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岭细鳞鲑与同域物种拉氏鱥的光偏好:生活史阶段效应及种间差异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基于不同生态情境下鱼类光偏好研究,可望为人工种群培育、野外种群保护与栖息地管理等提供重要理论基础.秦岭细鳞鮭(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与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共同栖息于秦岭山涧溪流并依生活史阶段不同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位重叠.为探究(1)在种间水平上,作为同域分布物种,二者光偏好是否表现出趋同进化?(2)在种内水平上,鱼类的视觉发育、生态需求等往往存在生活史阶段效应,这种效应是否驱动种内光偏好差异并在不同物种中表现出相似的种内变异模式?(3)不同生活史阶段鱼类的集群程度不同,那么鱼类的光偏好又是否受群体大小(个体或群体测试水平)的影响?研究采用自制的鱼类光偏好测定装置,分别在个体与群体测试水平下对不同生活史阶段秦岭细鳞鲑与拉氏鱥的光偏好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1)个体测试水平下,秦岭细鳞鲑与拉氏鱥光偏好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P<0.05);不同生活史阶段秦岭细鳞鲑均喜蓝光区与黑区,而拉氏鱥均喜黑区并对除黑区以外的其他光色无显著偏好;(2)群体水平下,秦岭细鳞鲑与拉氏鱥光偏好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P<0.05);不同生活史阶段秦岭细鳞鲑均喜蓝光区与黑区、且在蓝光区的分布有伴随发育状态而增加的趋势,拉氏鱥喜黑区并对其他光色无规律性的偏好.结果表明:(1)在种间水平上,同域分布物种也可能由于微生境选择与自身环境适应性差异而表现出光偏好的趋异适应;(2)在种内水平上,鱼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光偏好存一定的种内分化,但种内变异程度可能因不同生活史阶段群体分离或混合程度不同而表现出相异的模式;(3)在个体和群体测试水平下,鱼类的光偏好并不完全一致,对鱼类光偏好研究应明确区分个体或群体测试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渤海湾潮间带互花米草-牡蛎共生群落生物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牡蛎礁是典型的海岸带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于2022年6月、2023年4月和6月对渤海湾西岸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tora)-牡蛎共生群落的分布及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性调查及监测分析.基于COI片段检测表明该潮间带牡砺礁建礁物种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该区域牡砺礁总面积约为19.71hm2,牡蛎种群密度和补充量在陆海梯度上呈现增加趋势,靠海一侧牡蛎密度和补充量更加充足.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7门53种.基于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和相似性分析(ANOSIM)检验发现,牡蛎礁存在的共生区域与仅互花米草分布区和光滩区的大型底栖群落组成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与其他区域相比,共生区域内出现的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最多,生物量更高,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也较高.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西岸马棚口潮间带的新生牡蛎礁群改变了大型底栖群落组成结构,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理白族自治州中小学生疑似脊柱侧凸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大理白族自治州中小学生疑似脊柱侧凸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学校为筛查地点,采用目测法、Adams前屈试验结合躯干旋转测量仪测量躯干旋转角度,于2021年9至11月对大理8县380所中小学共176 729名6~18岁学生进行脊柱健康普查,将躯干旋转角≥5°或目测法复测阳性作为阳性标准筛查出疑似脊柱侧凸人群。收集筛查人群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等人口学资料,记录筛查地区社区或乡村委员会所在地海拔高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脊柱侧凸的影响因素。