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盆腔根治性手术后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盆腔根治性手术是治疗盆腔内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勃起功能障碍(ED)是术后常见的性功能障碍。由于手术方式和调查方法的不同,对盆腔根治性手术后ED发生率的认识尚不统一。术后ED的原因主要包括术中神经血管损伤、精神心理因素、术前患者特征等,其中术中神经血管束损伤最常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积极干预能预防术后ED发生,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对近年来盆腔根治性手术后ED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探讨预防和治疗术后ED的具体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肠侧方膜解剖完整对盆丛神经保护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的标准术式,其要求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性功能和排尿功能。与单纯交感神经成分损伤相比,盆丛和神经血管束(NVB)损伤对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特别是男性勃起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由于腹膜反折以下直肠两侧间隙狭窄致密,难以分离,手术层面偏外容易损伤盆丛及其分支,偏内则进入直肠系膜内,因此直肠侧壁的游离一直被认为是TME的难点。本文对腹膜反折下直肠两侧间隙的膜解剖研究进展进行复习,并基于本中心研究结果,对直肠骶骨筋膜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术中盆丛神经的保护提供参考。直肠骶骨筋膜是直肠侧间隙分离时的刚性筋膜屏障,"腹下神经前筋膜-邓氏筋膜前叶移行区"与盆丛主体相互融合,需进行保留。因此,直肠侧间隙分离应首先分离直肠后方间隙,再分离直肠前方间隙,横断邓氏筋膜前叶后,即很容易找到直肠前侧方间隙,从上到下最后切断侧方的直肠骶骨筋膜,以此导向将整个侧方间隙完全分离至盆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外科切缘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保护尿控和勃起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中行冰冻病理检查外科切缘对于保护尿控功能和勃起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7月北京和睦家医院收治的11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中位年龄64(61,69)岁。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8.0(6.0,11.2)ng/ml。中位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17.5(10.3,22.0)分。11例均无尿失禁。所有患者均经术前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有适应证的患者术前行PSMA PET/CT检查均确定无远处转移。11例均行RARP,采用达芬奇Si系统,4孔法,经腹部前入路,筋膜内切除技术。经镜头孔切口取出前列腺标本,送冰冻病理检查外科切缘。等待病理结果时行尿道-膀胱颈吻合和盆腔淋巴结清扫。如冰冻病理报告为切缘阳性,则切除阳性切缘相应位置的前列腺周围筋膜和神经血管束(NVB)。术中3例冰冻病理报告为切缘阳性,切除单侧NVB;8例保留双侧NVB。术后随访患者的PSA、尿控功能和勃起功能。结果:本组1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中位手术时间260(225,285)min。中位估计出血量200(100,300)ml。中位住院时间4(3,5)d。围手术期均未发生Clavien Dindo ≥Ⅱ级并发症。术后中位尿管留置时间12(10,14)d,拔除尿管后10例达到即刻尿控。中位随访10(2,14)个月。术后3、6、9个月的中位PSA分别为0.017(0.006,0.170)、0.015(0.006,0.390)、0.007(0.006,0.650)ng/ml;中位IIEF-5评分分别为5.0(4.5,11.0)、7.5(4.3,17.5)、9.5(6.0,17.5)分。结论:结合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外科切缘的RARP治疗前列腺癌患者是安全的,肿瘤控制效果良好,可最大限度保护NVB,利于患者术后尿控功能和勃起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应用荧光成像技术定位神经血管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保留勃起功能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重要目标。由于与勃起功能密切相关的神经血管束难以被识别和定位,在术中易受到损伤,患者术后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神经电刺激、超声和MRI等手段在术中实时定位神经血管束时均有较大局限性。