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常见传染病预警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评价广东省深圳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对目标人群常见传染病的预警效果.方法 分析2017-2022年深圳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的监测数据,与同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中深圳市中小学生常见传染病数据作比较,采用错位相关分析,对监测症状及病种时间序列数据相关性进行研究,探索利用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及时预警中小学生常见校园传染病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结果 2017-2022年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监测的上呼吸道症状、呕吐/腹泻症状、发热症状以及皮疹症状数据与其对应的校园常见传染病病例数据在以周为单位的水平下均具有相关性(r=0.24、r=0.45、r=0.39、r=0.58,均P<0.05);与2019-2020年相比,2020-2022年发热症状、皮疹症状与其对应的校医常见传染病病例数关联性分别由r=0.70、r=0.79减弱至r=0.17、r=0.30(均P<0.05);错位相关分析发现,上呼吸道症状、发热症状和皮疹症状可提前2~3周发现目标传染病的波动.结论 广东省深圳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收集的中小学生因病缺勤症状数据能较好反映相应常见传染病病种的发生和流行态势,对于上呼吸道症状、发热症状和皮疹症状的监测数据可以提前起到预警及流行趋势预测作用;后续应扩大监测范围,更好的发挥预警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云冷杉红松林优势树种生态位、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以细鳞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红松(Picea koraiensis-Abies nephrolepis-Pinus koraiensis)林固定监测样地为对象,采用α多样性指数、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Godron稳定性分析云冷杉红松林树种多样性、优势树种生态位、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1)样地共有乔木树种14科14属20种,林木分布均匀,α多样性指数较高;(2)样地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但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大(>0.7)或较小(<0.4)的情况较少,生态位分化程度一般;(3)样地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正关联,主要树种种间以正相关和不显著相关为主,种间独立性较强;(4)样地M.Godron稳定性计算结果落于点(32.79,67.21),远离稳定点(20,80),群落稳定性较差;(5)红松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最大,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值高于样地均值,以大径级个体为主,树种相对频度较低.因此,在云冷杉红松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促进红松种群数量恢复,调节种间关系,提高种间联结强度,在群落稳定性下降时加强珍稀植物种群监测及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大气颗粒物与温度、湿度及其交互作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高,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大气污染和气象因素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尤其是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温度、湿度等气象因素与COPD的发病率、住院率、病死率之间存在关联性。本文针对大气颗粒物及温度、湿度对COPD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治理大气污染、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制定COPD人群防治策略提供新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压节律和生物钟蛋白表达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SHR)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压和血清生物钟蛋白水平的变化以及两者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在授时因子时间(zeitgeber time, ZT)0点制备SHR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制作后连续监测24 h内收缩压。每隔3 h取大鼠尾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生物钟蛋白(CLOCK、BMAL1、PER1和CRY1)水平变化。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判断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压昼夜节律模式与生物钟蛋白水平波动的关系。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存在多种血压模式,包括杓型(53%)、非杓型(27%)、超杓型(13%)和反杓型(7%),以杓型模式为主。相比之下,模型组大鼠血压紊乱程度加重,以非杓型为主,比例高达40%;超杓型和反杓型比例也有所提高,分别为27%和13%;杓型血压占比降至20%。模型组血清CLOCK水平相对稳定,而BMAL1、PER1和CRY1的昼夜节律与假手术组相比出现明显改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ER1与杓型( r=-0.565, P=0.002)和超杓型( r=-0.531, P=0.001)血压模式呈负相关,与非杓型血压呈显著正相关( r=0.620, P<0.001)。 结论:SHR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压昼夜节律模式发生明显紊乱,且与Per1基因的调控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睡眠类型与睡眠时间对医学生自评健康的独立与联合效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睡眠类型、睡眠时间对医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独立及联合效应。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按比例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浙江省某医科大学选取1 526名在校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睡眠类型、睡眠时间、夜宵、久坐时间和体力活动时间等生活方式信息以及自评健康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可疑混杂变量后评价睡眠类型、睡眠时间与自评健康的关联性。结果:医学生睡眠类型为晚睡晚起型者最多(664人,43.5%),其次为中间型(442人,29.0%)、早睡早起型(420人,27.5%)。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报告人数占42.8%(653人)。不同睡眠类型医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报告率不等:与早睡早起型相比,中间型、晚睡晚起型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比例更高,调整 OR值(95% CI)分别为1.69(1.23~2.31)、2.43(1.81~3.26),趋势检验 P<0.001。与每晚睡眠时间≥8 h者相比,睡眠时间为7、≤6 h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 OR值(95% CI)分别为1.40(1.07~1.84)、2.38(1.69~3.37),趋势检验 P<0.001。