结果:计划完成筛查人数为176 729名,实际完成人数为140 026名,完成率79.23%;共检出疑似脊柱侧凸阳性3 190名,检出率为2.28%;女性检出率2.52%,高于男性的2.03%(χ 2=37.18, P<0.001);10~18岁人群检出率2.90%,高于6~9岁人群的0.70%(χ 2=620.79, P<0.001);6岁至18岁各年龄段受检人群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 451.00, P<0.001)。汉族检出率2.67%,高于非汉族人群的2.15%(χ 2=31.06, P<0.001);在非汉族人群中,白族人群检出率2.07%,低于非白族人群的2.26%(χ 2=4.02, P=0.045)。趋势χ 2检验显示,在海拔高度<1 500 m、1 500~1 599 m、1 600~1 699 m、1 700~1 799 m、1 800~1 899 m、1 900~1 999 m、2 000~2 099 m、2 100~2 199 m、2 200~2 299m和≥2 300 m各组间,总体人群、10~18岁人群和6~9岁脊柱侧凸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49.02、195.64、24.46, P<0.05)。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发生脊柱侧凸的风险较低( OR=0.82, P<0.001);10~18岁相对于6~9岁人群,发生脊柱侧凸的风险增加( OR=0.12, P<0.001);白族相对于汉族发生脊柱侧凸的风险较低( OR=0.75, P<0.001)。海拔高度≥2 000 m是发生脊柱侧凸的危险因素( OR=1.52, P<0.001)。 结论:大理白族自治州中小学生疑似脊柱侧凸的检出率为2.28%,女性、10~18岁、汉族、海拔≥ 2 000 m的群体可能面临更高的脊柱侧凸患病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8 - 2020年甘肃省人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甘肃省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空间、季节以及年龄分布的变化,为下一步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 - 2020年甘肃省人畜间布病报告数据,人间疫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畜间阳性数据来源于甘肃省动物疫病控制中心所的月报信息。人间布病根据年份、月份、年龄、地区等因素进行分类分析,畜间布病根据年份、月份、种群、地区等因素进行分类分析。运用ArcGIS 10.2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流行特征分析,运用Measuring Geographic工具计算2018 - 2020年人畜间布病发病重心转移距离。结果:2018 - 2020年,甘肃省人间布病共报告6 375例,40 ~ 59岁年龄段占总报告的54.96%(3 504/6 375)。其中,2018年1 584例、2019年1 787例、2020年3 004例。人间布病高发时间为7和11月份。畜间共检出布病阳性牲畜48 180只,其中阳性羊47 342只,占检出总阳性数的98.26%(47 342/48 180)。畜间布病高发时间为10月份。14个市(州)中畜间布病报告主要集中在庆阳市、张掖市、酒泉市。人间布病发病重心位于武威市古浪县境内;畜间布病发病重心2018年位于武威市境内,2020年位于庆阳市境内。结论:甘肃省人畜间布病病例呈增长趋势,部分地区存在人畜疫情分离问题,应主动加强监测力度,落实高危地区人畜间布病防控措施,遏制疫情蔓延态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与疫情时空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利用安徽省各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数据,绘制安徽省确诊病例数时空分布地图,运用种群增长曲线拟合安徽省不同阶段疫情变化曲线,对全省和各地市疫情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截至2020年2月18日,安徽省新冠肺炎累积发病率为1.56/10万,且安徽省报告新冠肺炎疫情在2月7日后呈现下降趋势,并由J型曲线变化到S型曲线,因病例报告时间比实际发病时间可能推迟3~5 d,安徽省新增病例实际于2020年2月2—4日前后开始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西藏自治区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特点及蚊虫和蜱虫空间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西藏自治区(简称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特点及蚊虫、蜱虫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生态地理特征、人口学信息、农牧业资料收集自亚东县2020年统计年鉴,媒介生物资料收集自亚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2021年亚东气象站数据收集自世界天气网站。2021年7月,根据亚东县植被、畜牧分布情况选择蚊虫、蜱虫采样点共20个进行现场调查。