对当地居民自然保护态度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对其自然保护态度有显著的直接影响;(2)地方依恋在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其自然保护态度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3)在旅游影响感知、地方依恋和自然保护态度之间的结构关系上,参与旅游的居民和未参与旅游的居民之间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前者对负面旅游影响的感知对其地方依恋感和自然保护态度均没有显著影响,而后者对负面旅游影响的感知对其地方依恋感和自然保护态度有显著影响.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引入地方依恋作为中介变量,揭示了国家公园旅游影响当地居民自然保护态度的作用路径;二是通过参与旅游居民和未参与旅游居民两个群体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国家公园旅游影响当地居民自然保护态度的群体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15—2017年中国城市居民肿瘤防治健康素养现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居民肿瘤防治健康素养现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15—2017年以2015年度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16个项目省份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及方便抽样的方法,将年龄≥18岁、能够理解调查程序的居民纳入研究。共纳入32 257名研究对象,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及职业人群分别有15 524、8 016、2 289、6 428名。对肿瘤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治知识需求等态度和意识方面的健康素养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人群健康素养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肿瘤防治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城市居民的肿瘤防治健康素养水平为56.97%;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和职业人群的肿瘤防治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55.01%、59.08%、61.99%、57.31%( P<0.001)。与≤39岁人群、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已婚、东部地区、自评无患癌风险人群相比,50~69岁、其他职业、非在婚、中西部地区、患癌风险自评不清楚者肿瘤防治健康素养水平较低( P<0.05);与男性、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及社区居民相比,女性、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群、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和职业人群的肿瘤防治健康素养水平均较高( P<0.05)。 结论:我国城市居民肿瘤防治意识角度的健康素养水平较高,但仍有可提升空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地区、婚姻状况、患癌风险自评、人群分类等是肿瘤防治健康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男性、50~69岁、低文化程度、中西部地区、不清楚患癌风险、无特定环境接触肿瘤防治知识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是肿瘤防治健康素养应重点干预的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714名上海市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与态度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调查了解上海市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的知识、态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1月—2019年6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在上海市16个社区对居民进行调查,共获取714份有效问卷,对居民的心肺复苏知识和态度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714名上海市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总得分为(24.58±7.80)分,得分合格率为36.13%(258/714),其中"人工呼吸知识"维度得分合格率最低,为38.66%(276/714);居民心肺复苏态度总分为(40.95±5.18)分,"学习心肺复苏的态度""实施心肺复苏的态度"的条目均分分别为(3.60±0.45)、(3.22±0.50)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自觉健康状况、是否听说过心肺复苏、受过心肺复苏培训、遇到过紧急抢救是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或态度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上海市社区居民的心肺复苏知识水平总体较低;居民更偏向于学习心肺复苏和给自己的亲友实施心肺复苏,而非陌生人。年轻、自觉健康状况良好、听说过心肺复苏均有助于居民心肺复苏知识和积极态度的提升;女性、文化程度较高、遇到过紧急抢救的居民拥有更好的心肺复苏知识;目前的心肺复苏培训对于居民学习和实施心肺复苏的态度有积极作用,今后的心肺复苏培训需要增加培训力度、持续时间,帮助居民提升心肺复苏的知识水平,改善对心肺复苏的态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上海市基层医护人员对流感及流感疫苗知识认知的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上海市基层医护人员对流感及疫苗相应知识的认知、接种流感疫苗的情况及其对亲人/朋友或患者的推荐意愿和影响因素,为提高流感疫苗接种率提供帮助和依据。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8月依托上海基层呼吸联盟对上海市各区的中心医院、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发放网上问卷1 650份,自愿填写。问卷内容包括5个方面:答者的基本信息,流感及疫苗相关知识,接种流感疫苗情况,推荐意愿、态度、看法及影响因素,对流感疫苗宣传的建议。