荧光成像技术在外科手术导航应用研究中的不断深入为实现神经血管束的术中实时可视化提供了可能。目前,国际上已有众多针对轴突、髓鞘、神经束膜和滋养血管等神经内部结构的荧光显像剂,它们在与神经的亲和力和成像效果上各具特点。已有部分亲脂性小分子、恶嗪类染料和多肽-染料偶联物在啮齿类动物体内或人离体标本中实现了对前列腺周围自主神经的成像,非特异性神经血管染料吲哚菁绿已在临床上被用于辅助保留性神经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本文对荧光神经成像技术和其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用于实时定位神经血管束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要点及规范实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是低位直肠癌极限保肛手术。为促进ISR手术的规范实施,本文追溯ISR的发展历程,并参照最新发布的《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讨论制定过程中的投票情况,对ISR在临床应用中的诸多重要议题进行论述。直肠肛门的ISR相关局部解剖学问题方面,肛尾韧带和裂孔韧带并非同义词;直肠纵肌发出直肠尿道肌的移行处,可观察到神经血管束(NVB)的分支分布。ISR适应证及禁忌证方面,Ⅰ期不适合局部切除的低位直肠早癌和Ⅱ~Ⅲ期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肛提肌裂孔以上的肿瘤降期为ycT3NxM0以下、肛提肌裂孔以下降期为ycT2NxM0以下者,可行ISR。低位直肠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未分化癌为ISR手术禁忌。对于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特别是前壁肿瘤),应规范地行新辅助治疗,同时亦应认识到新辅助放化疗是ISR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经肛、经腹以及经腹经肛混合3种ISR入路方式的选择应基于根治性和功能性,在保证切缘阴性的前提下,尽量多保留远端健康肠管。应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特别是吻合口并发症的诊治。超过40%的ISR术后患者遭受不同程度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但常为临床医师所忽视,应重视其术后随访和康复锻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神经血管束前列腺部的解剖学观察和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直肠末端系膜游离过程中,神经血管束(NVB)前列腺部微出血的概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对NVB前列腺部的解剖学形态进行观察以探讨其保护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和尸体解剖研究的方法,对NVB前列腺部进行活体和尸体标本解剖学观察。活体标本的观察: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手术视频数据库中,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保留部分邓氏筋膜TME的38例非连续男性患者的手术录像。通过回顾性复习手术录像,盲法分别评估NVB前列腺部微出血以及泌尿和性功能情况,泌尿功能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估,性功能采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5)评估,分析NVB前列腺部微出血与否与术后泌尿和性功能的关系。尸体标本解剖学观察:选择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4例男性半盆腔尸体标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尸体标本解剖,其一:2个半盆标本,模拟TME手术进行分离,观察NVB前列腺部;其二:另2个半盆标本,采用莱卡刀片从横断面进行连续横切(层厚约1 cm),将NVB前列腺部脂肪垫当做一个整体进行观察。最终将术中的活体解剖观察与相应尸体观察层面进行比对。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eny U秩和检验。 结果:38例患者中位年龄57(31~75)岁,肿瘤距肛缘中位距离6(1~8)cm。21例(55.3%)术中NVB前列腺部微出血(微出血组),17例(44.7%)未见出血(无出血组)。微出血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IPSS评分高于无出血组[7(0~16)分比2(0~3)分, Z=-1.787, P=0.088;2(0~15)分比0(0~2)分, Z=-2.270, P=0.028],而术后12个月两组IP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性功能方面,有23例术前性活跃(IIEF-5≥18分)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无出血组7/8例患者术后12个月性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定义为IIEF-5下降<3分、且患者主观性功能满意情况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微出血组仅6/15的患者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9)。