睡眠类型与睡眠时间存在联合效应,调整各种混杂因素后,与早睡早起型且每晚睡眠时间≥8 h的医学生相比,晚睡晚起型且睡眠时间≤6 h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 OR值最大, OR值(95% CI)为6.53(3.53~12.09)。 结论:晚睡晚起型及睡眠不足均与医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 OR值增加有关联,且两者具有联合效应。建议医学生应尽量早睡早起,并保持充足睡眠,促进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HDAC2基因多态性与汉族男性酒精使用障碍的关联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基因多态性与汉族男性酒精使用障碍(alcohol use disorder,AUD)之间的关联性,为早期识别和干预酒精使用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94例汉族AUD患者(病例组)和310例正常人(对照组),提取两组外周血基因组DNA,从HapMap数据库获得HDAC2基因的13个SNP位点,采用Agena MassARRAY SNP基因分型法对两组进行基因分型。SPSS 25.0分析两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并使用Haploview 4.2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以及单倍体分析,利用置换次数为50 000次的置换检验进行多重检验矫正。结果:HDAC2基因3个SNP位点(rs9481408,rs6568819,rs9488289)的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进一步在5种不同遗传模型中分析这3个位点,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三个位点在隐性遗传模式下与AUD存在显著相关( P=0.033,T/T与C/C-C/T基因型比较, OR=1.78,95% CI: 1.05~3.03; P=0.032,T/T与C/C-C/T基因型比较, OR=1.79,95% CI: 1.05~3.03; P=0.022,G/G与C/C-C/G基因型比较, OR=1.85,95% CI: 1.09~3.13)。构建7个SNP单倍型,其中GATCTGCCAATA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关联比值比为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DAC2基因多态性位点rs9481408、rs6568819、rs9488289以及GATCTGCCAATAA单倍型与汉族男性人群酒精使用障碍的发病具有相关性,HDAC2基因是AUD易感基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浙西南山区HIV-1毒株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浙西南山区(丽水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的分子传播网络特征。方法:收集丽水市2020年新确证且未经抗病毒治疗HIV/AIDS感染病例血样共147例,扩增HIV-1 pol区基因并测序。使用MEGA6.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判断亚型,HIVDB在线分析治疗前耐药突变及耐药水平;计算两两序列间基因距离(genetic distance,GD),确定最佳GD阈值,通过Cytoscape3.7.0软件绘制分子传播网络图。统计学方法采用χ 2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结果:成功得到134条 pol基因序列,共发现9种亚型,以CRF08_BC (34.33%,46/134),CRF01_AE (29.85%,40/134)和CRF07_BC (23.88%,32/134)为主,年龄、户籍地、教育程度和传播途径对亚型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发现19个样本存在耐药,治疗前人群耐药率为14.18%(19/134)。以GD阈值为1.2%绘制HIV-1分子传播网络图,形成15个分子簇(簇内患者数2~29例),入网率49.25%(66/134),入网病例以男性(75.76%,50/66)、异性性传播(81.82%,54/66)和感染CRF08_BC(50.00%,33/66)为主。发现一个包含29个病例(其中2例暗娼)的CRF08_BC较大分子簇(平均度值22.7),簇内病例集中在S县,平均年龄57.21岁,异性性传播为主(96.55%, 28/29),包括7例耐药病例,簇内序列的同源性分析显示与云南流行株的关联性最高。 结论:浙西南山区(丽水市)HIV-1亚型多元,治疗前耐药达到较高水平,发现特定区域存在以老年嫖客为聚集特征的分子传播簇,急需制定和实施精准干预策略,遏制HIV的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部位体表轮廓对Catalyst HD体表光学系统引导放疗摆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人体不同部位的体表轮廓对Catalyst HD体表光学系统引导放疗摆位的影响。方法: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底角5°~ 45°(步长为5°)的圆模型和椭圆模型,模拟患者不同部位的体表轮廓。使用Catalyst HD进行监测,调节其增益及积分时间。手动移动治疗床(-5 ~ 5 mm,步长为2 mm),记录所有模型的横纵比,及其在横向和纵向放置下腹背(AP)、头脚(SI)、左右(LR)3个方向的床值误差及Catalyst HD监测的摆位误差。将Catalyst HD增益、积分时间与不同体表轮廓的模型进行关联性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放置方式下的摆位误差,分析Catalyst HD监测值与床值的相关性。结果:Catalyst HD监测时所需增益和积分时间对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斜率为-0.001,截距与模型横纵比存在一定函数关系。相同增益下积分时间随模型底边角度的增大而减小。模型在不同放置条件下Catalyst HD监测精度存在差异( Z = -8.59 ~ -0.02, P < 0.05),横向放置时LR和AP方向监测精度更高。Catalyst HD监测值与真实床值的相关性,在LR和SI方向随模型底边角度增加而增大,≥25°时呈强相关;AP方向均相关性显著( R >0.9)。 结论:Catalyst HD系统获取最佳表面影像时,增益、积分时间和患者体表轮廓存在关联。Catalyst HD监测在AP方向精度高,当体表轮廓横纵比≤2或底边角度≥25°时在所有方向均存在较高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MNX1基因突变在Currarino综合征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Currarino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畸形,以骶骨、肛门直肠畸形与骶前肿物为典型表现,可伴多系统异常。根据患儿和成年患者的临床表型差异可分为完全型、轻型和微型。MNX1基因与Currarino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收集并分析145种MNX1致病变异携带者(297例)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信息,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基因型-表型关联性。结果表明,Currarino综合征分型与突变位点的位置之间无明显关联,但累及MNX1基因的染色体变异携带者往往表型更重。突变位点的分布在MNX1基因的同源异形盒编码区内较为集中,这可能影响MNX1编码蛋白与特定下游靶基因的结合。罕见的MNX1纯合突变提示应关注Currarino综合征患儿的胰岛细胞功能。同一家系内携带相同MNX1突变的不同个体间表型差异大,提示存在其他调节因子。未来应在与MNX1存在显著相互作用蛋白的编码基因中继续寻找其他候选基因,重点关注参与胰腺、感觉器官发生、生殖结构发育等生物学过程的相关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坏死性凋亡在帕金森病病理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坏死性凋亡参与了帕金森病(PD)的多种病理学机制,通过抑制坏死性凋亡通路关键分子能够对PD产生有利影响。本文围绕坏死性凋亡与PD各种病理学机制之间的关联性及其抑制剂在PD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PD的治疗及其药物靶点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