结果:回答有效问卷的1 542名医护人员中,88.3%(1 361/1 542)能正确认识流感的主要症状;58.2%(898/1 542)忽略了流感的接触传播途径;41.6%(641/1 542)不知道流感疫苗的正确接种次数;82.7%(1 276/1 542)未认识到孕妇是优先推荐接种疫苗的人群之一。31.2%(481/1 542)的医护人员自诉接种过流感疫苗,但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接种比例显著高于中心医院[39.1%(304/778)比23.2%(177/764),χ 2=45.44, P<0.05]。医护人员不推荐接种的主要原因有:认为流感抗原易变,接种意义不大[49.5%(404/816)];对流感疫苗效果不确定[48.8%(634/1 298)];疫苗是自费的[46.5%(604/1 298)]。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国家制定相关疫苗接种政策[79.7%(1 229/1 542)]、依靠居委会定期向居民宣教[65.8%(1 015/1 542)]、一线医护人员对患者推荐[64.4%(993/1 542)]是提高流感疫苗接种率的主要途径。 结论:上海市基层医护人员对流感和流感疫苗知识的认知仍不足;接种流感疫苗的比例较低,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接种率高于中心医院。医护人员推荐流感疫苗接种的意愿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提高医护人员的推荐意愿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接种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社区老年人焦虑症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和疫情期间老年人焦虑状况差异及影响因素,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老年人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4至5月采取方便抽样方法在2019年实施全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的818个社区中,从完成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的188 407名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居民中抽取6 467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结构化问卷随访调查疫情期间焦虑状况以及影响因素。数据录入与管理采用该项目专门开发的"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完成。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老年人疫情前(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23日)和疫情期间(2020年4至5月)焦虑症状检出率的差异,采用χ 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老年人焦虑症状检出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疫情前和疫情期间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调查的老年人群焦虑症状检出率在疫情前为4.95%(95 %CI:4.42%~5.48%),疫情期间为10.10%(95 %CI:9.36%~1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疫情期间调查人群的焦虑症状检出率较疫情前增长了约1倍。疫情前存在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是患一种疾病( OR=1.57,95 %CI:1.05~2.37)、患两种及以上疾病( OR=3.10,95 %CI:2.13~4.51),而有兴趣爱好、子女关系好、配偶关系好、有积极老化态度、心理韧性好则是保护性因素(均 P<0.05)。疫情期间新发生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有:居住在农村( OR=1.77,95 %CI:1.42~2.20)、平时参加社会活动( OR=1.23,95 %CI:1.02~1.48)、朋友关系好( OR=1.42,95 %CI:1.11~1.82)、本人或身边有人被医学隔离( OR=2.80,95 %CI:1.90~4.13)。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导致老年人群焦虑症状检出率较往常成倍增长,应重点关注农村以及本人或身边有人被医学隔离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四阶梯”死亡教育模式在社区老年人中的实施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研究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德胜社区120名老年人,按照“四阶梯”死亡教育模式,分批次开展系列死亡教育宣讲活动,统计入选对象活动参与度与满意度,运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评估教育前后死亡态度变化,运用死亡处理态度量表评估教育前及教育1年后死亡应对能力变化。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对该活动参与度为100%,满意度为98.3%。接受教育1年后,社区老年人总体和养老院老年人死亡态度在死亡恐惧和死亡逃避2个维度得分较教育前显著降低;居民区老年人在趋近接受死亡维度得分较教育前显著升高。教育1年后社区老年人死亡应对能力及其中的生命省察能力和濒死处理能力较教育前显著提升。研究提示,普及性递进式“四阶梯”死亡教育有利于社区老年人死亡态度向积极方向转变并提升死亡应对能力;建议社区层面及时为社会民众特别是老年人进行死亡教育补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北京社区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S)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老年人MS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对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检的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居住时间≥6个月)采用自行设计的MS知信行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剔除34份填写不完整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491份(93.5%)。对结果采用描述性分析、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多重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社区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知识得分为7(5,10)分,态度得分为9(8,10)分,行为得分19(18,21)分。