模拟TME手术分离半盆尸体标本,见NVB前列腺部血管神经走行在直肠前外侧、前列腺后外侧和肛提肌前内侧所构成的狭小的三角空间内,血管神经组织缠绕成团,分支不易辨别。进一步将NVB前列腺部脂肪垫当做一个整体进行尸体和活体比对观察发现,在尸体的前列腺底和前列腺中部水平,NVB前列腺部脂肪垫与直肠系膜关系密切,两者投影线存在较大重叠,是术中NVB前列腺部微出血的高危区。手术视频观察发现,在对应的前列腺底和前列腺中部水平,术中因主刀医师和助手的对抗牵引,使该处NVB前列腺部脂肪垫呈横向走行。其转为纵向走行处为NVB发出的直肠支,张力最大,为易出血区。可清晰锚定数支NVB直肠支,需要采用超声刀紧靠直肠固有筋膜预先凝结。比对发现,该直肠支即为尸体投影线重叠区。 结论:NVB前列腺部损伤是TME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NVB前列腺部神经纤维细小,术中无法辨别其功能分区,需要将NVB血管神经组织和相应脂肪垫当做一个整体进行保护。术中充分理解NVB前列腺部形态,保持适当对抗牵引张力,采用超声刀及时凝结直肠支可保护NVB前列腺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男,40岁,因传送带绞伤右前臂致完全离断出血、疼痛1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右上肢离断,皮肤离断平面约为肘上8 cm,肌肉等软组织离断平面约为肱二头肌腱膜止点平面,尺桡骨离断平面约为远端1/3平面,尺骨断端远端缺损。肘部至前臂可见残存肌肉组织挫伤较重,仅屈伸肌群起点处活性尚可,尚可见肌组织渗血;屈伸肌群近端存留少量腱性组织,远端腱性组织呈马尾状撕脱。神经血管束长段抽出,断端挫伤回缩,"鼠尾征"明显。尺桡骨断端不规整,尺骨远端毁损。创面重度污染,指端无血运。诊断:右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考虑截肢术,截肢平面设计在肘关节上方,但患者再植意愿强烈,故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再植术。术中于肉眼及显微镜视下清除较重挫伤的软组织,标记残存活性腱性组织。显微镜视下清创至神经断面神经纤维束整齐,血管清创至神经内外膜无挫伤,断端无血栓形成。尺骨于正常骨质处截骨,旷置,桡骨截骨后短缩约5 cm。钛板固定桡骨骨折断端,术中透视见骨折对位及对线可。尺动脉近端毁损,桡动脉远端毁损,显微镜视下以8-0无损伤线吻合桡动脉近端与尺动脉远端、头静脉及前臂肘正中静脉。6-0无损伤线缝合尺、桡及正中神经。前臂肌组织毁损,术中判断需二期重建。将拇长屈肌腱、示中环小指指深屈肌腱编织缝合后近端与指屈肌腱止点缝合;3-0肌腱线修复桡侧腕屈、伸肌腱;将拇长伸肌肌腱、示中环小指伸肌腱远端编织缝合后近端与伸肌腱起点缝合。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间断稀疏缝合创面,创口安置负压封闭引流器一枚。手术历时5.5 h,术中出血约2 000 ml。术中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8U,新鲜冰冻血浆800 ml。术后随访1年,肢体存活良好(图1~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指神经纤维瘤型巨指症继发远指间关节偏斜畸形误诊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男,3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示指远节偏斜约1.5年,近半年手指偏斜畸形加重,就诊以"左示指远指间关节畸形"收住入院。否认外伤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体格检查:左示指中远节指体较健侧略增粗,远指间关节桡侧隆起,远节指体向尺侧偏斜,未触及明显包块,远指间关节向桡侧被动伸直不能,主动伸直可,屈曲略受限,手指远端感觉正常(图1)。X线片示:示指各指骨骨密度无明显异常;近节指骨力线、指骨直径无异常,中节指骨基底略增粗、尺偏约17°,远节指骨无明显增粗、尺偏约36°,远指间关节桡侧疑似异常骨密度影(图2)。于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探查、畸形矫正。于示指桡侧以远指间关节为中心,取弧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显露指固有神经血管束,见桡侧指固有神经于中节以远增粗,向远端延长切口、探查达指腹中央,见远端神经分支亦增粗,部分神经束进入末节指骨,考虑指神经纤维瘤,与患儿家属再次沟通后,分离桡侧病变指神经、予以清理(图3),自中节近端髁部神经较正常处以2%利多卡因封闭神经后快刀切断;瘤体经家属确认后送检病理。切除肿物后,切开部分桡侧关节囊探查未见多余骨骺、异常骨块,远指间关节被动侧方伸直仍受限,考虑尺侧皮肤、关节囊挛缩所致,遂于远指间关节尺侧"Z"形切开皮肤,探查尺侧指神经未见明确异常,被动活动关节仍僵硬。遂显露尺侧副韧带,"Z"形切断,矫正手指远指间关节达伸直位,以1枚克氏针纵行固定,5-0 proline线修复侧副韧带,松止血带充分止血后,间断闭合创口,手指皮肤血运良好(图4A,4B),无菌敷料包扎。病理报告:脂肪组织内见较多神经束,符合神经纤维瘤。修正临床诊断:左示指Ⅱ型巨指症。术后2周创口愈合拆线,5周拔除克氏针、逐步恢复正常使用。