采用灯诱法诱集蚊虫,人工检查和布旗法捕捉蜱虫,分析蚊虫和蜱虫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落差约5 000 m;水资源丰富,亚东河平均径流量为20.1 m 3/s;北部气候高寒干燥、南部温和湿润。2010-2021年亚东县年均站点气压为452.8 mmHg(1 mmHg = 0.133 kPa),月均最高气温、降水量及空气相对湿度分别为8.7 ℃、134.5 mm、81.3%,均在7月份。灯诱法共诱集双翅目昆虫6 897只,均为非吸血蚊虫;蚊虫总密度为163.77只/(灯·小时),优势种群为眼蕈蚊科,占89.69%(6 186/6 897)。不同采样地区中,以下亚东乡诱集蚊虫数最多,占67.17%(4 633/6 897);其他依次为亚东县县城和上亚东乡,分别占27.36%(1 887/6 897)、5.47%(377/6 897)。共对2 014只宿主动物进行体表检查,梳检出寄生蜱23只,包括硬蜱属20只、血蜱属3只;各蜱虫采样点均未捕捉到游离蜱。 结论: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垂直梯度;蚊虫和蜱虫有活动但密度不高,蚊虫密度整体呈南高北低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长江安庆段长江江豚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探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研究于2021年秋季至2023年夏季在长江安庆段(安庆市程营村-凤凰码头)开展了2个周年共8次目视考察,从种群数量、集群规模、迁移规律、栖息地偏好四个方面探讨了该水域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期间共观测到长江江豚555群次、1000头次,最大单次评估结果为192头;其中2023年观测到长江江豚336群次、603头次,较2022年分别上升53.4%和51.9%.研究期间长江江豚最大集群规模为8头,平均集群规模为1.8 头/群.考察发现长江安庆段长江江豚总体呈连续分布,但存在明显的热点区域,其中张家州北汊、上三号洲、下三号洲洲尾及清洁洲洲头水域为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四个栖息地内观测头次分别占总头次的19.3%、4.9%、12.6%和10.8%.禁捕后长江江豚在河口汇流区活跃的月份增加并有从八里江安徽段向下游扩散分布的趋势,但码头、崩岸区对其栖息地范围的拓展仍存在一定影响,华阳河口以下江段仍只有清洁洲洲头水域为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因此研究认为在十年禁渔及鄱阳湖极端枯水频发的背景下,长江安庆段的长江江豚数量有明显上升趋势,同时长江江豚对各重要栖息地斑块之间迁移通道的利用情况逐渐好转,分布更具连续性.研究建议,应在长江江豚可能的聚集觅食区及迁移通道保持自然岸线占比,加大岸线整治力度,加强人类活动管控;根据极枯水位下鄱阳湖长江江豚迁移入江的时序特征,制定湖口-华阳河口水域的应急管理预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扶桑绵粉蚧共生细菌Delftia的多样性与侵染动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昆虫共生细菌伯克氏菌 目(Burkholderiales)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Delftia在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中的多样性、丰度动态和感染部位.[方法]克隆并测序扶桑绵粉蚧5个不同地理种群[浙江兰溪(寄主: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浙江东阳(寄主:辣椒Capsicum annuum)、浙江杭州西湖区(寄主:大花马齿苋Portulaca grandiflora)、浙江杭州临平区(寄主:大花马齿苋)和广西防城港(寄主: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3龄若虫肠道中细菌的16S rRNA基因片段,对Delftia株系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qPCR定量分别取食棉花和番茄的扶桑绵粉蚧不同发育阶段(1-3龄若虫、初羽化成虫及2,4和6日龄成虫以及开始产蚧后2和4 d的成虫)整虫和其中取食番茄的上述各发育阶段成虫肠道和2,4和6日龄成虫卵巢中Delftia 16S rRNA基因的拷贝数;借助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扶桑绵粉蚧初羽化成虫肠道和马氏管中Delftia的侵染动态;分析扶桑绵粉蚧从寄主植物获得Delftia的可能性.[结果]扶桑绵粉蚧各地理种群3龄若虫所感染细菌Delftia的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极为相似(相似度>99%),为同一个种Delftia sp.的不同菌株,且与部分其他昆虫、植物中及根际的Delftia系统发育关系十分接近.在若虫期,取食棉花和番茄扶桑绵粉蚧Delftia丰度均随龄期增大逐渐上升,但成虫期Delftia丰度变化因寄主植物而异,取食棉花扶桑绵粉蚧2日龄成虫内Delftia丰度较高6日龄成虫内Delftia丰度明显下降,开始产蚧后4 d成虫内Delftia丰度也有下降趋势;取食番茄扶桑绵粉蚧2日龄成虫内Delftia丰度显著下降,6日龄成虫内Delftia丰度明显上升,开始产蚧后4 d成虫内Delftia丰度也上升.