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和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达标情况及临床疗效,评估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20年1至9月因重症肺炎经验性或目标性予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并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新生儿和老年患者61例(其中新生儿患者31例,老年患者30例)。利奈唑胺按说明书推荐剂量方案给药,分析患者血药谷浓度结果,评价疗效与不良反应。应用SPSS 23.0和Graghpad Prism 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患者和老年患者初始血药谷浓度分别为7.12(3.03,11.86)mg/L和17.81(10.26,23.78)mg/L,达标率分别为32.26%和16.67%,谷浓度>7 mg/L的比例分别为51.61%和80.00%。新生儿患者和老年患者各培养出革兰阳性菌18例和14例,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00.00%(18/18)和71.43%(10/14),细菌清除率分别为100.00%(18/18)和78.57%(11/14),28 d全因病死率分别为0和23.33%(7/30)。新生儿患者和老年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9.35%(6/31)和50.00%(15/30)。结论:按说明书推荐剂量方案下给药,新生儿及老年患者血药谷浓度达标率均不高,且易发生血小板减少,进行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能更好地指导新生儿和老年患者的个体化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麻醉的优化策略: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55~63岁,体重65~81 kg,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七氟烷-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TG组于麻醉诱导前20 min行超声引导胸橫肌平面阻滞,于双侧肋间内肌与胸橫肌之间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共20 ml。术后2组均采用舒芬太尼PCIA,静脉注射羟考酮0.05 mg/kg补救镇痛,维持术后VAS评分≤4分。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情况;术后ICU停留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皮肤瘙痒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G组比较,TG组术中瑞芬太尼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和排气时间缩短,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发生率降低( P<0.05)。未见皮肤瘙痒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超声引导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中心慢性骨髓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耐药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骨髓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菌谱概况、耐药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山西省人民医院骨科、运城市中心医院骨科和临汾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14例慢性骨髓炎患者资料。根据是否检出MDRO分为两组:MDRO感染组150例,男118例,女32例;年龄(48.8±16.2)岁。非MDRO感染组264例,男194例,女70例;年龄(46.0±17.8)岁。描述并分析MDRO感染的菌谱特点及耐药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入院前抗菌药物应用史、合并内科疾病、合并外伤及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将 P<0.05的项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414例慢性骨髓炎患者中有286例检出病原菌,共331株。其中MDRO感染150例168株,检出率为50.8%(168/331)。168株MDRO中检出革兰阳性菌129株(76.8%,129/168),革兰阴性菌39株(23.2%,39/168)。金黄色葡萄球菌既是革兰阳性菌中检出率最高(58.1%,75/129)的菌种,也是本研究MDRO检出率最高(44.6%,75/168)的致病菌。革兰阳性菌对多肽类和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低(<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 OR=6.991,95% CI:3.525~13.865, P<0.001)、原发性高血压( OR=4.191,95% CI:2.070~8.485, P<0.001)、外伤( OR=4.232,95% CI:2.409~7.435, P<0.001)和住院时间长( OR=1.015,95% CI:1.001~1.029, P=0.030)是慢性骨髓炎患者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MDRO检出率一直保持中高水平,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对多数抗生素普遍耐药。以细菌培养为导向的抗生素治疗对慢性骨髓炎患者具有重大意义。年龄≥45岁、原发性高血压、外伤和住院时间长是慢性骨髓炎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刺山柑果实的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山柑科山柑属植物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果实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刺山柑果实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刺山柑果实8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及二氯甲烷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furan-2-yl)-5-(2,3,4-trihydroxybutyl)-1,4-diazine(1)、3,4-dihydroxyquinoline-4-O-β-D-glucopyranoside(2)、二氢菜豆酸(3)、表二氢菜豆酸(4)、吐叶醇(5)、异香草酸(6)、覆盆子酮(7)、(S)-5-[(R)-1-hydroxyhexyl]-4,5-di-hydrofuran-2(3H)-one(8)、chaenomester C(9)、2-甲基苯并恶唑-7-羧酸(10)、反式肉桂酸(11)、对羟基苯甲酸(12)、吲哚乙酸(13)、香草酸(14)、芦丁(15).结论:其中,化合物10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恶唑烷酮类抗耐药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全球耐药结核病形势严峻,临床中用于治疗耐药结核病的药物选择非常有限,导致了治疗的困难和挑战,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对于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恶唑烷酮类药物及其结构改造物显示出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本文对近期关于恶唑烷酮类药物作用机制、临床前体内外抗结核活性、药动学特点、安全性和临床试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胎膜早破孕妇阴道微生态和胎盘分离菌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比较胎膜早破和正常破裂孕妇孕晚期(孕35~37周)阴道微生态、胎盘拭子细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 收集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产科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胎盘拭子培养结果,将培养阳性的孕妇分成胎膜早破组和正常破裂组,比较两组基本临床特征及孕晚期阴道微生态、胎盘分离菌和药敏结果.结果 两组孕周、年龄、细菌性阴道病和正常微生态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周(b=-0.711,OR=0.491)和正常微生态(b=-1.412,OR=4.103)与胎膜早破发生呈负相关,年龄(b=0.076,OR=1.079)呈正相关,细菌性阴道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盘主要分离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比例较高,对氨苄西林、头孢类耐药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粪肠球菌和无乳链球菌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类、糖肽类等敏感,对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粪肠球菌对青霉素类、糖肽类、恶唑烷酮类等敏感,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性较高.