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包括近1 000种表型不同的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在近30年中取得很多重大进展,我国皮肤科专家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基因检测现已成为明确诊断的常规手段,发现和探明新型和重要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的机会在逐渐减少,本领域研究的重心将逐步过渡到非经典的遗传性皮肤病及基因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饮食结构持续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结直肠癌不仅已成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仍不断攀升,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尽早发现和处理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特别是结直肠腺瘤,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预防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鉴于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并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多个学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肿瘤和健康管理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内容涵盖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的定义、预防、筛查与诊断、治疗与随访等多个部分,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状态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健康成人与颈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和C 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DCM)患者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及与DCM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门诊143例C 5/6单节段DCM患者(DCM组)及144例健康体检成人(对照组)的MRI影像资料。其中,DCM组男72例、女71例,年龄30~70(56.7±11.0)岁。对照组男72例、女72例,年龄30~70(55.8±9.4)岁。在颈椎MRI矢状面测量C 2斜率(C 2S)、颈前凸角(CL)、C 2~7矢状位轴向距离(cSVA)、T 1倾斜角(T 1S)、颈倾斜角(NT)、胸廓入口角(TIA)、脊柱-颅角(SCA)、颈椎倾斜(CeT)和颅倾斜(CrT)。分别在对照组、DCM组内对比不同性别间及两组间各项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在DCM组观察各影像学参数与单节段DCM发病的相关性。 结果:对照组中,女性C 2S(11.25°±6.51°)大于男性(7.63°±7.82°),CL(8.12°±8.45°)、T 1S(20.89°±6.50°)、TIA(71.72°±11.88°)、SCA(86.44°±8.54°)、CeT(16.20°±6.59°)均低于男性(14.69°±9.77°、23.27°±7.65°、75.50°±10.92°、95.89°±10.56°、19.23°±8.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cSVA、NT、CrT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DCM组中,女性SCA(88.19°±11.78°)、CeT(15.11°±8.46°)低于男性(95.88°±11.84°、18.10°±9.21°),而CrT(5.09°±4.22°)高于男性(3.82°±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其他观察指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与DCM组:女性间比较,对照组NT(50.83°±12.66°)、TIA(71.72°±11.88°)均低于DCM组(55.81°±13.15°、76.02°±13.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男性间比较,对照组CL(14.68°±9.67°)高于DCM组(10.37°±13.78°),NT(52.24°±8.89°)、TIA(75.50°±10.92°)低于DCM组(57.33°±11.18°、79.27°±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男性、女性C 5/6单节段DCM发病均与CL和NT相关(DCM女性组 r=-0.26、0.28,DCM男性组 r=-0.22、0.25, P值均<0.05)。 结论:健康成人发展至C 5/6单节段DCM的过程中均与颈椎前凸的丢失相关,男性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变化较女性更大。DCM患者不同性别间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主要在于头颅重心位置不同和颈椎前移、前凸的程度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8 - 2020年甘肃省人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甘肃省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空间、季节以及年龄分布的变化,为下一步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 - 2020年甘肃省人畜间布病报告数据,人间疫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畜间阳性数据来源于甘肃省动物疫病控制中心所的月报信息。人间布病根据年份、月份、年龄、地区等因素进行分类分析,畜间布病根据年份、月份、种群、地区等因素进行分类分析。运用ArcGIS 10.2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流行特征分析,运用Measuring Geographic工具计算2018 - 2020年人畜间布病发病重心转移距离。结果:2018 - 2020年,甘肃省人间布病共报告6 375例,40 ~ 59岁年龄段占总报告的54.96%(3 504/6 375)。其中,2018年1 584例、2019年1 787例、2020年3 004例。人间布病高发时间为7和11月份。畜间共检出布病阳性牲畜48 180只,其中阳性羊47 342只,占检出总阳性数的98.26%(47 342/48 180)。畜间布病高发时间为10月份。14个市(州)中畜间布病报告主要集中在庆阳市、张掖市、酒泉市。人间布病发病重心位于武威市古浪县境内;畜间布病发病重心2018年位于武威市境内,2020年位于庆阳市境内。结论:甘肃省人畜间布病病例呈增长趋势,部分地区存在人畜疫情分离问题,应主动加强监测力度,落实高危地区人畜间布病防控措施,遏制疫情蔓延态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脓毒症科学计量学图谱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阐明我国在脓毒症领域的研究内容、当下热点及未来趋势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帮助重症领域学者把握其科研方向与临床重心。方法:基于科学网(Web of Science)来源数据,筛选出1985至2019年我国脓毒症研究的关联文献;借助CiteSpace 5.6.R2和VOSviewer 1.6.13可视化软件,运用数据挖掘、信息处理和知识计量方法,绘制脓毒症研究的网络知识图谱,呈现脓毒症相关研究内容,分析我国脓毒症研究的历史演变进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结果:共纳入我国学者发表的有关脓毒症论著及综述类文献8 189篇,1985至2019年我国脓毒症发文量逐年递增,2019年达发文高峰(1 276篇)。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了以脓毒症流行病学研究和动物实验为中心的两大支撑点。通过聚类分析发现,脓毒症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脓毒性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急性肾损伤、肠源性脓毒症和炎性介质六大主题,涉及肠、脑、肝、肾等器官损伤的科研工作较多,而心、肺研究较为边缘化。