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简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疾病监测》杂志已从2019年1月起在文章首页添加开放科学标识码(OSID码),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一个与业界同行专家学术交流的途径,并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以提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诚信.是本刊录用发表论文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您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请高度重视.OSID开放科学计划,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的一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研诚信的计划.通过OSID作者可以使用电脑或手机上传简短的语音、视频、文字介绍,更加立体化地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弥补纸刊载体的局限性,也可与本专业其他研究人员互动、交流,提升论文的阅读量、下载量和引用率,扩大论文和作者的影响力,同时,让科研过程可追溯,提升了研究成果的诚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削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术后瘢痕挛缩畸形12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削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修复手部外伤术后瘢痕挛缩畸形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应用削薄ALTP修复手部外伤术后挛缩瘢痕12例。先行手部挛缩瘢痕组织彻底切除,恢复手部正常的骨性结构及力线,手部缺损创面为5.0 cm×6.0 cm~8.0 cm×10.0 cm;遗留创面于大腿外侧设计ALTP修复,皮瓣I期显微修薄,皮瓣均不携带阔筋膜。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门诊复查、微信随访,观察创面愈合及皮瓣外观、质地、感觉、供区瘢痕及患手活动功能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术后1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2例因穿支电凝处出血,血肿卡压静脉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后皮瓣成活。本组术后均随访,其中门诊复查6例,微信视频随访4例,电话咨询2例;随访3~20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皮瓣不臃肿,质软,无色素沉着,外形美观;皮瓣供区仅遗留1条线形瘢痕。患手的握、捏、对掌、对指等功能得到大部分恢复。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TAM评定:优7例,良4例,可1例。结论:削薄ALTP修复手部外伤术后瘢痕挛缩畸形,可携带不同组织进行立体修复,术后皮瓣外形美观,供区可直接闭合,减少供区损伤,是修复手部挛缩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发作间期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癫痫术前评估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发作间期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9月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行术前评估的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9例患者,其中26例为儿童患者。术前根据临床资料、视频脑电图(VEEG)、头颅结构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等评估致痫区。所有患者均行发作间期ASL检查,采用视觉阅片对ASL扫描获得的脑血流(CBF)影像进行定性分析,确定是否存在灌注异常及分布模式,分析异常灌注部位与多学科会诊和立体脑电图(SEEG)确认的致痫区的一致性。结果:29例患者中,术前评估28例(97%)致痫区明确,其中25例行手术治疗;1例(3%)不明确,行内科治疗。29例患者中,26例(90%)存在CBF影像异常,其中19例(66%)为局部低灌注,5例(17%)为局部高灌注,2例(7%)为局部低灌注与高灌注共存,3例(10%)无灌注异常区域。23例(79%)ASL结果与术前评估基本一致,2例(7%)部分一致,4例(14%)不一致。4例存在发作间期近持续局灶性癫痫样放电的患者中,3例存在局部高灌注;25例无近持续间期放电的患者中,4例存在局部高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4)。19例CBF影像显示局灶低灌注的患者中,18例与术前评估致痫区基本一致,1例部分一致;7例CBF影像显示存在高灌注的患者中,5例与术前评估的致痫区基本一致,1例部分一致,1例不一致;CBF影像呈低灌注者与术前评估致痫区的一致率与呈高灌注者与术前评估致痫区的一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7)。行手术治疗的25例患者中,22例(88%)CBF影像显示的灌注异常部位与手术切除或损毁部位一致。所有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1~12个月),手术治疗的25例中,术后均无癫痫发作。 结论:发作间期ASL有助于识别致痫区,在术前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定位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视频立体化健康教育联合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在CT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视频立体化健康教育联合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在CT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心脏CT检查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和视频立体化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配合度、检查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操作时间。