术后18个月随访,其他肢体无增粗、无增长、无畸形,皮肤无牛奶咖啡斑,未发现皮肤神经纤维瘤,左示指无继续增粗、无肿物复发迹象,示指中远节桡侧感觉约S 3,但示指远指间关节仍有约20°尺偏,屈曲略受限(图4C,4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不同膀胱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尿控功能的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机器人辅助不同膀胱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尿控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103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膀胱入路分为膀胱前入路组(A组,53例)与膀胱后入路组(B组,5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1、3个月生活质量(QOL)评分、Gleason评分、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值、尿控有效率,分析术后尿控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尿管留置时间显著少于B组( P<0.05);两组术后3个月尿控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9% vs. 58.0%, P>0.05);两组术后1、3个月QOL评分、Gleason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SA值显著降低( P<0.05),A组术后1、3个月QOL评分、Gleason评分显著高于B组,术后1个月PSA值显著低于B组( P<0.05);体重指数(BMI)<28 kg/m 2、后方颈膜重建及保留膀胱颈、最长尿道及神经血管束患者的尿控率明显高于BMI≥28 kg/m 2、未进行后方颈膜重建、未保留膀胱颈、最长尿道及神经血管束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MI≥28 kg/m 2、神经血管束损伤是影响术后尿控功能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机器人辅助经膀胱前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出血少,术后尿控功能恢复较好,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肥胖和神经血管束损伤对术后尿控功能有不利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息影像技术在机器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全息影像技术在机器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行RARP的34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7.8(52~78)岁,平均体质指数25.8(18.0~32.3)kg/m 2。术前中位PSA 13.4(2~149)ng/ml,中位前列腺体积31.7(9.5~159.1)ml。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生化复发风险分级:低风险5例,中风险7例,高风险22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1分9例,2分16例,3分9例。术前Gleason评分:≤6分9例,7分15例,≥8分10例。术前病理分期:≤cT 2a期13例,cT 2b期1例,≥cT 2c期20例。根据患者术前高分辨率多参数MRI数据、影像学诊断报告及术前穿刺病理报告重建患者的全息影像。术前对全息影像进行旋转、组合、拆分、隐藏等操作,术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周围神经血管分布,有助于术前手术规划;术中通过手动体外配准,术者可以更加精准地识别膀胱内括约肌及处于其后方的膀胱前列腺肌、神经血管束、膜部尿道、精囊等结构,提高手术精准度。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分析患者术后尿控制及性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3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中位手术时间157.5(95~276)min;中位出血量50(20~300)ml,所有患者术中均未输血。中位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2(1~5)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3.5(2~8)d;中位术后导尿管拔除时间20.5 (11~22)d。术后Gleason评分≤6分2例,7分16例,≥8分8例,8例因行内分泌治疗无法评分。术后病理分期≤T 2a期10例,T 2b期1例,≥T 2c期23例。22例术中行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1例右髂窝淋巴结转移;2例切缘阳性。3例出现Clavien-Dindo Ⅰ级并发症。术后1、3个月尿控恢复率分别为47.1%(16/34)和79.4%(27/34);术后3个月8例恢复勃起功能。 结论:全息影像技术可有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利于术后早期尿控恢复,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是前列腺癌精准外科治疗的术中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