对MS组分及组分的诊断标准回答正确率均低于50%。老年人对MS的知识得分与态度( r=0.263)、行为( r=0.134)得分呈正相关(均 P<0.01)。单因素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参加教育讲座、MS患病情况是MS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均 P<0.05);休闲时间、参加教育讲座、定期体检、退休前职业是MS态度得分的影响因素(均 P<0.05);参加教育讲座、休闲时间、定期体检、退休前职业是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社区老年人对MS的组分和诊断标准知识掌握程度低,但对MS的防治态度和行为积极;MS的知信行水平受健康教育讲座、职业、定期体检等影响。应加强社区老年人MS诊断标准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增强MS的防病意识,提高老年人对MS的知信行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我国部分地区城市居民带状疱疹疫苗的认知、态度和接种行为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25岁的城市居民对带状疱疹及其疫苗的认知、态度以及接种现状。方法:2022年8-10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9个城市3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岁的就诊居民。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居民基本信息、对带状疱疹及其疫苗的认知和态度以及接种情况和未接种原因。结果:共有2 864名城市居民纳入研究。调查对象对带状疱疹及其疫苗的认知总得分为(3.01±2.08)分,态度总得分为(18.25±2.76)分。其中男性( β=-0.45, P<0.001)、年龄40~59岁( β=-0.34, P=0.023)或≥60岁( β=-0.68, P<0.001)、已婚( β=-0.69, P=0.002)与认知得分负相关;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 β=0.44, P=0.036)、大专( β=0.65, P=0.006)、本科及以上( β=1.20, P<0.001)、2021年家庭年收入≥120 000元( β=0.42, P=0.020)、拥有城镇职工医保( β=0.62, P=0.030)、公费医疗或商业医保( β=0.65, P=0.033)、有过水痘患病史( β=0.29, P=0.025)与认知得分正相关。男性( β=-0.38, P=0.008)、水痘患病史不详( β=-0.49, P=0.012)与态度得分负相关,2021年家庭年收入40 000~元( β=0.44, P=0.032)或80 000~元( β=0.62, P=0.002)或≥120 000元( β=0.93, P<0.001)、有过带状疱疹病史( β=0.59, P=0.004)与态度得分正相关。在调查的2 864名居民中,仅有29名(1.01%)接种过带状疱疹疫苗,其中≥50岁的接种率为1.70%。未接种的主要原因是对带状疱疹疫苗的不了解,其次是价格太高。42.67%的居民表示未来会考虑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结论:我国城市居民对带状疱疹及其疫苗的认知较低,对带状疱疹疫苗预防效果感到满意,疫苗接种率极低,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居民的健康教育以及疫苗接种推荐,尤其是老年、低文化程度和低收入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居民参与分级诊疗意愿驱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基于和谐管理理论,构建与验证居民参与分级诊疗意愿驱动机制理论模型,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及文献资料法,构建居民参与分级诊疗意愿驱动机制理论模型。运用方便抽样法,于2022年4—5月对浙江省24个社区的2 067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多层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居民参与分级诊疗意愿的驱动机制。结果:居民参与分级诊疗意愿率为69.7%,处于一般水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政策支持感知( β=0.170, P<0.01)、管理机制感知( β=0.093, P<0.01)、居民认知态度( β=0.102, P<0.01)、居民信任程度( β=0.244, P<0.01)均正向影响居民参与意愿,资源配置感知对居民参与意愿无显著影响( β=0.065, P>0.05)。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居民认知态度在"政策支持感知→居民参与意愿"和"管理机制感知→居民参与意愿"影响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030、0.039;居民信任程度在"政策支持感知→居民参与意愿"和"管理机制感知→居民参与意愿"影响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039、0.045;居民信任程度在"资源配置感知→居民参与意愿"影响路径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53。 结论:和谐管理理论可用于解释居民参与分级诊疗意愿形成机制;政府及医疗机构亟待进一步提高居民对分级诊疗的认知水平,着力提升居民信任程度,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医保报销和转诊制度等政策与管理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新乡市社会公众院前急救能力调查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知信行模式调查并分析新乡市社会公众的院前急救现状,为下一步制定院前急救培训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河南省新乡市抽取4个区,每个区选择4个街道,每个街道选择1个小区,共计抽取544名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44份,回收有效问卷536份。结果:536名受调查群众院前急救知识(8.37±3.56)分,院前急救态度(14.82±3.13)分,院前急救行为(20.39±5.11)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人群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乡市城镇居民院前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能力普遍偏低。针对不同年龄、文化、职业人群制定合适的培训对策,加强社区急救科普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