初羽化成虫肠道和卵巢中Delftia丰度与扶桑绵粉蚧发育期关系密切,其中肠道中丰度随成虫发育推进呈缓慢下降趋势,卵巢中则自羽化至6日龄有一逐渐上升过程.成虫中肠和马氏管中均存在Delftia,但以马氏管中相对较多;扶桑绵粉蚧及其寄主番茄和棉花中存在极为相似的Delftia株系.[结论]扶桑绵粉蚧中Delftia菌的多样性很低,在宿主肠道、卵巢和马氏管中均有分布,其丰度受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阶段和寄主植物种类影响,在来源上存在从寄主植物获得Delftia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吉林省通化市家蝇对几种常用杀虫剂抗药性现状与进展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掌握吉林省通化市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程度及抗药性水平变化趋势,为制定蝇类防制技术提供依据.方法 挥网法采集通化市集安市、通化县、东昌区养殖场的家蝇野外种群.采用点滴法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氯菊酯、敌敌畏和毒死蜱6种常用杀虫剂进行抗药性生物测定.收集2013年以来通化市家蝇对上述杀虫剂的抗药性数据,对抗药性变化进行描述性分析.SPSS 27.0软件用于实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通化市3个县(市、区)家蝇野外种群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氯菊酯、敌敌畏、毒死蜱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0.020 7~0.041 4、0.028 0~0.035 3、0.027 8~0.122 1、0.080 9~0.233 3、0.014 4~0.080 2和0.032 2~0.065 2 μg/♀;3个县(市、区)家蝇野外种群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氯菊酯、敌敌畏、毒死蜱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4.50~69.00、40.00~50.43、6.04~26.54、8.89~25.64、2.82~15.73和0.75~1.52.东昌区种群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抗药性水平在2013-2014年达到高峰,2020年降低,2023年均上升.结论 通化市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已处于高抗水平,对有机磷类杀虫剂敌敌畏处于中抗和低抗水平,对毒死蜱为敏感.应采取以环境防治为主、恰当采用物理及生物等综合防制措施,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杭州市2017-2021年蜚蠊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了解杭州市蜚蠊在不同生境下的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蜚蠊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21年采用粘捕法对杭州市15个县(市、区)的农贸市场、餐饮行业、宾馆、超市、居民区和医院6类生境开展蜚蠊监测.使用Excel 2016和SPSS 20.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并分析蜚蠊种类构成及密度分布,比较不同年份、不同生境下蜚蠊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蜚蠊密度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蜚蠊侵害率及构成比差异进行χ2检验.结果 2017-2021年全市共捕获蜚蠊32 978只,平均密度为0.58只/张,平均侵害率为5.53%,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捕获量占捕获总数的99.05%.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均是农贸市场>餐饮行业>超市>宾馆>居民区>医院.蜚蠊总密度季节消长总体呈单峰趋势,高峰在11月;蜚蠊总侵害率季节消长总体呈双峰趋势,高峰在1和9月.农贸市场蜚蠊密度、侵害率季节消长趋势均呈双峰趋势,高峰均在1和11月.结论 德国小蠊是杭州市蜚蠊优势种群,其中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为蜚蠊防制的重点场所,蜚蠊侵害率高峰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密度高峰主要集中在冬季,在蜚蠊防制中,应根据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的季节消长趋势,在高峰期来临之前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控制蜚蠊密度、降低蜚蠊侵害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