结论 胎膜早破组年龄偏大且孕周小,孕晚期易发生阴道微生态异常,其胎盘拭子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对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无阿片联合区域阻滞麻醉对后腹腔镜肾脏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观察无阿片麻醉联合腰方肌阻滞在后腹腔镜肾脏手术中对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后腹腔镜肾脏手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阿片药物麻醉组(opioid-free anesthesia,OFA组)和阿片药物麻醉组(OA组)各30例.两组均于麻醉诱导前30min行超声引导下前路腰方肌阻滞.OFA组麻醉泵注右美托咪定,以丙泊酚、咪达唑仑、艾司氯胺酮、罗库溴铵进行诱导,以右美托咪定、丙泊酚、七氟烷维持麻醉并间断推注艾司氯胺酮;OA组予丙泊酚、咪达唑仑、舒芬太尼、罗库溴铵麻醉诱导,给予瑞芬太尼、丙泊酚、七氟烷维持.两组术后均予静脉自控镇痛.记录两组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te,HR)、术后2、6、12、24、48h的静息、运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QoR-40量表比较两组术后24h恢复质量,记录患者术后镇痛情况、不良反应及恢复情况.结果 OFA组QoR-40各项评分及总质量评分均高于OA组(P<0.05),OFA组术后疼痛、术后阿片药物消耗量、恶心、呕吐发生率、补救止吐人数、补救镇痛人数均减少(P<0.05),术后下床、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减短(P<0.05).结论 与阿片麻醉比较,无阿片麻醉联合腰方肌阻滞可以明显改善后腹腔镜肾脏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阿片药物用量,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生物被膜抑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探讨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对常见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初步分析其抑制生物被膜的相关机制.方法 取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生长曲线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下细菌生长情况,在不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浓度下通过结晶紫染色观察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情况及生物被膜内细菌存活率.采用蛋白质组学筛选康替唑胺、利奈唑胺作用下革兰阳性菌生物被膜差异表达蛋白,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差异表达蛋白功能,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观察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康替唑胺及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被选入实验所用菌株MIC均≤4 μg/mL,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在1/2×MIC并未影响细菌生长,结晶紫染色及生物被膜存活菌计数显示亚抑菌浓度下两种药物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康替唑胺、利奈唑胺作用下革兰阳性菌生物被膜差异表达蛋白分别为290、222个,差异蛋白主要涉及rpmJ、rplE、SasG、luxS、ald1、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GO注释分析显示,康替唑胺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丙酮酸代谢过程、氨基酸代谢等过程相关;利奈唑胺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嘧啶代谢过程、嘌呤代谢、氨基酸代谢等过程.KEGG分析显示,康替唑胺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萘降解、嘧啶代谢、糖酵解、核糖体切除修复等过程;利奈唑胺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氨基酸降解、脂肪酸降解、嘌呤代谢、戊糖和葡萄糖磷酸盐转化过程.PPI网络分析显示,两种抗生素作用下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核糖体相关.结论 康替唑胺及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菌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及生物被膜抑制效果,两种药物可能通过抑制群体感应系统、初级代谢及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来抑制革兰阳性菌生物被膜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5个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以铜绿假单胞菌PAO1为模式菌,研究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测定5个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对PAO1生物膜、绿脓菌素、运动能力抑制活性,采用qRT-PCR测试其对群体感应相关基因的下调作用,并评估化合物对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保护活性.结果 化合物SIIA-MA2与SIIA-MA4对PAO1生物膜、绿脓菌素、运动能力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作用机制均是并显著下调PAO1中10个已知的受群体感应系统正调控的基因.化合物SIIA-MA2与SIIA-MA4对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具有良好的体内保护活性,其中化合物SIIA-MA2对急性感染模型具有显著保护活性;化合物SIIA-MA4对慢性感染模型具有显著保护活性.结论 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SIIA-MA2和SIIA-MA4通过抑制PAO1群体感应系统发挥抗感染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瑞香狼毒降低YAP1表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9/2
探讨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SCL)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效应和机制,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病理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SCL含药血清处理HepG2215 细胞 24 h,CCK-8 法分析肝癌HepG2215 细胞增殖活力.Western blot分析肝癌HepG2215 细胞中Yes关联蛋白 1(yes-associated protein 1,YAP1)表达的情况;应用N-亚硝基二乙胺(diethylnirtosamine,DEN)/组成型雄甾烷受体激动剂(3,5-dichloro-2-[4-(3,5-dichloropyridin-2-yl)oxyphenoxy]pyridine,TCPOBOP)诱导肝细胞特异性Yap1 敲除(Yap1LKO)小鼠和Yap1flox/flox小鼠构建肝原位癌模型;SCL水煎液灌胃 7 d,取出肝脏,观察肝脏肿瘤大体形态;H&E染色观察肝脏肿瘤组织病理形态,Western blot分析肝脏肿瘤组织中YAP1的表达.细胞试验结果表明,SCL抑制HepG2215细胞的增殖,并降低了YAP1 的表达水平.动物试验结果表明,SCL能减小Yap1flox/flox和Yap1LKO小鼠肝原位癌肿瘤体积和肝肿瘤中YAP1 的表达水平.在NS组中,与Yap1flox/flox小鼠相比,Yap1LKO小鼠肝原位癌肿瘤体积减小了.在SCL组中,与Yap1flox/flox小鼠相比,Yap1 敲除减弱了SCL抑制肿瘤增长的作用.利用LC-MS检测SCL含药血清和水煎液的活性成分,并与YAP1 蛋白进行分子对接.LC-MS结果显示,SCL的 4 种活性成分是 3-硫酸咖啡酸、5-苄恶唑-2-酮、3,4,5-三羟基-6-[(2-氧代-2H-铬-5-基)氧]氧烷-2-羧酸和异东莨菪内酯.其中,3-硫酸咖啡酸、3,4,5-三羟基-6-[(2-氧代-2H-铬-5-基)氧]氧烷-2-羧酸和异东莨菪内酯这 3 种主要活性成分能直接结合YAP1.这些结果说明,SCL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与降低YAP1 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