结果:观察组配合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c=27.31, P<0.05);观察组患者检查过程中不良检查事件发生率为2.67%(4/150),对照组为8.00%(12/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25, P<0.05);观察组的操作时间为(5.48±2.34)min,对照组为(8.45±2.4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691,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联合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可提高患者检查过程中的配合度,减少操作时间和检查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治疗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的长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治疗中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医疗联盟收治的15例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SEEG电极置入并进行视频脑电监测。根据SEEG结果和影像后处理结果确定毁损触点,利用电极触点进行热凝毁损。分别于术后3、9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采用Engel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观察记录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仅1例患者进行2次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15例患者共完成16次电极置入。术后11例患者癫痫发作消失。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中枢性发热、尿崩、电解质紊乱及嗜睡均在出院时缓解,Horner综合征和肌力下降等症状在首次随访时已缓解。15例患者均完成2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为(39.6±13.0)个月(25~66个月)。3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的头颅MRI复查结果均显示瘤蒂被不同程度毁损,脑电图结果显示异常放电消失。至末次随访,15例患者中,11例癫痫发作完全消失(Engel Ⅰa级),2例明显改善(Engel Ⅰb~Ⅲ级),2例未见明显改善(Engel Ⅳ级)。2例患者出现长期并发症,包括体重增加、记忆力减退及内分泌紊乱。结论:长期随访证实,SEEG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维PET-MRI配准融合技术在儿童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三维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与MRI配准融合技术在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术前均行无创性检查[包括头颅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头皮视频脑电图],然后将PET与MRI数据进行配准融合并以三维立体化呈现,以指导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的制定。采用Engel分级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32例患儿中,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位于病灶同侧9例(28.1%)、双侧23例(71.9%)。其中25例记录到发作期脑电图,24例发作起始较为局限。术前MRI阳性30例(93.7%)、阴性2例(6.3%);PET均为阳性,经三维PET-MRI配准融合后均为阳性,其中单一病灶29例(90.6%)、多发病灶3例(9.4%)。术中结合皮质脑电图按术前规划顺利完成手术,其中31例行癫痫灶切除术、1例行左侧颞顶枕叶离断术。术后头颅MRI显示手术切除范围均与术前手术规划相吻合。病理学结果: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23例,软化灶5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2例,脑炎后改变1例,血管畸形1例。32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5.9个月(4~30个月)。末次随访显示,Engel分级Ⅰ级29例,Ⅱ级1例,Ⅲ级2例。结论:应用三维PET-MRI配准融合技术对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致痫灶的检出率高,便于术前评估和进行手术规划,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维消化内镜研制及在活体动物内镜手术的初步应用(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制三维(three-dimensional,3D)消化内镜,并通过动物实验初步探讨用于胃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scular dissection,ESD)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荷兰小香猪2只,由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ESD手术操作由2位高年资内镜医师完成,1人完成1例,一位术中佩戴3D眼镜,另一位术中佩戴3D高清头戴式显示器。记录ESD手术是否成功(手术步骤完成,拟定病灶全部剥离,术中及术后止血成功)、成功次数,有无穿孔、穿孔次数,术者(内镜医师及助手)术中立体感体验情况,术者术中、术后有无眼部不适症状(眼疲劳、眼痛、视物模糊),内镜医师对机械操作的信任度及内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2例ESD均成功,无穿孔事件发生。术者反馈:术中3D消化内镜成像清晰,立体感强,进行内镜治疗时有明显的距离感和层次感,对出血点的判定更加精准,有2D图像无法比拟的层次感;术中及术后无眼部不适。内镜医师对3D消化内镜信任程度较高,但反映存在摄像头距离消化道管壁<10 mm时图像模糊的问题。