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体感应调控细菌耐药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细菌的抗菌素耐药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亟需新策略阻控细菌耐药。群体感应是微生物细胞间交流的一种机制,当环境中群体密度达到阈值后群体感应即被激活,调控下游基因转录。群体感应已被证实可调控生物膜、外排泵、细菌分泌系统等抗菌素耐药机制,有望成为耐药调控靶点。目前已有多种群体感应抑制剂通过降解信号分子、干扰信号分子与受体蛋白的识别和结合、阻断群体感应信号的合成等方式干扰群体感应。群体感应抑制剂有望成为阻控微生物耐药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生物群体感应系统在皮肤炎症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群体感应系统是一种依赖于群体密度变化的细胞间通信方式,与皮肤菌群的变化及致病性密切相关。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毒力因子的合成受辅助基因调节(Agr)群体感应系统调控。各类皮肤共生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属可通过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gr群体感应系统,抑制毒力因子合成,减轻皮肤炎症。本文综述微生物群体感应系统在皮肤炎症中的作用机制及各类群体感应抑制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相关基因及种间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生物膜是牙龈卟啉单胞菌(Pg)保持生命力的基础,基因表达的差异影响了Pg生物膜的形成,在众多感应系统中种间群体感应系统(LuxS/AI-2 QS系统)更有利于Pg进行信息交流和摄取血红素及铁从而形成生物膜,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昆虫肠道微生物稳态的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稳定的肠道微生物内环境是肠道微生物与肠道免疫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不断的进食过程中,昆虫肠道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发生变化,肠道微生物与肠道上皮细胞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动态的平衡机制.昆虫肠道上皮细胞可以感知有益和有害条件并利用免疫调控通路来实现微生物种群稳态的动态调节,例如双重氧化酶-活性氧(dual oxidase-reactive oxygen species,Duox-ROS)系统和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Imd)信号通路可以感知肠道微生物数量变化并参与到肠道微生物稳态调节过程.除此之外,肠道微生物群也会通过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释放相应的效应因子来调节菌群行为,间接性起到稳态调节的作用.因此,本文综述了昆虫肠道中物理防御、免疫信号通路以及肠道微生物通过QS在昆虫肠道微生物稳态维持中的作用,加深对肠道组织与肠道微生物互作关系的认识.未来将继续对更多种类昆虫体内微生物的稳态调控机制及调控机制间的作用关系进行研究,并基于调控机制设计开发改变肠道微生物稳态的新型农药,为实现有效害虫防治提供新的靶标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鲍曼不动杆菌在环境美罗培南浓度变化时耐药性的改变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寻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在环境中碳青霉烯类药物美罗培南浓度改变时耐药性变化的机制.方法·通过改变鲍曼不动杆菌标准敏感株ATCC19606和临床耐药株AB.2014培养环境中的美罗培南浓度等条件,诱导对美罗培南不同耐药程度的衍生株.测量所得菌株的生长曲线,并提取各菌株的DNA和RNA,采用PCR分析菌株耐药性改变后的碳青霉烯酶基因IMI、KPC、GES-1、IMP、VIM、NDM-1、OXA23、OXA24、OXA51、OXA58的表达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RT-qPCR)分析不同耐药程度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包括OXA51,外排泵基因adeB、adeG、adeJ,孔蛋白基因carO、omp33-36、oprC,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ponA的表达水平变化;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耐药性改变后菌株的差异基因富集情况的变化.结果·获得了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与AB.2014对美罗培南不同耐药程度的11个衍生株,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128 μg/mL.ATCC 19606及其衍生株的生长速度和峰值随着耐药性的增加而降低,但AB.2014及其衍生株并没有表现出这种趋势.ATCC 19606及其衍生株表达3个碳青霉烯酶基因OXA51、VIM和IMP,AB.2014及其多数衍生株表达4个碳青霉烯酶基因OXA23、OXA51、VIM和IMP,仅AB.2014的一个复敏衍生株出现了 OXA23丢失.RT-qPCR结果显示,仅在ATCC19606及其耐药衍生株中oprC基因的表达量随着耐药性的升高而降低,多数耐药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菌株的耐药水平变化一致.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ATCC 19606不同衍生株之间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铁载体摄取跨膜转运体活性、细胞外膜、细菌分泌系统和群体感应等,而AB.2014不同衍生株之间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外膜、细胞对化学刺激的反应、阿特拉津降解和RNA聚合酶等.结论·碳青霉烯类药物环境压力会引起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发生变化,碳青霉烯酶、外排泵、孔蛋白、青霉素结合蛋白多种基因可能同时参与了菌株耐药性的变化;碳青霉烯酶OXA23丢失可能导致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复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生物被膜抑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探讨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对常见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初步分析其抑制生物被膜的相关机制.