此外,基于突现关键词强度与时间,内毒素、内毒素休克等为持续关注热点,炎症、免疫、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关联研究为核心研究热点,诊断、化学疗法等综合管理为新增研究热点。结论:我国脓毒症研究现状偏于动物实验、流行病学等基础层面,其研究内容多围绕炎症反应、免疫功能或某一器官功能障碍展开。预测在流行病学、诊断、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治疗等科研基础上,有关儿童脓毒症、MODS相关器官损伤机制和干预挖掘,以及中西医结合实行综合管理脓毒症研究或为未来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河北省2009~2018年尘肺病发病的时空演变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河北省2009~2018年尘肺病发病的时空分布,为制定尘肺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2月,收集2009~2018年河北省尘肺病新发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重心迁移技术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尘肺病发病的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河北省2009~2018年共报告尘肺病6 099例,发病例数前5位的尘肺病种为矽肺(4 399例,72.13%)、煤工尘肺(1 298例,21.28%)、陶工尘肺(224例,3.67%)、电焊工尘肺(76例,1.25%)和铸工尘肺(48例,0.79%)。尘肺病2009~2014年发病重心由东北部唐山地区向西北部张家口地区方向迁移,2015~2017年向北部承德地区迁移,2018年重心回迁到唐山地区。2009~2011年、2014~2018年尘肺病发病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性( P<0.05),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市、承德市等地区。 结论:河北省2009~2018年尘肺病发病重心较为稳定,主要位于河北省北部地区,且存在明显的区域聚集性,聚集类型主要为高-高聚集,相关部门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尘肺病聚集地区的防治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23 ACC/AHA/ACCP/HRS心房颤动诊断与管理指南》更新要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加.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美国 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胸科医师学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和美国 心律协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联合发布了《2023 ACC/AHA/ACCP/HRS心房颤动诊断与管理指南》[1],在《2014 AHA/ACC/HRS心房颤动患者管理指南》[2]和《2014 AHA/ACC/HRS心房颤动患者管理指南2019 AHA/ACC/HRS重点更新》[3]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AF管理的重心从治疗转变为重视AF是一种疾病的连续过程,强调动态评估的重要性.现就新版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柔性外骨骼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偏瘫步态的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4/4/27
2022年发布的《中国卒中报告2020》(中文版)显示,我国卒中患病率为2022.0/10万,年发病率为276.7/10万[1],其中临床约80%的脑卒中患者遗留有偏瘫步态[2],主要表现为划圈和提髋步态,踝关节内翻的同时缺乏明显背屈,行走时足底不能有效接触地面,重心不能有效前移,从而导致步行功能障碍[3].如何在实际步行中给予辅助,避免形成偏瘫步态是神经康复领域的研究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2011-2022年天津市肺结核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分析2011-2022年天津市肺结核时空分布特征和聚集性,为提高天津市肺结核防治工作水平、制定区域性结核病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和天津市统计年鉴及"中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获得2011-2022年登记报告现住址为天津市的肺结核登记率、患者资料(患者发病登记时间和现住址)、行政区域,以及天津市相关人口学信息.采用SPSS 26.0、ArcGIS 10.7和SaTScan 10.1软件对天津市肺结核登记率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及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结果:2011-2022 年天津市肺结核登记率介于 20.40/10 万(2801/13 730 000)~26.42/10 万(3543/13 410 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趋势=1.144,P=0.233),年均登记率为23.82/10万(39 907/167 506 000),年均递降率为2.32%[(11√20.40/26.42-1)×100%].2012-2016 年肺结核年登记率在 23.15/10 万(3190/13 780 000)~25.16/10 万(3548/14 100 000)之间,存在空间聚集性(Moran's Ⅰ指数=0.138、0.228、0.130、0.238 和 0.288,Z=2.474、3.625、2.417、3.732 和 4.368,P=0.013、<0.001、0.016、<0.001 和<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天津市仅2021年未形成各地区肺结核聚集区,其他年份均形成高-高(HH)和低-高(LH)两种聚集模式,其中,高-高聚集主要集中在市内六区(和平区、河西区、河东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和环城四区(北辰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存在2个聚集区,一级聚集区主要集中在2011-2016年的市内六区(LLR=383.11,RR=1.42,P<0.001),二级聚集区集中在 2014-2019 年的滨海新区(LLR=27.12,RR=1.32,P<0.001).结论:2011-2022年天津市肺结核疫情趋于稳定,但在2012-2016年间存在空间聚集性,高-高聚集多集中在市内六区和环城四区,且在市内六区和滨海新区出现时空聚集性,应关注人口流动性大、人口稠密和经济发展重心地区的结核病疫情变化,提高地区诊断鉴别水平和探索主动发现策略,因地制宜调整结核病防治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2009-2020年湖北省流行性感冒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探析湖北省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进行短期时间预测,为制定科学流感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分解法和地理空间分析法来分析2009-2020 年流感流行的时空演化特征,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2020-2023 年各月发病率.结果 湖北省流感以每年冬末春初(12 月~次3 月)为流感高发期,近年来流感流行有加重趋势.流感流行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以"A型骨架"周边县域的病情较为严重;流行重心经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的空间演化过程.LSTM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流感发病率较2019 年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年内以冬春季高发.结论 湖北省流感流行以冬末春初为流行高发期,鄂东南地区为重点流行地区,提示应当因人、因时、因地加强宣传和防控,鼓励重点人群、重点地区提前接种流感疫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