结论:初步结果显示,3D消化内镜能够提供良好的立体成像,在活体动物的胃ESD操作过程中定位更加精准,安全性好,且不会明显增加术者的眼部不适,但存在摄像头与消化道管壁距离过近时的图像模糊尚待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立体脑电图电极置入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全军神经外科中心应用少量SEEG电极置入技术评估24例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发作症状,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视频脑电图,头颅CT、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等影像学资料,依据解剖-电生理-临床表现,提出癫痫发作起源和扩散路径的核心及备用假设;将电极置入癫痫网络的相关靶点,SEEG监测判断癫痫起源区;通过皮质电刺激(ECS)诱发惯常发作验证致痫区、定位功能区后行射频热凝(RFTC)毁损治疗,仍有癫痫发作者行二期开颅手术切除致痫灶;采用Engel分级评估癫痫的控制效果。结果:24例患者共置入126根电极,每例置入(5.3±1.1)根(3~8根)。单侧电极置入6例,双侧电极置入18例。24例患者的实际靶点与计划靶点误差为(1.61±0.88)mm。无一例患者补充置入电极。SEEG监测时间为(10.1±2.6)d,均捕捉到3~20次惯常发作。ECS诱发出惯常发作15例,非惯常发作5例,未诱发出发作4例。明确致痫区23例,其中颞叶、额叶各10例,枕叶3例;未能定位1例。行RFTC治疗22例,毁损后出现头痛9例、严重脑水肿致对侧上肢无力1例,无症状硬膜下血肿1例,均无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电极折断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未行RFTC治疗2例,其中1例未能验证假设,1例致痫区与运动语言区重叠,调整抗癫痫发作药物后均好转。24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 M( Q1, Q3)]为12.5(10.2,26.8)个月,末次随访显示,22例行RFTC治疗的患者中,Engel分级Ⅰ级1例;Engel分级Ⅱ级21例,其中16例行二期手术切除致痫区,切除术后癫痫发作消失13例(Engel分级Ⅰ级),无改善3例(Engel分级Ⅱ级),5例拟行二次电极置入RFTC治疗。 结论:合理掌握适应证,采用少量SEEG电极置入可帮助判断致痫区部位,指导手术切除致痫区,且术后效果好,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儿童继发性枕叶癫痫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儿童继发性枕叶癫痫常伴有脑组织结构异常,经癫痫术前评估后,一般采用切除或离断致癫相关脑组织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立体脑电图(stereo electroencephalogram,SEEG)植入技术在国内的开展,通过收集患儿癫痫发作症状学资料、视频脑电图和影像学资料,经分析讨论后植入SEEG监测,明确致癫灶及放电传播网络,进而在SEEG引导下行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C)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本文报道1例儿童继发性枕叶癫痫的微创诊治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 18F-FDG PET/CT对MRI阴性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致痫灶定位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脑 18F-FDG PET/CT对MRI阴性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致痫灶定位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间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术前脑 18F-FDG PET/CT-MRI检查的55例[男38例、女17例,年龄(20.0±8.1)岁]MRI阴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550个脑叶)。以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及术后随访至少1年的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分别计算 18F-FDG PET/CT、视频脑电图(VEEG)、PET/CT+VEEG及PET/CT-VEEG对致痫灶定位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PPV)。使用 χ2检验对单脑叶、多脑叶及全部患者不同检查方式的效能进行比较。 结果:PET/CT对致痫灶的正确定侧率为92.6%(25/27)。PET/CT对致痫灶定位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PPV及NPV分别为65.1%(54/83)、77.9%(364/467)、76.0%(418/550)、34.4%(54/157)及92.6%(364/393)。PET/CT-VEEG对全部及多脑叶癫痫患者致痫灶定位的灵敏度高于单独的VEEG[75.9%(63/83)和45.8%(38/83)、68.6%(35/51)和31.4%(16/51); χ2值:15.80、14.16,均 P<0.001],PET/CT+VEEG对全部及单脑叶癫痫患者致痫灶定位的特异性高于单独的VEEG[97.6%(456/467)和94.6%(442/467)、97.9%(282/288)和94.1%(271/288); χ2值:5.66、5.48, P值:0.017、0.019]。PET/CT-VEEG(PET/CT与VEEG一致)对致痫灶定位的灵敏度高于PET/CT+VEEG(PET/CT与VEEG不一致)[8/9和28.4%(21/74); χ2=10.40, P=0.001],其特异性及准确性高于PET/CT-VEEG(PET/CT与VEEG不一致)[93.4%(57/61)和71.7%(291/406)、92.9%(65/70)和72.1%(346/480); χ2值:13.23、13.96,均 P<0.001]。 结论:18F-FDG PET/CT能定位定侧MRI阴性癫痫患者的致痫灶。 18F-FDG PET/CT与VEEG的联合应用能提高致痫灶检出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 18F-FDG PET/CT与VEEG一致时对致痫灶检出的准确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