方法 取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生长曲线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下细菌生长情况,在不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浓度下通过结晶紫染色观察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情况及生物被膜内细菌存活率.采用蛋白质组学筛选康替唑胺、利奈唑胺作用下革兰阳性菌生物被膜差异表达蛋白,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差异表达蛋白功能,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观察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康替唑胺及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被选入实验所用菌株MIC均≤4 μg/mL,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在1/2×MIC并未影响细菌生长,结晶紫染色及生物被膜存活菌计数显示亚抑菌浓度下两种药物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康替唑胺、利奈唑胺作用下革兰阳性菌生物被膜差异表达蛋白分别为290、222个,差异蛋白主要涉及rpmJ、rplE、SasG、luxS、ald1、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GO注释分析显示,康替唑胺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丙酮酸代谢过程、氨基酸代谢等过程相关;利奈唑胺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嘧啶代谢过程、嘌呤代谢、氨基酸代谢等过程.KEGG分析显示,康替唑胺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萘降解、嘧啶代谢、糖酵解、核糖体切除修复等过程;利奈唑胺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氨基酸降解、脂肪酸降解、嘌呤代谢、戊糖和葡萄糖磷酸盐转化过程.PPI网络分析显示,两种抗生素作用下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核糖体相关.结论 康替唑胺及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菌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及生物被膜抑制效果,两种药物可能通过抑制群体感应系统、初级代谢及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来抑制革兰阳性菌生物被膜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2型群体感应自诱导分子对牙周炎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口腔环境中,作为牙周组织炎症的始动因子——牙菌斑细菌,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是细菌之间进行信号传导从而有效地调节种群密度和促进生物膜发展的重要分子.不同种类细菌其群体感应系统不同,但2型自诱导分子系统是牙周致病菌通用群体感应系统.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群体感应抑制剂可以有效减弱牙周致病菌群体感应并抑制菌斑生物膜的形成和毒力因子的表达.本文就2型自诱导分子对牙周炎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慢性创面生物膜分散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慢性创面是指在可预测的时间内(一般指1个月)仍不能通过有序的修复阶段达到创面愈合的创面[1],临床中常见的慢性创面有糖尿病足溃疡、压力性溃疡、下肢静脉溃疡、手术部位伤口感染、脓肿、创伤性溃疡等.BESSA等[2]报道了创面中常见的细菌种类统计情况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7%,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 17%,奇异变形杆菌10%,大肠埃希菌6%和棒状杆菌属5%,其中约27.1%的创面中检测为多种混合细菌感染.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F)的存在有助于慢性创面的发展,其中约60.0%慢性创面中检测到了BF的存在[3].BF的发展包括3个阶段:黏附期、成熟期、分散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细菌群体感应及其信号分子介导的植物-细菌跨界信息交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细菌利用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进行细胞间的通讯联系,进而参与调控细菌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的研究表明,细菌QS信号分子也可以被细菌的真核植物宿主感应,从而介导植物-细菌的跨界信息交流.本文综述细菌QS及其介导的植物-细菌信息交流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通过操纵细菌QS达到提高植物病害防治效果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肺炎链球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肺炎链球菌可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其通常无症状地定植在人类鼻咽部,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肺炎、中耳炎、脑膜炎等疾病.肺炎链球菌由定植菌转变为病原菌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多项研究资料表明肺炎链球菌凭借群体感应(QS)系统分泌化学信号分子以促进细菌间的相互交流、启动靶基因转录以及增强细菌适应性与致病力.肺炎链球菌的QS系统主要包括ComABCDE系统、BlpABCSRH 系统、LuxS/AI-2系统,其生物学功能在促进肺炎链球菌对外源DNA的摄取和重组、生物膜形成、对竞争细菌的裂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对宿主的定植和致病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